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881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7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金融危机催使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在给我国带来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内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未来较长时期的工作主线。

重庆进入快速发展期,“314”总体部署、国务院3号文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战略的深入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纵深推进,为重庆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为大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新大足区被市委市政府定位为“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同时设立的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也被定位为重庆市千亿级经开区,成为重庆市“1+2+6”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即将出台的《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大足区及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为大足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成渝复线高速公路、重庆三环高速公路、成渝铁路客运专线大足段,南充—大足—泸州高速公路等重要通道建设,登云机场有望恢复军民合用,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大足区作为重庆市主体功能区中的重点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将日趋明显,大足区正以崭新形象站在开放开发的新起点上。

更为重要的是,区委、区政府实施的各项政策举措重民生、顺民意、合民心,全区上下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新大足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全区人民满怀求发展、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展现出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这些都将推动大足区的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

问题与挑战。

经济总量不大,经济结构不优,综合实力不强;

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链、产业群还未完善,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相对滞后;

城市体量小,大城市框架尚未成型,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不足;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建立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任重道远;

发展与资源要素的矛盾日益加剧,人才力量急需加强,土地、电力、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人口与环境、节能减排与加快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和环境“硬”约束压力增大;

社会民生需求大,社会保障能力较低,社会利益关系处理难度加大。

总体看,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西部大开发十多年,为新大足区奠定了“加快”和“率先”发展的坚实基础,大足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站在了一个新起点。

“十二五”时期,是大足区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五年,是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时期,一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三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对大足区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富民兴足”为统揽,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一统三化两转变”,大力实施“156”发展战略,打基础、建平台,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着力提升城市功能、产业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加速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

突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围绕建设国家级生态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壮大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循环经济等主导产业,培育发展以信息及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专业市场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五金、旅游创意产业,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突出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

围绕建设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努力提升城市交通、金融、贸易、物流等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突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形成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面实现市级贫困村整村脱贫。

进一步缩小贫富、城乡差距,落实收入分配调节政策,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突出改革创新。

更加注重通过改革的途径和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加快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突出扩大开放。

创新开放模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加大“走出去”、“引进来”力度,积极参与区域间经济竞争与合作,全方位提升开放水平,建设重庆市的“窗口”和“门户”。

突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绿色发展道路。

坚持资源能源节约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推广低碳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第四节 发展目标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相衔接,综合考虑宏观环境和发展条件,“十二五”期间,大足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主要指标“六个翻番”。

“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分别实现翻番。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超过400亿元,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0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0亿元。

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农产业比重达到92%。

努力建设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

全力打造布局科学、交通便捷、通讯快速、环境优美、特色鲜明、潜力深厚、开放全面的“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集聚辐射作用显著增强,做好“打基础、攻难点、上水平”工作,力争“五年成雏形、十年基本建成”。

“三大定位”基本实现。

“国际旅游城市”:

发挥人文资源优势,成为重庆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的世界人文窗口和以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国际文化旅游城市。

“中国五金之都”:

传承五金文化积淀,推动日用五金向五金机电、精品定制、区域集散三大领域拓展,集规模生产、专业集散、创意研发、特色展销、文化博览于一体,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五金创意之都、产业龙头和集散中心。

“重庆产业高地”:

立足汽摩及零配、五金机械、循环经济三大领域打造产业链集群,建成西部一流的国家级千亿双桥经开区,成为重庆现代产业高地和渝西经济走廊的新兴增长极。

“五个城市”基本建成。

“生态经济城市”:

工业新型化进程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繁荣活跃,信息产业加速发展。

到2015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超过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50亿元。

“现代宜居城市”:

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繁荣和谐、成为渝西川东地区最宜居城市之一。

“民生幸福城市”:

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和谐稳定。

“开放门户城市”:

开放平台夯实,开放通道畅通,开放模式创新,基本建成渝西川东地区开放高地。

专栏1“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

指标

属性

经济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82.1

400

13

预期性

2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87.7

≥92

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美元)

4000

8000

15

4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1.2

1.6

5

工业总产值(亿元)

360.6

1000

23

规模工业总产值(亿元)

239.6

700

24

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29.1

【1200】

18

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50.2

100

8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1178

5000

34

实际利用内资(亿元)

44.7

130

9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29.9

70

10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3.7

53

11

城镇登记失业率(%)

2.98

≤3

约束性

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6780

3000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6669

13000

14

恩格尔系数

≤40

人均住房使用面积(m2)

36.5

32

16

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m2)

20

25

17

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

18.4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

95.2

≥95

19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保人数参保率(%)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76

≤11

21

平均预期寿命(岁)

75.8

77

社会

和谐

 

22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8.7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60.3

≥90

人口自然增长率(‰)

2.23

<

社会安全指数

74.1

2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4.5

【16】

资源环境

27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83

≥80

28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8

城镇环境空气质量满足Ⅱ级天数(天)

322

≥320

29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利用率(%)

95

30

耕地保有量(万亩)

110.9

≥110.9

31

森林覆盖率(%)

39.02

42

备注:

2010年数据系原双桥区、大足县整合后数据;

经济指标绝对数为当年价;

带【】为五年累计数;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目标以国家下达数为准。

第三章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第五节 主体功能

大足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为:

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国际旅游城市、中国五金之都、重庆产业高地。

按照“一心两轴四片”的功能划分,优化区域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

建设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

实施“棠香·

龙岗-经开区·

龙水”双城驱动、“万古-三驱”东西联动的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东进、西拓、南延”和经开区龙水的融合发展。

壮大组团城市,突出中心城镇发展,加快特色镇、小城镇建设,不断增强吸纳和辐射能力,努力把大足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城镇群及区域性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

重点构建“两条发展轴”。

发挥交通干线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依托南北走向的宝邮公路,构建“宝顶-邮亭”产业发展轴。

利用东西走向的成渝复线高速公路,构建“万古-三驱”产业发展轴。

科学划分“四大片区”。

经开区-龙水片区(含邮亭、龙滩子、双路、通桥、龙水南、宝兴),龙水-宝顶片区(含玉龙、龙水北、龙岗、棠香、宝顶、智凤、石马),东部片区(含万古、雍溪、拾万、国梁、金山、回龙、古龙),西部片区(三驱、中敖、珠溪、龙石、高坪、高升、铁山、季家)。

第六节 生产力布局

经开区—龙水片区。

依托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龙水特色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汽摩整车及零部件、循环经济、现代制造、现代五金、家居、建材等产业,推动经开区与龙水镇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千亿级工业集群。

龙水—宝顶片区。

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刻为重点,打造世界文化遗产核心景区。

以龙水湖—玉龙山景区、化龙湖景区为重点,打造休闲、度假、观光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区和文化创意产业。

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打造玉龙—宝顶的旅游生态观光带。

东部片区。

建设万古特色工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细化工、台资产业。

围绕重庆主城发展都市农业、配套农业和休闲农业。

西部片区。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力度,形成区域生态屏障。

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围绕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优质粮油、蔬菜、中药材、伏淡季水果、畜禽等特色产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食用品加工。

图1:

生产力布局示意图

第四章 建设生态经济城市

把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和谐有机统一起来,以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为主攻方向,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建成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努力建设具有基础性、主导性和支撑性影响的生态产业集群。

第七节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推动集群发展,着力加快转型升级,构建“1+2+7”(一区两园七基地)的空间发展格局。

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及航空配套产业、现代五金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笔电配套产业)、资源能源产业、旅游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构建“7+1”产业集群,努力打造重庆现代工业高地。

“一区”即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循环经济、生产性服务等产业;

“两园”即龙水工业园和万古工业园,重点发展现代五金、汽摩配套、家居、电子信息、服装、现代物流等产业;

“七基地”即在雍溪、石马、智凤、宝兴、珠溪、三驱、铁山因地制宜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微企业创业基地。

到201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实现1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重达到55%以上,工业投资增长率年均保持在30%以上,工业产值能耗逐步下降,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90%以上,经开区、工业园区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95%,民营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

加快创建国家级双桥经开区

以建设西部一流国家级经开区为目标,坚持整体规划、节约用地、产业支撑,按照“一区多园、集群发展”的模式,立足汽摩及零配、装备制造、循环经济、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领域打造产业集群,建成国家级经开区。

到2015年,经开区实现工业投入350亿元,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600亿元,工业从业人数占城镇就业的比重达到50%以上。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引进一家百亿级以上的汽车整车项目,推动上依红公司加快双桥老基地开发利用,积极承接上依红二工厂项目。

形成“1家整车3家专用车200家零部件”的汽车产业集群,建设重庆国家汽车零部件产业化示范基地和汽车轻量化示范园区,组建重庆汽车零部件工程技术中心,建成重庆市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

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

现代装备制造业。

强化自主创新,提高大型成套装备制造能力、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提高系统集成和总承包能力,发展精密铸锻、摩托车及零部件、数控装备及航空装备加工等现代装备产业集群,建成重庆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引进摩托车整车企业1家,打造“百亿机电装备园”和“百亿铸锻中心”,力争培育产能过30亿元的现代装备制造龙头企业5家,产能超过10亿元的企业20家。

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循环经济产业。

充分利用“渝新欧”返程运力,争取国家和重庆市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政策扶持,发展电子产品、废旧汽车等拆解产业,形成再生钢、再生铅、再生橡胶、再生塑料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基本建成现代化绿色电镀产业园和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培育产能过30亿元的新型循环经济企业5家左右,产能超过10亿元的企业10家左右。

信息产业。

围绕计算机整机及零部件、通信设备及配套、视听设备、电子器件等产业,大力引进计算机关键零部件企业入驻,积极引进通信设备龙头项目,努力将信息产业与汽车制造业相结合,推动汽车电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力争引进信息企业30家,培育产能超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

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

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高、精、特、新”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推动纯电动力和混合动力汽车开发,支持鞍钢贝卡尔特生产线扩能,进一步提升超细超强的钢帘线工艺技术,开展轻量化汽车材料协同攻关和推广运用,开展汽车高强钢、铝镁合金材料和复合工程塑料开发及应用,打造高强度钢材基地。

力争培育产能过50亿元的新型企业2家以上,产能超过10亿元的企业5家左右。

传统优势产业。

改造提升化纤、饲料、陶瓷等其它传统优势产业,开发以涤纶长丝为主的化纤产品,提高化纤产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依托双桥正大有限公司,延伸饲料行业产业链,加快饲料产业发展步伐。

完成博一陶瓷生产线扩能,形成集外墙砖、内墙瓷砖、地板砖等系列家居生活陶瓷产业。

大力发展热水器、冰箱、饮水机、电磁炉、电风扇、电饭煲等小型家用电器业,建设集产学研一体的小型家用电器产业园。

加快推进特色工业园区建设

以龙水工业园和万古工业园为平台,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加速推动五金加工和建筑材料、机电铸造、锶盐化工、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积极培育医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服装、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

重点发展现代五金、家居、电子信息、汽摩零部件、装备制造、资源能源等产业。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道路、电网建设,力争园区新建成面积12平方公里。

加强企业信息服务,建立交易信息网络。

加快要素市场建设,构建企业融资、技术、法律、市场、安全保障等公共服务平台。

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400亿元以上。

现代五金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五金产业,重点发展农用机械、矿山机械、工具五金、家居五金、船用五金、建筑五金、轨道交通材料及日用五金等,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大型集团,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五金产业基地。

家居产业。

积极引进重庆及全国家居优秀企业,重点培育以门业、橱柜、家具为主的现代家居产业,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

加快建设万古工业园,积极承接重庆西永保税区产业垂直分工,加大IT零部件产业配套力度,重点发展IT电子信息及配套产品,形成重庆重要的笔电配套基地。

依托万古工业园,规划布局大足台商工业园。

汽摩零部件产业。

大力引进汽车摩托车整车制造企业带动机械设备零部件生产产业,重点培育以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产业。

装备制造产业。

大力发展精密铸锻造、钢材加工、数控装备、航空配套加工等产业,积极争取登云机场改建为军民合用机场,重点发展飞机零部件配套产业,力争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通用航空配套基地。

资源能源产业。

大力发展新兴能源装备制造。

充分利用天青石资源优势,依托大足红蝶、元和化工大力推动锶盐系列产品开发及深加工,开发航空航天新材料和锶镁合金材料,延伸其产业链,积极打造重庆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电池锶化合物材料产业基地。

形成碳酸锶世界第一,硝酸锶亚洲第一规模,不断扩大金属锶的世界市场占有份额。

培育七个创业基地

在区位、交通优势突出的智凤、雍溪、石马、珠溪、宝兴、三驱、铁山等镇因地制宜聚集发展小微企业及孵化园,重点发展五金及汽摩配套、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专栏2:

工业发展重点项目

平台建设:

双桥经开区,龙水工业园,万古工业园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及标准化厂房建设。

重庆市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

5万辆整车项目,上依红二工厂项目、上依红岩车桥扩能技改项目,汽车铸造件项目,红岩专用车技改扩能项目,微型汽车车桥项目,迪马专用车项目,发动机、底盘、车身等汽车一级总成项目,汽车电子产品制造项目,零部件再制造项目,汽车零部件研发测试项目。

现代五金产业:

精密铸锻件项目,轴承、齿轮制造项目,船锚制造项目,日用五金产品生产项目,特殊五金材料、新兴五金制品研发与制造项目。

轮胎制造及配套产业:

年产250万条全钢丝子午线载重轮胎续建项目,年产8万吨轮胎帘线续建项目,油品研发、润滑油生产,碳黑生产项目。

装备制造产业:

30万吨铸造中心项目,注塑模具、冲压模具及注塑制品生产,涂装成套设备生产和生产线设计、制造、安装项目,电线电缆生产项目,工字轮、汽车冲焊件生产项目,压力容器、压缩机生产项目,摩托车整车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