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学复习题04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058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04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04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04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04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04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04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04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04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04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04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04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04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04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04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04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04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04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04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04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04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04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营养学复习题04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04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Si(水稻等禾本科植物)、Na(甜菜)、Co(豆科作物)、Al(茶树)

4.根际的定义、范围和pH值的变化

定义:

由于植物根系的影响而使其理化生物性质与原土体有显著不同的那部分根区土壤。

范围:

距根表面几mm之内。

pH值的变化:

阴离子>

阳离子,pH升高;

阳离子>

阴离子,pH值下降。

5.养分吸收的含义:

指养分通过细胞原生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6.植物吸收的养分形态:

以离子态(矿质)养分为主;

也可吸收少量的有机态养分。

7.养分向根表面迁移的途径有哪些?

截获:

是指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直接接触养分而使养分转移至根表的过程。

质流:

是指由于水分吸收形成的水流而引起养分离子向根表迁移的过程。

扩散:

是指由于植物根系对养分离子的吸收,导致根表离子浓度下降,从而形成土体-根表之间的浓度梯度,使养分离子从浓度高的土体向浓度低的根表迁移的过程。

8.质外体和共质体的概念

质外体:

指细胞原生质膜以外的空间,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和木质部导管。

共质体:

指原生质膜以内的物质和空间,包括原生质体、内膜系统及胞间连丝等。

9.被动吸收的定义和形式

膜外养分顺浓度梯度(分子)或电化学势梯度(离子)、不需消耗代谢能量而自发地(即没有选择性地)进入原生质膜的过程。

形式:

简单扩散、易化扩散(通道蛋白、运输蛋白)

10.主动吸收的定义和机理

膜外养分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需要消耗代谢能量、有选择性地进入原生质膜内的过程。

机理:

载体解说、离子泵。

11.植物根外营养的含义和特点

植物通过叶部或非根系部分吸收养分来营养自己的现象。

特点:

①具有较高的吸收转化速率,能及时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

②直接促进植物体内的代谢作用,如直接影响一些酶的活性;

③可以防止养分在土壤中固定。

12.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因素:

光照、温度、水分、土壤通气状况、介质pH值、介质养分浓度、陪伴离子的种类等。

13.拮抗作用和协助作用的定义和表现

拮抗作用:

溶液中某种离子存在或过多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

表现在阳离子与阳离子之间,如一价与一价之间:

K+、Rb+、Cs+之间,二价与二价之间:

Ca2+、Mg2+、Ba2+之间,一价与二价之间:

NH4+和H+对Ca2+;

阴离子与阴离子之间,如Cl-、Br-和I-之间,H2PO4-和OH-之间等。

协助作用:

溶液中某种离子的存在有利于根系吸收另一离子的现象。

表现在阴离子与阳离子之间,如NO3-、SO42-等对阳离子的吸收有利;

二价或三价阳离子对一价阳离子,如溶液中Ca2+、Mg2+、Al3+等能促进K+、Rb+、Br-以及NH4+的吸收(维茨效应)

14.植物营养临界期和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植物营养临界期:

是指营养元素过少或过多或营养元素间不平衡,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明显不良影响的那段时间。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是指营养物质能对植物产生最大效率的那段时间。

15.传统的施肥方法和现代施肥方法

传统的施肥方法:

基肥(种植前施入土壤)、种肥(种植时与种子一起使用)、追肥(种植期间施入土壤)

现代施肥方法:

根外喷施、灌溉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二氧化碳施肥

16.养分短距离运输的含义和途径

也称横向运输,是指介质中的养分沿根表皮、皮层、内皮层到达中柱(导管)的迁移过程。

途径:

质外体途径和共质体途径,养分从介质到达木质部导管至少通透2次原生质膜。

17.养分长距离运输的含义和动力

也称纵向运输,是指养分沿木质部导管向上,或沿韧皮部筛管向上或向下移动的过程。

动力:

蒸腾作用和根压。

18.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与缺素部位的的关系

N、P、K、Mg:

移动性大,缺素症状先在老组织出现;

S、Fe、Mn、Zn、Cu、Mo:

移动性小,缺素症状先在新叶出现;

Ca、B:

难移动,素症状先在新叶及顶端分生组织出现。

第九章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

1.氮素的营养作用

氮素在植物体内是作为很多重要化合物的组分而起作用的:

①氮是蛋白质(生命物质)的重要成分;

②氮是核酸(合成蛋白质和决定生物遗传性的物质基础)的成分;

③氮是酶(生物催化剂)的成分;

④氮是叶绿素(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的成分;

⑤是多种维生素(辅酶)的成分;

⑥氮是一些植物激素(生理活性物质)的成分;

⑦氮也是生物碱的组分(如烟碱、茶碱、可可碱、咖啡碱、胆碱--卵磷脂--生物膜)。

因此,氮素通常被称为生命元素。

2.植物对NH4+-N、NO3--N的吸收特点

植物吸收NH4+-N一般为被动吸收,吸收的同时释放等量的H+,故介质pH值下降。

植物吸收NO3--N一般为主动吸收,吸收的同时释放相当于NO3-十分之一的OH-,故介质pH值略有上升。

3.土壤中有效氮增加和减少的途径

增加途径:

施肥(有机肥、化肥)、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对喜硝作物而言)、生物固氮、雷电降雨。

减少途径:

植物吸收带走、氨的挥发损失、硝化作用(对喜铵作物而言)、、硝酸盐淋失、生物和吸附固定(暂时)。

名词解释:

氨化作用——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含氮有机质分解形成氨的过程。

无机氮的生物固定——土壤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被微生物同化为其躯体的组成成分而被暂时固定的现象。

氨的挥发损失——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土壤中的NH4+转化为NH3而挥发的过程。

生物固氮——土壤中的固氮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NH3的过程。

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条件下,土壤中的NH4+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

生物反硝化作用——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气态氮从土壤中逸失的现象。

4.铵态氮肥与硝态氮肥特点的比较

铵态氮肥

硝态氮肥

带正电荷,是阳离子

带负电荷,是阴离子

能与土壤胶粒上的阳离子进行交换而被吸附

不能进行交换吸收而存在于土壤溶液中

被土壤胶粒吸附后移动性减少,不随水流失

在土壤溶液中随土壤水分运动而移动,流动性大,易流失

进行硝化作用后,转变为硝态氮,但不降低肥效

进行反硝化作用后,形成氮气或氧化氮气而丧失肥效

碱性环境中氨易挥发

吸湿性大,具助燃性

高浓度对作物,尤其是幼苗易产生毒害

供应过多会奢侈吸收,对植物本身无害

对钙、镁、钾等的吸收有拮抗作用

促进钙、镁、钾等的吸收

5.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与其肥效有什么关系?

如何提高尿素的当季利用率?

尿素施入土壤后,少部分以分子态被土壤胶体吸附和被植物吸收,大部分在脲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作用,反应式为:

脲酶

CO(NH2)2(NH4)2CO3NH3+CO2+H2O

H2O

结果造成局部土壤的pH值上升,可能会导致氨的挥发损失;

水解作用生成的氨会进一步发生硝化作用形成硝态氮,结果使土壤pH值有所下降,由于pH值适宜,硝化作用能旺盛进行,且比氯化铵和硫铵的快。

硝态氮不被土壤吸附,会随水流失或发生反硝化作用损失。

因此,水解作用和硝化作用均是影响尿素肥效的主要原因。

提高尿素当季利用率的措施:

(1)控制尿素用量;

(2)尿素肥料深施;

(3)适当使用脲酶抑制剂;

(4)适当使用硝化抑制剂等。

6.为什么尿素宜作根外最肥?

喷施的适宜浓度是多少?

因为:

①尿素分子体积小,易透过细胞膜;

②尿素溶液呈中性,电离度小,不易引起质壁分离;

③尿素具有一定的吸湿性,能使叶面保持湿润状态,以利叶片吸收;

④尿素进入细胞后很快参与同化作用,肥效快。

对大多数作物以0.5%~1%的浓度喷施为宜,早、晚喷施效果较好。

7.长期单施硫酸铵(或氯化铵)对土壤性质有什么影响?

应采取什么措施?

硫酸铵:

土壤类型

转化行为

转化结果

施用措施

酸性土

①含游离酸(H2SO4)

②生理酸性(H2SO4)

③硝化作用产生酸(H2SO4)

④代换作用产生酸(H2SO4)

pH下降

(使土壤更加酸化)

配施石灰和有机肥料

中性及微碱性土

①,②,③同酸性土

④代换作用形成Ca2SO4

pH下降

土壤板结

配施石灰有机肥料

石灰性土及碱性土

①氨易挥发

②产生的酸可中和碱性

氮素损失

深施覆土

水田

①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②缺铁时,SO4会还原为H2S

黑根(影响呼吸,抑制养分吸收)

排水晒田(增加通气)

氯化铵:

①生理酸性(HCl)

②硝化作用产生酸(HCl)

③代换作用产生酸(HCl)

④代换作用形成CaC

排水好:

CaCl易淋洗

旱田:

CaCl易积累

土壤脱钙板结

盐分增加

 

少用或不用

①Cl-可抑制细菌

②不易产生H2S

NH4+不易流失,少产生黑根

效果较硫酸铵好

8.氮肥利用率的测定方法和我国的范围

氮肥利用率:

当季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氮素的数量占施氮量的百分数

测定方法:

差值法:

一般是通过测定施N区和无N区作物吸N量的差值,再计算其占小区施N量的百分数,即氮肥利用率。

不同作物的氮肥利用率较低,一般为:

24%~45%以下。

15N示踪法:

是一种直接测用N肥利用率的方法。

它是由富集15N(高15N原子百分超)生产一定形态的标记氮肥,将其施用后测定吸入植物体中氮素的15N原子百分超,进而根据15N丰度

的稀释原理计算氮肥利用率。

9.施肥技术:

是肥料品种、施肥量、养分配比、施肥时期、施肥方法和施肥位置等项技术的总称。

10.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①根据气候条件合理分配和施用氮肥:

北方干旱缺雨,可分配硝态氮肥;

南方湿润雨多,宜分配铵态氮肥;

②根据土壤条件合理分配和施用氮肥:

着重中、低产田;

砂质土壤“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粘质土壤“前重后轻”;

根据土壤的酸碱性选择合适的肥料;

水田区不宜用硝态氮肥等。

③根据作物需氮特性合理分配和使用氮肥:

从需氮量来看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叶菜类作物>

瓜果类和根菜类;

高产品种>

低产品种;

杂交水稻>

常规水稻;

营养最大效率期>

其它时期

④根据肥料品种合理分配和使用,如NH4+-N和NH2-N宜水田、旱地,深施(覆土);

NO3--N宜作旱地追肥,少量多次;

⑤氮肥与有机肥和磷肥、钾肥配合使用,通过平衡施肥使作物营养平衡。

第十章植物的磷素营养与磷肥

1.磷素的营养作用

①磷是植物体内重要化合物的组分(核酸和核蛋白核酸、磷脂、植素、高能磷酸化合物、辅酶);

②磷能加强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运转;

③促进氮代谢;

④促进脂肪代谢;

⑤提高作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抗旱、抗寒、缓冲性能)

2.植物吸收磷的主要形态及影响因素

主要是正磷酸盐:

H2PO4->

HPO42->

PO43-

影响因素:

①作物种类和生育期(生长前期吸收的磷占全吸收量的60~70%;

后期主要依赖磷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再利用,运转率可达70~80%);

②介质的pH(通常在pH5.5~7.0范围内,有利于多数作物对磷的吸收);

③伴随离子(NH4+、K、Mg、B等具有促进作用,NO3-、OH-、Cl-等具有抑制作用,Ca、Fe、Al等会降低磷有效性);

④其它环境因素(温度、光照、土壤水分、通气状况等)。

3.植物缺磷的症状

植株生长迟缓,矮小、瘦弱、直立,分蘖或分枝少;

花芽分化延迟,落花落果多;

多种作物茎叶呈紫红色,水稻等叶色暗绿;

症状从茎基部开始。

4.如何区分磷肥的溶解性?

磷肥的溶解性与肥效有什么关系?

磷肥按其溶解性可分为水溶性磷肥、枸溶性磷肥和难溶性磷肥。

磷肥的溶解性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方法区分,原理是:

磷肥+溶剂(水/2%柠檬酸/1%硫酸)滤液+钼酸铵硫酸盐试剂磷钼酸铵(黄色沉淀)

如果是以水作溶剂就能形成较多的黄色磷钼酸铵沉淀的,即为水溶性磷肥;

如果以水作溶剂没有形成较多的黄色磷钼酸铵沉淀,而是以2%柠檬酸作溶剂时才能形成较多的黄色磷钼酸铵沉淀的,为枸溶性磷肥;

如果以水和2%柠檬酸作溶剂都没有形成较多的黄色磷钼酸铵沉淀,而只有以1%硫酸作溶剂时才能形成较多的黄色磷钼酸铵沉淀的,为难溶性磷肥。

磷肥的溶解性与肥效有着密切的关系:

水溶性磷肥属速效性磷肥,其中的磷酸盐易溶于水,易被作物吸收利用,肥效快;

难溶性磷肥属迟效性磷肥,所含磷酸盐不溶于水,只溶于强酸,肥效迟缓且较长;

枸溶性磷肥的肥效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所含磷酸盐溶于弱酸。

5.如何测定常用磷肥的利用率?

我国华南地区磷肥利用率在什么范围?

请解释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并指出使过磷酸钙利用率提高的有效方法。

测定过磷酸钙的利用率可用差值法:

在田间分别设施磷肥和不施磷肥的两个小区,种植供试植物,收获后分别测定两小区植物体内的磷含量,然后按下式计算磷肥利用率

施磷区植物的吸磷量-不施磷区植物的吸磷量

过磷酸钙中磷肥利用率=×

100

施用的过磷酸钙的总磷量

我国华南地区磷肥利用率一般10%-25%。

造成磷肥利用率低的原因是:

华南地区的土壤以酸性红、黄壤为主,常用的磷肥为水溶性磷肥过磷酸钙。

水溶性磷肥(过磷酸钙)施用后,先发生异成分溶解,然后发生磷酸沉淀作用或化学固定作用,使水溶性磷逐步变为难溶性磷,这是水溶性磷肥当季利用率低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此外,水溶性磷肥在土壤中还会发生吸持作用,一般情况下由于土壤吸持的多,解吸的少,结果使水溶性磷肥的有效性降低,影响肥效。

提高过磷酸钙利用率的有效方法有:

集中施用、分层施用、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作根外追肥等。

6.如何根据作物的需磷特性在轮作中合理地分配和施用磷肥?

作物的需磷特性:

需磷较多的作物,如:

豆科作物、豆科绿肥作物、糖用作物(甘蔗、甜菜)、纤维作物中的棉花、油料作物中的油菜、块根块茎作物(甘薯、马铃薯)、瓜类、果树、桑树和茶树等,施磷肥效果较好,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改善品质。

大田作物对磷肥的反应顺序如下:

冬季绿肥作物>

一般豆科旱地作物>

大麦、小麦>

早稻>

旱稻。

水旱轮作中的磷肥分配:

我国稻区的轮作制度:

麦类、油菜--水稻、绿肥--水稻

在水旱轮作中,土壤由干变湿的过程中,有效磷增加,

所以在水旱轮作中,磷肥的分配应掌握“旱重水轻”的原则,将磷肥重点分配在旱作上。

当绿肥与水稻轮作时,更应该将磷肥施在绿肥上,特别是豆科绿肥,更能充分发挥“以磷增氮”的效果。

旱作轮作中的磷肥分配:

有绿肥或豆类的轮作中,优先施在绿肥或豆科作物上,其间接作用很明显;

在麦-棉轮作地区,重点施在棉花上;

需磷特性相似的作物轮作时,磷肥用于秋播的越冬作物比用于春播的效果明显。

因为秋播后,温度逐步降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能力差,土壤供磷能力差,增施磷肥有利于壮苗,增强抗寒能力,促进早发。

第十一章植物的钾素营养与钾肥

1.钾素的营养作用

①促进酶的活化;

②促进光能的利用,增强光合作用;

③利于植物正常呼吸作用,改善能量代谢;

④促进糖代谢;

⑤促进氮素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

⑥促进植物经济用水;

⑦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抗旱、抗寒、抗盐、抗病虫害)

2.钾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钾充足,不但能使作物产量增加,而且可以改善作物品质,如:

①油料作物的含油量增加;

②纤维作物的纤维长度和强度改善;

③淀粉作物的淀粉含量增加;

④糖料作物的含糖量增加;

⑤果树的含糖量、维C和糖酸比提高,果实风味增加;

⑥橡胶单株干胶产量增加,乳胶早凝率降低。

因此,钾素通常被称为“品质元素”。

3.植物缺钾的症状

缺钾时,通常茎叶柔软,叶片细长、下披;

老叶叶尖和叶缘发黄,进而变褐,逐渐枯萎。

在叶片上往往出现褐色斑点,甚至成为斑块,严重缺钾时幼叶也会出现同样的症状;

根系生长停滞,活力差,易发生根腐病。

4.请比较氯化钾和草木灰施用后对酸性土壤的影响。

氯化钾本身是化学中性盐,施用于酸性土壤后,很易溶解于土壤溶液。

一部分K+被作物选择吸收,产生生理酸性,另一部分K+与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Al+、H+)交换,从而使土壤的潜性酸成为活性酸;

K+也可以于Ca2+、Mg2+交换,使之淋失。

可见,酸性土壤若长年单施氯化钾,土壤的pH值会明显降低、土壤板结,甚至会对植物产生铝毒。

草木灰本身呈化学碱性,其中的钾90%为碳酸钾,另外还含有氧化钙、磷、硅及微量元素等。

在酸性土壤上施用,不仅能供应钾素,还能降低酸度,并可补充钙、镁等元素。

5.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以来,华南地区耕地普遍缺钾?

(1)气候条件:

高温多雨,淋溶剧烈,粘土矿物类型多为1:

1型高岭土,吸持钾的能力弱,故土壤缺钾;

(2)耕作制度:

复种指数高,以及高产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在获得高产的同时,植物带走更多的养分,包括钾素;

(3)施肥习惯:

重施氮、磷,而少施或不施钾,更加剧了土壤钾的耗竭;

(4)社会因素:

农家肥、秸秆还田少,也减少了钾素的来源。

6.请谈谈我国钾肥的供需现状及缓解供需矛盾的措施。

我国化学钾肥消费量远远大于生产量。

因为我国钾盐矿资源贫乏,生产能力有限,所以钾肥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解决我国钾肥产量与消费量之间矛盾的措施有:

(1)依靠进口钾肥。

因为我国是钾盐矿资源贫乏的国家,国产的钾肥量有限,而通过进口钾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钾肥的供需矛盾;

(2)充分利用农家肥如有机肥、灰肥。

我国有机肥料的年总量达18~24亿吨,其中含K2O1000多万吨,相当于我国钾肥化肥产量的50倍。

因此,通过利用农家肥可促进生物循环;

(3)合理分配和施用有限的钾肥

①在生产上,应将钾肥优先分配在缺钾的砂质土壤上;

②薯类作物、纤维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豆科作物及烟草、茶、桑等需钾较多的作物应优先分配钾肥;

③氯化钾不宜用于忌氯作物如薯类、糖用作物、浆果类果树、茶树等,否则会影响产量品质;

但对于纤维作物效果较好;

硫酸钾适于各种作物,尤其是喜硫植物。

氯化钾不宜用于盐(碱)土;

硫酸钾不宜用于还原性强的土壤。

草木灰适用于各种土壤,大多数作物;

④钾肥应与氮、磷肥配合施用,其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含有效钾素较多的有机肥料用量高时,可少施或不施化学钾肥;

⑤钾肥的用量一般为K2O60~90公斤/公顷,宜早施(重施基肥,看苗早施追肥)、深施(6~12cm以下)和相对集中施(宽行作物以条施、穴施或沟施效果较好,窄行作物可以撤施)。

第十二章植物的钙、镁、硫、硅营养与钙、镁、硫、硅肥

1.植物钙、镁、硫、硅营养失调的主要症状

钙:

生长点坏死,幼叶卷曲变形,果实发育不良

镁:

中、下部叶片脉间失绿黄化

硫:

幼叶失绿黄化

硅:

禾本科叶片下垂

第十三章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与微量元素肥料

1.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失调症状

(1)硼生理功能:

促进分生组织生长和核酸代谢;

促进碳水化合物运输和代谢;

参与酚代谢和木质素的形成;

与生殖器官的建成和发育有关。

失调症:

缺乏症:

油菜“花而不实”;

花椰菜“褐心病”;

萝卜“黑心病”

中毒症状:

油菜“金边叶”。

(2)锌

生理功能:

作为碳酸酐酶的成分参与光合作用;

作为多种酶的成分参与代谢作用;

参与生长素的合成;

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

水稻“矮缩病”,玉米“白苗病”,柑橘“小叶病”、“簇叶病”

中毒症状:

叶片黄化,出现褐色斑点。

(3)钼生理功能:

作为硝酸还原酶和固氮酶的成分参与氮代谢;

促进维生素C的合成;

与磷代谢有密切关系;

增强抗病力。

花椰菜、烟草“鞭尾状叶”,豆科“杯状叶”、不结或少结根瘤,柑橘“黄斑叶”。

中毒症状:

茄科叶片失绿,花椰菜植株呈深紫色等。

(4)锰生理功能:

参与光合作用;

酶的组分及调节酶活性;

调节植物体内的氧化还原过程;

其它功能。

燕麦“灰斑病”,豆类“褐斑病”,甜菜“黄斑病”。

老叶失绿区中有棕色斑点,诱发其它元素的缺乏症。

(5)铜生理功能:

酶的组分;

参与氮代谢;

影响花器官发育。

禾本科顶端发白枯萎、豆科新叶失绿卷曲,老叶枯萎、果树“郁汁病”或“枝枯病”。

新叶失绿,老叶坏死,叶柄和叶片背面变紫(似缺铁症)。

(6)铁生理功能:

叶绿素合成所必需;

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子传递;

参与核酸和蛋白质代谢;

还与碳水化合物、有机酸和维生素的合成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