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作文有关过好中秋佳节的7篇时评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896909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有关过好中秋佳节的7篇时评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有关过好中秋佳节的7篇时评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有关过好中秋佳节的7篇时评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有关过好中秋佳节的7篇时评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有关过好中秋佳节的7篇时评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有关过好中秋佳节的7篇时评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有关过好中秋佳节的7篇时评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有关过好中秋佳节的7篇时评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有关过好中秋佳节的7篇时评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有关过好中秋佳节的7篇时评文.docx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有关过好中秋佳节的7篇时评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秋节的作文有关过好中秋佳节的7篇时评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有关过好中秋佳节的7篇时评文.docx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有关过好中秋佳节的7篇时评文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

有关过好中秋佳节的7篇时评文

  中秋,放下手机听听祖先的叮咛

  眼下不管过什么节,氛围似乎都涌到了手机上。

祝福花样百出,时时跳踉在小小屏幕,万千心意,隔屏相望。

于是在想,信息化来了,传统节日意义何在?

  中秋在即。

不管当年语文有多烂,但凡中国人,几乎心头总会浮上来这么几句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白于公元726年的扬州旅舍,看着秋月秋霜,怀远望乡,随手写下的20个字,至今仍是网红流行语;苏东坡在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想念七年没见的老弟,填了一阙《水调歌头》,触动了天下游子的情肠,传诵至今。

  我们而今看见的,是李白与苏东坡抬头凝望过的同一个月亮。

今人思亲怀乡的情肠,也同他们一样,热切中不无悲凉。

古时交通不便,游子的牵挂格外漫长且凄惶;而今微信视频,哪怕远隔万里,也随时如在眼前,比古人幸运多矣!

然而,当代社会人群的流动性加剧,每个中国人家庭几乎都有咫尺天涯的悬望——我们仍然需要中秋,需要李白苏轼们体贴而风雅的慰籍。

文化传承,就在这一字一句、世代相传的念诵中,在“中有酥和饴”的月饼相赠与咀嚼中,在后羿、嫦娥与吴刚的远古故事的祖孙相守的讲述中,一一实现。

  从这个角度看,做中国人很幸福。

朗月秋风,春祭冬藏,天人合一,家国相望,万千心事都有先人帮你次第安排妥贴。

节日,其实就是属于文化、属于亲情的重要提醒。

每逢春节、端午和中秋,便很感谢祖先的妙想,提醒我们生命中一些重要的事,比如莫要轻慢父母的悬望、儿女的成长,该推开如山的事务,回家看看了。

  节日,还是体现生命活力和文化创意的时刻。

  在古代,中秋节更像民间狂欢。

“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

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通宵达旦,乐舞灯煌,谁说中国人过于安静自守?

祖先是在用着一种轻松、活泼、健康的心境,设计并享受节日带来的快意人生。

  一直以为,朗照乾坤的月亮,与华夏最为亲近。

冷月有情,虽远而弥近,似疏而实亲,被先人写入魂灵、揽在怀抱,存香于唇舌。

有哪个民族,曾给月亮起过上百个表字、昵称和小名儿?

“金蟾”伴“玉兔”,“清虚”纳“广寒”,“素魄”影“桂宫”,“望舒”共“婵娟”……咱中国的月亮,入诗入骨入相思,入口入味入肝肠,“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月亮还被先人赋与了更堂皇正大的仪典。

中秋拜月,与春节祭祖同是郑重其事的礼仪。

  有时候,觉得我们活得比祖先更苍白,更懒惰,更单调,情愿将这样的美妙节日,拱手让给商家,让给移动终端,让浩然的中国气派、丰富的文化信息精气神,被“吃”主宰,被“钱”掌控,被段子填满,月白风清的雅事,有时还弄成了煮鹤焚琴的荒唐,不是不可惜的。

  信息随荣随枯的今天,总有一些不朽,让我们踏实。

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样的中国节,坚韧如丝,激活我们的文化记忆,不但有机缘触摸到祖先的智慧,也能重新发现亲情的温暖。

  中秋,真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呢!

且把手机暂放一边,揽过小儿女,讲一讲苏轼与李白;洗手做羹汤,满足堂上双亲的团圆渴望……

  传统节日让我们享受单纯的快乐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到了,媒体重又开始关注月饼质量问题、月饼包装问题,以及节后月饼去向问题等等。

然而在民间话语里,关于中秋节的种种,并没有那么沉重。

回不回家、和家人去哪儿过节,这些才是主要的议题。

对啊,怎样让我们因为节日而更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

  几处笙歌邀月老,万家糕饼乐中秋。

天上是一轮圆月,桌上是圆圆月饼,千家万户,团团圆圆。

作为我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象征着团圆和美好。

因为拥有月亮的浪漫诗意,让这个节日富有唯美的气氛和独特的气质。

  虽然媒体分外关注月饼,但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在,月饼对于节日来说早就没有那么重要。

月饼不重要,团圆才重要。

中秋节不是月饼节,中秋节是团圆节。

如果有空,一定记得要好好陪陪家人。

“月圆人更圆”,一家团聚是节日的初衷,阖家欢乐是节日的意义。

  子女承欢膝下,是天下父母最大的心愿。

不浪费每一个中秋,让父母不再感到孤单,就是最大的孝顺。

感悟家的温暖,体验爱的味道,一家人吃吃饭说说话,让欢声笑语充盈每一扇窗户,这种简单的幸福,就是我们向往的美好生活。

  当然,因为各种各样的缘由,或是路程太远,或是工作需要,很多人中秋节依然没法儿和家人在一起。

虽然遗憾,但也无奈。

好在,无论你在天涯海角,均可共享这轮圆月。

所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团圆不仅是面对面的把酒言欢,亦是皎洁月光下的天涯共此时。

不管相隔千山万水,借着同一轮圆月,祝愿亲人平安长久。

  有人说,如今的年轻人对传统节日不够重视,意思是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没有认同感,相比过某些洋节的嗨劲,过传统节日貌似太过淡定了些。

这可能是一种偏见或者误解,并不是每个节日都适合朋友聚会或彻夜狂欢,和家人在一起的节日,本该少些喧闹多些温馨。

  其实,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无须担忧,这根中国人情感的纽带始终都在。

特别是确定为法定节日之后,人们对传统节日拥有更多的敬意,对传统文化也拥有更多的自信。

哪怕不回家,哪怕不吃月饼,哪怕不赏月,请相信,那种中秋情结始终都在。

  还有人说,国人过中秋,应该更有家国情怀。

其实,在中秋情结的灿烂底色里,家国情怀从来不缺,只要我们理解,个体与国家从来不是相悖的存在,相反,千万个家庭的梦想,汇聚起来就是这个国家的梦想。

我们都把自己的中秋节过好了,传统节日就会越来越有味,传统文化也会越来越复兴。

正如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就是在为这个国家的日益强盛添砖加瓦。

  给传统节日一份单纯的快乐,让我们只是为了快乐而过节,无须额外附加其他的解读与阐释,少些为了质疑而质疑、为了忧虑而忧虑。

过中秋节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或者必须的形式,快乐就是目的本身。

只要你自己感到快乐,你的家人感到快乐,这个中秋节就没有白过。

  中秋节:

要有新风尚,也要有老味道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到来了。

中秋节始于唐朝,盛于宋朝,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寓意吉祥团圆。

每逢佳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会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大家携手走出家门,赏月、看花灯,一片繁华祥和之景。

  时至今日,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日益淡漠,很多地区只剩下吃月饼。

文人的凭栏论诗少了,端着手机打游戏的孩子多了;陪父母的时间短了,等在领导家门外的车队长了;电视上的节目丰富了,街道上赏月的人群却鲜有踪迹。

新时代,中秋节既要有新风尚,也要有老味道。

  中秋节承载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古人以祭月、观潮、看花灯、猜灯谜、作诗等方式庆祝中秋,表达美好祝愿。

新时代,既要继承传统,鼓励文人吟诗作对、畅谈古今,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赋予节日新时代的文化内涵。

诸如,在节日期间,可以组织一些接地气的主题活动,让百姓们积极参与。

通过活动,让百姓们更加了解中秋节的历史演化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真切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中秋节,团圆的日子。

过中秋,始终要把“孝道”放在心中。

自XX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人们因此又多了一个回家探亲访友的时间。

但走亲访友不是“走关系”,趁机巴结领导。

中秋团圆更不仅仅是和领导、同事、朋友们的团圆,而是要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这才是中秋节的核心价值。

人月两团圆,切莫等到“无人共白光、把盏独北望”之时再追悔莫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情。

”中秋节还能增强文化认同感。

中秋节从小处说是家庭的团圆,从大处说是却是民族的团圆。

虽然不同民族在中秋节的习俗各有千秋,但最终都被“回家团圆”这一主题所聚拢。

中秋之夜,家家户户走出房门,赏月猜谜,这是人与人的团圆,也是家与家的团圆。

节日的“仪式感”,不仅增加了人际沟通的粘性,也提升了节日里人们的幸福感,更使民众获得了文化的浸润,嵌入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增强文化认同感。

  当然,重视中秋佳节,切莫落入大操大办的俗套,那样既失去了中秋的雅致,又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不若一家人围坐一圈,共话佳节故事,吃一顿朴朴素素的平常饭,过一个幸福团圆、欢乐祥和的中秋节,让中秋回归本源,让中华文化永远熠熠生辉。

  “最佳赏月地图”为何都在城市之外?

  中秋节即将来临,河南的传统赏月地有哪些?

举头望明月,如何惬意度过花好月圆之夜?

通过梳理河南各地古代约定俗成的风物景观“八景”“十景”等,我们为读者呈现一幅“最佳赏月地图”。

  《大河报》为读者梳理了当地“最佳赏月地点”,这些“最佳赏月地点”有很多,都是能够看到“最美月亮”的好地方。

然而,仔细看看,也存在遗憾的地方。

那就是,这些“最佳赏月地点”,基本上都是在城市之外,只有到了城市之外,才能真正实现“你看你看月亮的脸”的惬意。

不过,到城市之外欣赏皎白的月光,也存在问题,到这些地方还如何惬意“举杯邀明月”。

总不能拖家带口,带着饭菜,带着酒水“举杯邀明月”吧!

当然,对于那些生活特别讲情调的人来说,不妨到城市之外“潇洒走一回”。

  最近这段时间,各地媒体都在发布当地的“最佳赏月地图”,而这些“最佳赏月地图”几乎都有着相同属性,那就是“最佳赏月地点”几乎城市里是很难存在的,都必须到城市之外,到郊区旷野。

可是,我们普通百姓,更多人喜欢在城市的空间里,也能“举杯邀明月”。

问题是,在城市的空间里,已经很少有这样的地方了。

  想起小时候过八月十五的场景,我们一家人将小桌子搬到院落里,虽然饭菜不丰富,虽然酒水很低端,虽然月饼也单调。

但是,那种一家人坐在小院子里看“明月当空照”的场景,还是会经常出现在甜蜜的梦里。

如今我们一家人都搬进了城市里,可是已经好多年没能在中秋节的时候“举杯邀明月”了,因为你很难看到月光,更别说是月亮了。

  那么,为何城市里越来越少了“赏月的最佳地点”呢?

有这样几个因素。

其一,是楼房越来越密集,越来越高大,建筑遮挡了“月亮的脸”;其二,城市里是灯火辉煌,辉煌的灯火已经淹没了月光;其三,汽车尾气比较严重,一些企业就坐落在城市繁华的地方,天空灰蒙蒙的。

  去年中秋节前夕,有某地的媒体搞过一个小调查,问市民在中秋节的时候,赏月还是不是必然的娱乐项目。

而市民反问记者:

您说,在城市里,我们还能够看到月光吗?

有资料显示,如今的城市已经淹没在了灯火里,彻夜不眠的灯光里,城市的光污染已经很严重,不仅影响了健康,而且还让那些“月华似水”的美景难得一见了。

城市的灯火,让天空灰蒙蒙的,很少能看到星光,看到月色,以往“静谧之中的蛙鸣虫叫”也少了。

  城市应该留下一块“举杯邀明月”的地方。

城市的规划要留下“旷野一般的地带”。

去年某地媒体建议中秋节的晚上,市民熄灯一小时,建筑霓虹灯关闭一小时,其实这也是不错的办法。

别让“城市的灯火”淹没了“中秋的月色”。

  中秋佳节当过出“五种味儿”

  年年中秋,又将中秋。

对于中秋佳节人们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尤其与之相伴的小长假,更为人们享受阖家团圆、美味佳肴,以及外出旅游等,提供了条件。

而中秋到来,也意味着北方也即将进入秋收大忙季节。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过中秋的方式,但笔者以为,中秋佳节当过出五种味儿:

团圆味儿、文化味儿、廉洁味儿、健康味儿、丰收味儿。

  中秋佳节要过出团圆味儿。

团圆是中秋自古至今不变的话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外出的游子而言,能够利用短暂的假期回家侍奉双亲,陪伴家人享受人间天伦之乐,是世间美事一桩。

所以,若有时间回家,就应该行动起来。

即便是,因工作或身体等原因,不能回家过中秋,不妨利用远程视频和家人共享团圆。

别忘了,忙碌中的亲情尤为珍贵。

  中秋佳节要过出文化味儿。

据悉,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仅凭名字来看,就不难想象中秋节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

而且各地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所以,进入新时代,传统文化习俗不能丢,更须讲好中秋故事,传承下去。

  中秋佳节要过出廉洁味儿。

每年节庆之际各级纪委都会下发有关廉洁方面的通知,其目的就是为了防范“节日腐败”,以确保风清气正过节。

其实,廉洁要求,不仅适用于各级公职人员,更适应各行各业从业人员,要知道“贪”是职场是人生之大忌,不仅会毁掉自己职业生涯,更难逃牢狱之灾。

所以,每个人都须牢记廉洁的珍贵,抵制节日腐败。

  中秋佳节要过出健康味儿。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了健康人生一切皆归之为零。

更何况,我们的身体不单单是我们自己的。

我们的背后,有岗位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

所以,人之一生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健康与生命。

也因此,中秋佳节,安全出行、健康饮食、劳逸结合须引起高度重视,以科学的生活方式呵护好自己身心健康。

  中秋节要过出丰收味儿。

自今年起,我国有了“中国农民丰收节”。

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日期为公历XX年9月23日。

这将极大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而与此同时,“中国农民丰收节”又未尝不是全国人民值得庆祝的节日。

所以,让我们共同为农民丰收节加油喝彩。

  总而言之,中秋佳节的多种味道汇聚到一起就是幸福味儿。

微信朋友圈里就能说明一切,全家福里满满的幸福笑脸,外出旅游留下的青山绿水颜照,亲朋聚餐的现场直播,自己新购置的豪车,新装修的房子……哪怕是中秋佳节不能回家时的或感慨或祝福,更或者抒发着自己的暂时不如意,这些生活中的点滴记录,就是幸福生活之所在。

一言以蔽之,让中秋佳节过出“中国幸福味儿”。

  在中秋节的仪式感里涵养家国情怀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又是一年中秋将至,又是万家团圆的美好时刻。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中,团圆的意味最浓的,思乡的情感最切的,一个是春节,一个就是中秋。

中秋节不只有天上圆圆的月亮,不只有手中甜甜的月饼,还有心中浓浓的亲情,还有节日传统中蕴藏的家国情怀。

  中秋节原本就有着丰富的内涵。

无论是唐军裴寂发明月饼的故事,抑或者是农民庆祝丰收的寓意,都赋予了中秋节厚重的传统文化意味,都让中秋节承载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然而,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中秋节和其他很多传统节日一样,仪式感慢慢地就一点点淡了,甚至在很多地方中秋节已经完全沦为“月饼节”。

如此简单直白的过节方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对于家国情怀的涵养培育,无疑是不利的、无益的。

  节日是需要一些仪式感的。

笔者的老家在河北农村,离开家乡多年以后,至今仍记得在老家过中秋的情景。

农历八月正是农忙时节,但是关于中秋节的准备却是早早就开始了的。

父母会在中秋节之前赶一次大集,主要就是去采买月饼和各种水果,以备中秋当晚“照月”之用。

中秋节的当晚,家乡人会在农家小院里摆一小桌,桌上放着苹果、葡萄、梨之类的水果,西瓜要从中间切成莲花的形状,桌子正中则要摆一个大大的圆圆的“照月饼”。

这样的仪式家乡人称之为“照月”,在月亮“享用”之后,一家人才可以将“照月饼”和水果分而食之,寓意团圆和美。

或许这样的仪式并不复杂,可就是在这样的仪式中,孩子们了解到了什么是中秋,明白了中秋为什么要拜月、吃月饼,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承继,这就是在涵养家国情怀。

  仪式感增加的不只是节日的氛围,更有助于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和历史,更能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正是基于此,节日的仪式感不可或缺。

增强节日的仪式感,需要人民群众的自觉,也离不开有关部门的作为。

国庆节大街小巷悬挂国旗就是群众自发营造出的仪式感,端午节有关部门举办龙舟赛就是政府引领的仪式感,不管过程和途径具体是哪一种,最终却都使得节日更加丰富和厚重了。

  增加仪式感,不等于是铺张浪费,不等于是大操大办,而是要唤醒传统文化,而是要丰富节日内涵,而是要强化民族情感。

节日有了仪式感,也就有了强烈的归属感,也就有了不凡的厚重感,也就更有益于滋养出爱家报国的情怀。

  从中秋节开始,从每一个传统佳节开始,让节日多一些仪式感,让传统佳节涵养家国情怀,我们伟大的祖国必然会在承继传统中走向新的辉煌!

  月明中秋,一夜乡心九州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一年十二度月圆,总是中秋佳节时最美。

中国人爱月,咏之赏之,思之叹之。

诗人们对月感伤了千年,也欢喜了千年,这份悲和喜,其实是借着月亮相思。

“举头望明月”“千里共婵娟”“月是故乡明”,纷纷都是想家;阴晴圆缺、人生起伏、时光流转,映照的都是悲欢与离合。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

中国的节日,向来和家有关,和团圆有关。

中秋节,更直接被称为“团圆节”。

一家人围坐一堂,父母给孩子念诵几句与月亮有关的诗词,爷爷奶奶讲讲吴刚嫦娥的故事,一起吃月饼赏月……这样的幸福,古今皆然。

  中华传统文化绵延数千载,家国情怀始终是鲜明的底色。

“家国天下”,家齐,国才能治。

古时游子离家,因为书信不便,唯有寓情于月,无论圆缺都成为相思的理由。

斗转星移,时代巨变,家,仍然是月下的人们最深的牵挂,也是国家和社会最坚实的基石。

相互陪伴、相互扶助、相互支撑,家就是最温暖的港湾。

  实现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骐骥一跃,中国家庭只经历了短短几十年。

现在的中秋滋味,已从那只“中有酥和饴”的小饼,转到了须臾难离的手机里,潜藏在小小屏幕上时时跳动的节日祝福中。

较之从前,传统家庭的结构和氛围已经明显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福利保障的不断完善、医疗水平的持续提升,中国进入有史以来人均寿命最长的时代。

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成为常态,人们发现,物质丰盈了、吃穿用度不愁了,但“陪伴”却成了一种奢侈品。

  中秋月圆,与陪伴有关的,还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国与家为之牵挂的两桩心事。

一端的孩子,是我们的明天,他们若在孤独中长大,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都令人担忧;一端的老人,是我们的昨天,维系着家国记忆、伦理担当和情感源泉。

这个中秋,一件最好的礼物,或许就是民政部最近公布的这组数字:

全国现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余人,与XX年全国摸排数据902万余人相比,下降22.7%。

这意味着,今年中秋节,更多的孩子可以在父母怀里撒娇,更多的父母可以少一些“遥怜小儿女”的苦楚。

  这也是家与国、城与乡携手努力的结果。

今天,城市变得更包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多了;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返乡就业创业者多了;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家的时空距离在不断缩减……我们创造着机会和条件,让陪伴与团圆变得更好实现,矢志增进人们的幸福,是国的责任,也是家的担当。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繁荣。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为家庭谋幸福的人,也才能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

中秋的那轮满月,于家于国,都是一个温馨的提醒:

团聚,才是最好的节日礼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