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导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36040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导学案.docx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导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导学案.docx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导学案

【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2.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内涵、特点、影响。

4.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时俱进的现实生命力。

5.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

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

6.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

7.考查古代中国有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国粹。

8.从世界文明发展角度,这些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了什么贡献,如四大发明对世界近代史的作用。

注意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多样性或多元化

规律。

9.古代中国能够创造领先世界的科技和灿烂的文化的原因,但到近代为什么远远落后于西方。

10.要注意用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考查“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的主题。

注意通过比较掌握中国科技发展在古代、近代、现代、当今的成就和特点。

11.如何对待我们的国粹,如京剧、中医、国画、书法。

【网络构建】

【重点、难点剖析】

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1.儒家

(1)孔子:

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克己复礼”。

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

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2.道家

(1)老子:

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2)庄子: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中国的绘画

(1)起源:

新石器时代——战国两汉:

帛画——魏晋:

文人画出现——唐:

雍容华贵——宋元:

文人山水画,独立画种,注重意境——明清:

风格奇特。

(2)民间绘画:

北宋——《清明上河图》;明清——木刻版画、年画、剪纸画、布贴画。

【题型示例】

题型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例1.(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1.“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

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

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变式探究】(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变式探究】(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答案】B

【解析】“克己复礼”“民贵君轻”是儒家思想,“选贤举能”是墨家思想,“礼”是儒家思想,“法”是法家思想,“礼法兼用”最能体现思想领域的融合倾向,故B项正确。

【变式探究】(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信息意思是:

人不要把水作为镜子,而应当把百姓作为镜子,要求为政者要倾听百姓的呼声,以百姓的反应,检查为政的得失,体现了民本思想,因此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墨家的兼爱尚贤和道家的道法自然,A、D项错误;主权在民是近代启蒙思想主要观点,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

【变式探究】西周王室吸取殷商“暴民而亡”的教训,提出了一套“天命”观。

他们认为,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

这种思想(  )

A.实现了西周统治权力高度集中B.解决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C.打破了神权对王权统治的困扰D.开创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

【答案】D

【解析】西周统治者吸取了殷商“暴民而亡”的教训,然后在统治思想上注重“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即要把“民”作为统治的基础,在实际行动中要“保民”,开创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故D项正确。

【变式探究】(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

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变式探究】(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古代儒学者,借称颂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之完美,批评现实政治希望君主能接纳儒家学派的仁政、民本、教化的思想主张,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来统治人民,达到稳固统治之目的,这本质说明儒学者没有看到时代的变迁,一味追求实现自己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选C项。

董仲舒的汉代儒学、宋明理学都是被统治者采纳,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题干的错误阐释,排除。

【变式探究】(2015·浙江文综,13)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

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答案】A

【变式探究】(2015·北京文综,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朝鲜使者对王阳明学说的看法可知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故①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而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倡导“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说明二者观点明显不同,故③符合题意。

王阳明的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并未超出理学范畴,也不是对儒学的叛逆,排除含②④选项,选C项。

【变式探究】(2015·课标全国Ⅰ,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答案】

(1)不同之处:

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

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变式探究】(2015·山东文综,38)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

举一例说明。

【答案】

(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变式探究】(2015·福建文综,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

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

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答案】C

【变式探究】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亚里士多德关于“放纵”的观点是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朱熹关于人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李贽批判理学,认为“穿衣吃饭,即使人伦物理”,故②③④符合题意。

而苏格拉底主要思想主张是“美德即知识”“认识

你自己”,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D项。

【变式探究】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

该变化反映出(  )

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儒学兴盛,而魏晋时期儒学遭到质疑,这是因为魏晋时期社会战乱儒学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故A项正确;魏晋时期儒学虽然受到冲击,但正统地位并未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冲击着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材料并未反映这一变化,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儒学地位受冲击是时代选择的结果,并非门阀世族的喜好决定的,故D项错误。

题型四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例4.(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变式探究】(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9)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

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

”处应填入()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答

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首先我们来看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3—14世纪”。

这段时间中国处于宋元时期,排除C项。

13世纪末给出了马可·波罗的经历,说明这件事情发生在这之前。

此事件又发生在造纸术传入境外之后,因此可以排除B项。

海禁政策是明清时期实行的政策,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中出现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说明和四大发明有关,因此应选择与火药有关的,而且与时间相符合,排除D项,因此本题选择A项。

【变式探究】(2015·浙江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答案】B

【解析】①中的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清,②中的政事堂出现于唐,③中的土司出现于元,④中的三司使出现于宋,由此判断B正确。

【变式探究】两宋时期,绘画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创造,画家注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艺术上倡导写实,具有精密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社会危机的加深B.科学技术的发展

C.深受理学的影响D.统治阶级的倡导

【答案】C

【解析】在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创立和普及,文人更加重视对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在“格物致知”思想的指导下也更加注重对生活的观察,故C项正确。

题型五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例5.(2017年江苏卷文综历史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

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文人画最大特点是注重意境,材料“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是人的主观情感和绘画的情境交融在一起,故C项正确。

【举一反三】(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A

【变式探究】(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A.隶书B.小篆C.楷书D.行书

【答案】B

【解析】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政治的体现,服务于政治。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下令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等。

“书同文”,把七国文字统一为小篆,这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也达到了巩固统一的目的。

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隶书、楷书和行书都出现在小篆之后,并且不是国家强力推行的字体,故A项、C项和D项错误。

【变式探究】(2015·广东文综,12)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

“(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

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

奏事繁多,小篆复杂难写,因而让隶人修改形成新字体。

结合所学知识,隶书是由小篆演化而来,故选B项,排除A项。

行书和草书与篆书无关,排除C、D项。

【答案】B

【变式探究】(2015·江苏单科,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答案】C

【变式探究】(2015·重庆文综,2)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

这位诗人应该是(  )

A.杜牧B.孟浩然C.杜甫D.白居易

【答案】C

【解析】题干中诗歌“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亲历唐朝由盛转衰的剧变,他用诗歌深刻地反映这个急剧变化时期的社会现实,故C项正确。

杜牧、白居易均是晚唐诗人,生活在安史之乱后;孟浩然属于盛唐诗人,生活在安史之乱前,这些与题干中“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不符,故A、B、D项错误。

【变式探究】(2015·四川文综,3)“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是(  )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变式探究】(2015·福建文综,16)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

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

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描绘关于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监流”说明A项表述正确;“可正是千丈虎狼穴”说明作者吊古抚今,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B项表述正确;“大江东去浪千叠”,再联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D项表述正确。

A、B、D项表述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项表述在

材料中未体现,故符合题意选项为C项。

【变式探究】(2015·福建文综,13)右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

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

“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  )

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图片题,解题关键在于文字注释。

“‘历’者,过也,传也”说明“历”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

“‘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说明记载历史应实事求是,故选B项。

A项说法仅符合“历”的原意,故排除;材料强调历史是对过往事实的文字记载与“书籍”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