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10455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5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docx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考前基础回扣提纲精品

2020届高三生物考前基础回扣提纲㈢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及生态工程

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B);其他植物激素(A);植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B);

1.生长素发现的有关实验的实验结论?

达尔文: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部伸长区,造成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詹森: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拜尔:

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

温特:

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某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促使胚芽鞘下部的生长。

2.胚芽鞘中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生长素作用的部位?

发生向光弯曲的部位?

生长素的合成是否需要光?

琼脂块的作用?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胚芽鞘尖端

向光委屈的部位:

胚芽鞘尖端下部;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胚芽鞘尖端下部

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

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3.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胚芽鞘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4.生长素的产生、分布、运输?

合成: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运输:

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运输方式:

主动运输

生长素的横向运输(①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②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

在成熟的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分布:

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如:

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

5.生长素有哪些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两重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两重性: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体现在:

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

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根>芽>茎

6.生长素的应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①在农作物的栽培过程中,整枝、摘心所依据的原理是顶端优势。

②雌蕊受粉后,促进果实发育的生长素由发育着的种子合成的。

③番茄在花蕾期去雄,雌蕊涂抹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获得无子番茄。

④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高于单子叶植物,农业生产上可以用2、4—D作为双子叶植物除草剂。

⑤赤霉素及其类似物:

使芦苇、莴苣等植株增高,产量增加;促进种子、马铃薯块茎等的萌发。

细胞分⑥裂素及其类似物:

瓜果、蔬菜和鲜花的保鲜;促进种子的萌发。

脱落酸及其类似物:

水稻种子置于流⑦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脱落酸随水流走而含量减少,可使水稻种子早发芽。

⑧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中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以调节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

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之间的浓度比,可以调控芽的分化和根的形成。

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是受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7.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

合成部位

主要作用

赤霉素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芽和幼根

①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

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①促进细胞分裂,延缓叶片衰老;②诱导芽的分化

脱落酸

根冠和萎蔫的叶片等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体的各个部位

促进果实成熟

【拓展】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茎的背地性和向光性不能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茎的背地性和向光性都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不能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3.生长素极性运输与横向运输的原因不同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由内因——植物的遗传性决定的;

而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则是由外因——单侧光、重力引起的。

4.香蕉、无籽番茄、无籽西瓜的比较:

香蕉是自然的三倍体,由于不能形成正常精子和卵细胞,因而也无法进行受精作用形成种子。

无籽番茄运用的原理是通过某种外源生长素刺激子房的发育而获得无籽果实。

无籽西瓜运用的原理是人工诱导的四倍体与二倍体西瓜杂交而成,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紊乱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因此不能形成种子。

二、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B);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B);人脑的高级功能(B);

1.反射弧组成包括哪五部分?

什么是效应器?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特点是速度快;

静息电位为内负外正,原因是K+通过K+通道外流所致;

动作电位内正外负,原因是Na+通过Na+通道外流所致;。

在膜外,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在膜内,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结构基础?

传递过程?

①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的膜,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膜或树突膜。

②递质(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③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单向的特点。

④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⑤在效应器中,还可以形成轴突—肌肉型或轴突—腺体型。

⑥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方式是胞吐,主要利用膜的流动性,此过程消耗ATP

4.人脑的高级功能有哪些?

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部位,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

言语区

三、人和动物激素的调节(B);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B);

1.举例说出常见动物激素的分泌部位、生理作用?

甲状腺激素(含I的氨基酸衍生物)——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胰岛素(蛋白质)——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雌、雄激素——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雌激素能激发和维持正常的性周期。

2.人体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

这种调节方式对人体的意义?

激素的分级调节的实例?

人体内激素的分泌通过反馈调节的方式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实例:

下丘脑—→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的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性激素)

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受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调节控制。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3.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例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拮抗作用,例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

4.激素调节的特点:

⑴微量和高级⑵通过体液运输⑶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联系。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如性激素的分泌受中枢神联系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6.体液调节就是激素调节的关系?

在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如CO2、H+等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也属于体液调节。

7.激素是信息分子而不是能源物质?

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命活动发生变化。

四、稳态的生理意义(B);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B);体温调节、水盐调节(A);血糖调节(B);

1.什么是内环境?

说出内环境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

理化性质?

⑴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也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直接生活的环境。

淋巴、组织液与血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较少。

⑵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

①营养成分:

O2、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

②调节成分:

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

③代谢废物:

CO2、尿素等。

内环境中不应存在的物质

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有关酶、复制转录翻译有关酶、转氨酶等各种胞内酶。

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2.什么是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什么?

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3.体温调节的中枢、调节方式及过程?

(右图)

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是以神经调节为主的神经—体液调节;炎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只有神经调节。

4.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血糖调节的过程和机理。

糖尿病的原因及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及原因?

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来源:

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和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

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为CO2H2O并释放出能量

血糖的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血糖平衡调节:

胰岛素降血糖:

促进血糖去路,抑制血糖来源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升血糖:

促进血糖来源

5.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

调节方式?

起作用的主要器官?

调节水平衡的激素?

下丘脑;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肾脏在水盐平衡过程中其重要作用;调节水平衡的激素:

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6.下丘脑在稳态调节过程中的功能?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感受:

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盐代谢平衡。

(2)传导:

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3)分泌:

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

(4)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五、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B);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A);

1.抗原和抗体的比较?

抗体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合成的,其化学本质是球蛋白,分布在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物

抗原:

细菌、细菌外毒素、病毒、花粉、癌细胞

2.概述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

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免疫分子:

抗体、细胞因子、补体、溶菌酶。

3.人体的三道防线分别是什么

第一道防线:

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后天形成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进行的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到防御作用。

非特性免疫中依靠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消灭病原体。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对象

内环境中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

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1)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2)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增强有关免疫细胞的作用(增强效应T细胞的裂解作用;促进B细胞、T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关系

①人体内环境中的抗原(如外毒素)引发的是体液免疫;

②凝血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③胞内寄生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癌细胞的清除、器官移植等引起的是细胞免疫;

④病毒感染是先发生体液免疫,再引发细胞免疫。

若细胞免疫不存在,则体液免疫的功能也将丧失。

两者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5.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

记忆细胞是发生二次免疫反应的基础,二次免疫反应反应更快、更强烈、抗体产生量更大的特点。

6.过敏反应的作用机理和特点是什么?

过敏反应——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特点:

发作迅速,反映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7.艾滋病:

⑴名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

⑵病原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RNA

⑶发病机理: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⑷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六、种群的特征(A);种群的数量变动(B);群落的结构特征(A);群落的演替(B)

1.种群具有哪些特征?

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哪些?

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年龄组成对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密度。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植物?

动物?

注意事项。

(1)样方法:

适合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较弱的小动物种群密度。

调查时要注意做到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

适合调查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种群的数量变化规的数学模型?

⑴“J”型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缺少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以恒定的增长率无限增加。

⑵“S”型曲线形成的原因是存在环境阻力,使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小,最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维持在K值(环境容纳量)左右。

4.群落具有怎样的空间结构?

影响因素分别有哪些?

●垂直结构:

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森林植物的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动物分层主要是因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水平结构:

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5.区别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

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过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次生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

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七、生态系统的结构(A);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哪两方面?

⑴.生态系统的成分:

非生物成分:

无机盐、阳光、温度、水等

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消费者:

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

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秃鹫等腐生动物。

⑵.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由于营养关系而形成的结构。

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更为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a.态系统能量的来源:

太阳能

b.起点:

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

c.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生产者固定全部太阳能

d.能量流动的渠道:

食物链或食物网

e.能量散失:

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f.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存在形式:

有机物

g.能量的去向:

①呼吸作用,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所利用,④一部分未被利用

3.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⑴.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⑵.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5.概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特点,叙述碳循环(和氮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⑴.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⑵.碳循环的过程

a、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CO2

b、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

含碳有机物(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c、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

CO2

d、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光合作用

e、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形式:

CO2和碳酸盐

f、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途径: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

g、碳在生物群落内部循环形式:

有机物

h、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间循环的形式:

CO2

③.特点:

具有全球性、循环流动

6.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的合成和分解的等过程。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⑴.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①物理信息:

光、声、热、电、磁、温度等。

如植物的向光性

②化学信息:

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③行为信息:

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⑵.范围:

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双向性)

⑶.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八、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B);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B);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C);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表现?

⑴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⑵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外界干扰超过一定的限度,其自我调节能力会丧失,生态系统稳态破坏。

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

一方面:

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的利用不用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反面: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4.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1)直接价值:

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文学艺术创作、旅游、美学价值等。

(2)间接价值:

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

(3)潜在价值:

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

6.多样性锐减的原因?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入侵物种(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7.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⑴就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⑵迁地保护:

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

⑶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⑷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总结】:

关于多样性的归纳

(1)蛋白质的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包括:

①氢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②肽链的数目和空间结构。

(2)DNA分子多样性:

每个DNA分子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3)细胞的多样性:

是变异和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主要体现在细胞的形状、大小、种类、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4)物种的多样性:

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5)生态系统多样性:

是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存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九、生态工程的原理(A);生态工程的实例及应用(B);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

生态工程的特点?

目的:

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特点:

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2.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原理及实例?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实例:

无废弃物农业、沼气工程

物种多样性原理实例:

“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问题;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协调与平衡原理实例:

太湖富营养化问题、过度放牧等

整体性原理实例:

林业工程建设中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

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实例:

桑基鱼塘、珊瑚礁、藻类和珊瑚虫的关系

3.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类型

主要原理

问题和对策

案例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

①核心:

沼气工程

②优点: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开发可更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北京郊区窦店村的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

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

整体性原理、

协调与平衡原理

问题:

小流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①“综合”表现在同时考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②通过保土蓄水、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层层设防来控制土壤侵蚀

甘肃陇南地区的“九子登科”治理模式

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

土地沙漠化(土地荒漠化)

①考虑树种生态适应性问题,种植适宜品种

②考虑树种多样性,保证防护林体系稳定性

③不同地区应根据当地情况采取不同策略

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防沙治沙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等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

湿地缩小,地球上80%的湿地资源遭受破坏①主要措施:

退耕还湖——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在湿地的周围建立缓冲带②主要困难:

解决迁出湖区居民的生活和就业问题

鄱阳湖生态恢复工程(“平堤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①种植耐旱的灌木、草和树

②人工制造表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