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36984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语文试题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屏气摒弃并蒂莲秉烛待旦

B.黄鹂黎明霹雳舞磨砺意志

C.驼绒滂沱拓荒者脱颖而出

D.翌日游弋溢洪道逸兴遄飞

【答案】1.D

【解析】考查读音相近的字的读音,要求考生不能只抓住常见易错的字音,而要切实练好普通话,在比较中辨别。

要注重考查普通话的读写能力培养。

2.下更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扭怩/扭捏交接/交结急风暴雨/疾风劲草

B.姻缘/因缘机遇/际遇促膝谈心/抵足谈心

C.口型/口形飘荡/漂荡轻歌曼舞/清歌妙舞

D.意想/臆想定势/定式唾手可得/垂手而得

【答案】2.A

【解析】本题重点在于辨别容易混淆的形近词。

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

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

要注重平时的积累。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君主沙贾汗为其宠妃蒙泰姬修建的_______。

这是一座_______着宝石的伊斯兰建筑。

后来,泰姬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_______在今天的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它也是_______的。

A.陵墓点缀虽然绝无仅有

B.陵寝镶嵌即使独树一帜

C.墓茔装饰固然独一无二

D.墓室装点尽管举世无双

【答案】3.B

【解析】本题将实词和成语综合进行考查。

陵墓:

指帝王诸侯的坟墓,现多指领袖或先烈的坟地,亦泛指坟墓。

陵寝:

古代帝王陵墓的宫殿寝庙,借指帝王陵墓。

墓茔:

墓地,茔地。

墓室:

①犹墓庐;②犹墓穴。

坟墓中放棺椁的处所。

点缀:

①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②装点门面,应景儿,凑数儿。

镶嵌:

①将一物体嵌在另一物体中;②比喻深深地进入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装饰:

打扮,修饰;装潢;点缀,装点;指装饰品;犹夸饰。

装点:

装饰点缀;点缀品;张扬,夸大。

虽然:

即使如此;犹即使。

即使:

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

固然:

连词。

①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②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尽管:

①副词,表示不必考虑别的,放心去做;②〈方〉副词,老是;总是;③连词,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反接上文。

绝无仅有:

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独树一帜:

树,立;帜,旗帜。

单独树起一面旗帜。

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独一无二:

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

举世无双:

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今的环境保护技术不仅做到了生产过程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保证产品使用的清洁高效,而且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

B.一旦确定了某个特定节日的纪念物,商家、企业就可以设计、生产、经营相关的物品,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就有了重点宣传的目标。

C.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

D.某院医护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输入到患者体内,致使这些患者旧病未除,又染新疾,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答案】4.D

【解析】A、成分残缺,在“而且”后加入“做到了”;B、不合逻辑,“商家、企业”改为“企业、商家”;C、主客颠倒,“对我们”后加入“来说”。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定的一项是()。

A.当我来到小桥中间,对岸的槐树后面一声呐喊:

“抓住他!

”随即蹿出几条黑影,向我冲来,桥开始晃起来,我的心也晃起来,“铁驴”(载重自行车)也晃起来。

B.他常常在夜里吹着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白天所有的压抑似乎都在这笛声里风吹云散了。

C.不过今日的“粉丝”不比往年,索签的要求高得多了:

不但要你签书、签笔记本、签便条、签书包、签学生证,还要题上他的名字、他女友的名字。

D.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

“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

”而瘦老人只以泥塑般的安静来回答。

【答案】5.B

【解析】本题考查短语的层次。

注意D项倒装句,句末标点在句子的最后,倒装成分用逗号隔开。

应该熟悉各种标点的基本用法,记住标点的常见错误。

注意分析标点也要从分析句子内部关系入手。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

李政道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

他说: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

屈原说,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

“安放安属?

”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

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

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

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

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

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

实际上,地球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周礼》说:

“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

可是,为什么天中有礼?

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

外边为什么是方的?

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

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

璧,璇玑,琮,他们的关系是什么?

《虞书·舜典》注疏:

“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

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物。

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

大打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

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

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

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

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

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

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的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

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头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

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分类的精确性能达到0.013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

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

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

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6.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

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维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

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

《周礼》所谓,“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D.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

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

【答案】6.D

【解析】“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错,文中说“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方形象征大石块。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

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7.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

【答案】7.B

【解析】A“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错,盘子要随星转;C“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错,是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D石块起固定作用,不用于直接观察天象。

要理清文章结构,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

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8.“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

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

”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由于壁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C.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D.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答案】8.C

【解析】A、“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B、壁和琮没有保留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只是礼器;D、文中说:

“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

”要依据文意。

推断想象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9.作者根据哪两类证据推论出中国古人“天圆地圆”的观念?

【答案】9.典籍和文物

【解析】屈原的《天问》,璇玑、璧、琮的样式和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推测。

三、(9分,每小题三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原弊

[宋]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

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

鄙。

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

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

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

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

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

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

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

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

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

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

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

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

而吏方曰:

不收为兵,则恐为盗。

噫!

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

何相反之甚邪!

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相与笑之曰:

鄙鄙:

卑鄙

B.场功甫毕甫:

刚刚

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畜:

通“蓄”

D.籍之以为厢兵籍:

登记

【答案】10.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查重点实词“鄙”,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答案】11.A

【解析】③是说后来的士兵;④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⑥是作者的结论。

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

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

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答案】12.C

【解析】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四、(24分)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

(3分)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3分)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3分)

【答案】13.

(1)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2)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3)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解析】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

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

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4分)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4分)

【答案】14.

(1)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

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

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

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注:

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考查情感,比较鉴赏。

(2)考查表现手法,已经点出,要求举例分析。

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

15.填空。

(6分)

(1)匈牙利是人裴多菲的作品《我愿意是急流》讴歌了纯真的爱情。

(2)孙犁的《白洋淀纪事》被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荷花淀派”的代表作。

(3)中国古典诗词长于抒发感情,如: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归园田居》)。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李清照《声声慢》)“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

【答案】15.

(1)裴多菲

(2)荷花淀(3)春与秋其代序,少无适俗韵,乍暖还寒时候,早岁那知世事艰。

【解析】略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烟花三月下扬州

熊召政

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

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

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

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

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

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

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的恢复生气。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

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载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

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

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

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

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

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

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

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

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以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

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

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

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的诗化了。

⑤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

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

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木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

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

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荡着兰草花的幽香。

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

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

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

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

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

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

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

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

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

(选自《中国小说》,有删节)

1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凛冽阔大的北地气象相比,扬州城的景色显得温婉绮丽。

B.扬州在历史上虽屡经战乱,但繁华的气象却并未因此颓败。

C.烟雨迷离的扬州城诗意盎然,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意趣。

D.作者以古衬今,满怀深情地赞美了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

【答案】16.D

【解析】作者写扬州是追寻诗意的梦境,表现了对扬州的“风流不再”的怅然若失。

17.文中加线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4分)

【答案】17.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在结构上总结第一段,意在和北地风光进行对比。

烟花三月下扬州:

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着眼点,在结构上收束全文,引起下文,有贯通全文的作用。

秋尽江南草木凋:

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在引出下文对扬州三月时节的景色描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结构上照应全文,意在凝聚全文的审美意趣,引出下文。

注:

任选两处作答,意思对即可。

【解析】考察名句的结构的作用。

结构作用要注意本身在文中的位置,与题目、开头、上文、下文、结尾、主题的作用。

注意回答结构时的术语:

总结、起领、承上启下、揭示中心、照应、铺垫、伏笔、悬念、突转等。

18.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很独特,请结合第

段和第

段加以赏析。

(6分)

【答案】18.

(1)作者从“小秦淮”与“瘦西湖”的命名方式切入,揭示了扬州景物“尺水玲珑”、“小家碧玉”的诗化意味。

(2)多用古诗和四字词语,整句和散句交错使用,言辞清丽,格调典雅。

【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鉴赏文章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语言特色要从语言的形式考虑,即在音、词、短语、句子、篇章特色中体现出的特点。

19.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

”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5分)

【答案】19.

(1)今日的扬州依然繁华。

(2)“唐代的风流”代表古时扬州的人文风气和山水风光,“不再”一词表明这种情境在今日的扬州已难觅踪迹。

(3)它的消失令人感怀和惋惜,表达了作者怅然若失的感受。

【解析】理解“繁华”、“唐代的风流”、“不再”的含义和句子表达的情感。

理解句子从本质上说是理解句子中形象、抽象的词,兼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