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25551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9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

《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docx

实验与设计专题复习Ⅱ课本实验docx

n课本实验

A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学会使用显微镜

【比较归纳】

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

1、光学部分:

目镜、镜筒、物镜、遮光器(有大小光圈)、反光镜(平面镜和凹面镜)

2、机械部分:

镜座、倾斜关节、镜臂、载物台(上有通光孔、压片夹)、镜头转换器、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二、显微镜的使用:

置镜(装镜头)-对光一>置片一>调焦一>观察一>收镜

1、安放。

显微镜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装好物镜和目镜

2、对光。

选低倍镜T选较大的光圈T选反光镜(左眼)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対准通光孔,选取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直至视野光亮均匀适度。

调节视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镜,光线过强,改用较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光线过弱,改用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镜。

3、低倍镜观察:

侧面观察降镜筒一>左眼观察找物像一>细准焦螺旋调清晰

(1)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当看物镜头与标本之间,以免物镜与标本相撞)o

(3)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为止,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4、高倍镜观察:

移装片T转动镜头转换器一调反光镜或光圈T调细准焦螺旋

(1)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动至视野屮央。

(2)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3)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4)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注:

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圏)。

5、完毕工作。

使用完毕后,収下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旋进镜头盒;取出目镜,插进镜头盒,盖上。

把显微镜放正。

三、显微镜操作细节说明

1、呈像原理:

倒立放大的虚像

2、放大倍数=目镜x物镜

3、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物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目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目镜无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4、视野大小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视野:

镜下指一次所能观察到的被检标本的范围)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工作距离越长;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工作距离越短。

5、视野中物像移动与标本移动的关系

视野屮某观察对象位于左前方如要移到屮央,应将装片或切片向左前方移动。

也就是同向移动。

原因是视野中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装片或切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6、镜像亮度

镜像亮度是指视野里所看到的像的亮喑程度。

它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在光源一定的情况下,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

在用高倍镜或物镜观察标本时,根据实际情况可使凹面反光镜、大光圈来增强光源,以改善视野亮度而使物像明亮清晰。

7、显微镜使用吋的异常现象与原因

⑴有气泡:

制作装片不规范;材料厚薄不均匀;水太少

⑵同一视野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不清晰:

材料厚薄不均匀

⑶视野太亮:

光线太强;光圈太小;反射太强

8、污点判断:

⑴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位于载玻片上;

⑵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

⑶污点位于反光镜上,则不能在视野中看见,只能显示视野的明暗程度。

【当堂训练】

1、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吋,正确的操作顺序应是()

1把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位于低倍镜的正下方

2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至离标本0.5cm处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4调节反光镜,左眼注视目镜,使视野明亮

5用左眼注视日镜,同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见物像;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视野中的物像清晰

6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7转动细调节器,直到物像清晰

8将要观察的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

A.①③②④⑤⑦⑧⑥B.③④①②⑤⑧⑥⑦

C.④③①⑦②⑥⑤⑧D.①②③④⑦⑥⑤⑧

2、生物学实验中常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试回答:

在光照明亮的实验室里,在显微镜视野中能清晰看到细胞壁,但看不清楚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

为便于判明,此时应()

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B.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D.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3、某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在低倍物镜下发现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然后转换高倍物镜后,异物仍存在。

则异物可能在()

A.反光镜上B.物镜上C.目镜上D.装片上

4、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第一次使用的是5x目镜、10x物镜,第二次使用的是10x、40x物镜,那么第二次观察到的情况与第一次相比()

A.细胞较小,细胞数目较多B.细胞较小,细胞数目较少

C.细胞较大,细胞数目较多D.细胞较大,细胞数FI较少

5、下列关于高倍镜的使用的叙述屮,正确的是()

A.因为蘇类的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镜观察

B.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即可换高倍镜观察

C.换用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

D.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最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答案:

IB2D3C4D5D

B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实验目的: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还原性糖

淀粉

蛋白质

脂肪

试剂

现象

三、思考

1.为什么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

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组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将产生的颜色掩盖。

2.实验屮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为什么?

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0H)2在70〜90°C下分解,常温下也可以被空气缓慢氧化变黑。

3.检测时为什么要先加双缩服试剂A液后加B液,而不能同时加入?

先加NaOH溶液,为C『+与蛋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的环境。

A、B液同时加入,会导致Cu^变成Cu(OH)2沉淀,而失效。

4.检测时向试管内加双缩服试剂B液4滴,为什么CuSO4溶液不能多加?

因为多加CuSO4溶液,Cu(OH)2的蓝色会遮盖反应的真实颜色。

四、当堂训练

1、下列实验屮所用试剂错误的是()

••

A.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屮,使用醋酸洋红溶液使染色体着色

B.在提取叶绿体色素实验中,使用丙酮提取色素

C.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屮,使用氯化钠溶液析出DNA

D.在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使用苏丹III染液鉴定蛋白质

2、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屮,以下操作错误的是()

A.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B.只有脂肪的鉴定需要使用显微镜

C.用双缩服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要加热

D.使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腺试剂最好是现配现用

3、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将在蔗糖溶液中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表皮细胞转到更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则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B.将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C.将肝脏研磨液煮沸冷却后,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屮立即出现人量气泡

D.将双缩服试剂加入到蛋清稀释液中,溶液变成紫色

4、(多选)在生物组织屮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屮,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

述中,正确的是()

A.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

D.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动物材料;

5、(多选)下列物质鉴定的实验中,都不需要加热处理的是()

A.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B.二苯胺鉴定DNA

C.苏丹III鉴定脂肪D.双缩腺试剂鉴定蛋白质

C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一、实验目的

使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理解细胞质的流动是一种生命现象。

二、实验原理

叶绿体的辨认依据:

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

线粒体辨认依据:

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细胞质流动标志:

叶绿体的运动

三、实验材料

观察叶绿体时选用:

蘇类的叶、黑藻的叶。

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

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C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波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

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观察细胞质的流动,理想的实验材料是黑藻。

实验前,如果发现细胞质不流动,或者流动很慢,应立即采取措施,加速其细胞质的流动。

方法有三种,可以任选一种:

一是进行光照,即在阳光或灯光下放置15〜20min;二是提高盛放黑藻的水温,可加入热水将水温调至25°C左右,再将黑藻放入其中培养;三是切伤一小部分叶片。

四、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

为什么?

不是。

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強光灼伤。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都有利于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

如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改变方向。

又如叶子上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下面的多,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

五、当堂训练

1、小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了叶片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壁。

他还可能看到的构造是()

A.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B.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

C.只有叶绿体D.上述细胞器均不能看到

2、下图为显微镜下黑藻细胞的细胞质环流示意图,视野屮的叶绿体位于液泡右方,细胞质坏流的方向为逆时针,则实际上,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位置和细

胞质环流的方向分别为()/x

A.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顺时针

B.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左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吋针

C.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J丿

D.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左方,细胞质坏流的方向为顺时针

3、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观察叶绿体时,换用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这时应该使用较小光圈或换平面镜釆光

B.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吋,在高倍镜的视野中可以看到一个细胞从分裂前期到中期的变化

C.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最好选择均处于分裂中期的正常细胞和变异细胞进行观察比较

D.

取人口腔上皮细胞,用毗罗红或甲基绿染色并制成临时装片,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蓝绿色的线粒体

D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一、实验目的

1.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3.绘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

二、实验原理

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细胞。

由于各个细胞的分

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2.染色体容易被(如龙胆紫溶液)着色,通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

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

三、实验材料、用具:

洋葱(可用葱、蒜代替);显微镜;龙胆紫溶液,盐酸等。

四、实验步骤:

根尖的培养一装片的制作(解离一漂洗一染色一制片)一观察一绘图

五、思考

1.解离的目的是什么?

解离后的细胞是否还活着?

溶解细胞间质,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细胞已被盐酸杀死。

2.漂洗的目的是什么?

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也为解离液不进一步破坏细胞结构。

3.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是什么?

(1)剪取洋葱根尖材料时,应该在洋葱根尖细胞一天之中分裂最活跃的时间;

(2)解离时,要将根尖细胞杀死,细胞间质被溶解,使细胞容易分离;

(3)压片时,用力的大小要适当,要使根尖被压平,细胞分散开。

4.如何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细胞数量,细胞数量多的时期所历时间长。

六、当堂训练

1、下列实验屮所用试剂不正确的是()

A.在观察植物细胞冇丝分裂实验中,使用醋酸洋红溶液使染色体着色

B.在提取叶绿体色素实验中,使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C・在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小,使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口腔上皮细胞

D.在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中,为观察液泡的变化,用龙胆紫对其进行染色。

2、以下哪一组实验材料必须自始至终保持在生活状态下()

1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②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③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④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⑤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④⑤

3、(多选)取生长健壮的小麦根尖,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过程,制成临时装片,放在

显微镜下观察。

欲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的前、屮、后、末几个时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应该选一个处于间期的细胞,持续观察它从间期到末期的全过程

B.如果在低倍镜下看不到细胞,可改用高倍物镜继续观察

C.如果在一个视野中不能看全各个时期,可移动装片从周围细胞中寻找

D.如果视野过暗,可以转动细准焦螺旋增加视野的亮度

E比较H202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酶的高效性)

一、实验原理

鲜肝提取液中含有出。

2酶,出。

2酶和Fe”都能催化比。

2分解放出02。

经计算,质量分数为3.5%的FeCh溶液和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相比,每滴FeCb溶液屮的Fe3+数,大约是每滴肝脏研磨液中H2O2酶分子数的25万倍。

二、方法步骤

1.収4支洁净试管,编号,分别加入2mLH2O2溶液

2.将2号试管放在90°C左右的水浴中加热,观察气泡冒出情况,与1号对照

3.向3号、4号试管内分别滴入2滴FcCb溶液和2滴肝脏研磨液,观察气泡产生情况

4.2-3min后,将点燃的卫生香分别放入3号和4号试管内液面的上方,观察复燃情况

三、思考

1、向3、4号试管内分别滴入FeCh溶液和肝脏研磨液时,为什么不可用同一支滴管?

由于酶具有高效性,若滴入的FeCh溶液中混有少量的H2O2酶,会影响实验准确性。

2、肝脏研磨液为什么必须是新鲜的?

因为过氧化氢酶是蛋白质,放置过久,可受细菌作用而分解,使肝脏组织中酶分子数减少,活性降低。

3、肝脏为什么要制成研磨液?

研磨可破坏肝细胞结构,使细胞内的酶释放出来,增加酶与底物的接触而积。

F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酶的专一性)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2)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二、实验原理

淀粉和蔗糖都没有还原性,也就是都不能使斐林试剂还原,所以都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

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的麦芽糖则具有还原性,能够使斐林试剂还原,生成砖红色的沉淀。

蔗糖水解产生的葡萄糖和果糖都具有还原性,但唾液淀粉酶不能将蔗糖水解。

试验中可以用菊糖代替蔗糖。

这是因为菊糖是由多个果糖分子缩合而成的,与淀粉同属于多糖,用菊糖与淀粉进行对比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三、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质量分数分别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化学试剂商店有售)溶液。

斐林试剂(也可以用班氏试剂)试管、大烧杯、暈筒、滴管、温度计、试管夹、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収两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然后向1号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和2mL新鲜淀粉酶溶液。

向2号注入2mL蔗糖溶液和2mL新鲜淀粉酶溶液。

(2)轻轻振荡这两支试管,使试管内的液体混合均匀,然后将试管的下半部浸到60°C左右的热水中,保温5mino

(3)取出试管,各加入2mL斐林试剂(边加入斐林试剂,边轻轻振荡这两支试管,以便使试管内的物质混合均匀)。

(4)将两支试管的下半部放进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煮沸并保持Imino

(5)观察并记录两支试管内的变化。

五、注意事项

1做好本实验的关键是蔗糖的纯度和新鲜程度。

这是因为蔗糖是非还原性糖,如果其中混有少量的葡萄糖或果糖,或蔗糖放置久了受细菌作用部分分解成单糖,则与斐林试剂共热时能生成砖红色沉淀,使人产生错觉。

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实验Z前应检验一下纯度。

普通的细粒蔗糖往往是由于部分水解而具有一些还原糖。

可用市售大块冰糖,水洗去其表面葡萄糖得到纯净的蔗糖。

2实验中要将试管的下半部浸到37°C的温水中,因为淀粉酶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催化能力最强。

3在实验屮,质暈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要现配现用(以免被细菌污染变质),取唾液时一定要用清水漱口,以免食物残渣进入唾液中。

4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溶液,一定要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因为温度过高会使酶活性降低,甚至失去催化能力。

5实验中如果2号试管也产生了砖红色沉淀,可能的原因是:

蔗糖溶液放置的时间过长,蔗糖被溶液屮的微生物分解成还原性的糖,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这时应临时配制蔗糖溶液。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试管不干净,所以实验之前应将试管用清水再清洗一次,试管编号要醒目。

6实验步骤一定要按要求的程序进行,不可随意改变。

7如果实验中,自己的实验结果与结论上的预期结果不一致,应再设计实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或找出问题所在。

G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条件)

一、实验目的

1.探究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2•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二、实验原理

1.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2•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注:

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C

三、方法步骤

1、取3支试管,编上号(A、B、C),然后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2、另取3支试管,编上号(a、b、c),然后分别注入ImL新鲜淀粉酶溶液;

3、将装有淀粉溶液和酶溶液的试管分成3组,分别放入热水(约60C)、沸水和冰块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4、分别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维持各自的温度5mim

5、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1・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这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并记录。

四、思考

1、不能只用不同温度处理淀粉溶液或酶溶液,这是为什么?

防止混合时,由于两种溶液的温度不同而使混合后温度发生变化,反应温度不是操作者所要控制的温度,影响实验结果。

2、在试管A、B、C屮分别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试管A、B、C的现象分别是:

不变蓝、变蓝、变蓝。

3、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

4、在上述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

无关变量是什么?

自变量是不同的温度;无关变量是可溶性淀粉溶液、新鲜淀粉酶溶液、碘液的量。

五、当堂训练

1、(多选)在证明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影响的实验时,有学生取两支试管分别将淀粉溶液与唾液混合后,分别将试管放在冰水、沸水屮5min后,待试管冷却后分别加入3滴碘液,结果两支试管都变蓝,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此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A.酶与淀粉不能在设置各自温度之前接触B.缺少温度为37°C的对照实验

C.这两支试管都不应变蓝D.不能用碘液检验是否存在淀粉

2、比较H2O2酶和Fe*的催化效率实验中,滴入H2O2酶的试管内()

A.产生的气泡多,燃烧得不猛烈B.产生的气泡多,燃烧得猛烈

C・产生的气泡少,燃烧得不猛烈D.产生的气泡少,燃烧得猛烈

A.试管温度太低,加入物质不溶解

B•淀粉酶催化需适宜的温度

C.杀死试管内的微生物

D.加速化学反应的进程

3、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的实验屮,加入淀粉酶后一定要在60°C的温度下保温5min,原因是()

 

4、在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的实验屮,选择淀粉和蔗糖为实验笏品,是因为

淀粉和蔗糖都是糖,加入斐林试剂不能生成。

它们在酶

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糖,与斐林试剂反应,能生成O

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和蔗糖的水解反应,能被淀粉酶水解的是,不能被淀

粉酶水解的是,可用斐林试剂辨别,从而也验证了酶的特性。

答案:

1AB2B3B

4非还原性砖红色沉淀还原性砖红色沉淀淀粉蔗糖专一性

H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目的

1.尝试用方法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和用法分离提取到的色素。

2.分析实验结果,探究叶绿体中有儿种色素,以及各自所呈现的颜色。

二、实验原理

1.

胡萝卜素(橙黄色)

0—叶黄素(黄色)

一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b(黄绿色)

叶绿体屮的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用丙酮、乙醇等能提取色素。

2.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

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子量小的溶解度高,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

所以用层析法来分离四种色素。

(如右图)

三、实验材料:

幼嫩、鲜绿的菠菜叶

四、实验步骤

提収色素一收集滤液f制备滤纸条f划滤液细线一纸层析法分离色素一观察实验结果

五、实验讨论

1•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如触及层析液,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就会溶解在层析液中,实验就会失败。

2.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什么?

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

①叶片要新鲜、浓绿;②研磨要迅速、充分;③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寒将试管口塞紧,以免滤液挥发。

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

一是滤液细线要细且直,而且要重复划几次;二是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线。

3•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輕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輕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

4.为什么选用幼嫩、鲜绿的菠菜叶作为实验材料?

细胞中富含有叶绿体、色素。

5.加SiO2、加CaCCh的目的是什么?

加SiO2为了研磨得更充分;加CaC03防止研磨时叶绿素受到破坏。

6.将T燥的滤纸的一端剪去二个角的目的是什么?

因为物质在滤纸上扩散时,在边缘的速度要比中间的速度快。

剪去二个角可使层析液同时到达滤液细线,层析时,色素分离效果好。

六、当堂训练

1、叶绿体色素的纸层析结果显示•叶绿素b位于层析滤纸的最下端,原因是()

A.分子量最小B.分子量最大

C.在层祈液屮的溶解度最小D.在层析液屮的溶解度最大

2、通过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结果在滤纸条上出现4条色素带,从上而下依次为()

A.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B.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

C.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叶黄素

D.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

3、下列项日中,前项为实验试剂,中项为试剂的作用,后项为实验结果或实验目的,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