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16992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3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3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3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3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3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3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3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3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3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3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3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3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3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2018年秋期高三历史复习中国历史复习(十)3.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班级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表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成就分布领域及数量,造成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结果          B.儒家思想重视民生的表现         

C.传统手工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D.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产物

2、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

”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

“四大发明代表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成就,但它们在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

”乙:

“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

”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A.甲正确,乙错误                       B.甲错误,乙正确

C.甲、乙都正确                         D.甲、乙都错误

3、清朝蔡澄在《鸡窗丛话》中写道:

“尝见古骨肆,古铜方二三寸,刻选诗或杜诗韩文二三句,字形反、不知何用。

识者日:

此名书范,宋太宗(976-997)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北宋初年非常重视科技成果推广       B.宋代娱乐场所中已注重科技普及

C.铜活字技术在北宋就已经发明了       D.宋朝之后活字印刷术得到新发展

4、据XX百科介绍,中国古代有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科学巨著,其资料被达尔文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引用。

这一著作很可能是: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授时历》    D.《天工开物》

5、中国在汉朝时主要是向外传播生产工具和先进的手工艺品,唐朝时向外传播的是政治制度、思想、文学艺术等。

北宋及以后向外传播的主要是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这说明了(  )

①汉朝时我国以铁器为代表的生产力水平居世界前列

②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封建中央集权制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③唐朝时各国普遍认同我国的儒家思想

④四大发明对整个世界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

“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

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

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雨果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7、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弊布、鱼网以为纸。

……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的这段记载,给我们提供的信息不包括:

A.纸张发明前古代中国的主要书写材料是简和帛B.纸张取代简和帛的主要原因

C.当时制造“蔡侯纸”的主要原料       D.蔡伦发明的纸逐渐普及于天下

8、“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

此观点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9、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

“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

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

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

”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B.个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界是分不开的

C.中国古代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人与自然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

10、欧阳修上书说:

“京城今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祥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相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

A.政府重视对书籍印刷的管理               B.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C.宋代活字印刷在民间悄悄普及          D.文化传播方式影响政府管理

11、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李白的上述诗句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应是

 A.柳公权         B.怀素         C.欧阳询       D.颜真卿

12、 “豆”的本义指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足盘,或有盖。

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常作礼器,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左传·昭公三年》载:

“四升为豆。

”结合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豆”属象形文字,汉字中从“豆”的字往往与食器或豆类有关

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而来

③“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容器和容量单位

④中国古代礼器的使用受到礼乐制度的规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  )

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B.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

14、清朝郑板桥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

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绘画是(   )

A.原始岩画                  B.汉代帛画  C.中国文人画                D.民间绘画

15、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着重大历史史实,以下对联和“诗圣”有关的是(   )

A.“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B.“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C.“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D.“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16、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这种艺术形式是( )

A.绘画艺术     B.书法艺术      C.篆刻艺术       D.戏剧艺术

17、宋代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他们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与上述书法风格有关的时代背景是

A.经济稳定发展、社会走向正轨        B.国家统一、盛世气象

C.市民阶层兴起、生活丰富多彩        D.社会危机、巨人反省

18、从甲骨文演变到现今使用的汉字经历了三千多年。

下图所示可以说明:

文字演变的主要规律是由繁到简、从难到易,这是因为决定文字演变的因素有

①古代帝王所创造②书写工具的影响和制约③交流传播的需要④必须固守传统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9、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地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D.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20、有学者认为:

“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

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傩戏

21、“舍形悦影”是对绘画领域的新开拓。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以画墨竹出名,且喜爱画影,自认为:

“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予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明代徐渭也曾提到:

“万物贵取影,写竹更宜然。

”这说明在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

A.讲究师法自然                   B.追求色彩和光的应用

C.追求勾画精致                   D.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

22、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这是《后汉书》中有关我国古代一项重大科技成就的记载。

这项科技成就为

A.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B.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

C.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D.信息记录与传播的革命性进步创造了条件

23、在研究中西方山水(风景)画时发现,中国早在魏晋时期就产生山水(风景)画了,而西方却要到15世纪才出现,但中西方山水(风景)画的发展方向却截然相反:

西方始终是以形似为基本,可以形容为科学的绘画;而中国却从表现外物神韵转到表现内心意韵,可以形容为诗的绘画。

以下对中西方山水(风景)画的比较分析正确的是(  )

A.中国领先西方千年以上,且比西方更成熟更科学 

B.国情决定了中国走向文人画与西方走向科学绘画 

C.中西方在艺术上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对科学的态度

D.中西方的艺术差异决定世界艺术的多姿多彩

24、一位唐朝的书生是个“书虫”,每当他看到佳句时,总要抄写下来。

但他的“佳句集”中不可能有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25、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明清时期涌现一大批世情小说   B.南宋辛弃疾的词慷慨激昂沉郁悲凉

C.唐田园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D.汉赋在汉武帝时走向创作鼎盛

26、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

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

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

下列文学现象,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

A.《离骚》        B.《子虚赋》        C.《论语》        D.《诗经》

27、“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路”。

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是

A.楚辞、汉赋、唐诗、元曲            B.元曲、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元曲            D.唐诗、宋词、楚辞、汉赋

28、王国维曾说:

“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

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

”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出           

A.唐代传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B.话本是宋代小说的主要形式

C.元朝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D.京剧艺术进入第一个繁盛期

29、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用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道光年间,出现“徽汉合流”局面

B.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C. 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D.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30、“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二、综合题

3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明朝末年,后金政权不时对明朝发动进攻,整个社会处在动荡不安的状态。

徐光启富于爱国的热忱,他希望能够利用科学技术帮助国家富强起来,使天下的黎民过上“丰衣食,绝饥寒’’的安定富裕的生活。

直至花甲之年,保国守土的爱国忠心,昭昭可鉴。

   材料二 徐光启曾长期辗转苦读,深知当时流行的陆王心学,实为误国害民。

徐光启走上了积极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道路。

   万历二十三年(1595),徐光启开始与传教士郭居静交往。

使他第一次知道在中国之外竞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地球是圆的、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1606年,徐光启请求利玛窦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徐光启完全弄懂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内容,并与利玛窦合作把它译成中文。

1612年,他与传教士熊三拔合译的《泰西水法》,书中介绍了西洋的水利工程作法和各种水利机械。

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崇祯历书》的编译和为改革历法所写的各种疏奏之中。

《崇祯历书》的编译,引入了大地为球形的思想、大地经纬度的计算及球面三角法。

在《度数旁通十事》疏奏中,徐光启详细论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如果每个学科都设置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

他吸收《九章算术》、高次方程和方程组的解法等方面的辉煌成就,认为“算术之学(被废的主要原因)为名理之儒士苴天下实事。

   徐光启的家乡地处东南沿海,水灾和风灾频繁,这使他很早就对救灾救荒感兴趣,并且讲究排灌水利建设。

他利用各种机会,在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设置试验田,亲自进行各种农业技术实验。

他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泰西水法》等。

其中,《农政全书》分类引录了古代的有关农事的文献和明朝当时的文献;是“杂采众家”又“兼出独见”的著作。

   ——以上材料摘编自《徐光启传》和《徐光启评传》

(1)根据相关材料,简要说明徐光启献身科学事业的动力。

(2)结合材料二,分析徐光启取得科学成就的主要途径,并简要评价徐光启的科学精神。

32、东两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

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面向21世纪的科技》

   

(1)概述材料一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材料二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

……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玉米),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

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一一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玉米的传入对中国

社会有何影响?

指出玉米能传入中国的主要外部因素。

3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文学、科技和艺术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二程说: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所以,二程的“理”也包括自然之理。

而且程朱理学不仅讲“理”,还讲“即物穷理”。

这些思想对后世科技的发展影响很大。

刘完素的《伤寒直格方》开头第一句便是“习医要用直格”。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凡例》中也说:

“(本草)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

——摘编自乐爱国《儒家自然观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材料三 右图为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画中题诗为: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以儒家的哪一主张作为标准对古诗进行了删减,并指出其主要目的。

结合所学知识,文中的“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居于怎样的地位?

(3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对后世科技的发展影响很大”的程朱理学思想有哪些?

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体现宋代所取得的科技成就。

(3分)

(3)材料三中的《墨竹图》代表中国古代绘画的哪一表现形式?

其突出特征是什么?

画中的题诗反映了儒学所推崇的哪一思想内涵?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今天应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1分)

 

3.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ACDABDDDCABAACCBCDBADDBDAACCCB

二、31、

(1)实现国富民强的社会责任感;针对陆王心学的弊端,讲究经世致用。

(2)继承古代科技成就的精华;借鉴外来科学技术;注重科学实践和科技创新。

徐光启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为己任发展科技,倡导经世致用,是难能可贵的;徐光启注重在实验的同时,学习借鉴前人和外来的科技成果,这种方法给后人以深深的启迪。

32、

(1)火药武装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使他们战胜了封建势力,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促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体;印刷术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2)影响:

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食物结构;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2分)因素:

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2分)

33、

(1)主张:

礼。

目的:

维护统治。

(2分)    

地位: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或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1分)

 

(2)思想:

理是万物的本源;格物致知。

(2分)

成就: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任答1点,给1分) 

 (3)形式:

文人(写意)画。

(1分)

特征:

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任答1点,给1分)  

内涵:

民本思想。

(1分)

 (4)认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