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1940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docx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

——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

(试行)

 

2017年10月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水十条”和《纲要》,推动各地采用系统思路推进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管控,指导城镇供水主管部门和供水单位以管网分区计量管理为抓手,统筹水量计量与水压调控、水质安全与设施管理、管网运行与营业收费管理,逐步构建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提高管网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降低管网漏损,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特编制本指南。

1.2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城市和县城(以下简称“城镇”)公共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

主要用于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和供水单位开展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主要包括供水管网漏损现状评估、分区计量管理实施方案编制与实施、项目建设与运维管理、分区计量管理应用评估与考核、组织实施与政策保障等。

1.3工作目标

实施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建立管网漏损管控体系,实现供水管网精准控漏,降低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提升供水管理水平,保障供水安全。

到2020年,全国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达到“水十条”的目标要求。

1.4基本原则

(1)规划引领,分步实施。

发挥城镇供水设施建设相关规划的引领作用,合理规划管网分区和设施布局,科学分解管网漏损管控目标,指导管网分区计量项目建设。

系统推进,分步实施,逐步实现供水管网区域化、层级化和精细化管理。

(2)因地制宜,构建体系。

结合旧城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和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等,因地制宜,科学制定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实施方案,与管网建设和改造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统筹水量计量与水压调控、水质安全与设施管理、管网运行与营业收费管理,构建管网漏损管控体系。

(3)落实责任,强化监管。

国务院“水十条”明确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落实管网漏损控制目标的责任主体,应加强对漏损控制的指导和监管,积极推行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强化部门协作,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多渠道融资,强化监督考核。

(4)长效管理,注重实效。

供水单位作为具体实施责任主体,应建立精准、高效、安全的管网控漏长效管理机制,将管网分区计量与收费管理相结合,实行供水管网分级分区管理,科学分析漏损构成和空间分布,合理采取检漏控漏措施,有效降低管网漏损。

1.5工作流程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城镇供水主管部门根据辖区内漏损控制目标和水质保障现状,确定分区计量管理目标,协调相关部门,为分区计量相关工作实施提供保障,同时依据《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9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等国家标准规定,对

辖区内供水管网漏损、水质、水压等进行监督和考核。

图1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流程

供水单位在对供水管网现状调查评估的基础上,根据供水管网漏损管控要求,依据相关规范和标准(参见附录1),因地制宜编制分区计量管理实施方案,组织分区计量管理项目实施和验收。

分区计量管理实施过程中,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将相关运维数据上报城镇供水主管部门,并定期进行成效评估,建立分区计量长效管理机制。

 

第二章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内涵与实施路线

2.1分区计量管理的定义及内涵

(1)定义

分区计量管理是指将整个城镇公共供水管网划分成若干个供水区域,进行流量、压力、水质和漏点监测,实现供水管网漏损分区量化及有效控制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2)内涵

分区计量管理将供水管网划分为逐级嵌套的多级分区,形成涵盖出厂计量-各级分区计量-用户计量的管网流量计量传递体系。

通过监测和分析各分区的流量变化规律,评价管网漏损并及时作出反馈,将管网漏损监测、控制工作及其管理责任分解到各分区,实现供水的网格化、精细化管理。

(3)分区

分区划分。

分区划分应综合考虑行政区划、自然条件、管网运行特征、供水管理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并尽量降低对管网正常运行的干扰。

其中,自然条件包括:

河道、铁路、湖泊等物理边界、地形地势等;管网运行特征包括:

水厂分布及其供水范围、压力分布、用户用水特征等;供水管理需求包括:

营销管理、二次供水管理、老旧管网改造等。

分区级别。

分区级别应根据供水单位的管理层级及范围确定。

分区级别越多,管网管理越精细,但成本也越高。

一般情况下,最高一级分区宜为各供水营业或管网分公司管理区域,中间级分区宜为营业管理区内分区,一级和中间级分

区为区域计量区,最低一级分区宜为独立计量区(DMA)。

独立计量区一般以住宅小区、工业园区或自然村等区域为单元建立,用户数一般不超过5000户,进水口数量不宜超过2个,DMA内的大用户和二次供水设施应装表计量。

鼓励在二次供水设施加装水质监测设备。

管网分区计量管理示意图详见图2。

该管网采用了三级分区计量管理模式,包含2个一级分区、5个二级分区、若干个三级分区,其中三级分区为DMA。

图2管网分区计量管理示意图

2.2分区计量管理实施路线

分区计量管理有两种基本实施路线:

(1)由最高一级分区到最低一级分区(或DMA)逐级细化的实施路线,即自上而下的分区路线;

(2)由最低一级分区(或DMA)到最高一级分区逐级

外扩的实施路线,即自下而上的分区路线。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分区路线各有优势,互为补充。

供水单位可根据供水格局、供水管网特征、运行状态、漏损控制现状、管理机制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两者相结合的路线。

附录4为我国典型分区计量管理案例,展示了分区计量管理的不同实施路线和做法。

其中,北京市为自下而上的路线,天津市为自上而下的实施路线,绍兴市和常州市为二者相结合的路线。

2.3分区计量管理与漏损管控

分区计量管理是提高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效率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手段。

通过分区计量管理,建成覆盖全部管网的流量计量传递体系,进行水平衡分析,评估各区域内管网漏损状况,有效识别管网漏损严重区域和漏损构成,科学指导开展管网漏损控制作业,实现精准控漏,提高漏损控制效率。

在推进分区计量管理的同时,常规管网漏水检测、管网维护更新等漏损控制措施,也应同步开展。

 

第三章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实施方案编制

3.1编制流程

通过供水管网现状调查,综合分析供水格局、供水管网特征、管网运行状态、漏损控制现状等基础信息,综合考虑管理、成本等因素,编制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实施方案。

图3分区计量管理实施方案编制流程路线图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实施方案应包括现状调查与分析、分区计量管理实施路线、总体设计方案、工程量与投资预测、管理与运行维护方案和效果预测。

3.2供水管网现状调查与评估

供水管网现状调查与评估是确定分区计量管理实施路线、制定实施方案的工作基础,主要包括供水格局、管网特征、运行状态、漏损现状等评估内容。

(1)供水格局主要包括:

水厂位置、供水方式、供水范围、供水规模、二次供水、地形地势等。

(2)管网特征主要包括:

管网拓扑结构、管网材质、铺设年代、管径和空间分布以及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3)管网运行状态主要包括:

流速、流向、水压和用户用水量空间分布等。

(4)漏损现状主要包括:

管网漏损率、管道漏点监测、漏损控制技术应用现状和相应管理措施等。

3.3实施路线选择

供水单位应按照分区计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在供水管网现状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结合供水管理机制,选择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分区计量管理实施路线。

一般情况下,基础资料较完善的管网、拓扑关系简单的管网、以输配水干线漏损为主的管网,宜优先采用自上而下的分区路线。

基础资料不完善的管网、拓扑关系复杂的管网、以配水支线漏损为主的管网,宜优先采用自下而上的分区路线。

各地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采用上述两种分区路线。

3.4总体设计方案制定

总体设计方案应包括供水分区级别确定、边界划分、计量与其他监测设备数量及安装地点、电力供应解决方式、环

境安全与水质保障方案、分区计量管理平台设计以及运维管理体系构建以及相关管理措施等内容。

供水管网分区计量总体设计方案,宜以供水管网GIS系统和管网水力模型系统为依托,贯彻“不欠新账,还清老账”的指导方针,结合旧城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等,因地制宜科学制定。

对于新建管网,应在城镇供水设施建设相关规划和管网施工设计中,统一按分区计量管理模式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对于现状运行管网,应根据分区计量管理实施路线,突出漏损管控重点,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分步推进。

总体设计方案中分区的划分应尽量减少关闭阀门的数

量,减小对管网正常运行的干扰和对局部管网水质的影响。

3.5工程量与投资预测

分区计量管理项目实施方案应对工程量、实施周期、项目投资进行预测。

(1)项目工程量预测包括:

道路开挖、监测设备加装、配套管网设施完善、分区计量管理平台建设等。

(2)项目投资预测包括:

流量计量设备、压力与水质监测设备、压力调控设备、数据采集与远传设备、必要的管网附属设施等硬件费用;分区计量管理平台开发等软件费用;道路开挖、设备安装、相关管线工程等施工费用;监测设备维修维护、井室维护、电力和通讯费、系统运行维护费等日常运行费用。

3.6管理与运行维护方案

分区计量管理与运行维护方案应当包括的内容有分区计量管理机制、设施运维管理、分区计量应用、应用成效评估和数据分析上报。

3.7效果预测

根据管网现状漏损水平和分区计量管网总体设计方案,预测分区计量项目实施后的漏损控制成效,开展投入与产出效益分析。

 

第四章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项目建设

4.1项目设计

分区计量管理项目设计包括分区边界划定、监测设备选型、工程施工设计、管理平台设计等。

项目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规范。

(1)分区边界划定

分区边界宜以安装流量计量设备为主、以关闭阀门为辅的方式划定。

根据需要可以在分区边界处设置水质、水压、漏点及高频压力等其他监测项目。

鼓励在二次供水设施加装流量计量设备的同时,加装水质监测设备。

对于采取关闭阀门形成分区边界的区域,应加密设置水质、水压监测点、管网冲洗点和排气阀等,保障管网水质和水压安全。

(2)监测设备选择

流量计量设备应具备双向计量功能,设备量程、准确度应与管道实际流量相匹配,并结合供水单位实际情况进行设备选型。

水压、水质、漏点监测宜选用高可靠性的设备。

监测设备应具备可靠的数据远传功能,并应附带接地、抗干扰和防雷击等装置。

在有市电情况下,宜优先采用市电,不具备市电条件的,可采用电池供电。

(3)工程施工设计

分区计量管理工程施工设计内容包括流量计量、阀门、水质水压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装置等设备,设备安装井室,

以及其他水质保障和漏损控制措施等施工设计等,并符合设备安装要求。

分区计量管理工程施工设计应与旧城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相结合,管网新建与改造相结合,同时满足管网分区计量监测和供水安全保障要求。

(4)管理平台设计

分区计量管理平台一般应基于管网GIS系统设计,应具备用户数量、用水量、分区进(出)水量、夜间最小流量、水压、水质等数据的存储、统计分析及决策支持功能。

分区计量管理平台应加强与调度、收费、表务、二次供水设施管理等其他管网管理系统的数据融合,促进管网运行管理与收费管理相结合。

分区计量管理平台应增强数据保密性,保障数据安全可靠,抵御网络攻击。

4.2项目施工

分区计量管理项目的施工包括办理相关施工审批手续,组织完成分区计量管理工程设计所要求的施工内容。

施工单位施工时,供水单位应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监管,确保分区计量项目建设质量,同时应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尽量减少对正常供水的影响。

4.3项目验收

分区计量管理项目施工完成后,供水单位应依法组织工程质量验收、管理平台验收和数据质量验收。

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应当要求相关责任单位及时整改,整改完毕后重新报验。

(1)工程质量验收

工程质量验收包括资料验收和现场验收。

资料验收包括:

对图纸、隐蔽工程验收证明、调试记录等竣工资料,以及定位和标高数据等测量资料的验收及GIS系统的录入。

现场验收包括:

核查各种监测设备、阀门及相关配件安装是否符合设计图纸及相关规范、标准要求,并对资料验收中发现的问题重点核查。

(2)管理平台验收

分区计量管理平台建设完毕后,供水单位应根据设计要求对软件功能进行验收。

分区计量管理平台验收应提交的资料包括:

软件需求说明书、系统概要设计说明书、软件开发合同、试运行报告、功能测试报告、培训与服务计划、操作与维护手册,系统参数配置说明等。

(3)数据质量验收

分区计量管理平台验收完毕后,开展数据质量验收。

系统采集各类监测数据应符合实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等相关要求。

 

第五章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运维管理

5.1管理机制建立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系统建成或部分建成后,供水单位应加强运维管理,根据分区计量实施路线、建设规模等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分区计量管理机制和内部绩效考核体系,加强人员培训,明确奖惩和激励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实行管网漏损、管网运行等经营指标分区管理、定量考

核,推行分区责任制管理模式,逐级划清管理边界、落实管理责任、明确工作流程,定期下达漏损控制各项考核指标,实现责任到人。

一级分区责任人,可由各营业所主任或管网分公司经理担任,各分区下级分区责任人,由营业、管网业务能力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突出,并有较强工作责任心的班组长或骨干员工担任。

供水单位要加强分区责任人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根据不同分区管网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分区责任人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

鼓励供水企业对供水管网运行实行独立核算制度,调动控制管网漏损的主动性。

采用合同节水管理或委托第三方进行分区计量及漏损管理的,应建立责任明确、分工明晰、考核激励的管理机制,并明确合同节水目标和收益分享机制。

5.2运行维护管理

供水单位应建立健全分区计量设备设施、管理平台等运维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内部考核机制,明确工作流程,形成闭

环管理,确保分区计量设备设施和管理平台安全稳定运行、数据准确可靠。

(1)阀门密闭检查

加强分区隔离关闭阀门的密闭性检查,通过采取零压测试、关阀放水等措施,定期检查,确认关闭阀门的密闭性。

(2)设备巡查维护

做好流量、压力、水质、漏点等各类监测或调控设备的定期巡查、故障维护和问题整改等日常运维工作,并建立设备电子管理台帐,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整个系统设施完好、运行可靠。

(3)计量精度比对

加强流量计量、压力和水质等监测设备计量比对,通过自行开展在线比对或委托专业机构离线检定等手段,及时发现计量精度偏差,确保计量数据准确可靠。

(4)关联关系核查

定期组织开展分区内供水管线、流量计量设备、用户信息、总分表关系等相互关联关系准确性核查并动态更新,确保流量计量传递体系准确,为精准控漏提供支撑。

(5)管理平台维护

落实专人负责分区计量管理平台日常运行维护,确保稳定运行。

根据分区计量管理成效评估提出的改进建议,结合日常应用管理和工作需要,优化完善分区计量管理平台功能,持续提升管理平台技术先进性、实用性。

(6)管道冲洗排放

加强分区计量区域内末梢管道水质监管,通过在线监测或人工检测等方法,合理评价管网水质指标,并定期开展管道冲洗排放,确保水质安全。

5.3分区计量应用

供水单位应充分利用分区计量管理平台监测相关数据,不断提升管网管理和漏损控制水平,充分发挥分区计量系统应用成效。

(1)存量漏损控制

通过对供水管网分区内流量、压力、大用户水量等重要参数分析,合理评估各分区漏损水平,确定漏损严重区域。

依据《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92),开展漏损水量分析,确定漏损构成。

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压力控制、管线探漏、维修维护、管网改造、营业稽查、计量管理等控漏措施。

(2)新增漏损控制

通过分区计量流量实时监测,掌握各个分区的水量变化规律,依据实时监测数据和夜间最小流量的变化,判断是否出现新增漏损,有效指导人工检漏,提高检漏工作效率,缩短漏点的检出时间。

5.4应用成效评估

(1)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分为一级评估指标和二级评估指标。

一级评估指标包含管网漏损率、管网压力合格率、管网

水质合格率、用户服务综合满意率等。

二级评估指标包含基本指标、技术指标、效益指标等,主要表征分区计量项目运行状态、漏损控制措施实施效率和投入产出效益等。

管网漏损率的评价方法见附录3。

(2)评估方法

供水单位每年应对分区计量管理的应用成效进行自评估,自评估一般由绩效考评部门组织完成,主要依据分区计量管理应用成效汇总资料(附录2.1)和各分区具体资料(附录2.2),对本单位分区计量管理整体应用成效和各分区应用成效进行评估。

应重点评估各分区在管网漏损控制、压力调控、水质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反馈分区计量运行维护相关部门予以落实、优化完善。

自评估结果应与绩效考核挂钩。

供水分区计量管理整体应用成效评估可采取委托第三

方机构评估或专家评议法,通过查阅应用成效评估资料(附录2.1和2.2)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

第三方机构评估法是指由具有工程咨询相关资质条件的第三方机构组织对项目进行评估,并出具相关评估报告的方法。

专家评议法是指由供水主管部门组织行业专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分区计量应用成效进行集中评议,并出具专家评议结论的方法。

评估专家实行利益规避原则。

5.5数据分析上报

供水单位应建立健全分区计量管理数据台账,并应根据

供水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的有关要求,定期上报供水管网漏损相关数据,包括供水总量、注册用户用水量和漏损水量等指标。

5.6长效机制

城镇供水单位应建立分区管理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加强漏损管控能力建设,配备稳定专职人员,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加强检漏装备配置,实行管网定期巡检,强化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加强监测数据分析应用,保障监测数据准确有效,发挥供水管网分区计量对漏损管控和供水安全的支撑作用。

 

第六章组织实施与政策保障

6.1责任主体与职责分工

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全国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指导和监督,推进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城镇供水)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本辖区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指导和监督,积极推进管网分区计量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是落实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目标的责任主体,负责分解落实目标责任,积极筹措资金、推进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完善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制定考核办法,定期评估分区计量管理成效,监督考核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效果。

供水单位是推进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控制管网漏损的具体实施主体,具体负责实施方案编制与论证、项目实施、验收、运维、成效评估和长效管理。

供水单位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内部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奖惩和激励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分区责任制,落实分区责任人,逐级划清管理边界、落实管理责任,并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实施评估反馈,不断优化分区计量管理。

构建分区计量管理平台,强化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管理,按照规定向城镇供水主管部门上报数据信息。

6.2保障措施

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

用,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合同节水管理等方式,引入专业化管理服务企业,为供水管网分区计量工作进行项目融资、集成先进技术,提供运营管理维护服务,保障分区计量管理的持续推进。

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大投入,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对分区计量管理实施考核评估结果达到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目标要求的,应给予适当奖励。

完善配套制度政策。

推动建立健全信息公开、过程监管、绩效考核等配套制度,确保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目标实现。

附录

附录1分区计量管理相关规范和标准

1.《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2.《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

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

4.《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

5.《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

6.《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92

7.《城镇供水管网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207

8.《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

9.《城镇供水管网抢修技术规程》CJJ/T226

10.《住宅远传抄表系统》JG/T162

11.《户用计量仪表数据传输技术条件》CJ/T188

12.《封闭导管中液体流量测量—液体用时差法超声波流量计》ISO12242

13.《电磁流量计》JB/T9248

14.《超声波水表》CJ/T434

15.《精密压力表》GB/T1227

16.《一般压力表》GB/T1226

17.《冷水水表》JJG162

18.《超声波管道流量计》HJ-T366

19.《电磁管道流量计》HJ-T367

20.《超声流量计检定规程》JJG1030

21.《电磁流量计检定规程》JJG1033

22.《封闭满管道中水流量的测量饮用冷水水表和热水水表第1部分规范》GBT778.1

23.《封闭满管道中水流量的测量饮用冷水水表和热水水表第2部分安装要求》GBT778.2

24.《封闭满管道中水流量的测量饮用冷水水表和热水水表第3部分:

试验方法和试验设备》GBT778.3

25.《室外给水管道附属构筑物》图集05S502

26.《塑料管材和管件燃气和给水输配系统用聚乙烯

(PE)管材及管件的热熔对接程序》GB/T32434

27.《压力传感器性能试验方法》GB/T15478

28.《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技术规范》GB51195

29.《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控制措施审核员指南》GB/Z32916

30.《科技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分类与代码》GB/T32847

31.《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62

32.其他相关国家和地方规范标准或供水单位的规章制度。

附录2分区计量管理成效评估所需提交资料清单

附录2.1汇总资料

资料

备注

 

水量资料

年供水总量(万m3)

 

相关统计方法按照《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92)规定

年注册用户用水量(万m3)

明漏水量(万m3)

暗漏水量(万m3)

背景漏失水量(万m3)

水箱、水池的渗漏和溢流水量(万m3)

居民用户总分表差损失水量(万m3)

非居民用户表具误差损失水量(万

m3)

抄表到户居民用户用水量(万m3)

管网及运行资料

年平均出厂压力(MPa)

最大冻土深度(m)

参照《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或

向有关部门查询

管网长度(km)

DN75(含)以上

 

管网分区资料

管网分区计量级别数

一级分区数量(个)

一级分区覆盖水量(万m3)

一级分区覆盖管网长度(km)

DN75(含)以上

二级分区数量(个)

二级分区覆盖水量(万m3)

二级分区覆盖管网长度(km)

DN75(含)以上

……

N级分区数量(个)

N级分区覆盖水量(万m3)

N级分区覆盖管网长度(km)

DN75(含)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