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1635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32 大小:13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2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2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2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2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2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2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2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2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2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2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2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2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2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2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2页
亲,该文档总共1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1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

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策略

“探究式”四环节新授课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生成数学问题。

其基本程序是: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情境: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谜语、游戏等形式,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

生成问题:

对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由学生提出并选择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组织,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对策,其基本程序是:

自主探索—互动交流—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自主探索: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互动交流:

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教师要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

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小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结论。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产生策略,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其基本程序是:

基本应用—综合应用—诊断评价。

基本应用:

是应用的最低目标,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寻找答案,要重视过程,强调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综合应用: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综合应用的过程成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过程;

诊断评价:

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提升;同时也会暴露出学习的不足和疏漏,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对课堂学习进行全面地回顾总结。

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情感态度方面和学习方法、策略方面进行回顾总结。

“探究式”四环节练习课教学策略

第一环节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以问题的形式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知识、方法)进行简要的回顾。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回顾再现应简短高效;

2.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抓住学生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问题形式。

第二环节 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本环节是练习课的主体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的习题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并且要及时订正和评价,保证其正确率。

  2.在订正和交流中,要注意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注意发现有创造性的思维,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已有的认识。

3.“提高、拓展性练习”作为选做题,不做统一要求;可根据学生试做的情况确定是否进行交流和评价。

第三环节 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本段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达标性检测。

通过检测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发现存在不足,教师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做出相应的措施。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有些练习课,在“分层练习,强化提高”这一环节中边练边订正,练习的比较充分,时间占用多,这种情况下,“自主检测”的环节不一定安排。

2.对于检测的题目,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小组检查的方式批阅,也可以教师在课下集中批阅,课后或在下节课上进行订正。

第四环节 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对本段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提升,突出重点和难点,并注重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归纳小结:

即对练习内容进行小结,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课外延伸:

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和兴趣,可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练习情况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

“探究式”三环节复习课教学策略

第一环节: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

此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本层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进行整理知识,在整理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再创造。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在学生自主整理后,要给予他们充分交流展示整理成果的机会。

交流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来阐述自己的整理成果和思维过程。

第二环节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练习,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一)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在学生知识系统已经初步形成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整理、交流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作进一步的强化分析,帮助学生解答疑点,弥补缺漏,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

可用有针对性的典型问题或典型例题进行呈现,重在设疑、答疑和析疑。

另一方面要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强化练习。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复习除了要重温学过的知识,强化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现提高与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评价别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此步分为两个层次:

(一)自主检测:

本层主要是通过一组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题目,让学生来进行自我检评、自我鉴定。

(二)评价完善

在自主检测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检测的情况进行总结,还要针对学生情意领域进行总结,对学生学习的状态、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学习习惯等方面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主要形式有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有关对本册教学内容的要求

一、数与代数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  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一)具体目标

1.数的认识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参见例1]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参见例2和例3]  (6)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参见例4]

2.数的运算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1】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参见例5]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6)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参见例6]

3.常见的量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4.探索规律

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参见例8]

二、空间与图形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一)具体目标

1.图形的认识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参见例1]

(3)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7)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参见例3]

3.图形与变换

(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参见例5]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在教学中,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应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

(一)具体目标

1.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3)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4)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参见例1]

(5)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6)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7)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2.不确定现象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参见例2]

(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参见例3]

(4)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参见例4]

四、实践活动

在本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时,应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

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

1、表内除法

仍分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两段编排分散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

2、万以内数的认识。

仍分两段:

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但更强调培养数感。

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2)增加了: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估算

4、量的计量

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5、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推理)

继续探索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

•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6、解决问题

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单独安排一个单元。

(2)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结合计算教学内容进行。

•结合其他教学内容安排例题或练习。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与变换(包括:

平移和旋转、锐角和钝角)

(三)统计

(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仍然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四)实践活动(安排了剪一剪和有多重两个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编排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叫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哪几个层次,在教材上应该怎么呈现,这确实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的。

就目前,我们认识的水平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如“生活中的数学”。

二是单独安排,大体上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

1.在活动中巩固数学知识。

2.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体会课题研究的过程。

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体会、应用数学知识。

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一(4)班有学生46人。

这个班级学生活泼好动,有部分学生思维敏捷,好学上进,有一小部分学生比较顽皮,对学习不太自觉,在教学时,既要充分发挥优等生的特长,又要照顾后进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全班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共安排8个单元。

  数与代数领域安排五个单元,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认数,即第二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第二部分是计算,三个单元,即第一单元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四、六单元教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在这两个单元里还要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第三部分是常见的量,即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一个单元,即第三单元认识图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遵照儿童观察物体由整体到部分,由粗略到细微的认知规律,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之后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是恰当的。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一个单元,即第七单元统计,教学用作记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继续认识简单的统计表,重点仍放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上。

在一年级上册学过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之后,本册如此安排也是合乎逻辑的。

  最后一个单元安排期末复习。

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三次实践活动,分别是“我们认识的数”“小小商店”“假日小队”。

主要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应用意识、合作意识,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情感。

  

(二)、教材特点:

教材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既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了教学内容。

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独设单元进行教学,对100以内加、减法口算和笔算教学,安排的更加合理。

结合加、减法计算的教学,有层次地安排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此外教材还注意各领域知识的交叉安排,既促进了各部分内容的相互融合,又可以避免由于长时间学习单一内容可能引起学生的厌倦心理,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

(2)为学生提供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呈现方式丰富多彩(3)重要的数学概念逐步深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并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认识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口算和笔算的方法,能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直观认识常见的简单的平面图形。

(3)结合具体的情境,会分类整理数据,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过程中初步发展思维能力

(2)在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方法时,能注意到方法合理和灵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算法多样化的交流中,初步培养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3)在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初步朋友空间观念。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初步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对运用的方法和获得的结果的合理性能进行初步的判断

3、解决问题方面

(1)会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简单的交流。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方面

(1)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并能积极地参与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等的数学活动。

(2)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鼓励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描述某些数学现象,初步体会可以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数学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四、教学措施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构建有关数学知识。

  2、努力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数学,并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

  3、注意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快乐。

  4、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5、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

6、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进度

  第1——3周第一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4周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第5——6周第三单元认数

  第7——10周第四单元加法和减法

(一)

  第11——15周第五、六单元认识人民币、加法和减法

(二)

  第16周第七单元统计

  第17——18周期末复习、考试

第一单元 单元备课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

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重点: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

四、教学难点:

正确辨别“左、右”的相对*。

五、教材分析: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戌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音体验空间方位。

  2、依照儿音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六、教学建议: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

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左、右”的相对*比较难理解,教材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和游戏来帮助学生辨别。

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

单元课时安排:

约3课时

上下、前后2课时

左右1课时

位置1课时

上、下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请同学们把数学书放在桌上,再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上,然后把你的双手压在铅笔盒上。

  说一说,数学书上面什么;你的双手下面是什么?

  同学们说得真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的含义

  

(1)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

我们课本第一页有一幅南京长江大桥图,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告诉大家好吗?

  (3)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

   谁能说出:

汽车下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3、看书第1页,完成书上的填空。

   指名口答订正。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拍手游戏

  

(1)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2)听反语:

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的同学动手摆。

如,把本子书放在数学书上面,把文具盒放在书上面……

  3、画一幅自己喜欢的能够表示上下关系的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用“上、下”说一句话,讲讲教室里一件物品的位置吗?

前、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前、后”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

使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三者相比的相对*。

  教具、学具准备:

第2页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第二页主题图。

  师:

乐乐说:

“等一下,我后面还有三个人。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三位小朋友吧,他们都是谁?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尝试提出不同问题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谁排在最前面?

谁排在最后面?

  李林的后面是谁?

王英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

  2、师:

同样是王英,她在队伍中的位置没变,为什么大家一会说她在前面,一会说她在后面?

  3、利用第二页主题图中的“车牌站”进行教学,深入理解“前、后”。

  乐乐从起始站上车去少年宫,应在第几站下车,少年宫的前一站是(   )站。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师生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2、师提问:

我的后面是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