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85048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docx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docx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

2020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资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资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2.同上

3.人类生存既然依赖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4.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生产部门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5.人口因素虽然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有时甚至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

6.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7.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

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类。

8.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社会意识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9.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0.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生产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且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整个人类社会。

11.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不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其自身没有阶级性,可以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经济基础服务。

因此,二者区别在于是否是对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

12.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它们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它们不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

13.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地低级层次,它是特定阶级、民族、社会集团或个人,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不系统的社会意识,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之中。

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地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式,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抽象化、系统化的特性。

14.群体意识是指各种社会群体的意识,其内容是群体的自我意识和群体对其所处社会关系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1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指社会意识这种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与社会存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16.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

17.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力的要素或成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就构成生产力系统。

18.生产力系统中独立的实体性因素是以物质实体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其中,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

19.现代生产力系统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劳动工具的状况)

2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地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1.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2.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

劳动对象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如矿藏、原始森林、江河湖海里非人工养的鱼、空气等等;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的拉动对象,如做衣服用的布、织布用的棉纱、纺纱用的棉花、炼油厂用的原油、炼钢用的铁,等等。

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叫原料。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23.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此外劳动资料还包括生产的运输设备、灌溉设备、仓储设备、包装设备、劳动对象的容器等。

在现代化生产中,生产的动力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和信息传递系统,在劳动资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不属于劳动资料的是地下各种矿)

24.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的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25.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26.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它包括三项内容: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3)产品的分配方式。

这三项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生产关系体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27.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它包括三项内容: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3)产品的分配方式。

28.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29.同28

30.同2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31.经济基础额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个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成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

32.正确理解和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33.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但内容相同。

相对于生产力而言,叫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叫经济基础。

34.上层建筑可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其中,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

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35.上层建筑师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

3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任何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产生的。

37.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一对矛盾,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和上层建筑构成一对矛盾。

(不包括生产资料)

38.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

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39.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任何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产生的。

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所以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

40.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41.人类社会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巨系统。

我们可以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需要,运用不同标准划分社会形态。

最基本的划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42.经济社会形态中的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43.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都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44.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

这三种社会形态是分别由历史上存在的三种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决定的。

45.技术社会形态就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

人类历史的技术社会形态列为: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4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47.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

48.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

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这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49.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50.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51.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52.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到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劳动力有了价值,为阶级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社会分工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出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使阶级产生的可能变为现实。

53.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集团、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不能用政治标准和思想标准划分阶级。

54.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这个阶级定义表明,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集团,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不能用政治标准和思想标准划分阶级。

5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

(2)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个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56.阶级斗争是指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其中包括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如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也包括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和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

如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新兴封建主阶级反对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斗争。

在同一社会形态中存在的两个被剥削的劳动阶级(如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也有差别、有矛盾,但它们之间矛盾的解决,一般不取阶级斗争的形式。

57.阶级的定义表明,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集团,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不能用政治标准和思想标准划分阶级。

58.同一阶级内部不同阶层和社会集团之间的政权更替(如中国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复辟),都不能算社会革命。

只有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才是社会革命。

(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59.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

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60.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这是由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61.社会革命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未来解放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是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因此,社会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

62.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未来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

63.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

64.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这一论断表明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都是要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65.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66.当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稳定相统一的过程。

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关键。

6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属于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

人的本质不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68.劳动是人的本质这一界定,只涉及人与动物的区别,尚未涉及不同时代的人和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本质的区别。

69.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对人的本质的界定,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既包括不同时代的人之间的区别,又包含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的区别。

70.人区别于动物根本标注和特征,是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以获取自己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71.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劳动群众的历史,于是得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论。

72.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即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根本分歧。

73.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历史唯心主义关于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片面夸大极少数英雄人物及其思想、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历史是由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立法者、思想家创造的,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74.人民群众之所以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根本上说来,在于他们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伟大的物质力量。

75.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即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根本分歧。

(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

76.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77.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78.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成员,要把向人民群众负责作为自己言行的最高准则,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把对党的领导机关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坚决反对置人民群众的利益与不顾、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和对群众敷衍塞责、不负责任地工作作风。

79.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是群众观点,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80.“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81.群众路线是贯穿于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之中的根本的工作路线,它是我们党一切工作中克敌制胜的法宝。

82.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一切为了群众”;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是“一切依靠群众”。

8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84.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坚持党的作风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推进党的建设,其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简答题

1、简述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

(1)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

产率的高低和生产部门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

点,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2)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

会的发展。

如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特点,对于抗日战争坚持持久战、

取得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3)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

作用。

这是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地理环

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2、简述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表现。

答:

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

这种依赖

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便无法生存。

到目前为止,地球仍然是我们所知道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场所。

因此,我们

必须十分爱惜、妥善保护、合理利用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

(2)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3、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

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2)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3)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物质生产的制约,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

4、简述生产方式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

含义: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5、简述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的表现。

答:

(1)社会意识地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3)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6、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地关系。

答: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指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指社会意识这种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

3)社会意识地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地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地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7、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答:

(1)社会意识地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

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

着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地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

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地

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社会意识

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或称能动性。

8、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地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答: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是任何一种历史观

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地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

准。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地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9、简述现代化生产力系统包括的因素。

答:

现代化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

(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这个以物质实体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在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之前,并不形成新现实的生产力,只有把它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之中,渗透到生产力的其它各类因素中去,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教育本质上属于上层建筑,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但教育可以通过培养人才,为生产力的继承和发展做准备,因此把它称为生产力系统中的准备性因素。

10、简述生产关系包括的内容。

答: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它包括三项内容: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

(3)产品的分配方式。

11、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答: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

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起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虽然这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但却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生产关系逐渐变得陈旧,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变为基本不适合,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就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而新的生产关系一旦产生和确立起来,就又出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之间在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性质与发展要求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12、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答:

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

作用、相互转化。

(1)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

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有意识地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

而变化。

(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

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3)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在阶级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