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04135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

《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5单元 全单元教案.docx

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全单元教案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50页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

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合作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3.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在学会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理解面积的意义,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认识并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体验、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准备:

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纸片各一张。

学具准备:

每组一张蓝色纸板(长:

12厘米、宽:

6厘米)、红色纸板(边长8厘米)、黄色纸板(长:

11厘米,宽:

4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信息窗1主题图)

师:

小明家要买新房了,大家看,他们一家笑得多开心呀!

观察画面,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想提什么问题?

活动二:

问题探究

(一)师:

你们能解决刚才我们提出的“餐厅和厨房哪个面积大”这个问题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比较房间地面的大小。

利用比一比或摆一摆的方法,自己尝试解决。

请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做和,有什么发现。

(二)师:

厨房和餐厅和地面是有大小的,地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你能说说客厅、卧室的面积是指什么吗?

【学生可能用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摆,得到厨房比餐厅大。

师:

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对面积的理解。

师:

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餐厅的面积有多大?

”的问题吗?

(学生自己摆。

师:

把你解决的办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

(三)师:

大家用来计量的单位不一样,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样。

为了方便,人们统一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平方厘米。

师: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2、学生操作、感受。

(1)画出1平方厘米大的正方形。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有1平方厘米。

(3)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身边较小物体的面的面积。

3、认识平方分米

师:

请你量量桌子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操作,会感到太麻烦,质疑,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呢?

师介绍面积单位1平方分米,并感受它们的大小。

4、认识平方米。

(1)介绍1平方米有多大。

(2)画出1平方米的大小。

(3)让学生站一站,看大约站多少名同学。

活动三:

巩固练习。

1.测量以下三个物体表面的面积用什么作单位。

(1)测量橡皮表面的面积。

()

(2)测量课桌表面的面积。

()

(3)测量黑板表面的面积。

()

师:

根据面积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非常重要,选不好会闹笑话的。

小明就是因为粗心大意,所以写了一篇让人啼笑皆非的日记。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明写的日记。

2.小明的日记。

清晨,我从面积是2平方厘米的床上起来,拿起牙刷刷牙,吃完早饭来到学校,在100平方分米的操场上参加升旗仪式,看到鲜艳的50平方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旗杆上,心里真高兴。

回到50平方米的教室,坐在40平方厘米的课桌前准备上课。

你能找出日记中的错误吗?

师:

哪个同学来读一下?

(找一个学生朗读。

师:

大家为什么笑啊?

你能帮组小明找出日记中的错误吗?

生:

2平方厘米的床不对,应该是2平方米……

师:

你有什么感受?

(生交流。

师:

在生活中,我们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可千万不能犯小明这样的错误。

大家能做到吗?

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了。

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练习题,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

看谁填得又快又对!

3.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张邮票的面积大约6()。

(2)作业本的面积大约3()。

(3)单人床的面积大约2()。

(4)谋桌面的面积是24()。

(5)黑板面的大小是4()。

(学生交流。

活动四:

课堂总结。

师:

时间过得可真快,马上就要下课了。

谁能说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

老师也感到非常高兴。

如果大家能够在每一节课都有所收获,相信大家会了解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1、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估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表面和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3、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激趣导入 

1、填空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    )、(     )。

 

(2)边长是1(    )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     )。

 

边长是1(    )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2、今天我们继续在豆豆的新家参观,装修一新的房子真漂亮,可是,豆豆却一直有个问题:

这个新房子每个房间到底有多大呢?

你们能不能帮助豆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操作感悟、探究新知 

1、这是新房子的平面图纸,你从图纸上都发现了什么?

能不能提出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

小卧室的面积有多少?

餐厅的面积有多大?

挂毯的面积是多少?

他们家整个有多大?

房间都是什么形状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我们先来解决“小卧室的面积有多大?

”你想怎样做?

 

引导学生体会:

不可能直接用1平方米的纸片去测量,这不现实。

 

重点指导学生拼摆(利用学具盒中的平面图):

你可以用什么样的纸片来拼摆?

每排摆几个正方形?

可以摆几排?

 

请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是怎样拼摆的,面积是多少呢?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发现,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宽。

 

3、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中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吗?

引导学生再借助纸片摆一摆,厨房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通过拼摆,更加加深了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关系的认识。

 

4、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

所有的长方形都是这样的吗?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拼摆的过程。

符合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吗?

现在谁来说一说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总结出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学生自主练习:

计算客厅的面积 

5、引导学生解决“餐厅的面积是多少?

” 

观察餐厅是什么形状的?

你能不能像刚才一样,自己试着计算出这个餐厅的面积呢?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总结出公式: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自主练习 

(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引导学生计算后标明单位名称。

 

(2)自主练习7 请学生估一估“爱护花草”这个图片的面积。

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各种标牌,进行估测并记录下来。

 

四、总结:

 

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55页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经历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推导过程,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运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转化思想。

3、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复习巩固,提出问题。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本故事书封面面积约是4()。

一张IC卡的面积是46()。

学校操场面积约是450()。

文具盒盖的面积约是200()。

2、填一填。

(1)一张长方形纸片,用面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摆,每排摆6个,正好摆了4排,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2)一间正方形餐厅边长8米,如果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摆,每排摆()个,可以摆()排,餐厅的面积是()平方米。

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

通过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活动二: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师:

上节课我们帮助小明解决了两个问题,现在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帮助小明解决,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问题吧!

课件出示两个问题。

①开关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多少平方厘米?

②挂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多少平方米?

师:

根据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自己动手做一做。

集体交流做法。

【学生根据情境图上的信息,分别计算着这两个问题。

①1×1=1(平方分米)

1分米=10厘米

10×10=100(平方厘米)

师:

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计算过程,思考。

并回答。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②10×10=100(平方分米)

10分米=1米1×1=1(平方米)

师:

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计算过程,思考。

并回答。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2、这些面积单位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呢?

小组讨论。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重点让学生说明为什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活动三:

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课件出示课本上“自主练习”的第3题。

师:

自己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填一填。

做完后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进行单位的换算,在交流中进一步明确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自主完成巩固本节知识点。

活动四:

课堂总结。

师:

你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还想对同学说什么?

1.学生自己谈收获。

2.自评。

3.互评。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①1×1=1(平方分米)

1分米=10厘米

10×10=100(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②10×10=100(平方分米)

10分米=1米1×1=1(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60页信息窗3。

教学目标:

1、学会区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能够灵活使用公式求出面积或周长。

2、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善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区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能够灵活使用公式求出面积或周长。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经过两个多月的忙碌,小明家的新房终于装修好了,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吧。

(出示教学挂图)

活动二:

质疑探索。

(一)观察图画,提出问题

师: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们看,漂亮吗?

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

从小明和父母的谈话中,你都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的回答:

小明的房间长5米,宽4米。

石膏线每米12元,木地板每平方米85元。

师:

你知道石膏线在哪儿吗?

谁能在图上指一指?

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确石膏线的位置。

师:

根据我们所了解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和周长、面积有关的问题吗?

生:

卖石膏线和木地板各需要多少钱?

师:

求买石膏线用了多少钱要先求什么?

生:

要先求天花板的周长,也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

 

师:

求买木地板用了多少钱要先求什么?

生:

要先求地面的面积,也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答这些问题吗?

试试看。

合作交流:

买石膏线用的钱:

(5+4)×2×12=9×2×12=216(元) 

买木地板用的钱:

5×4×85=20×85=1700(元)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小组内交流算法,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对于有错误的同学,共同找出它们的错误。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三方面进行区分。

(三)适时总结,区分概念

刚才我们所解决的这些问题都是与周长和面积有关的。

你知道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从周长与面积的意义、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三个方面进行区分。

周长指的是什么?

面积指的是什么?

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怎样求它们的周长?

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长方形面积=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正方形周长=边长×4

周长与面积的计量单位相同吗?

学生总结:

求周长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等;求面积用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等。

活动三:

 课堂练习。

自主练习1两个问题分别求什么?

第2问要引导学生,先求什么?

(面积)

自主练习6是一道实际应用题,首先让学生明确植物园的围栏指的哪些边?

两个问题分别求的是什么?

 

自主练习7是几个形状各异的长方形面积相同,比较周长是否相等。

先让学生猜想,再计算验证。

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体会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活动四:

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学生学习了周长与面积的比较,知道了面积和周长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会计算和换算,对学习较差的同学,需要强化并课后多给予辅导。

板书设计:

    

 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买石膏线用的钱:

(5+4)×2×12=9×2×12=216(元)

买木地板用的钱:

5×4×85=20×85=1700(元)

智慧广场——逆推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65页“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过来推想(逆推)”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倒过来推想(逆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教学过程:

活动一:

问题导入,感知策略。

(课件呈现。

)猜一猜:

一个数除以7再加上3,正好是8,这个数是多少?

师:

你知道这个数是多少吗?

(35)

师:

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

先用8减去3等于5,然后用5乘7就得到了35。

师:

你是由结果往前倒着推想得到的,是吗?

师:

同学们非常善于思考。

【设计意图:

设计猜一猜,使学生初步体会“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活动二:

初步体验,明晰策略。

(1)出示情境图。

师:

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图中的信息。

师:

你能把这些信息用你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吗?

(2)整理信息。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集体交流。

预设:

a.画示意图。

展示交流,让学生明白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和数量间的关系:

用长方形表示原有的豆浆,不知道有多少升。

卖出一半,剩下的一半用黄色表示,这是第一幅图。

再加入10升是28升,用第二幅图表示。

b.画线段图。

展示交流: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原有豆浆,卖了一半,取线段的一半,改用虚线表示;又加10升是28升,在原来的线段右延长一段,表示又加的10升。

活动三:

深化理解。

师:

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学生可能还是解决不了。

师:

别着急,我们一起来回顾梳理一下。

刚才不管是哪种方法整理,同学们都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整理信息的。

你能用更加简洁的方法的再整理一下信息吗?

学生讨论交流。

(课件呈现。

师: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w

(引导学生回忆“猜一猜”环节所用的方法,产生“倒过来推想”的想法。

师:

我们试着从结果出发,倒着想想看看。

(1)小组整理信息,教师巡视。

(2)展示交流。

(课件呈现)

事情发展的顺序

倒过来推想

师:

现在能解决了吗?

活动四:

解决问题。

预设:

(1)28-10=18(升)

18×2=36(升)

(2)(28-10)×2

=18×2

=36(升)

师:

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

小结:

有些问题倒着想反而更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

像刚才这种“倒过来推想”的方法,在我们的数学中和生活中经常使用,板书:

倒过来推想

师:

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感受、体会“倒过来推想”的策略,体会它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来

活动五:

自主探究,理解策略。

1.课件出示:

张军原来有一些卡片,后来又收集了20张;送给李明32张后,还剩18张。

张军原来有多少张卡片?

师:

谁能来演示一下这个过程?

(学生借助卡片演示收集、借出的过程。

师:

想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展示交流。

预设思路:

预设算法:

(1)18+32=50(张)

(2)18+32-20

50-20=30(张)=50-20

=30(张)

3.回顾反思。

师:

通过刚才解决这两个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交流。

师小结:

知道现在的结果,要求原来的数量,我们可以从结果出发,倒过来推想,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

由直观向抽象过渡,有了前面的基础,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进一步理解“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4.实践应用,深化理解。

(1)填数练习。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总结方法:

(课件显示。

(2)提高练习。

一个抽屉里放着若干玻璃球,每次取出其中的一半,这样反复操作3次,这时抽屉里还剩5个。

抽屉里原有多少个玻璃球?

(课件呈现。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交流订正。

(3)生活中的数学。

307公交车到达A站后,下去8位乘客,又上来12位乘客,这时车上有24位乘客。

到达A站前车上原有多少乘客?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

安排不同题目的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六: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让学生谈收获,分享自己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智慧广场——逆推

原有?

升卖了一半又加入10升现有28升

+10

÷2

×2

-10

原有?

升卖了一半现有28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