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897154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兰州一中2018-2019-2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匠心

杨一凡

穆爷爷是镇上的木匠。

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雕师傅养大。

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穷乡僻壤的地方。

他刻刀下的凤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

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

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平日里干些简单的木工活计。

“穆爷爷”这称呼,实际上唯有我这样叫。

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又因性情不喜喧闹,多次训斥了去废园子探险的孩子们,便在孩子中得了个“老怪”之名。

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因此,我才得到在废园长久停留的特权。

废园已有好些年头了,100年?

200年?

没人说得清。

其间换了数任主人,最终荒芜破落至今。

别人都不懂为什么穆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圮了大半的地方。

只有我明白,穆爷爷是为了这园子里的木雕。

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

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

听闻这位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

末了说:

“老头子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着那帮洋鬼子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

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

老天爷发善心,让我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

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

那年我背着包袱走出屋子,见着的最后一样东西就是我还没做完的花雕……”

“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

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

记忆里穆爷爷曾说:

“丫头,你看看这些木头。

它们都是活的啊!

这些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也会感到疼的啊。

彼时我抬着头,懵懵懂懂地问:

“是像阿苗摔伤了一样疼吗?

”好像世间之事,至伤痛也不过臂上一块瘀青。

涂上药酒,吹一口气,就可以消隐无踪。

“还要更疼啊。

”穆爷爷笑了起来,摸着我的头,“阿苗长大了就会懂的。

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

在那些缓缓流动的时光里,我也曾整日徘徊于亭台楼阁间,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

我想,一定有那样的一个瞬间,我也曾感受到指尖的温热与浅浅的呼吸,听到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

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

旧屋,木凳,暖阳。

穆爷爷伏在案上,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

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

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

我一天天地长大,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

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

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执着。

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

以往我去时,还能见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

他一心扑在了他的木雕上。

穆爷爷说:

“丫头,我担心我的时间不够了啊。

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瘦着,好像把所有的气血都注入了刻刀。

那一日我出门前,母亲接了个电话,在那里怔怔站了几秒,尔后放下听筒向我招手:

“阿苗,回来。

“我要去废园。

有什么事,一会儿再说吧。

母亲急急地追出来,我却已消失在小巷深处。

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

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

那里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蜒,昂首奋飞,栩栩如生。

——昨日我来时,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

“这是园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

”语调兴奋如孩童。

“了却这桩心愿,我也能安心地入土了。

穆爷爷的葬礼我没有参加。

我觉得穆爷爷仍然在那园子里,静默地摩挲着那些活过来的木头,古老的纹理斑驳出崭新的色彩。

葬礼时我就在那儿,独自像个疯子一样地哭了一场,泪眼朦胧中重又看到了那个苍老却笃定的身影。

我想穆爷爷一定还是开心的吧。

看着两代人,或许是更多人的梦想在手下圆满。

那以后我再未去过废园。

不,现在它已不叫废园了。

省城来的专家见到它后如获至宝,听闻修复它的老人业已过世,又是好一阵扼腕叹息。

废园的名字被从古籍中翻了出来。

它叫匠园。

木匠的匠,工匠的匠。

镇上的几个老人一拍脑袋,笑叹道:

“我说老穆怎么总守着那个园子呢。

你还记得不,他单名一个匠字啊!

穆匠。

木匠。

匠园。

1.下列句子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爷爷替师傅守着一座荒废的园子,不让孩子们进去探险嬉闹,以防破坏木雕,“我”却享受特权在废园长久停留。

B.师傅临终时告诫穆爷爷,游廊的花窗该如何修复,亭子的匾额该如何开,最终穆爷爷把园子里的“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都修复好了。

C.徘徊在亭台楼阁间的“我”,当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时的瞬间,就能感受到指尖的温热和浅浅的呼吸,就能看到回中花儿的绽放和听到鸟儿的鸣叫。

D.因为穆爷爷担心自己存活于世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所以以往“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

2.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写,有何作用?

3.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穆爷爷”的形象特征。

【答案】1.C2.

(1)“我”起到文章的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2)使文章具有真实亲切感,让“穆爷爷”的形象如在眼前。

(3)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唤醒读者的内心感受和思考,增强文章感染力。

(4)我是见证者,见证穆爷爷一生专注雕刻,用心修复废园,深化了主题。

3.

(1)不喜喧闹,静处荒园;

(2)懂得感恩,不辱师命(使命);(3)笃定雕刻,用心护园;(4)技艺精湛,雕刻如生。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C项,“当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时的瞬间,就能感受到指尖的温热和浅浅的呼吸,就能看到回中花儿的绽放和听到鸟儿的鸣叫”错误。

结合文本内容“我也曾整日徘徊于亭台楼阁间,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

我想,一定有那样的一个瞬间,我也曾感受到指尖的温热与浅浅的呼吸,听到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分析,选项忽视原文内容“我想”。

故选C。

点睛:

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

(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

(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写,有何作用”,此题涉及第一人称作用。

小说中“我”这一特殊形象作用分析,可联系鲁迅《祝福》中的“我”分析。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我”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内容。

第一人称,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使文章具有真实亲切感。

结合“记忆里穆爷爷曾说:

‘丫头,你看看这些木头。

它们都是活的啊!

这些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也会感到疼的啊’”“阿苗长大了就会懂的”“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

旧屋,木凳,暖阳。

穆爷爷伏在案上,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我一天天地长大,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穆爷爷说:

‘丫头,我担心我的时间不够了啊’”“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

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我想穆爷爷一定还是开心的吧。

看着两代人,或许是更多人的梦想在手下圆满”等分析可知,“我”是见证者,见证穆爷爷一生专注雕刻,用心修复废园,深化了主题。

【3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

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结合“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又因性情不喜喧闹,多次训斥了去废园子探险的孩子们,便在孩子中得了个‘老怪’之名。

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因此,我才得到在废园长久停留的特权”分析可知,“穆爷爷”不喜喧闹,静处荒园;结合“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

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分析,“穆爷爷”不辱师命(使命);结合“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

旧屋,木凳,暖阳。

穆爷爷伏在案上,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

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分析,“穆爷爷”笃定雕刻,用心护园;结合“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

那里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蜒,昂首奋飞,栩栩如生”分析可知,“穆爷爷”雕刻技艺精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

他13岁游学欧美和日本,先卒业于哈佛大学,又研习于柏林大学及巴黎大学等。

“求学时应该在乎知识而不该在乎文凭。

”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他根据自己想学的课程,知道哪所学校可以学习,便前往学习钻研,学成后又到另一所学校,留学16年,竟然未取一张文凭,也无学位,但学问之深,一时无人可及。

1925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为专研高深学术之机关,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通才硕学”及各种学校的国学教师,对导师要求非常高。

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曹问:

“他是哪一国博士?

”梁答:

“他不是博士。

”曹又问:

“他有没有著作?

”梁答:

“也没有著作。

”曹说:

“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

”梁有点生气:

“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陈遂被破格录用,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学贯中西,治学之广非常惊人,在宗教、史学、人类学、校勘学、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闻名世界。

他的课不单是学生来听,清华的许多教授都来听,他的好友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朱自清等也都来听,因此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授”。

他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

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

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但又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他认为中国学术要坚持民族传统,要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陈寅恪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如此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呢?

从他早年的留学笔记中可窥见一斑。

他的学生季羡林先生在整理他留学德国期间的学习笔记时,发现他的笔记竟有64本之多。

这还不是全部,许多笔记包括文稿都在“文革”中因抄家而遗失了。

这些笔记内容之复杂,难以形容,可分为二十一类,其中仅文字就涉及藏文、蒙文、突厥文、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梵文、印地文、希伯来文等。

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拒绝。

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以示讽刺。

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决定增设两个历史研究所,派人南下广州,邀请陈寅恪出任第二历史研究所(中古史研究所)所长。

当时早已失明的陈寅恪亲自口授了一封复信,其中说: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

……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

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陈寅恪一生历经忧患,遭遇世变、家变和个人病变。

他先是眼盲,晚年又膑足,在“文革”中备受摧残打击。

但即使这样,他晚年还完成了90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

在没有资料又不能涉猎其他领域的研究时,一个失明老人仅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写出这样的长篇巨制,真是让人惊叹。

他用口述方式撰写《论再生缘》,对明末清初杭州女诗人陈端生所著的讲述元成宗时尚书之女孟丽君的悲剧故事进行评点考证;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为一个被士大夫所轻蔑,倚门卖笑的奇女子柳如是立传,赞美她在明末清初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

书稿完成于1964年,当时陈寅恪已74岁。

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

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

毫无疑问,陈寅恪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令人高山仰止,不胜敬慕!

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界的骄傲。

(选自《国学》,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手法,充分表现了传主陈寅恪勤勉为学、独立自由等精神和人格追求。

B.本文通过典型材料刻画传主形象。

如选取陈寅恪晚年写作《柳如是别传》这一材料,既表现了他对柳如是的崇敬和褒扬,又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C.本文在叙述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一事时,直接引用了梁曹的对话,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传记的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陈寅恪学问的高深。

D.本文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

学者形象。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A.陈寅恪因为不在意那些所谓学历,只是以一种传统文人

游学的方式留洋就学,所以虽留学16年,却未取一张文凭,从而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B.陈寅恪国学功底深厚,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恪守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C.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目的是对王国维进行褒奖赞颂。

D.陈寅恪通过《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以明末清初的孟丽君和柳如是为描述对象,赞美她们在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

E.陈寅恪先生一生经历多次磨难,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些危难而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他的作品及人品都值得我们敬仰。

6.陈寅恪被傅斯年誉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请结合文本说说大师陈寅恪在

哪些方面值得当代知识分子学习。

【答案】4.D5.BE

6.①他在学术上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他游学各国,留学16年,学贯中西,治学广博;在留学期间,写下了数量巨大、内容庞杂的读书笔记;晚年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90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

②他在学术和人格上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追求值得学习。

他留学不为获得文凭,而为求得真知;拒绝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不愿学术研究受到政治的影响。

③他对民族传统和传统文化的坚守值得学习。

他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

④他的爱国情怀值得学习。

他拒绝到被日军占领的上海授课,作诗讽刺某些“御用文人”发起的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活动。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

做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语意的基础上,认真审读选项,把握考查重点,从选材、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感情倾向、创作意图等方面,结合原文逐项进行分析。

要选“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D项,“本文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错误,文中没有心理描写,表述不当。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做此类题目,注意阅读整个文本,利用关键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认真品读重要段落,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然后依据选项内容从原文中寻找对应区域,认真比较和辨析。

题中A项,强拉因果,“虽留学16年,却未取一张文凭”与“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之间没有因果联系;C项,“其目的是对王国维进行褒奖赞颂”错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表面上是在说王国维,其实也是陈寅恪为自己立下的一个人生目标、制定的一个座右铭:

D项,“陈寅恪通过《论再生缘》……,以明末清初的孟丽君……为描述对象,赞美她们在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错误,选项中的表述只是针对《柳如是别传》和柳如是,并不包括《论再生缘》和孟丽君。

故选BE。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做此类题目,首先要理清思路,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概括传主事迹成就,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和精神品质。

接着仔细审题,根据问题指向,从文中去找相应的答题区间,筛选信息,最后从不同角度分条概括。

陈寅恪被傅斯年誉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这是肯定他的成就。

结合文本看,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他在为学、为人等诸多方面均值得当代知识分子学习。

从全文看,主要写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

“他根据自己想学的课程,知道哪所学校可以学习,便前往学习钻研,学成后又到另一所学校,留学16年,竟然未取一张文凭,也无学位,但学问之深,一时无人可及”“他晚年还完成了90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他在学术和人格上的追求:

“求学时应该在乎知识而不该在乎文凭”“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

……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

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他在民族传统和传统文化的坚守上的表现、他的爱国情怀:

“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以示讽刺”等等。

要有认识有例证,答案不能少于三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

定官名,兴礼乐。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①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

“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馀,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②,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

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

①未遑(huáng):

没有闲暇。

②釐(xī):

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属:

连缀,写

B.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秀才:

才学优异

C.乃短贾生曰短:

说坏话

D.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适:

到……去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廷尉乃言贾生年少今君乃亡赵走燕。

B.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相如因持璧却立。

C.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填然鼓之

D.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高宗、太宗等。

B.诏,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

按内容可分为即位诏、遗诏等,按形式分为手诏、口诏等。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迁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博士,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朝有诗赋等博士,汉朝有五经博士,唐朝有太学博士等。

古代也可指专门精通某种技艺或从事某些职业

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

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皇上之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遭到朝中绛侯灌婴等人的忌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鬼神形成的情状,使文帝夜半前席。

D.贾谊多次上奏疏给皇上,反对分封,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否则将兴起灾难。

11.翻译下列各句成现代汉语。

①故与李斯同邑而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②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③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答案】7.D8.C9.C10.B

11.①(吴公)旧时与李斯同乡并且曾经向李斯学习过,(皇上)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

②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很受文帝的宠爱,而且爱读书,(文帝)因此派贾谊担任他的老师。

③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么两者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题中D项,“适”译为“到……去”和后面的“去”重复,结合前文“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应译为“被贬谪”。

故选D。

【8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题中C项,均为音节助词,无实义;A项,连词,于是,就/连词,竟然,却;B项,副词,趁机/连词,就;D项,介词,凭借/连词,来。

故选C。

【9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