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264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XX崩塌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方案二

04

05

框架梁设计图

06

锚杆结构设计图

1.前言

1.1工程概况及任务来源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

陕西省XXX县国土资源局

实施单位:

照片1XXX现状

该崩塌位于XXX县城金亚路象山宾馆边。

该崩塌体为一凸形坡,左侧以居民楼为界,右侧边界以金亚大酒店后的陡坎为界地形上缓下陡。

该灾害体(包括已崩塌地段及危岩体)宽约800m,高约40m,地形上缓下陡,2011年7月5日凌晨3时至12时,XXX县普降大到暴雨,7月5日8-10时XXX县降水30-40mm,该阶段总降雨量达200mm,上午11时15分许,持续暴雨造成XXX县城金亚路边坡约35m范围内发生崩塌,5000m3左右的滑踏体瞬时倾下,造成连接陕甘的大动脉309省道受阻,现场12间房屋被埋。

崩塌造成8户共22人被埋,其中18人死亡、4人受伤。

目前该崩塌体已清理,但仍存在崩塌隐患,应进行应急治理。

1.2主要目的与任务

根据崩塌体特征的分析和稳定性评价结果,结合可能造成的损失情况,分析该地质灾害治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对该崩塌治理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论证,并进行投资概算,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

1.3设计依据及标准

设计依据为;

1)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年国务院第394号令);

2)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纲要(2001~2015年)》;

3)《陕西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省长令第71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

5)《汶川地震陕西受灾地区XXX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长安大学等。

执行技术标准为:

1)《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3)《建筑边坡技术规范》(JGJ79-2002);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6)《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Z/T0218-2006);

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2008);

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等。

2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治理的必要性

拟治理的崩塌点位于XXX县城,据已有勘查、设计和科研资料,在现状条件下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局部高陡地段多次发生崩塌,部分地段出现裂缝,亟待治理。

2.2治理灾害技术可行

通过专家组调查和现场查看,目前基本查清了该灾害的特征、规模等,通过类视工程的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可供本项目借鉴。

项目实施中拟聘请其技术人员参加项目技术小组,治理工程技术上可行。

2.3治理的紧迫性

综上所述,该灾害体威胁到坡脚象山宾馆、金亚大酒店、居民楼5栋、住户以及309省道行车安全,威胁人口约1200人,危险性大,潜在的经济损失达上亿元。

特别是5.12地震对各类斜坡的岩土体强度造成一定影响,引起土体松动变形,地震改变了坡体原有的应力分布状态,产生了岩土体新的结构面,坡顶出现了裂缝,构成了坡体不稳定的新要素。

可以说地震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其恢复尚需一定的时间。

2008年汉中市相对干旱,未出现强降雨,但2010-2011年降雨明显增多,在强降雨作用下,极易诱发滑坡、崩塌,急需在国家政策资金支持下,地方筹集配套部分资金开展治理工程。

3自然地理

3.1地理位置、地形及地貌

崩塌点位于XXX县城金亚路K0+300米处,地形陡峭,地貌单元属于低山地貌。

上部山坡地形坡度35~40°

,下部近直立。

3.2社会经济状况

XXX县位于陕西省的西南端,汉中市西缘,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处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

东南与本省汉中市宁强、勉县接壤;

西北与甘肃省的康县、成县、徽县相邻,XXX县辖区面积2834km2,辖21个乡镇,183个行政村,人口20余万,县内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县城南郊嘉陵江畔的江神庙,是长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游牧民族氐羌人文化遗址。

县境内灵岩滴翠、嘉陵晚渡等古兴州八景更是引人入胜。

被列为省级森林公园的五龙洞森林公园,巍峨的山势、灵秀的水景、怪异的石形、茂密的森林和奇妙的溶洞群组合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27.31亿元,同比增长1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91亿元,同比增长26.1%,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7.2亿元、同比增长7.8%,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38.8亿元、同比增长21.1%,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10.44亿元、同比增长13.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5亿元、同比增长2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978元和2550元,同比分别增长25.3%和2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109万元,同比增长20.5%。

3.3气象

XXX地处内陆腹地,受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影响,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北缘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县城北部为南暖温带,南部为北亚热带气候。

根据XXX县气象站多年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13.2℃,极端最高气温37.7℃,极端最低气温-11.2℃;

年均降水量826.2mm。

全年降水量分配不均匀,春冬两季较少,夏秋两季较多,7-9月降水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

月降水量7月达最大值187.3mm,其次为8月162.7mm;

最长连续降水日数16天。

因此,在7-9月这段时间内高强度降雨量易激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降水量因受多方面影响分配不均,由西北向东南递增。

县境内以白水江为低值中心(年均降水量669.9mm),以何家岩为高值中心(年均降水量为1076.9mm);

其最大降水量1353.3mm,最少年降水量为597.9mm;

无霜期为236天。

山地垂直差异显著,立体性气候明显,所谓“高一丈,不一样”。

本区域气象灾害较多,已持续阴雨、冰雹、大风、暴雨为主,其中持续连阴雨年平均发生3.8次,春季发生率80%,夏季发生率70%,秋季发生率143%,除造成严重水患外,也是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外营力。

3.4水文

流域内主要河流为嘉陵江水系,嘉陵江由徽县鱼关石土地庙进入XXX县境,河床宽约60m,由北而南,过白水江、徐家坪、XXX县城、乐素河等乡镇。

汇流甘溪沟、小河、青泥河、麻柳塘沟、乔井沟、水银沟、周家山沟、史家庄沟、西汉水、石沟、秦家坝河、金家河、石庄沟、八渡河、东渡河。

城区段河床宽度约150m,岸宽约200m。

其下又汇入夹门子沟、一里沟、青白石河、贤草沟、乐素河、中坝子河、石瓮子河等主要河道。

下游岸宽约200m,于乐素河镇登蹬垭出境,流入宁强。

在XXX县境内流程86.75km,集水面积2014.6km2,占全县总面积71%。

干流平均比降1.35‰,实测最大流量8630m3/s,洪水位644.96m(XXX站1981年8月)。

最小流量11.5m3/s(XXX站1973年1月3日)。

年径流总量为443.6×

108m3,其中平水年年径流量399.2×

108m3,偏枯年径流总量279.5×

108m3,枯水年径流量173×

108m3。

水能蕴藏量11.9×

104kW。

多年平均输沙量3230×

104t,多年平均含沙量8.57kg/m3,多年平均侵蚀模数1680t/km2。

4地质环境

4.1区域地质环境

4.1.1地质构造

县城位于南秦岭之康县—XXX华里西褶皱带南缘,褶皱构造呈紧密线状,轴向N75~80°

W,勉略大断裂从县城南侧通过,产状15~20°

∠69~75°

,断裂带宽40~50m,主要发育糜棱岩、碎裂岩。

平行于主干断裂派生一系列规模较小的走向断层,产状15~20°

∠70°

,破碎带宽3~5m。

4.1.2新构造活动与地震

新构造运动为地壳断块上升作用形成不同高度的夷平面和多级河流阶地,区内斜坡地带残存少量堆积物,显示了多级阶地的存在,最高夷平面高程1020m,最低夷平面高程(Ⅰ级阶地)64m,高出河床水平面10m。

第四纪以来,差异性上升运动,决定着河流的空间位置和侵蚀能力,河流的下切和侧蚀作用,改变了山体斜坡高度和坡度,提供了滑坡发生的临空条件。

新构造运动还表现在古老断裂的继承活动和断裂谷形成,XXX县城南侧嘉陵江河谷的转折处大体追踪勉略大断裂,是一种断裂作用形成的断梯谷,地形上反差大,系河流两侧断块上升所致。

现代地震活动多发生于古老断裂带或近旁,第四纪以来,断块运动显著。

其中,XXX—勉县断裂带易发生地震,且邻近地区的地震也常波及影响到该区,地震强度相对较弱,一般未超过3级,烈度均小于Ⅶ,但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在该区烈度达Ⅶ度,造成XXX县内多处崩塌和滑坡。

此次5.12地震和5.25余震对该区的地貌、水系、森林生态、城镇环境等未造成重大变化和破坏。

但震中四川汶川离宝鸡市直线距离460km,地震时宝鸡市震感强烈,地震对该区的地质环境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地震引发土质高陡边坡的局部崩塌,边坡土体在前期已积聚了一定应力,在地震触发下引发了上部土体失稳,形成崩塌;

2)地震对各类斜坡的岩土体强度造成一定影响,引起土体松动变形。

调查中时见坡体岩土新出现的裂缝,裂缝发育的规模不等,宽度小至毫米,大至数厘米,长度几十厘米至几十米。

3)地震改变了坡体原有的应力分布状态,产生了岩土体新的结构面,构成了坡体不稳定的新要素,形成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2008年宝鸡市相对干旱,未出现强降雨,但2009年降雨明显增多,在强降雨作用下,极易诱发滑坡、崩塌。

4.2.地层岩性

县城周围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寒武统变质岩,第四系冲洪积、残坡积松散堆积物。

(1)下寒武统天台山群(

1tt)

岩性为绢云母石英片岩、泥砂质千枚岩、含炭千枚岩、炭质板岩、石灰岩及白云质灰岩等。

(2)第四系冲洪积松散堆积层(Q1al+pl)

分布于山顶平缓处,上部为浅灰色棕褐色粉质粘土夹碎石,较密实;

下部为浅灰色、褐黄色、灰绿色砂砾石,具一定分选和磨圆度,厚2~4m。

(3)第四系冲洪积松散堆积层(Q2al+pl)

分布于斜坡平缓凹槽处,上部为浅灰色棕褐色砂质粘土加碎石,较密实;

下部为浅灰色、褐黄色、灰绿色砂砾岩,具一定分选和磨圆度、厚5~15m左右。

(4)残坡积堆积层(Q4dl+el)

分布于工作区斜坡地带,上部局部为黄褐色含砾粉质粘土、厚0.5~1m,下部为浅灰、褐黄色碎石土,土石混杂,土质成份为粘土,石质成份为母岩,结构松散,具扰动架空现象,普遍厚1~5m。

(5)第四系洪积加人工堆填松散层(Q4ml+pl)

分布于沟底,上部由黄褐色含砾粉质粘土组成,下部含大块漂石,厚2~5m,结构松散。

(6)第四系冲洪积松散堆积层(Q4al+pl)

分布于嘉陵江、八渡河、东渡河等现代河床及河漫滩,物质组成为浅灰色、褐黄色、灰绿色砂砾石,具一定分选和磨圆度,厚度不等。

4.3场地地质环境

4.3.1地形及地貌

地貌单元属低山区。

地形上缓下陡,上部山坡地形坡度35~40°

4.3.2地层

崩塌区岩土体包括下寒武统天台山群(

1tt)岩性为绢云母石英片岩、泥砂质千枚岩、含炭千枚岩、炭质板岩等,岩体破碎。

4.3.3水文地质条件

主要为基岩裂隙水。

无稳定的地下水位。

4.3.4场地地震动参数

根据《GB18306-2001》及其2008年局部修订区划图,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7度。

5崩塌体特征及影响因素

5.1灾害体规模及特征

该崩塌体边坡为岩质边坡,由修建公路采石人工开挖形成,边坡长度约800m,最大高差约40m,平均厚度约10m,体积约32×

104m3,规模等级为中型。

2011年7月5日凌晨3时至12时,XXX县普降大到暴雨,7月5日8-10时XXX县降水30-40mm,该阶段总降雨量达200mm,上午11时15分许,持续暴雨造成XXX县城金亚路边坡约35m范围内发生崩塌,5000m3左右的滑踏体瞬时倾下,造成连接陕甘的大动脉309省道受阻,现场12间房屋被埋。

受区域地质构造影响,边坡内节理较为发育。

主要分布有两组裂隙,其次,岩体受卸荷作用、风化作用影响,边坡表层岩体破碎,并发生局部掉块崩塌。

5.2破坏方式及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危岩体的分布特征及规范《DZ/T0218-2006》第6.2条可判断该危岩破坏类型为倾倒式崩塌类型。

根据现场勘查结果,该边坡主要受人类活动、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地震及雨水作用等因素影响,存在局部崩塌现象。

该边坡由于人工开挖形成高陡边坡,破坏了岩体的初始应力状态,一方面促进了裂隙的发展,另一方面高陡的陡崖,加大了危岩崩塌产生的破坏力;

大气降水渗入岩体裂隙,加速了裂隙的扩展与贯通,促进危岩体向崩塌破坏产生。

地震致使岩体产生松动变形,同时产生震动力,致使产生崩塌,降雨是崩塌的直接诱因。

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该地质灾害发育。

5.3稳定性评价

根据现场勘查调查结果分析,该段边坡经人工开挖形成,裸露时间较长,经历了多次暴雨、地震影响,边坡表面局部出现滑塌现象,整体处于欠稳定状态。

6地质灾害体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6.1发展变化趋势

从对灾害体稳定性分析结果来看,该灾害体在天然条件条件影响下,边坡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一般不会出现整体崩塌。

但在长期雨水侵蚀、风化或外力震动作用下,边坡表层破碎岩体沿着目前已有的裂缝位置产生浅表层掉块崩塌现象,其规模受地形影响和控制,若进一部扩大,可能诱发大规模崩塌,成灾率较高。

6.2危害性预测

边坡一旦失稳或发生局部崩塌,直接威胁坡下建筑设施及工作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直接经济损失可达1亿元以上,同时崩塌后的堆积物将可能堵塞公路,影响公路交通畅通。

根据(DZ/T0218-2006)6.2、6.4条划分,该灾害体危害等级为一级。

7治理设计

7.1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理》(国务院第394号令),把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从全区实际出发,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稳定为目的,促进人与地质环境相互协调,为全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小康目标实现服务。

7.2治理设计原则

治理设计时坚持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通过采用工程措施或其他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坚持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4)与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5)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原则;

6)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

7)保证在安全前提下的经济、合理原则。

7.3治理工程设计总体布局

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针对影响岩体崩塌的主导因素进行,原则上应“一次根治,不留后患”,并充分考虑灾害区地质环境条件和施工条件以及治理资金到位情况,确定本次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根据崩塌体规模、特征结合该区工程地质条件,可考虑锚喷支护、锚杆框架梁等治理措施。

7.3.1方案一

采取工程措施对坡面进行部分清除,然后采用锚喷支护+锚索防治措施。

对该崩塌采用锚喷支护加固。

鉴于地层较破碎,锚杆长度为15.0m,锚杆水平间距2.0m,垂直间距2.0m,梅花形布置,孔径100mm,采用风动钻机钻孔,孔径100mm,内插1根φ25的锚杆,孔内注入M20水泥砂浆。

浆液材料宜采用中细砂,水泥:

砂宜为1:

1(重量比),水灰比宜为0.45,注浆压力0.5MPa。

砂浆应拌和均匀,随拌随用,一次拌和的砂浆应在初凝前用完,并严防石块、杂物混入。

然后铺设用φ6.5钢筋按200×

200加工成的整片网片,网片间搭接长度200mm,网片和挂网钢筋焊接,铺设完后喷射10cm厚C20混凝土。

内插1根φ25的锚杆,孔内注入M20水泥砂浆,灰砂比1:

1,水灰比0.45:

1。

注浆压力0.5MPa。

挂网喷射厚10cm的C20混凝土。

a、喷射料拌和:

配料要严格执行配合比,人工拌料要翻三次,保证伴合均匀。

b、喷射:

开喷前,先通风,再给料、给水;

终喷前,先停水,停料,再停风。

喷头垂直坡面,距离坡面0.6~1.0m,坡面设标记,控制喷射厚度在100mm,每台班取试样一组。

锚索长25m(自由段长15m,锚固段长10m),孔径150mm,锚索由5φj15.24mm的1860级钢铰线组成。

锚索间距10m,锚索注浆材料为0.45:

1:

1的水泥砂浆,强度≥30Mpa,注浆压力≥0.3Mpa,锚索设计荷载500kN,锁定荷载450kN。

共设置锚索605束。

7.3.2方案二

方案二采用锚杆框架梁+锚索综合治理措施。

对灾害体边坡表层进行清除后,采用锚杆框架梁+锚索加固。

具体措施为:

格构梁锚杆长度15.0m,选用1Φ28钢筋,锚杆竖向间距3.0m,水平间距3.0m,孔内注入M20水泥砂浆。

框架梁断面尺寸为宽0.25m,高0.30m,受压和受拉钢筋为3Φ18,箍筋为φ8@250。

锚索设置参数同方案一,不再叙述。

7.4工程投资估算

7.4.1估算工程量

根据可研设计图纸对两种方案工程量进行了统计,设计工程量见表7.1、7.2。

方案一治理设计主体工程量表表7.1

工程类别

单位

工程量

挂网锚喷

土方清理

m3

1800

成孔及注浆

m

60000

钢筋制安

t

280.4

C20混凝土

800

锚索

605

方案二治理设计工程量表表7.2

项目

混凝土框架梁

钻孔

66750

注浆

885

钢筋

445

框架混凝土

2884

修整边坡

土方开挖

40000

320

7.4.2估算依据

(一)编制依据

(1)根据2000年《陕西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办法及费用标准》进行编制及调整意见进行编制。

(2)建筑工程定额依据2000年《陕西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机械台班使用1996年《陕西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台班定额》,其中:

一类费用乘以1.15系数。

(二)定额及计算方法及取费标准

(1)人工预算单价:

技工46元/工日、普工38元/工日,调整后人工单价与“2000办法”中规定的人工单价相比,其增加部分按价差处理,并列入单价表的“价差”部分。

(2)材料采用现场调查价格,综合考虑材料出厂价格、运杂费及采购保管费和人工二次转运费,材料运杂费并按交通部117号文计算。

主要材料:

水泥在场地附近的水泥厂采购,木材及柴汽油在县城购买,砂石料就近在沙石厂购运,其他次要材料在县城购买。

在单价计算时按规定价计入。

(3)其它直接费均以直接费为取费基础:

考虑安全措施费1.5%后按7.0%计取。

(4)间接费均以人工费为取费基础:

一般土方工程40%、砼工程140%,钻孔及灌浆140%。

(5)利润:

考虑为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利润取最低值,即按直接费与间接费的5.5%。

(6)税金:

按直接费、间接费、利润之和的3.35%。

(7)计列了临时房屋、脚手架工程,另外计列了其它临时工程并按建安量2%计算。

(三)费用工程

①建设管理费

根据《陕西省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及费用标准(2000版)调整意见》,建设单位管理费按建筑和安装工程费(不含设备费)及建设单位开办费之和的1.5%计算。

工程建设监理费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发改价格[2007]670号)规定计算。

招标代理费执行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招标代理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计价格[2002]1980号)的规定计算。

②科研勘察设计费

项目技术经济评估审查费按建筑工程费的0.5%计算。

勘察设计费:

根据勘察设计收费标准结合市场行情计算。

7.4.3投资估算

方案一项目总投资2860.0万元,方案二项目总投资3079.69万元,详见估算表。

7.5治理方案比选

从施工技术可行性方面来讲,方案一施工简单,施工技术成熟,应用广泛;

方案二施工难度一般,工程规模较大。

从治理效果方面来讲,方案一采用治理效果显著,治理后与环境现状不大协调。

方案二采用治理措施效果良好,治理后可对环境起到一定恢复。

从工程造价方面分析,方案一工程总共估算约2860万元,方案二工程总估算约3079.69万元。

综合比较各方案后,根据造价、安全性能、施工难度、环境保护等综合分析,建议选用方案一,采取工程措施对坡面进行部分清除,然后采用锚喷支护+锚索防治措施。

8施工组织设计

8.1施工条件

该项目交通方便,原材料丰富,在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后,即可进入施工阶段。

8.2锚喷支护施工

施工按放线→钻孔→锚杆制作安装→注浆→挂网喷射施工等工序进行。

1)测量定位:

坡面检查合格后,按设计要求测量放线测定孔位,孔位误差不得超过±

5cm。

钻进过程用罗盘仪控制钻孔方向,以满足精度要求。

2)钻孔

(1)钻机就位:

用地质罗盘仪或测斜仪定向,钻杆与水平夹角控制在15°

,并确保钻机安放支架牢固稳定,在造孔过程中不允许出现晃动。

(2)钻孔机具:

原则采用空压机供风,潜孔钻无水干钻成孔,以确保锚孔施工中不至于恶化边坡岩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保证孔壁的粘结性能;

使用钻头直径不得小于设计孔径。

(3)钻孔顺序:

钻孔应自上而下逐层施工,并组织好交叉、流水作业。

(4)钻孔深度:

为确保钻孔深度,钻孔深度大于设计深度0.2m以上。

(5)钻孔检验:

钻孔成孔结束后,须经现场监理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钻孔钻造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规范要求。

2)锚杆制作

钢筋在棚内制作,运送至现场绑扎,下料、弯制、焊接、绑扎按设计技术规范要求施作。

3)安装

成孔检查合格后,再清孔一次,将相应的锚杆钢筋人工缓慢送入。

4)注浆

浆液选用水泥浆,水灰比0.45:

1,浆液强度≥30MPa。

采用常压注浆,注浆压力0.3~0.5MPa,液浆作业过程应做好注浆记录,同时对每批次注浆采样进行浆体强度试验。

5)挂网喷射

(1)喷射料拌和:

(2)挂网:

Φ6.5钢筋调直按200×

200加工成2.0×

2.0m整片焊接绑扎,网片间搭接长度150mm。

(3)喷射:

喷射10cm厚的C20砼。

每台班取试块一组。

8.3锚索

1)锚索设计荷载500kN,锁定荷载450kN。

2)锚索孔位测放力求准确,偏差不得超过±

5cm,钻孔倾角按设计取定,倾角允许误差±

10;

考虑沉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