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3481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7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docx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单选-多选部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统治走向衰落。

清中叶(乾隆朝)以后,中国社会由盛转衰。

2、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

3、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4、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前有史称“康乾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

5、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为英国,美国,法国。

6、1836年,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扬言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

第二节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1、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2、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剥削手段有:

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3、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签了《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

美签了《望厦条约》(中美第一个),中法签了《黄埔条约》,中俄签了《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1、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58年,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中国政府允许外国公使常住北京)

3、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俄签了《北京条约》,与俄还签了《瑷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4、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缔结《中法新约》。

5、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6、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7、1894年11月,日本屠杀中国居民2万人,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

8、1900年,俄国入侵中国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9、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圆明园。

10、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通过军事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

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11、1901,《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成为与外国列强打交道的专门部门。

12、英国人赫德掌握中国海关大权40余年之久。

13、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口为通商口岸。

14、1860年,《北京条约》有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15、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最早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16、《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也援例进行,对华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

17、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成为在中国开办的第一家银行,以后各国纷纷在中国开办银行。

18、文化渗透的手段:

国列强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鼓吹侵略有功论,“种族优劣论”,为侵华制造舆论。

19、利用传教和传播西学的名义为外国列强侵华制造舆论,所办的报纸有《中国丛报》,《北化捷报》(改名

《字林西报》),《万国公报》

20、资本-帝国主义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并非要把落后的中国变成先进的中国,而是要强迫中国永远成为

西方列强的附庸国。

21、旧的被统制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

22、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2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

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4、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只有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5、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二是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6、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政治控制(领会)

①控制中国内政②控制中国的外交③享有领事裁判权④把持中国海关

⑤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⑥扶植和收买代理人

27、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经济掠夺的手段(领会)

①控制中国通商口岸②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③对华倾销商品④对华资本输出

⑤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手段有:

⑴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⑵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以还赔款

⑶在中国设立银行⑷控制近代的交通运输业⑸给中国的农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8、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制造的侵略中国的舆论

①宗教渗透和侵略。

②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③大肆宣传种族优劣论

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的人民与英国侵略者展开激烈的斗争。

2、台湾人民与总兵刘永福所率领的黑旗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吴汤兴、徐骧等指挥的台湾义军与吴彭年、

杨泗洪指挥的黑旗军。

3、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为抗击英国侵略而战死虎门的是关天培,在吴淞西炮台以身殉国的是陈化成,

在镇江战死疆场的是海龄。

4、中法战争期间,冯子材率领清军和当地民众在镇南关取得胜利,史称镇南关大捷。

5、中日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有左宝贵战死平壤,邓世昌和林永升战死黄海,丁汝昌和刘步蟾战死威海。

6、19世纪70至80年代,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又从缅甸侵入云南;法国从越南侵犯广西;俄国从中亚入

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侵犯台湾。

中国陷入严重的“边疆危机”。

7、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达到高潮。

德国将山东划入自己范围,法国划入云

南和两广,即滇、桂、粤,英国划入长江流域,日本划入福建。

8、“门户开放”政策,即美国可以获得他国在中国获得的所有权益。

9、1840-1919,中国人民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败,另一个是经济技术

的落后。

10、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组织编成《四洲志》

11、1843年,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2、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的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还翻译了《天演论》用“物竞天

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14、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建忠,王韬,郑观应,薛福成为维新代表人物。

15、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及其失败的原因

19世纪70至9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帝国主义国家展开掠夺殖民地的狂潮,也开

始了瓜分中国、灭亡中国的罪恶阴谋。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并未实现,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

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一场伟大农民战争,历代农民战争

最高峰。

2、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

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的标志。

3、1851年金田起义前,洪秀全写作了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提供思想基础的《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

和《原道觉世训》。

4、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最重要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5、《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迹象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

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太平天国领导人希望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

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6、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在早期的主要领导人除洪秀全外还包括杨秀清,肃朝贵,冯云山,韦昌辉和石达开。

7、1859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为了挽救危局,洪秀全提拔了英王陈

玉成,忠王李秀成,封洪仁轩为干王总理朝政。

1864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

8、《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9、太平天国后期,洪仁轩提出了《资政新篇》,以发展资本主义为中心。

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

先进阶级的领导。

另外的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对西方列强缺乏理性的认识。

10、《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①《天朝年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按人口平均分

配。

②太平天国领导人希望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

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③《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

革方案,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11、《资政新篇》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①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②在经济方面,主张

发展近代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

③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

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④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

性质:

《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第二节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1、19世纪60

棠,张之洞,刘坤一等。

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

2、1861年清政府设立的掌管洋务的机关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3、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的表述的是冯桂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最早兴办的洋务事业是军用工业。

5、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

6、北洋水师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

7、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企业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法。

8、翻译学堂:

京师同文馆。

广方言馆。

军事学堂:

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

9、中日甲午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1、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

洋务事业有三个方面:

一是兴办近代企业。

洋务派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为兵工厂。

有江南制造总局,

金陵机器局,马尾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

民用企业的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几种形式。

其中,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法。

最重要的官督商办民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

和上海及其织布局。

二是建立新式海陆军。

到19世纪90年代,建成有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

北洋水师。

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

三是创办新式学堂。

洋务兴办的一是翻译学堂,二是工

艺学堂,三是军事学堂。

四是派遣留学生。

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应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急需,同时,洋务派办军事工业也有加强海防、边防、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在内。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物质条件。

2、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并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

3、1898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的一场政治运动是戊戌维新运动。

标志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

政治舞台

4、梁启超写了《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进化与伦理》,汉译名为《天演论》。

5、报刊:

梁启超主笔上海《时务报》,严复主板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

6、维新运动期间,光绪皇帝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建议下设立了京师大学堂。

7、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1898年,

张之洞发表的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劝学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8、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

9、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通过以下行动宣传变法维新主张,有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的变法,

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维新时期创办的主要学会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10、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后,拒绝出走为慷慨就以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谭嗣同。

11、维新变法失败后被迫流亡国外的维新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

12、“戊戌六君子”为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

13、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局限:

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第三脱离人民群众。

14、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主要问题及其意义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

堂。

意义: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本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1904-1905,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进行“日俄战争”,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

2、1902年至1911年,各地民变,发生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3、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

立合众政府”为誓言。

4、资产阶级革命派著书立说,是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号

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5、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有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

以及科学补习所,岳王会等。

6、1905年8月,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

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06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7、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

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

焦点: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8、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①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②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③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清朝末期的“新政”及其破产。

①《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甘为“洋人的朝廷”。

②清末“新政”内容:

一是改革管制,整顿

吏治;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筹建武备学堂;三是改革学制,提倡新学;四是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③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④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

被讥为”皇族内阁“。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武装起义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的黄兴带领的广州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

2、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保路运动四川省尤其强烈

3、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起义。

4、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5、武昌起义引起了全国响应,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武昌起义推黎元洪为都督。

6、从武昌起义短短一个月,13个省和上海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7、1912年,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8、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9、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0、1912年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11、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2、1914年5月,袁世凯凯窃夺辛亥革命成果后,炮制了一个《中华民国约法》,用总统制取代内阁制。

13、1915年5月,为取得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14、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仍坚持革命的立场,为捍卫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有“二次革命”“复国运动

15、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7,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通电讨袁,发动“二次革命”.

16、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是成立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个人绝对服从领袖,中华革命党的社会影

响远不如同盟会。

17、1915年12月,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

18、1917年7月中旬,孙中山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1920年11月,孙中山领导第二次护法运动,第二次

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9、护法运动段祺瑞公然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17年7月中旬,孙中山在广州发动第一

次护法运动,1920年11月,孙中山领导第二次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

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1、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2、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4、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这是新文化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5、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

6、李大钊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7、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919.5.4

8、6月3日,五四运动的中心从北京转到上海,运动的主力从学生转为工人。

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反帝反

封建的革命运动。

1、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影响

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第一,十月革命给于中国人的一个启示

是: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十月革命后,推动了社会

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十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

分子以新的方法展开革命。

十月革命后,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党主义思想

的知识分子。

2、五四运动的爆发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新的时代条件。

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第二,新的社会力

量的成长。

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壮大起来,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

第三,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1、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是三类人,一是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是李大钊、陈独

秀。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的学说。

二是五四运动中的左翼

骨干,其代表是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等。

三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

活动家,以董必武、林伯渠等为代表。

2、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

3、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地方共产党组织。

4、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产业工会——上海机器公会。

5、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最后一次会议移至

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

一大通过党的纲领和党的领导机构。

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6、中国工人运动掀起第一个高潮,以1922.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

7、1921沈定一等在浙江省成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澎湃在家乡广东省海丰县从事农民运动,总农会成立。

8、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的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1、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历史特点:

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

第二,主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2、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领导发动的工农运动

1、工人运动方面:

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专

门机关。

1922年1月香港海员举行大罢工。

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举行大罢工。

1923年2月京汉铁

路工人举行大罢工。

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87次,参加人数在30万以上。

2、农民运动方面:

积极成立农民

协会,组织农民开展反抗地主压迫与剥削的斗争。

彭湃在广东省海丰县成立海丰县总农会,会员达10万人。

毛泽东在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参加农会的会员达10万余人。

第三节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1923.6中共三大,会议决定在孙中山按照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可以以

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以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1924.1国民党一大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大会的成功召开,国民党一大标志

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行成。

改组后的国民党,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

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3、1924年7月起在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先后由共产党人澎湃、阮啸仙、毛泽东等主持。

4、1924年5月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成立,孙中山亲自兼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

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

5、中共四大的中心议题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以及工农联盟的问题。

讨论党如何领导即

将到来的革命高潮。

6、全国范围大革命风暴起始于五卅运动。

1925年至1926年间。

广州、香港两地工人举行省港大罢工。

罢工前后坚持了16个月,是中国工人运动时尚前所未有壮举。

7、1926.5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以及第七军一部,作为北伐先遣队先入湖南,解开北伐战争序幕。

8、北伐的直接目标是打到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目标有直系军阀吴佩孚,由直系分立出来的孙传芳,

奉系军阀张作霖。

9、国民政府外交部同英国签订协定,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的重大胜利。

10、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在周恩来等的领导和指挥下,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占领了上海除租

界外的全部市区。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