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29313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说明:

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答在试卷上。

3.Ⅱ卷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

卷Ⅰ(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精耕细作    B.铁犁牛耕  C.封建土地私有制  D.自然经济

2、《周礼》曾这样记述西周时期的某项土地制度,“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

”下列有关材料中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B.受封者要向皇帝缴纳贡赋

C.农民在土地上集体耕作        D.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

3、《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的。

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

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一篇。

请问此一时期安流的最可能原因是什么?

()

A.北方自然环境良好,黄河从未发生水患

B.黄河地区主要居住游牧民族,黄河流域变农为牧

C.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

D.都江堰、郑国渠的修建成功的解决了黄河水患

4.《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这种生产体现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精耕细作      D.因地制宜

5.在谈到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新全球史》提出: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据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制度

A.自曹魏开始实行至唐朝废止B.从根本上阻止了土地兼并

C.平均分配了全国土地D.反映了封建国家与大地主之间的矛盾

6、中国古代实施的均田制和租佃制都体现了

A.抑制土地兼并现象的发生B.对土地充分利用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7、汉魏以来,各朝代统治者大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这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

A、小农经济是各朝代统治稳固的基础

B、皇权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C、土地兼并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

D、农民阶级和统治阶级有着共同利益

8、史书记载:

“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提水灌溉工具出现于()

A.春秋战国B.唐代

C.魏晋南北朝时期D.秦汉时期

9、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0、一位生活在唐朝前期洛阳的商人,他不可能使用下列哪种瓷器()

A.越窑青瓷罐B.邢窑白瓷瓶

C.大邑白瓷碗D.景德镇青花盏

11、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占有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②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③占据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2、据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

B.绒棉、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

C.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

D.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

13、丝织业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开始出现于()

A.唐代以前B.两宋时期C.明朝中后期D.清朝前期

14.中央电视台曾拍一部有关我国古代农民起义的电视剧,工作人员准备了大量的棉衣棉布给演员穿,此部电视剧最早反映哪个朝代的史实?

()

A.汉朝B.隋唐C.秦朝D.明朝

15、清朝梁廷枏《粤海关志》记载:

“凡外洋夷船到粤海关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

”这主要反映出

A.清政府禁止对外贸易B.十三行专门经营对外贸易

C.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清政府严格管理对外贸易

16、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以上现象对当时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繁荣

17、“清朝同治至光绪年间,上海县妇女“向称朴素,纺织而外,亦助农作。

自通商而后,土布滞销,乡妇不能得利,往往有因此改业者。

”引文所述现象说明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洋务运动兴起

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8、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不少民族企业在内地创办却在香港注册。

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B.香港政府的政策优惠

C.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D.民族工业的资金匮乏

19、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这主要是由于

A.清政府放宽对设厂限制B.洋务运动办厂诱导

C.辛亥革命扫清障碍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20、据中华民国档案记载:

国民政府财政部、实业部发行“民国二十一年江浙丝业短期公债”300万元,以便江浙两省丝业收购蚕茧,改造设备。

国民政府铁道部降低蚕丝业运价40%至79%,大力支持蚕茧业的发展。

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政府

A.实践战时统制经济措施B.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强化了官僚资本的垄断D.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

21、1937年以前,重庆只有大小工厂39家,1939年增至84家,到1944年底多达1518家,这表明

A、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B、重庆沦为日本的战时工业基地

C、抗战促进我国西南工业的发展D、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显著

22.下图反映了19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情况。

该图(  )

A.体现了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

B.表明了农民在生产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C.揭示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本质要求

D.罗列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23、1968年,成都军区军训部为购买一辆自行车给成都五金公司负责人写了一封信:

“五金公司负责同志:

战部需购自行车一辆请协助解决,此致”。

这封信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部门交流频繁,行政效率较高   B.国家全力备战,民政服务军事

C.经济体制僵化,生活物资紧缺  D.阶级斗争为纲,取消商品流通

24.新华社北京2013年11月7日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将开启……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

”其中“关键抉择”是指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实行对外开放D.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25.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

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B.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D.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26.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倡导婚姻自由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D.反清革命

27.(20世纪30年代)武汉西菜业已形成很大规模,且生意兴隆,而中菜却不是很景气。

当时武汉有大中型西菜馆26家,小型西菜馆更多……形成了吃西餐的风气。

不能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

A.当时的中国人具有“崇洋与尝鲜”心理B.对外开放较早

C.当时的中国政府鼓励西餐业发展D.资本主义的发展

28.1876年,《申报》报道:

“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

”这反映出(  )

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火车持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29.1896年8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

“徐园七夕设文虎(即灯谜)候教……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

”这则材料蕴涵的最恰当的历史信息是(  )

A.上海开风气之先B.中国的电影首先在上海出现

C.中国人开始拍摄电影D.上海报业非常发达

30.辛亥革命时期,我国不可能存在的社会现象是(  )

A.到邮电局发送电报B.到影院里观看电影

C.在家拨打有线电话D.在家里看电视节目

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若机户工作减。

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6分)

 

(2)材料二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

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4分)

 

(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

(2分)对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3分)

 

32、材料一:

民国初年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单位:

家)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1)据材料一,分析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简要分析原因。

(9分)

 

(2)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历史命运中,我们可以得出阻碍民族工业因素有哪些?

(4分)

 

33..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规划往往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一百五十六个建设项目为中心……主要是能源(煤炭、电力、石油)、原材料(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学工业)、机器制造(重型机床、汽车、飞机、船舶)等空白和薄弱的工业。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1991-1995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对外开放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由一般加工工业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总体开放格局。

——王炳文《新中国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回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

“一五”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对国民经济有何推动作用?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八五”时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6分)

 

2015——2016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答题纸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

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2)

 

(3)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2)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2)

 

2015——2016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5BACBD6---10BABCD11---15BACDD

16---20BACAB21---25CACBA25---30BCCBD

二.材料题

31.

(1)生产方式: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分)

特点:

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4分,答对任两点得满分)

(2)现象:

纺织业的发展,雇佣关系出现(2分)

本质: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2分)

(3)观点:

重农抑商(2分)

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分)

32.

(1)状况: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一战后民族工业开始逐渐的衰弱。

(2分)

原因:

辛亥革命推翻二千多年的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

人民群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爱国运动

一战期间,各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8分)

(2)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自身技术资金等因素(4分)

33.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分)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或答开始改变工业落后局面,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分)

(2)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人们思想;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外开放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