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焦南黄的艺术风格比对 精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38434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北焦南黄的艺术风格比对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北焦南黄的艺术风格比对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北焦南黄的艺术风格比对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北焦南黄的艺术风格比对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北焦南黄的艺术风格比对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最新北焦南黄的艺术风格比对 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最新北焦南黄的艺术风格比对 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最新北焦南黄的艺术风格比对 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最新北焦南黄的艺术风格比对 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最新北焦南黄的艺术风格比对 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最新北焦南黄的艺术风格比对 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最新北焦南黄的艺术风格比对 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最新北焦南黄的艺术风格比对 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最新北焦南黄的艺术风格比对 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最新北焦南黄的艺术风格比对 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最新北焦南黄的艺术风格比对 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最新北焦南黄的艺术风格比对 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北焦南黄的艺术风格比对 精品.docx

《最新北焦南黄的艺术风格比对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北焦南黄的艺术风格比对 精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北焦南黄的艺术风格比对 精品.docx

最新北焦南黄的艺术风格比对精品

北焦南黄的艺术风格比对

  一、艺术轨迹与思想共性焦菊隐导演思想的成熟,以其在北京人艺时期的创作为标志,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演剧方法在中国的发展。

  他在成功确立写实演剧的范型基础上逐步发掘和拓展了现实主义的表现内涵与外部技巧。

  这过程中包含了他对斯氏体系独特品格逐步深入的认识和向民族演剧美学借鉴的两个重要方面,最终在北京人艺时期相互作用而成熟。

  总体看来呈现了两条线索逐渐明晰又汇聚、影响的线性发展过程。

  相对于焦菊隐导演艺术的线性成长,黄佐临的导演风格构成却如一幅美图,笔触有增无减,总体模样伴随着不同时期的笔墨而变换出不同的景象,色泽历久弥新而手法日渐纯熟,直到晚年以《中国梦》为代表的创作,最终形成了一幅自由自在的画卷,此时已经很难读出那挥洒过程中各个因素的痕迹区别来了。

  一焦菊隐写实范型与民族美学的汇聚焦菊隐导演风格发端于他抗战时期导演意识的崛起和初步摸索。

  导演意识的崛起,首先是对演剧艺术而非文本的浓厚兴趣使然。

  其次,是伴随着对话剧现代性更深入的认识,焦菊隐在战时半业余状态的导演实践中,更多是为摸索导演职务作为现代演剧标志所背负的完整、统一等的基本任务,探索二度创作中的情调、节奏、气氛等基本要素而努力。

  焦菊隐导演风格发展的第二阶段是探索并确立现实主义戏剧对生活氛围和细节的写实性再现的舞台风格。

  从《夜店》到《龙须沟》,焦菊隐的导演艺术以其鲜明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和追求逼真酷似的写实方法,奠定了北京人艺风格的基础范型,也为自己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创造了进一步探索演剧道路的条件。

  第三阶段,《龙须沟》过后的一段相对的沉默期。

  虽没有佳作问世却潜藏着他投入探索的巨大心力。

  回顾起来,这段时期正是他整个导演风格形成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时期,也是最能体现他导演风格本质缘起的时期,在突破的决心之下,跨过困惑与误解,他终于从观念到方法都彻底摆脱了写实范型的围困,进入了追求艺术表现的自由之门。

  最后一个阶段———焦菊隐导演风格的最终形成是伴随着郭沫若的历史剧《虎符》的实验开始的。

  向民族戏曲学习的目标方向已经确定,理论准备早已做足,外部条件也已具备,剩下的就是如何学习的问题了。

  《虎符》被他称为第一次有意识有计划的尝试和吸取戏曲精神也兼带形式的一种实验。

  [2]113、118此剧多方面地尝试了戏曲程式和方法在话剧中的运用,从表演风格的虚拟性到舞美避实就虚的意境创造;从语言的歌韵化处理到对程式化动作的借鉴,甚至学习戏曲辅以锣鼓音乐来外化人物内心节奏和渲染气氛。

  有些外部手段的尝试确实存在着生硬和不协调的问题,但作为借鉴民族艺术精神,拓展现实主义话剧的表现内涵和外部技巧的探索开端,为以后更高水准上的手段和内蕴的统一提供了众多有益的经验,也为其后的几部中国现代演剧史上堪称典范的历史剧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没过多久,一部代表着中国现代的、民族的、现实主义演剧高峰和焦菊隐至高成就的话剧《茶馆》就诞生了。

  二黄佐临风格的多彩拼图黄佐临从事导演活动的经历开始得很早,早于自己戏剧职业的开端,但对其整个导演生涯却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在看来,早期独立编导的演出里突显出的诸多关键特质,如自由洒脱的创作心态、幽默讽刺的喜剧精神、游戏般舞台时空的自由处理、简陋的物质条件下对意味的准确把握与追求、丰富又强烈的舞台表现手段的大胆运用等等,都成为他以后导演风格的关键构成。

  如《国际团结万事可能》的表演载歌载舞、时空自由跨越、妆饰简单传神,大有合众狂欢的气势。

  这种自由自在的状态培养锻炼了青年黄佐临的想象力和幽默感等特质,使其在未来得以灵活自由地发挥与创造。

  孤岛和沦陷时期,佐临在其独特的艺术人格特质和科波与圣丹尼戏剧就是戏剧而非生活的观念指引下,进行了更显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导演实践探索。

  通过对萧伯纳说笑话的方式讲真话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戏曲形式和精神的学习和借鉴;对斯氏体系演剧美学和方法的尝试,集中展现了最终化作其个人风格的丰富多样的艺术倾向。

  萧伯纳是佐临的戏剧启蒙人,萧伯纳戏剧中的机智风趣与讽刺令早年的佐临十分着迷,也与佐临的幽默气质非常相投。

  从来到上海后一系列的喜剧作品《小城故事》《荒岛英雄》《梁上君子》《升官图》中,我们总能看到这种开玩笑式的讽刺而非都是血淋淋、不留余地的和鲜明的社会思考与批判精神。

  他此阶段的喜剧风格,是对萧伯纳开玩笑的方式讲真话的发展,通过众多外国剧本的改译注入了本土色彩和强化了本土思考,佐临无可置疑地表现了他在喜剧方面的突出成就,表现了与众不同的佐临风格。

  [3]在留学时期,佐临就因受布莱希特文章启发将戏曲纳入自己的艺术视野,并在随后的导演中尝试对戏曲外在手法和内在精神的吸纳,为自己的风格拼图加入了亮丽的一笔。

  这种对民族戏曲艺术的借鉴既是开发观念的主动尝试,也是当时演剧生态中观众、演员等条件因素的自然要求,更是外来剧种话剧在本土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需求。

  同时,对于话剧与戏曲的异质性,佐临有清醒的认识。

  他对戏曲程式、唱段甚至情节的移植都建立在规定情境和人物内心要求的基础之上。

  对戏曲身段和程式的运用更是充分结合着某些剧目整体的构思和强烈的内心外化需求。

  佐临的写意戏剧理想建立在戏剧就是戏剧的观念和假定性原则的基础上,以谨慎的艺术态度,在具有浪漫诗情特点、涉及传统、古代题材或本土化改编剧目中吸纳民族美学精神,运用戏曲手段为演出营造强烈的民族色彩和本土气息,并为未来在戏剧观念层面上汲取戏曲美学精神和表现手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对斯氏演剧美学和方法尝试的典型范例是在胜利后上演有所谓冷戏难戏之称的由高尔基《底层》改编的《夜店》。

  面对这出极端写实剧而感到万分困难的他,从准备阶段开始,就效仿斯氏在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做法,带领剧团人员集体到角角落落去观察,去吸收真实生活,在排演过程中对斯氏体系演剧艺术精神及方法进行了认真的尝试。

  其结果收获了六个星期的好座[4]358、359的惊人成绩。

  黄佐临更是中国最早介绍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及其戏剧的艺术家。

  通过四次试验中的中国式的史诗剧,他从演出总体结构上借鉴了布莱希特戏剧的叙述性因素,既漂亮地完成了政治宣传任务,又达成了他围绕写意理想探索中国式史诗剧样式的目的。

  但佐临的中国式史诗剧与布莱希特史诗剧现多称叙述体戏剧也不尽相同,他并不着意强调以叙述和间离打破移情和幻觉,通过诉诸观众理智而传达社会政治观点,而是通过叙述获得通往本质和基本矛盾的更加自由也更富感染力的舞台形态、时空关系和表现手段。

  他并非布氏信徒,而是奉行拿来为我所用的心态。

  三风格与戏剧思想中的共性焦菊隐青睐契诃夫风格,取法丹钦科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黄佐临师从科波、圣丹尼,借鉴布莱希特叙事体戏剧,两位导演艺术家在向西方话剧取经的过程中,虽然经历和倾向大有不同,但同站在西方现代戏剧风起云涌的时代,他们的演剧思想却也有颇多相似之处。

  一方面,身处国内的演剧环境,他们都共同反对一知半解的招摇、卖弄和流于形式的单一、僵化;另一方面,他们都有共同的倾向,即追求表象背后内在的真实而远离自然主义式的机械的酷似。

  他们两人是在三十年代后期以导演身份开始创作的,伴随着话剧在中国剧坛的生态独立和艺术成熟,导演艺术已经引起了相当广泛的重视,佐临更是在上海解放前率领苦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解放后国家对话剧宣传教育作用十分重视,这一方面带给了话剧生存与繁荣,但另一方面也在艺术上限制了探索与发展。

  所以,无论是佐临带领艺术同仁开办学馆埋头苦干,还是焦菊隐闭门不出潜心研究;无论是佐临于广州会议上的振臂一呼,还是焦菊隐在北京人艺的成功实践,都是对话剧界喧嚣浮夸和单一化、僵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反拨。

  当然也应看到,焦菊隐因其符合新时代文化主流取向的努力而借助国家强大的文化体制使其在全国取得了更大的影响,起到了巨大的示范性作用。

  同时他也仍未解决诸如形体行动方法之类的课题,而他对民族风格的发现也是时代戏剧发展的大势所趋。

  而佐临的呼吁就更是和者寥寥了。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圣丹尼,作为引领焦、黄两人的重要导师,他们关于挖掘人物的内心真实和创造舞台诗意有着共同的追求。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自己称许多人以为我们是追随自然主义,那是错误的。

  我们从来没有倾向过这种主张。

  现在与过去,我所追求的是内在的真理,真实的感情和体验,但是当时我们的精神技巧还处于胚胎阶段,因此就只得走上外在的、粗糙的道路。

  圣丹尼对此点和斯氏演剧的真正价值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仅仅逐字逐句地、教条地接受斯氏体系,那将只能导致写实主义;但是如果能够有选择地、有鉴别地接受斯氏体系,那么体系就有可能成为‘一切风格的艺术的基础法则’,而这一结果正是我所渴望的。

  [5]116佐临认为,他的老师圣丹尼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着共同的美学追求拒绝自然主义,创造具有深刻内在真实又诗情洋溢的舞台演出。

  佐临正是跟随导师的看法,无论对待何种体系与流派都采取了这种虔诚又审慎的态度。

  实践中,对于某些适合的戏,佐临积极地运用斯氏体系的方法。

  如在导演《家》时,他曾强调了青年人在激流中勇进,在激流中搏斗,应该成为这个戏的贯穿动作。

  [4]428他曾尝试斯氏晚年的内心独白方法,理论上他在重要论文《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戏剧观比较》中就体现出对斯氏探索心理真实和演员训练的内心技巧的采纳,而这些确也可以成为圣丹尼所说的一切风格的艺术的基础法则。

  这种斯坦尼所追求的内在的真理和真实的情感和体验恰是焦菊隐和黄佐临在总体观念上所共同向往的。

  二、风格的艺术性因素———以表演、舞台时空、二度创作为例一关于表演内部矛盾的不同处理比较焦菊隐和黄佐临关于演员表演问题的看法,是涉及导演风格异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演员—角色的矛盾是真正触及演剧永恒核心的一对关系。

  其一,关于角色的内心真实,两人都很重视,并都赞成通过演员的体验来获得。

  但是两人对于体验这一心理技巧的运用和在表演中的地位的认识却不尽相同。

  焦菊隐的心象说是一套内心体验及自然流露的方法。

  焦菊隐倾心于契诃夫式剧作的内在诗意又在自己导演观念的启蒙阶段接受了丹钦科关于导表演的一系列方法和学说,并将体验作为一种演员到达角色的贯穿整个创作过程和结果的基础和方法。

  在排演《龙须沟》时期提出的心象说,是他深入探索的一套演员到角色的从内心技巧出发结合人物外形自然传达体验的方法。

  虽然也承认内外统一,但它的出发点、核心和结果都在于内心的体验及其自然流露。

  首先,体验贯穿于心象的形成和向形象发展的各个阶段中。

  先要角色生活于你,然后你才能生活于角色。

  [6]84这句话可以看作焦菊隐心象说的总原则和步骤。

  在帮助演员形成心象的过程中,无论是分析剧本、写作人物小传,还是强调演员必须从客观存在的类型进入主观分析、提炼、归纳的典型,焦菊隐谈得最多的是如何体验,体验作家,体验生活,体验角色,以及如何更好地传达、表现剧本内在的精神等等。

  [7]151而在心象向形象的发展阶段,焦菊隐强调演员须进入剧本提供的规定情境,在和舞台上对手的交流中,通过具体行动的展开来进一步修正角色的内心体验,最终彻底地消除表演意识而化身为角色。

  其次,心象说虽也重视寻找人物的外形特征,但即使在心象对外部形象的捕捉和排练阶段,感受的和传递的都是体验。

  焦菊隐强调通过反复模仿、练习人物的体态、声音、眼神、手势等等外形特征,都是为了完善对人物内心情感实质的体验。

  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通过有意识的技术达到下意识的艺术这种超越表演技巧的至高境界。

  [7]151心象说给予了演员一条心理技术技巧非常明确而具有操作性的道路。

  在戏剧观念的层面上,对于广阔的表演艺术表现可能性来说,这种心理与生活的美感毕竟只是一种模式。

  佐临则更强调修养化的体验及其外在表达的技巧。

  佐临无疑是不排斥斯氏体系的,他也肯定体验,但将它视作为人物形象艺术创造过程的必经步骤之一,而非如焦菊隐般视作一套达到与角色融合的行之有效的全部途径。

  在《导演对演员起码的要求》一文中,佐临将体验看作演员素质的一部分,更多取决于以往生活的积淀,他认为体验是演员私人的事,他体验的宽窄都是根据他的环境而定,而且并非唯一重要的部分。

  他把演员的内心总体素质与具体体验更多归功于先天条件和平时的积累,而更强调将平生所得来的体验重新创造一番,使它变作艺术[4]334、335过程中的技巧。

  在他的写意观念统领下,要求戏剧这门以演员表演为核心的艺术,须达到表达意的非生活常态化的美感,因此他更需要斯氏最成功的演员心理技巧之外的外部技术。

  他的新型的戏剧不是模拟自然生活的,而是有更深内涵、更高提炼的空荡的舞台圣丹尼语中诗意的表现,[4]347所以之前用来还原生活的表演观念和外部形体技巧都需要拓展。

  并且,这外部技术对某一出戏须成统一的系统,又能适合众多风格体裁的写意剧作的演出。

  其二,两人关于演员与角色矛盾认识也各有相似与区别。

  佐临的恩师圣丹尼说表演就是技巧与创造性、灵感之间的平衡,两者缺一不可。

  这就像在手中捧一只小鸟,如果捂得太紧,小鸟就死了;如果放得太开,那小鸟就会飞跑……[5]216布莱希特说演员在表演时的自我观察是一种艺术的和艺术化的自我疏远的动作,它防止观众在感情上完全忘我地和舞台表演的事件融合为一,并十分出色地创造出两者之间的距离。

  [8]194受圣丹尼和布莱希特的影响,佐临在关于演员与角色、内与外的矛盾问题上,从来保持着辩证的看法。

  他数年来引述包括以上两人在内,以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戏曲表演的诸多例子,都为了向话剧界表明他对这一表演迷人之处的看法。

  他说上半身是斯坦尼,而下半身是布莱希特……相对立的两者辩证相结合。

  [4]314佐临这里指的两相结合,就是演员对人物的深入的内心体验和与角色保持审视距离的演员及其外部形体、语言等表现手段的结合。

  这对辩证关系除了内与外,还有演员与角色。

  五十年代前期的焦菊隐在看待内与外、演与变等问题上有过一段时间的偏误,但最终通过向苏联专家学习、通过向戏曲表演借鉴予以修正,开始发现外在表现的重要作用和演员表演过程中理智监督的不可避免。

  他认识到了演员—人物的辩证关系,即一方面人物体验应当是真实的,另一方面又需要演员控制、调整、强调。

  但是,随后他又说演员要重视体验,应该否定舞台上允许‘假’这样的说法,并且表明外部体现就是为了把你的体验传达给观众,让他们也体验一下。

  [9]217-219也就是说,焦菊隐虽然已经不再坚持完全化身为角色,但他对表演中假的认识仍然在幻觉再现式的演剧范型的影响之下,仅集中在演员扮演角色时第一自我的心理层面而没有到达表演的总体审美层面。

  焦菊隐后期在对演剧的剧场性认识越发明晰的情况下,在核心的表演问题上仍未完全摆脱规定情境学说关于变为角色的认知,只是这变经过了形象的典型化创造过程,演出时也更加受控而已。

  但无论如何,他认识到了外部形体有独立的表现作用,而并非只是为了寻找和表达内心真实的工具。

  他已从内心体验的自然引发,发展到思考需要用什么样的外部动作才能更好地表达。

  这个问题同时抛向焦、黄两个人,而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戏曲。

  其三,他们在借鉴戏曲表演艺术时的异同及根源。

  写实话剧以再现现实生活原貌,内心潜藏人物思想感情为其所长;戏曲载歌载舞,以流畅程式突出演员虚拟化表演为要务。

  在话剧中借用戏曲神韵和外部技巧,这样的做法有一定的风险。

  弄不好,既丧失了潜流的涌动与生活细节组成的幻境之下的淡淡诗意,也可能因无法做到戏曲演员多年苦练得来的精炼又有美感的功夫、技巧而丧失表演本身的吸引力。

  焦、黄对此抱有共识,所以在他们的大部分话剧作品中,借鉴戏曲的表演主要表现为饱满而集中的情感传达或少数段落中运用戏曲技巧。

  这是话剧和戏曲两种表演美学差异达成通路的桥梁,他们借鉴戏曲程式和手法展现人物内心,并都从其中获得了诗化的舞台意境。

  但两人打通戏曲和话剧的通路却是不同的。

  首先是学戏曲表演和外部技巧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同,焦菊隐要求学习戏曲对人物内心真实的外化手段。

  他说戏曲表演的重点,不在表演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而在表演人物对于所发生的事情的一系列的、细致的思想情感活动和内在态度。

  [9]98焦对戏曲表演外部样式的借鉴更多的出于历史剧的气氛环境下的方便和需要,但他同时还强调我们运用这些动作单位引者注把子、套子、荡子、身段等的时候,我们应当首先叫演员进行体验,再在体验的基础上去要求他们适当地运用戏曲动作。

  应使这些动作合理化……使它们为我们的体验服务。

  [9]103而黄对戏曲表演的表现性、舞蹈化等的借鉴,则符合自己建立在假定性基础上的总体美学追求。

  从佐临解放初曾经激动地要求废除话剧的想法,就能看出他深深地被戏曲的表现美学所折服,而且戏曲具有他后来努力的斯氏、布莱希特和梅兰芳三结合中的一切特点,只是戏曲关于体验的学说远没有斯氏体系那样的系统和完善。

  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可看出,佐临对于外在表现的美而非内心体验的真的偏爱。

  反观焦菊隐,他受到的启发和其在历史剧中对戏曲外在表现手段的运用,多少也显现他开始改变写实再现的戏剧观的迹象,虽然,他对《茶馆》的几处关键人物亮相和面向观众与对手交流的处理,仍做了幻觉再现观念下为角色找寻心理依据的解释,①但事实上的确展现了其在写实范型基础上,开拓舞台表现手段的尝试。

  只是,自观念到演出,再到理论的整体性的从再现到表现的改变,还需要其身后人来完成了。

  二典型化与修辞化———关于假定性认识流变下的舞台创造假定性是一切艺术的基本原则。

  戏剧导演的二度艺术创作也存在着假定性,即舞台假定性,其特点同样是建立在观众和创作者之间,但更指对舞台物理时空的特定假想时空处理的艺术默契。

  对于焦菊隐和黄佐临两位导演艺术家来说,无论是导演要死在演员身上还是要活在舞台上;也无论第四堵墙的幻觉主义还是叙事体戏剧的间离效果,他们的艺术理想都清楚地体现于对舞台假定性的认识与运用。

  如果说舞台时间还因其带有的叙事性因素受到戏剧文本制约的话,那么他们以舞台空间为核心的舞台时空处理,则鲜明体现着各自从文本到剧场的二度创造的特点。

  这其中蕴含着两人对于舞台假定性本质,经历了从典型化的极端幻境到修辞化的意境追求的认识流变。

  首先,焦菊隐和黄佐临在幻境再现和典型化的原则下,创造过一系列遮蔽假定性的舞台演出。

  在西潮东渡的年代里,写实主义戏剧裹挟着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客观,冷静的态度,通过解剖、归纳、分析透过表象到达真实的倾向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们竞相介绍学习的对象,现代话剧的重要,有价值,就是因为有主义;[10]形式上又以令观者若身历其境[11]358而潜移默化地接受作者的社会分析思想。

  于是,表现在五四以后中国新兴的话剧舞台上,一股不可抗拒的幻觉主义的、写实的形式美学渐成主流。

  直至解放后,戏剧界大规模地向苏联全面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更使得生活的典型化从艺术观念进入戏剧思想进而又决定了演出样式,一时间,为人物创造生活的典型环境成为舞台上最高也是唯一的审美追求。

  毫无疑问,在这种致力于营造舞台上逼真的生活幻境的典型化观念下,舞台的假定性是必须被遮蔽的,它要让观众相信不是在看戏,而是在看生活本身。

  支撑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观念的正是这样的美学观念生活即美。

  焦、黄两人通过概括和创造细节真实达成舞台空间的典型化处理。

  焦菊隐的《夜店》《龙须沟》《茶馆》都是这种观念的有力诠释。

  他表示装置是演员生活在舞台上的角色里的活生生的生活环境。

  [12]66没有确定一个典型环境,人物怎么能生活在其中呢?

[13]139而佐临的《视察专员》《大马戏团》《梁上君子》《夜店》《家》等也对创造细节真实和概括典型保有深入认识和严肃态度。

  焦菊隐排演话剧《夜店》时,为了强化舞台的细节真实,他甚至要求在舞台上即使观众看不到的地方也要展示曾被碾死臭虫的血迹,因为虽然不被观众察觉,它也能帮助演员进入化身为角色的幻境。

  在为《龙须沟》排第一幕程娘子在舞台上劈柴生火的戏时,他要求……台上劈的劈柴,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生火用的劈柴不一样,娘子用的劈柴,不是从小贩那里买来的,而是她自己在外面捡来的。

  或者是向天桥东巷的旧木器店里以很低的价钱买来的。

  在生火时为了省劈柴,娘子是以手托着劈柴烧的,为的是使它烧得更旺盛。

  因此,劈柴必然是带岔的……[14]235在细节真实上也确实下足了功夫。

  而佐临的《大马戏团》,全剧虽然只有一景,舞台却异常饱满,大幕开启,一整个马戏团的家当,包括圆形的大棚,五彩斑斓的三角旗,各种演出道具,甚至真马和假扮的大象等等都给搬上舞台。

  仅一堂景,就把马戏团典型的杂乱、喧闹、鲜活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给观者造成强烈的震撼。

  其后,毕竟典型化的舞台时空处理与生俱来的消灭剧场性制造幻觉第四堵墙等遮盖舞台假定性的举动是有局限性的。

  它只是舞台艺术的一种形式,并不代表全部,而且始终与戏剧的剧场性本质相冲突。

  加上特殊历史时代里创作观念的唯一化现象,致使焦菊隐、黄佐临两人不约而同做出了突破的尝试,共同想到了借鉴本国的戏曲艺术。

  于是,舞台艺术的假定性开始解冻,出现了在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则上的种种兼而有之的结合,舞台的总体面貌也开始从完整的典型化再现,向部分的修辞化表现倾斜。

  焦菊隐通过对舞台诗化意境的营造打通了观演关系中关键的、观众参与共同创造的问题,在根本认识上突破写实框架中第四堵墙的束缚,即承认剧场性,承认戏是以假当真演给观众看的。

  于是,他的真实在舞台上不再拘泥于外形与客观生活酷似,而更强调取法中国传统美学概念的神似,在形神兼备、虚实相生的辩证观念基础上,开始探索舞台典型化与修辞化的结合。

  如他所说,做到似与不似的统一;形似与神似的统一;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有限空间与无限空间的统一。

  [15]17如在《蔡文姬》的舞台上,焦菊隐抹去自然环境背景,代以黑色帷幕,结合装饰性圆型图案的幕布,粗线勾勒出庐帐内外;又以旌旗、穹庐、色彩、线条,点染出胡笳连营、茫茫塞外的神态;再以几组身着艳丽服饰的侍女和手持兵器的卫士的半圆队形构成简练粗犷、气势雄伟的单于王大穹庐,取得了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

  同时布景却并未摒弃对人物典型生活空间的呈现与交代,《蔡文姬》的舞台美术不但为剧中人物创造了生活于其中的典型环境,而且已摆脱了照相式再现的重负,借鉴中国诗句充分运用‘比’‘兴’二法的规律。

  [15]160在佐临看来,戏曲的舞台时空处理是突破舞台束缚最具说服力的范型。

  他说破除生活幻觉和制造生活幻觉,这便是中国戏曲艺术和西方戏剧艺术的根本性区别。

  [4]228佐临早年求学之时就深受老师圣丹尼诗意戏剧观念的影响,从事导演创作后,舞台时空处理一贯以灵活、自由、有创造力而著称。

  随后在吸收、借鉴布莱希特和民族戏曲的精神后更不断探索典型化舞台的表现性拓展。

  如《乱世英雄》一组几何形布景的灵活组合,《一千零一夜》中化用戏曲的跑圆场,《激流勇进》中,大背景的精炼、虚幻呈现,小环境与典型化表演自然结合使整个舞台虚实结合,相得益彰,气势雄浑。

  《伽利略传》中,环境以一种非幻觉的美图暗示于舞台之上,仅以一小块天文学画板及其内容来交代每场戏的具体地点。

  《生命•爱情•自由》中始终悬挂于台后高处的屏幕,又同时起到了交代环境背景却疏离幻觉、加强观众理智介入的作用。

  这些演出中,佐临的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