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 语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23513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聊城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聊城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聊城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聊城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聊城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山东省聊城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山东省聊城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山东省聊城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山东省聊城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山东省聊城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山东省聊城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山东省聊城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山东省聊城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山东省聊城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山东省聊城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山东省聊城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山东省聊城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 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聊城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 语文.docx

《山东省聊城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 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聊城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 语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聊城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 语文.docx

山东省聊城市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语文

山东省聊城市2019届高三一模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也无非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

技术哲学认为,任何技术都是让人类逐渐从劳动的辛苦中摆脱出来。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那么人们对过去的各种技术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为什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却大惊失色。

在工具技术时代,各种工具取代人类作为工具性的肢体。

此时的工具性技术就已经比人类强大。

在机器技术时代,各类机器不但代替了人类的工具功能,而且其强劲的动力战胜了人类的有限气力。

例如一台蒸汽机或内燃机的动力不知要超过多少人力。

因此,从替代或超越人类来说,从人类发明各种技术开始,多种多样的技术就从不同方面超越人类或取代人类。

智能机器则因为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而逐渐取代人类的脑力劳动,这样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合二为一,人类的劳动功能被彻底取代,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再也难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因此人类不得不惊呼“狼来了”。

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因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取代而失业,不得不面临转型。

转型的方向总是从技术含量低的“低海拔”地区转向技术含量高的“高海拔”地区。

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凭智力吃饭的人们也逐渐丢失饭碗,这让人类不得不担忧自己的未来。

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社会财富分配体制下,失去了劳动机会也就失去了对社会贡献的机会以及分配财富的机会,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潮逐渐逼近之际表现出“狼来了”的担忧就显得十分合情合理。

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让人们感觉无所适从、无处可逃,因此人们普遍表现出惧怕、担忧的情绪,甚至想方设法阻挡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

因为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转型的痛苦,他们甚至会彻底丢失工作的机会。

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却是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

在人类从以在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后,也需要实现脑力劳动智能化和自动化。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让人类全面解放的长期梦想有可能得到实现。

人工智能技术将工具、动力和智力三位一体,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人类不知疲倦地生产出巨大的财富。

人类从此可以摆脱劳动对人类的长期异化,获得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过的人类全面解放。

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终于可腾出时间和精力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可以充分享受不受劳动束缚之后的闲暇,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不需要从事繁重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人们,可以尽情地从事自己想做而没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理论探索》第2018.5期黄欣荣《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其应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工具性技术、机器技术还是智能技术,都是人类为摆脱劳动的辛苦而创造的。

B.智能机器集劳动工具和劳动者为一身,取代人类的劳动功能,让人类再无存在感。

C.人工智能技术,是人类实现脑力劳动智能化和自动化的需要,可能让人类全面解放。

D.劳动是人类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重要活动,其实也限制着人们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简短的举例论证,论证了机器替代了人类的工具功能,其强劲的动力远胜人类的气力。

B.文章从短期和长期效应两方面人手,论证了人工智能起初会对人类造成恐慌但最终可能会让人真正自由。

C.文章通过人们对技术革命和人工智能的态度的对比,论证了人类还完全没有做好应对人工智能的准备。

D.文章先谈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接着分析人工智能的性质,最后展望智能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论证结构合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在人类逐渐从劳动的辛苦中摆脱出来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同。

B.目前很多人对人工智能感到恐慌是因为他们得以从社会分配财富的劳动将会被取代。

C.在人类历史上,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是为了让一部分人向高技术含量的工作转型。

D.人工智能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其实也加大了对人类进行伤害的风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往事

沈从文

这事说来又是十多年了。

算来我是六岁。

因为我第二次见到四叔时,他那条有趣的辫子就不见了。

那是夏天秋天之间。

妈怕我到外面乱吃东西,每天都要靠到她身边坐着,除了拿五个小钱到道门口去买士元的凉粉外,剩下便都不准出去了!

至于为甚又能吃凉粉,那大概是妈知道士元凉粉是玫槐糖,不致吃后生病吧。

本来那时的时疫也真凶,听隔壁瑞龙妈说,杨老六一家四口人,从十五得病,不到三天便都死了!

爹好象到乡下江家坪老屋去了好久了,有天忽然要四叔来接我们,大概也就是闻到城里时疫的事情吧。

妈也不说什么,她知道大姐二姐都在乡里,我自然有她们料理。

只嘱咐了四叔不准大哥到乡下溪里去洗澡。

因大哥前几天回来略晚,妈摸他小辫子还湿漉漉的,知他必是同几个同学到大河里洗过澡了,还重重的打了他一顿呢。

四叔人不大肥,但很精壮。

妈常说这是会走路的人。

铜仁到我凤凰是一百二十里蛮路,他能扛六十斤担子,一早动身,不摸黑就到了,这怎么不算狠!

他到了家时,便忙自去厨房烧水洗脚。

那夜我们吃的夜饭菜是南瓜炒牛肉。

妈捡菜劝他时,他又选出无辣子的牛肉放到我碗里。

真是好四叔呵!

那时人真小,我同大哥还是各人坐在一只箩筐里被四叔担去的!

大哥虽大我五六岁,但在四叔肩上似乎并不什么不匀称。

乡下隔城有四十多里,妈怕太阳把我们晒出病来,所以我们天刚一发白就动身,到行有一半的唐峒山时,太阳还才红红的。

到了山顶,四叔把我们抱出来各人放了一泡尿,我们便都坐在一株大刺栎树下歇憩。

那树的杈桠上搁了无数小石头,树左边又有一个石头堆成的小屋子。

四叔为我们解说,小屋子是山神土地,为赶山打野猪人设的。

树上石头是寄倦的:

凡是走长路的人,只要放一个石头到树上,便不倦了。

但大哥问他为甚不也放一个石子时,他却不做声。

他那条辫子细而长,正同他身子一样,我伸出手扯着他辫子只是拽。

“芸儿,莫闹!

扯着我不好走!

”他总是和和气气这样说。

“四满①,到了?

”大哥很着急的这么问。

“快了,快了,快了!

芸弟都不急,你怎么这样慌?

你看我跑!

”他略略把脚步放快一点,大哥便又嚷摇的头痛了。

他一路笑大哥不济。

到时,爹正同姨婆五叔四婶他们在院中土坪上各坐在一条小凳上说话。

姨婆有两年不见我了,抱了我亲了又亲。

爹又问我们饿了不曾,其实我们到路上吃甜酒、米豆腐已吃胀了。

上灯时,方见大姐二姐大姑满姑②各人手上提了一捆地萝卜进来。

我夜里便同大姐等到姨婆房里睡。

乡里有趣多了!

既不很热,夜里蚊子也很少。

大姐到久一点,似乎各样事情都熟习,第二天一早便引我去羊栏边看睡着比猫还小的白羊,牛栏里正歪起颈项在吃奶的牛儿。

我们又到竹园中去看竹子。

那时觉得竹子实在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

本来城里的竹子,通常大到屠桌边卖肉做钱筒的已算出奇了!

但后园里那些南竹,大姐教我去试抱一下时,两手竟不能相掺。

满姑又为偷偷的到园坎上摘了十多个桃子。

接着我们便跑到大门外溪沟边上拾得一衣兜花蚌壳。

事事都感到新奇:

譬如五叔喂的那十多只白鸭子,它们会一翅从塘坎上飞过溪沟。

夜里四叔他们到溪里去照鱼时,却不用什么网,单拿个火把,拿把镰刀。

姨婆喂有七八只野鸡,能飞上屋,也能上树,却不飞去;并且,只要你拿一捧苞谷米在手,口中略略一逗,它们便争先恐后的到你身边来了。

什么事情都有味。

我们白天便跑到附近村子里去玩,晚上总是同坐在院中听姨婆学打野猪打獾子的故事。

姨婆真好,我们上床时,她还每每为从大油坛里取出炒米、栗子同脆酥酥的豆子给我们吃!

后园坎上那桃子已透熟了,满姑一天总为我们去偷几次。

爹又不大出来,四叔五叔又从不说话,间或碰到姨婆见了时,也不过笑笑的说:

“小娥,你又忘记嚷肚子痛了!

真不听讲——芸儿,莫听你满姑的话,吃多了要坏肚子,晚上又吃不得鸡膊腿了!

乡里去有场集的地方似乎并不很近,而小小村中除每五天逢一六赶场外通常都无肉卖。

因此,我们几乎天天吃鸡,惟我一人年小,鸡的大腿便时时归我。

(有删改)

【注】①四满:

湖南乡人称叔叔为满满。

②满姑:

湖南乡人称最小的姑母。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部分写“我”在城里的生活,既体现了“妈”对孩子们的担心、疼爱,也交代了“我”和大哥去乡下生活的原因。

B.从满姑偷桃、四叔照鱼等可以看出乡下生活的有趣自由,从姨婆亲“我”、鸡大腿归“我”等可以看出乡下人的和蔼友善。

C.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如“为甚”“摸黑”“四满”等,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儿童的视角来叙事,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D.小说描绘了乡下田园牧歌式的场景,和“我”在城里的生活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对乡下生活的喜爱和对城里生活的厌烦。

5.小说两处画横线语句中都提到了四叔的“辫子”,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6.小说写了十多个人物,但并无所谓的主要人物,有的人物甚至一笔带过。

请结合作品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05年,当时正在建设的北斗二号系统的“原子钟”突遇问题。

原子钟就如同一块“手表”,为卫星导航用户提供精确的时间信息服务。

事实上,高精度的时间基准技术是卫星导航系统最核心的技术,直接决定着系统导航定位精度,对整个工程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其重要性如同人的心脏。

当时还想引进,但人家就不给你。

因为这是个高精度的东西,他们要对我们进行技术控制。

没有原子钟,这个系统基本上就是空中楼阁。

国外的技术封锁,坚定了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的信念。

大家有了一个共识,核心关键技术必须要自已突破,不能受制于人。

当时北斗人有一句话,“六七十年代有原子弹,我们北斗人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原子钟”。

他们成立了三支队伍同时开展研发,并在基础理论、材料、工程等领域同步推进。

就这样,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科研团队就攻克了原子钟这个最大技术屏障。

不仅如此,现在用在北斗三号上的原子钟,已提升到每300万年才会出现1秒误差的精度,完全满足了我国的定位精度要求。

(摘编自“央视网”)

材料三:

2018年7月29日9时4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费,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第33、34颗北斗导航卫星。

这是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的第四次发射。

两颗卫星均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9、10颗组网卫星。

根据计划,2018年年底前将建成由18颗北斗三号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

从这次发射开始,北斗卫星组网发射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期。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四:

据俄罗斯《劳动报》网站2018年8月26日报道,中国已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展开激烈竞争。

今年北斗系统将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

两年之后,北斗将向全球提供导航服务。

报道认为,中国对太空领先地位的积极争夺令美国等太空强国感到不安。

尽管中国每年对太空项目的60亿美元投入与美国的400亿美元相差甚远,但中国发射的卫星数量却与美国不相上下。

此外,中国还打算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载人登月的国家。

报道称,在与美国竞争的同时,北京努力发展与俄罗斯在太空领域的合作。

两国正在进行有关建立联合轨道空间站的谈判。

俄罗斯也希望与中国共同研制超重型火箭。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

7.下列对材料一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识由正圆形、写意的司南、太极阴阳鱼、北斗星等主要元素组成,充满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B.北斗星自古是人们用来辨识方位的依据,司南是我国古代发明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两者结合彰显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C.该标识象征着卫星导航系统星地一体,为人们提供定位导航服务,同时还蕴含着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名字——“北斗”。

D.网格化地球和中英文文字彰显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全球的宗旨,寓示着我国希望和其他国家共同研制和开发的诚意。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子钟”影响着系统导航定位的精度,北斗二号系统的“原子钟”曾出现问题,后经科技人员的集体努力,这个最大技术屏障被攻克。

B.2018年7月29日,我国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北斗三号系统第9、10颗组网卫星,此后进入北斗卫星组网发射高密度期。

C.我国计划在2018年年底前建成由18颗北斗三号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两年之后将向全球提供导航服务。

D.俄罗斯网站称,尽管中国对全球导航系统的投入不到美国的六分之一,但中国发射的卫星数量却与美国不相上下,并表示俄罗斯希望与中国展开合作。

9.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中,央视网、新华网、参考消息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郃字孟节,汉中南郑人也。

父颉,以儒学称,官至博士。

郃袭父业,游太学,通五经。

善《河》《洛》风星,外质朴,人莫之识。

县召署幕门候吏。

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现采风谣。

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

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观,问曰:

“二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邪?

”二人默然,惊相视曰:

“不闻也。

”问何以知之,郃指星示云:

“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

”后三年,其使者一人拜汉中太守,郃犹为吏,太守奇其隐德,召署户曹史。

时大将军窦宪纳妻,天下郡国皆有礼庆,郡亦遣使。

郃进谏曰:

“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太守固遣之,郃不能止,请求自行,许之。

郃遂所在留迟,以观其变。

行至扶风,而宪就国自杀,支党悉伏其诛,凡交通宪者,皆为免官,唯汉中太守不豫焉。

郃岁中举孝廉,五迁尚书令,又拜太常。

元初四年,代袁敞为司空,数陈得失,有忠臣节。

在位四年,坐请托事免。

安帝崩,北乡侯立,复为司徒。

及北乡侯病,郃阴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谋立顺帝,会孙程等事先成,故郃功不显。

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

将作大匠翟酺上合“潜图大计,以安社稷”,于是录阴谋之功,封郃涉都侯,辞让不受。

年八十余,卒于家。

门人上党冯冑独制服,心丧三年,时人异之。

(节选自《后汉书·李郃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B.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C.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D.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我国古代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

B.分野,古人依据星次的位置划分地面上州、国的位置与之相对应。

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

C.崩,指帝王或王室成员之死。

古代中国不同阶层的人去世的说法不同,除“崩”以外,还有“卒”“不禄”“薨”等。

D.心丧,指古代弟子为老师守丧,不穿丧服,只在心中悼念;后泛指身无丧服或除去丧服后的深切悼念,如守丧一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郃博学却默默无闻。

他继承父业,在太学游学,通晓五经,通晓《河图》《洛书》和占卜术,但外表质朴,并不被人知道。

B.李郃能依据星宿预测。

他曾根据夏夜天上星星的移动推算出,在他负责的馆舍里住宿的两个人,就是朝廷派来找自己的人。

C.李郃有敏锐的洞察力。

大将军窦宪娶妻,天下郡国送礼祝贺,李郃以拖延的方法阻止汉中太守送礼,最终太守没被窦宪牵连。

D.李郃非常受弟子尊敬。

李郃八十多岁时在家中去世,他的弟子冯胄独自制丧服,为他守心丧三年,这令当时的人们感到诧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二人默然,惊相视曰:

“不闻也。

”问何以知之。

(5分)

(2)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賜策免。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夜行船①

欧阳修

忆昔西都欢纵。

自别后、有谁能共。

伊川山水洛川花,细寻思、旧游如梦。

今日相逢情愈重。

愁闻唱、画楼钟动。

白发天涯逢此景,倒金尊、殢②谁相送.

【注】①本词是欧阳修赴任途中与友人梅尧臣相遇时所作。

②殢(tì):

滞留,沉溺于,此指醉酒。

14.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表现词人对当年在洛阳与友人欢聚的回忆,饱含对洛中故友的深切缅怀之情。

B.“伊川山水洛川花”采用互文手法,旨在表达词人对记忆中洛阳自然山川景象的赞美。

C.“白发”句指词人和友人都为仕途在外漂泊,又都年纪渐老,重逢又分别,不由得唏墟感慨。

D.本词上片追忆往昔,旧时同游之事,恍如一梦;下片感叹当前,老朋友白头聚首,无限伤感。

15.请从情感的角度赏析“愁闻唱、画楼钟动”一句。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借孔明的房子来写自己的陋室;“__________”,借孔子的话以表明自己安贫乐道。

(2)白居易《琵琶行》中多处写到“月”,其中,用来渲染一种静寂寥廓环境氛围的是“________________”;用来渲染一种孤寂凄寒环境氛围的“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认为,小物有小物的凭借,大物有大物的凭借。

比如“___________”,就只能拿芥草作舟;而蜩与学鸠不理解,所以对大鹏的行为提出“______________”的质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一生只能写故乡主题的作家,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成为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那样一辈子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邮票般大小的故乡”生活的作家,二是成为逃离故乡定居__________的繁华都市、一辈子在书房里依赖故乡记忆写作的作家。

但单单写故乡美好景物与风土人情,是没法让一位作家真正深刻起来的,作家一旦开始用“美图秀秀”式的写作方式来写故乡主题,通常也就到了__________的时候。

海明威说过,心酸的童年是对一个作家最好的历练。

而童年的痛苦记忆,往往与故乡又有着__________的联系,()。

莫言很早就提出了“超越故乡”的观点,“对故乡的超越首先是思想的超越,或者说是哲学的超越”。

如此,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圧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一名自由的写作者。

新生代的写作者,是没有故乡的人,所以年轻作家更喜欢写科幻、玄幻、穿越、都市等题材的作品,而对故乡题材__________。

坚持写故乡主题的主流作家们,其笔下的故乡也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味道了。

这个时候,更期待有“逆子型”的作家,去勇敢触碰故乡的隐秘与疼痛,写出震撼的、可以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灯红酒绿捉襟见肘盘根错节嗤之以鼻

B.灯红酒绿江郎才尽千丝万缕敬而远之

C.光怪陆离捉襟见肘千丝万缕嗤之以鼻

D.光怪陆离江郎才尽盘根错节敬而远之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种痛苦记忆能否被超越并得到正视,会成为对作家们的一种考验

B.能否超越并正视这种痛苦记忆,会成为对作家们的一种考验

C.这种痛苦记忆能否得到正视并被超越,会成为对作家们的一种考验

D.能否正视并超越这种痛苦记忆,会成为对作家们的—种考验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家才能真正摆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稍神压力,成为一名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写作者。

B.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一名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写作者。

C.作家才能真正摆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一名自由的写作者。

D.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一名写作者。

20.下列是从五种实用文体中摘录出来的句子,每句中有一处用语不得体,请根据文体的语体特点要求,找出并修改。

(5分)

(1)未录用的稿件,概不退还;对采用的稿件,我们有斧正的权利。

(征稿启事)

(2)为了感谢您的鼎力相助,贤弟我在寒舍略备薄酒,敬请光临。

(请柬)

(3)很高兴有机会表达我对贵校的向往之情,希望得到老师您的垂怜。

(自荐信)

(4)组委会将拨冗举办论坛,邀请知名专家就人才培养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

(邀请函)

(5)请各班推荐两名在大会上发言的同学,并他们千万按时到会。

(通知)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6分)

从2019年3月1日开始,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在影片放映前会看到一部名为《家国与边关》的短片。

这部短片时长45秒,聚焦中国各地极端艰苦环境中的边防军人。

与常见的军队宣传片风格不同,这部短片不“秀肌肉”,只“讲感情”。

飞机大炮、刀光剑影等常规元素在此片中无处可寻,有的只是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悬崖峭壁等艰苦条件下巡逻的场景。

在最具冲击力的自然环境中呈现人物遭遇危险时的困境,展现他们的家国情怀,令观者动容,产生尊崇之情。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说,国防部新闻发布和宣传一直努力破除高冷范、衙门腔。

未来会越来越多地采用贴近老百姓现实生活的形式进行国防教育。

国防部的举措受到很多网友的点赞,请简要分析点赞的原因。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婺源,随着油纸伞逐渐远离现实生活,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制伞工艺一度到了失传的边缘。

当时的文化站站长戴根盛向乡里申请贷款,组织了硕果仅存的4名老艺人,赶制了500把伞,放在西湖边的商店,作为旅游纪念品代销。

经过半年的努力,油纸伞的市场才慢慢打开。

传统的油纸伞制作工艺需要几十道工序,戴根盛既是管理者,也是学徒,跟着老师傅学习了油纸伞的整个制作过程。

现在,作为非遗文化继承人的栽根盛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新一代技艺传承人上。

婺源千年油纸伞的故事,仍在继续。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解析】原文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冉也难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2.C【解析】原文没有论证“人类还没有……准备”。

3.B【解析】A.“作用相同”表述有误。

C.“一部分人……转型”是技术革命的结果而非目的。

D.文中没有提及“加大风险”。

4.D【解析】“对城里生活的厌烦”说法错误,文章只是体现了“我”对乡下生活的喜爱,并没有写“我”对城里生活的态度。

5.①前后呼应,形成对照,体现小说的整体性;②表明“我”对四叔的辫子很感兴趣,突出“我”幼年时的淘气和四叔的和蔼憨厚;③表达“我”别美好往事的怀念,为下文写淳朴的人情关系做铺垫。

6.①淡化个体,突出群体形象,更能表现乡村人的人性之善:

②淡化个体,更能突出“往事”的主体地位,点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