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02496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

《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5诗词五首备课 翻译.docx

25诗词五首备课翻译

25.诗词五首

第1课时 《饮酒〈其五〉》《春望》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

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1.饮 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

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

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提问1: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饮酒·其五

魏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提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①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②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

(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③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④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⑤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

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提问2:

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

情。

表达了作者对腐败官场的厌恶,对归隐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提问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见”字能否改为“望”字?

为什么?

明确: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提问4: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提问5:

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请简要评析。

明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三、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

采菊见南山——热爱自然

山夕飞鸟伴——内心愉悦宁静致远

淡泊名利

2.春 望

目标导学一:

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自由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点名读,正音。

注意“搔(sāo)、簪(zān)”是平舌音。

春望

唐代: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鉴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

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

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

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

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

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

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想到:

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

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

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儿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要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

“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矛盾的心态:

既谴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又渴望王师以战止战,尽快平叛,结束战争。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

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

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

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

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提问1:

思考:

本诗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他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目标导学二:

品味诗句,描绘画面

提问2:

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形象?

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写了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

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提问3:

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

(言之成理即可)

提问4:

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

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

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

,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三、板书设计

     春望望所见:

寄情于物

所感:

触景生情翘首望景

盼所盼:

家书万金

所思:

战休国安低头思亲忧国思亲

第2课时 《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1.熟读古诗,并背诵。

(重点)

2.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难点)

3.品读诗句,体会修辞之美。

(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

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

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

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

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

而这首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二、教学新课

3.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唐代: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

向月)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

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

塞土)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

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目标导学一:

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

一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2.学生放声自由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目标导学二:

品味诗句,深入赏析

提问1:

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用是什么?

明确: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提问2:

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明确: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来源:

学*科*网]

提问3:

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两句诗点明主旨,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提问4:

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明确: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

色,不但鲜明浓艳,而且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来源:

学,科,网]

三、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首联:

敌军围攻,守卫森严

颔联:

号角满天,战斗残酷

颈联:

夜半偷袭,战斗又起

尾联:

报效君王,甘愿身死以色示物

以声感人

4.赤 壁

目标导学一:

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提问1:

读准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提示: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还没有销蚀掉,

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

给周瑜以方便,

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目标导学二:

合作

探究,深入赏析

赤壁

唐代: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将磨洗认前朝。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提问2: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提问3: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这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提问4:

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两个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

杜牧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锁二乔”是作为东吴政权灭亡的特征而出现的,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象征

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三、板书设计

赤壁兴感之由——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

感慨咏叹——若非东风之利历史将会改写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从艺术上看,诗人杜牧在前两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的常用手法,这就好比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前朝的人或事来写;还有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5.渔家傲

目标导学一:

了解常识,朗读古词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

)人,宋代女词人。

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

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

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

但这首《渔家傲》却表现出非常不

同的风格,它气

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2.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代: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

他热情而又有诚意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

九万里风鹏正举。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冲天高飞)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风啊!

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

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

他热情而又有诚意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

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这是一首记梦词,形象奇幻,意境缥缈,富有浓郁的浪漫气息。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

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

“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

你打算到何处去?

词人在如梦似幻的海上航行,一缕梦魂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

现实中,南宋高宗皇帝置人民于水火、只顾自己一路奔逃,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

这种遭遇,让词人渴望关怀,渴望温暖,但现实中却不能得到,也只有将之寄托在幻想之中了。

因此,词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

  在一般双叠词中,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结。

过片处,或宕开一笔,或径承上片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

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

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

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

“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

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

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

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文学家,她也有类似的感慨。

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注释

人杰:

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

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项羽:

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

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创作背景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

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

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

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

目标导学二:

理解词义

,概括主旨

提问1:

理解词句的含义。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明确:

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

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明确:

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

上阕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明确:

“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

“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

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去,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求幸福。

提问2:

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

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

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三、板书设计

渔家傲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

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

辛苦求索、未见光明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饮酒·其五

魏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春望

唐代: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鉴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

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