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1658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5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

《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五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

专题五大气环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五大气环境

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学习目标定位

知识体系预览

1.识记: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掌握:

热力环流的形成、大气水平运动。

3.应用:

等压面图和等压线图的判读。

考点一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

干洁空气、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主要成分的作用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臭氧

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大气圈的结构——垂直分层

(1)垂直分层的依据: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

分层

气温垂直变化

大气运动状况

与人类的关系

A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运动显著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平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水平运动为主

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保护作用

C高层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

80~500千米有若干电离层,对短波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逆温现象

1.含义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C。

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辐射逆温的发展过程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3.逆温的影响

(1)出现多雾天气。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2)加剧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3)对航空造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考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两个来源

(1)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

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1)地面的增温:

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

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表现形式:

a选择性吸收、散射和b反射。

吸收作用

①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

②对流层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反射作用

云层和较大颗粒尘埃,无选择性反射

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天空呈蔚蓝或白色(可对比月球)

②削弱强度:

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

大气保温作用与削弱作用的实际应用

1.大气保温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全球气温升高。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2.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

(如青藏高原地区)

(2)内陆地区:

(如我国西北地区)

(3)湿润内陆盆地:

(如四川盆地)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考点三 热力环流与等压面

突破热力环流的形成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一个过程

2.两个方向

垂直方向

与冷热差异有关,热上升,冷下沉

水平方向

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

3.三个关系

(1)温差关系:

(如上图中甲、乙两地所示)。

(2)风压关系:

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如上图中M、N处风向所示)。

(3)等压面的凹凸关系:

①受热地(乙地):

低空下凹、高空上凸。

②冷却地(甲地):

低空上凸、高空下凹。

4.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②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温压关系是判读气流垂直运动和气压高低的依据,而风压关系是确定水平气流的关键。

1.判断气压高低

依据及判读思路如下:

(1)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

由于对流层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下图,在空气柱L1中,PA′>PA,PD>PD′;在L2中,PB>PB′,PC′>PC。

(2)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

如上图中PD′=PC′、PA′=PB′。

综上分析可知:

PB>PA>PD>PC。

2.判读等压面的凸凹

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

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1)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

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2)判断裸地与绿地:

裸地类似陆地,绿地类似海洋。

(3)判断城区与郊区:

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上图中A地;

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上图中B地。

湿岛——夜晚市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考点四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即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2.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

类型

受 力

风 向

图示(北半球)

高空

中的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

面的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判断方法

1.根据等压线图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

第一步,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画出风向。

确定南、北半球后,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

第三步,说出风向。

风从哪里来就是什么风向,如画出的风向箭头为东北指向西南,即为东北风。

2.根据风向标和风向玫瑰图判断风向

风向标由风杆和风尾组成,风杆(长线段)上绘有风尾(短线段)的一方指示风向。

风尾上的横杠表示风速,一横表示风力二级,最多三横,就是六级,风力再大就用风旗表示,例如“

”就表示北风四级。

“风向玫瑰图”是一个给定地点一段时间内的风向分布图。

通过它可以得知当地的主导风向和最小风频。

最常见的风向玫瑰图是一个不规则的折线图,折线上不同的点的方位即为该地区的风向,与原点之间的距离与这个方向的风频成正比。

3.根据“左右手”法则判断风向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

具体方法:

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风向。

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锐角。

如下图。

北半球

4.风力大小判定

(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如下图中甲处风力大于乙处。

等压线图

(2)不同等压线图上,若比例尺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

如下图中B处风力大于A处。

(3)不同等压线图中,若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相等,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

如下图中C处风力大于D处。

二、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学习目标定位

知识体系预览

1.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2.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压中心;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

考点一 气压带、风带形成与分布规律

地球由于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三抓”:

1.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高效速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特点

地球表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分布特点如下:

高压低压相间插,形成风带向低压;

热力动力齐上阵,热量水分大搬家。

2.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①低纬环流(0°~30°)

(2)②中纬环流(30°~60°)

(3)③高纬环流(60°~90°)

(4)判断——看图形特点:

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3.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如下图所示: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的判读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作为地理示意图的一种,主要体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及移动规律,是大气运动部分的高频考点,解读分析思路如下:

1.借图巧判气压带、风带名称

(1)结合0°、30°、60°、90°等纬度,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如图乙。

(2)结合风向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①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乙、丁;②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丙、戊;③高压气流向外,如甲、丙;④低压气流向内,如乙、丁、戊。

2.从两方面入手分析气压带成因

(1)热力原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2)动力原因,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3.根据季节分析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北半球夏半年偏北,冬半年偏南,以此来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方向及其与季节的关系,如

(1)中图乙,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说明此时为北半球夏季。

4.“由因索果”判断气候类型

(1)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极地气候。

(2)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而形成的气候:

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考点二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

该种气候具有终年气温和降水特点相对单一、季节变化小的特点。

气候类型

气压带、风带

气候特点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都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都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气压带、风带

气候特点

地中海

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

原气候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干湿两季

热带季

风气候

旱季时受因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的控制,雨季时受气压带、风带北移而形成的西南季风的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旱雨两季

深度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对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这部分内容,除了结合气候类型及其特征记忆外,还可借助气温与降水规律加以分析。

1.气压带、风带对气温的影响

对于气温来说,主要考虑纬度因素,即根据其所在纬度判断热量带,从而考虑其气温状况。

从赤道到两极方向,热量带由热带过渡到寒带,气温也逐渐降低。

2.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对于降水来说,主要考虑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大气运动状况(是否含有丰富的水汽或者具备降温过程),具体如下表所示。

气压带

或风带

关键信

息点

对降水的影响

典例

气压带

垂直运动是上升还是下沉

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

赤道低气压带

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副热带高气压带

风带

水平运动的海陆方向

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

西风影响的大陆西部地区

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

东风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

水平运动的纬度方向

风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降水多

中纬西风带

风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降水少

极地东风带

考点三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1)南半球:

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2)北半球:

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

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

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成因

(2)典型地区:

亚洲东部和南部。

1.季风环流的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1)1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2)7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

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

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

(亚欧大陆内部)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气候

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农

业生

产的

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寒潮等灾害

旱涝灾害

三、常见天气系统

学习目标定位

知识体系预览

1.理解冷、暖气团和冷、暖锋的概念,掌握其成因、分布、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气压分布和气流运动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应用锋面、高低气压系统与天气的关系,分析一些简单的天气实例。

考点一 锋面系统与天气

读锋的形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1)结构特征:

图中A为暖气团;B为冷气团。

(2)天气特征:

锋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云、大风、降水等天气。

活用“五看”法判断冷锋与暖锋

1.看箭头指向

2.看锋面坡度

3.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4.看符号

5.看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

过境前:

气温高,气压低 过境前:

气温低,气压高

过境后: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过境后: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初高中知识链接】 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1.锋面类型

北进过程主要是暖锋

南退过程主要是冷锋

6月江淮流域主要是准静止锋。

2.正常年份雨带推移规律

5月:

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6月:

长江中下游形成梅雨。

7~8月:

雨带移至华北、东北。

9月:

雨带南撤。

10月:

雨季结束。

3.夏季风强弱对锋面进退影响

夏季风势力强,则锋面运行快,我国易出现北涝南旱。

夏季风势力弱,则锋面运行慢,我国易出现北旱南涝。

考点二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气旋、反气旋中风向的判断

1.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判断

如下图所示,为北半球气旋。

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再向右偏转45°,即为风向,东侧为东南风,西侧为西北风,南侧为西南风,北侧为东北风。

2.用“左右手”定则判断

考点三 锋面气旋与天气

[核心知识再现]

1.概念:

锋面与气旋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

2.锋面位置:

气旋在等压线向外弯曲处形成锋面,其中甲处形成冷锋,乙处形成暖锋。

3.天气:

两个锋面附近气流上升强烈,往往产生云、雨、雪,甚至造成雷雨、暴雨、暴雪、大风、降温等天气。

甲锋面附近的降雨主要在A处,而乙锋面附近的降水主要在D处。

4.常见地区:

中纬度地区。

锋面气旋图的判读步骤

1.确定低压中心

图中①处等压线闭合且气压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升高,为低气压。

2.确定低压槽

图中AB和CD处低气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为低压槽。

3.确定锋面位置

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位置,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AB、CD处。

4.判断锋面类型及风向

图中F、G处位于纬度较高的地区,为冷气团,E、H相反,为暖气团。

根据图中E、F、G、H各处的风向及冷暖气团的性质,可确定AB为冷锋,CD为暖锋。

5.分析天气特征

图中暖锋(CD)的锋前G处多连续性阴雨天气;冷锋(AB)的锋后F处多出现降水天气。

为锋面气旋,判断所在南北半球,主要是根据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使风向发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