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41124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

《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docx

人民版选修六专题四2《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导学案含答案

二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

【思维激活】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同时,长城于1987年12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是怎样修筑的?

长城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何重大历史地位?

自主学习与知识构建

【自主·预习·思考】

一、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

1.评价

(1)中国的长城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军事工程和最大的历史文物。

(2)历经两千多年,中国现存长城建筑及其遗迹的实际长度仍在5000公里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

2.修建

(1)春秋战国时诸侯林立,争战频繁,各诸侯国在边境修建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及互相防范。

(2)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防御匈奴,派大将蒙恬率30万人在北方修筑长城,最终形成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里的秦长城。

(3

)汉朝对北方强大的匈奴既采取“和亲”,又依托长城作军事防御和打击。

汉朝长城向西延伸,保护了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往来,汉长城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4)魏晋至隋,对长城只是小修补,以后长城的的修建停顿下来。

(5)今天所见长城主要是明长城,东起辽宁鸭绿江边,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6700公里。

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退到蒙古高原北部,但长期对明朝构成军事威胁,在辽东崛起的女真人人更是明朝的头号劲敌。

因此长城的修建几乎贯穿整个明代。

(6)清代对蒙古贵族采取安抚、笼络的政策,不再需要用长城作为军事防御,长城的修建史至此结束了。

二、宏伟的军事防御建筑

1.建筑特点

(1)建筑布局主要是“因地形,用险制塞”,以连绵漫长的城墙为主体建筑,再于重要地段设置关隘、城堡加强防御。

(2)长城线上还建有大量烽火台用以传递军情。

(3)这些军事设施相互依托,构成了古代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4)明代以来,由于火器广泛用于战争,长城也由过去的夯土版筑墙为主改为以砖砌和砖石混砌为主。

2.关隘

(1)关隘是重要驻兵据点,多设于咽喉要道,城门是平时进出关口、战时反击敌人的通道。

城门上的城楼是军事指挥所、观察所和战斗据点,瓮城形成第二道城墙,罗城形成第三道城墙。

(2)著名的关隘有山海关、居庸关、雁门关、嘉峪关等,是长城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3.烽火台:

也称烽燧、烟墩等,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遇敌情,烽火台白天燃烟,夜间升火,传递军情。

三、万里长城的千秋功过

(1)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发展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①长城成为保护北方边远地区屯田与开发的屏障,长城大体与农耕区域和农牧区域的自然分界线重合,但并没有阻隔两地区的经济交往。

②长城是军事工程,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把自然美与建筑美融为一体,展示出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崇高境界,是真正的“大地艺术”。

③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中国的脊梁”和“民族的魂魄”。

文化的、精神的长城与建筑的、艺术的长城一起,构成完全意义上的中国长城。

(2)统治者修筑长城也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①长城内外发生的昭君出塞、苏武牧羊、杨家将等令人感叹的史事,反映了民族关系史上的战争与和平的艰难曲折。

②汉代蔡文姬《胡笳十八拍》和唐代王昌龄等人的诗句,表现了以长城为背景的战争及反思。

思考:

为什么说长城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修建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答案:

北魏、北齐、北周、辽和金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

这些少数民族王朝仿效汉朝修建过长城。

在长城修建的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远远超过汉族统治的朝代。

女真人建立的金代不仅筑成绵延5000余里的界壕边堡(即长城),且在建筑方法和风格上有所创新。

万里长城上下两千年,行程十万里,沿途穿越各种复杂的地形,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建城方法,长城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精要导学与方法策略

【要点·剖析·突破】

1.如何认识不同时期的长城

(1)春秋战国时期:

反映了王室衰微,诸侯不听约束,彼此互相兼并,周边的少数民族纷纷内进中原,天下一片

大乱。

(2)秦长城:

长城的修建体现了统一的中原王朝的强大威力。

(3)汉长城:

汉长城与前代相比,有了新的发展。

汉武帝修长城不仅是为了防御,也是要开拓和进取。

(4)汉以后:

汉以后的北魏、辽、金等朝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也修筑长城,说明长城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修筑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5)明长城:

明长城'-3时能起到防御北方少数民族进攻的作用,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明英宗时,国势消弱,而蒙古瓦刺部的势力却强大起来。

l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明朝皇帝被俘,蒙古铁骑逼近北京。

明修长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朝实行的是保守、消极防御的边疆政策。

2.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1)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充满向心力与凝聚力。

长城延伸体系对丝绸之路的拱卫,显示了中华民族主动贯通中西交往的博大胸襟,历代民族在长城沿线的边贸及和平交往,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碰撞中融为一体的历史演变。

(2)在如此险峻的地段,依靠如此简陋的劳动工具,建筑起如此设计精巧、气势磅礴而震撼世界的地上长龙,显示出中华民族坚忍刚毅和勤劳智慧的品质。

(3)因长城而衍生的文化篇章灿烂夺目,异彩纷呈。

长城沿线或由长城衍生的巨型书画石刻、石窑、墓砖壁画、诗赋、歌曲、乐舞世代传颂,使长城及其积极影响构成了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客观依据。

【典题·引导·感悟】

题型一对修筑长城的认识

【例题】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

A.为了防御秦国的进攻B.为了抵御南方的少数民族

C.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南下及互相防范D.为了建造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品

解析:

各诸侯国修筑长城的目的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是防范其他诸侯国,有的防范匈奴,有的兼而有之。

故选C。

答案:

C

题型二对“长城精神”的理解

【例题】《义勇军进行曲》在1982年被正式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在国歌中有这样的歌词: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这就肯定了长城()

A.作为中华民族肝胆与骨气象征的人文价值B.是凝聚农牧民族的历史丰碑

C.是开放交流、开拓进取的象征D.是勤奋智慧的象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国歌中的长城象征着我们的骨气与抗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

答案:

A

迁移应用与探究创新

【自练·自查·自评】

1.秦始皇时期修筑的万里长城,连接了原有的北方三国长城,三国是(D)

A.秦赵魏B.赵魏燕C.秦燕齐D.秦赵燕

2.汉代以后,北魏、东魏诸朝都曾大规模修建长城。

其中,规模最为庞大的是(B)

A.辽长城B.金长城C.隋长城D.北周长城

3.明朝修筑长城的时间比其他朝代更长,几乎贯穿了整个时代,这是因为(D)

A.明朝一直面临匈奴的威胁

B.明朝没有采取和亲政策

C.明朝国力弱小,不及其他王朝

D.明朝前期面临蒙古的威胁,后期面临女真人的威胁

4.长城是中国古代特殊的军事防御工程,它的防御体系包括(A)

①以连绵漫长的城墙为主体②重要地段设置关隘、城堡③烽火台④敌台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长城沿线易于相互嘹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有大量的烽火台,它也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B)

A.观察敌情B.传递军情C.保护关隘D.军事指挥

6.除中国建有长城这样的军事防御工程外,世界上还建有长城的国家是(A)

A.英国的哈德良长城B.意大利的长城

C.古埃及的防御长城D.法国的长城

【实践·探究·创新】

1.长城的建筑材料和构筑方法遵循的原则是(D)

①就地取材②因地制宜③用险制塞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①②③均是长城建筑材料和构筑方法遵循的原则。

2.下图中的建筑被誉为“中国的脊梁”和“民族的魂魄”,下列关于它的叙述,错误的是(D)

A.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军事防御工程B.它是中国历史上的最伟大的艺术品之一

C.它把自然美和建筑美融为一体D.今天我们见到的长城大部分是秦始皇时修建的

解析:

秦长城由于年久失修或自然、战争和其他方面的破坏,大多已不存在了。

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大部分是明朝修建的。

3.秦统一后,派大将蒙恬率军30万人在北方修筑长城,同时把统一前各国修建的各段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秦长城,这些连接的各国长城包括(C)

①燕长城②赵长城③楚长城④秦长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

秦统一后的长城是防止匈奴人进攻的,而楚国在南方,它的长城是防御中原其它诸侯国的,所以秦朝不可能把它也连接在长城之内。

故选C。

4.既是长城上有名的险关要隘,又是长城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的是(D)

①山海关②娘子关③雁门关④居庸关⑤平型关⑥嘉峪关

A.①②③④B.②④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③④⑥

解析:

娘子关在河北、山西交界的石太路上;平型关在山西中部,长城在河北、山西北部经过,此两关都位于长城以南的地方,因此应排除②⑤。

故选D。

5.下列有关长城的防御工程,表述正确的是(A)

A.以烽燧内报警系统,城墙为前沿阵地,敌台为前沿战斗据点,关城为区域防线的支撑点,后方城障为纵深防线

B.以烽燧内报警系统,敌台为前沿阵地,城墙为前沿战斗据点,关城为区域防线的支撑点,后方城障为纵深防线

C.以烽燧内报警系统,城墙为前沿阵地,关城为前沿战斗据点,敌台为区域防线的支撑点,后方城障为纵深防线

D.以烽燧内报警系统,城墙为前沿阵地,敌台为前沿战斗据点,城障为区域防线的支撑点,关城为纵深防线

解析:

本题考查对长城防御工程的掌握,A项表述是正确的。

7.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政府把以长城为图案的毛毯赠送给联合国,这寄托了中华民族(A)

A.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的精神情怀B.不畏强暴、勇于奋斗的勇气

C.勤劳智慧、刚毅坚强的品质D.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8.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

“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代指蒙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

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

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

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

(1)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

(2)今天我们对长城价值的认识与康熙有何不同?

答案:

(1)清朝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蒙古部落与朝廷的关系更加密切;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方是守国之本,随着军事武器的变革,长城的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

(2)康熙主要从政治、军事角度来认识长城;今天我们主要从历史文化角度认识长城,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团结、顽强抗争精神的象征(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问题·思考·提示】

【学习思考】

【学习思考】

1.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者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长城在历史上形成一道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分界线,农耕社会需要安定的生产环境,但是北方一些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是流动的,他们经常用侵袭的方式掠夺中原的财富。

因此,修筑长城在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不高、还处于冷兵器时代的情况之下,就成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的有效方法,连绵万里的长城大大地限制并降低了游牧民族骑兵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从而保障了中原地区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2.长城是怎样构成一个完

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的?

答案:

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是由绵亘的城墙、险固的关隘和众多的烽火台等组成,以关隘为重点,由绵亘的城墙连接起来,形成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军事防御体系。

3.长城在历史上是军事防御工程,在今天是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怎样全面地认识

长城的价值?

答案:

长城从我国冷兵器时代直到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期,一直是作为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的。

今天,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已经消失,它已经被视为一件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艺术作品。

长城将自然美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今天的长城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吸引了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人前来参观。

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

【自我测评】

1.长城的建筑结构是怎样的?

各有什么功能?

答案:

长城由绵亘的城墙、关隘和烽火台等组成,城墙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城军事防御工程的主体;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其位置多选择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

整个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等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

烽火台用于通信报警,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联络设施。

2.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

答案:

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保证了长城附近地区的社会安定,由此促进了长城内外经济的发展,并在客观上加强了民族的融合;长城的修建也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带动了边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长城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历次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在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征途上,给古老的长城注入和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并鼓舞着人们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而奋斗。

【材料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并思考,应当怎样看待清王朝罢修长城这件事?

答案:

清朝本身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清代没有修长城,是因为意识到政治比军事更重要,他们不是用军事征服去取得蒙、藏等族上层贵族的臣服,而是更多地用怀柔政策达到民族团结的目的,这种怀柔政策就像是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长城,促进了国家的安宁与各民族的融合,所以说“不修长城而胜似修筑长城”。

此外,虽然清王朝罢修长城,却大大减轻了人民的劳役负担。

回顾思考与体验升华

【要点扫描】

【知识整合】

1.为什么说长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长城不仅是防御性军事工程,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宝库,它的建筑艺术、装饰艺术均十分出色。

木结构式样的敌楼、箭楼雕梁画栋甚是美观,体现了高超的建筑与装饰艺术水平。

围绕长城所产生的许多传说、戏曲、诗词歌赋、绘画雕塑等文学艺术作品进一步丰富了这座宝库。

(2)长城是民族矛盾与融合的产物。

它既是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也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长城沿线定期开放和保护关市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3)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民族的脊梁,长城悠久的历史和所穿越的广阔空间、复杂完备的防御体系、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显示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热爱和平、富有智慧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个性。

【例题】1.康熙帝谕旨说: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

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

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对蒙古贵族采取安抚、笼络政策B.修筑长城,加强防御

C.休养生息,以图再取D.保境安民,以静制动

解析:

要正确理解题意,康熙的意思是说要以德治民,达到民族团结的目的,则边境自然安定;如果单纯依靠长城而不修德政,则边境之患永难消除。

故选A。

答案:

A

2.关于修筑长城的历史影响

(1)积极方面:

长城抵御了匈奴蒙古等少数民族的骚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闻名世界,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宝贵的遗产。

(2)消极方面:

它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中国人民与北部少数民族的往来,不利于民族融合;它是统治阶级滥用民力的产物.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例题】下列有关长城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②长城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③长城是融军事工程、艺术与大自然为一体的建筑奇观④长城防御体系的构筑与运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坚忍刚毅和勤奋智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对长城的掌握和认识,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答案:

D

【走进高考】

高考趋势概述

本单元在近几年的新课标选修模块高考中还没有考题出现,但因为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乃至世界的影响巨大,因此,在以后的高考中很有可能设题考查。

在学习中,该部分的重点应放在:

秦陵兵马俑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中国工艺、美术、造型等方面的高超技艺及秦陵兵马俑所反映的历史状况;万里长城独特的

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及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考题展示

考例1(2012·南京月考)秦长城与明长城不同之处是()

A.都东起辽东地区B.都西到甘肃境内

C.都是为了防范北方民族的南犯D.长城都是一万多里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解析:

长题是一道比较选择题。

考查秦长城与明长城的不同点。

B、C、D项是两者的相同点,秦长城东起辽东地区,而明长城东起鸭绿江,A项是两者的不同点。

答案:

A

考例2(2011·扬州三模)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4年之后,“秦俑”出土,这更增加我们思考的机会。

这批陶器塑像据估计约为六到七千个,个个不同。

从脸上的表情,还可以看出各人的年龄和性格。

……他们所着靴鞋的鞋底有圆钉。

所穿的甲,铁片以皮带穿贯,都根据实物丝毫不苟的模制,步兵和骑兵的制服也不同。

并且这几千个塑像带着战车和兵器构成战斗队形,又能大概一致保存艺术和技术上的同一标准。

这些地方,也使我们对秦始皇的为人,另有超过以往历史评价的感想。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据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87年遴选《世界遗产目录》时对秦陵兵马俑的评价词: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园,工程浩大为史所罕见。

……1974年至1977年在秦始皇陵东1500米处发掘出了秦陵兵马俑坑……目前在三个墓坑中共发掘武士俑800多件,木战车近20辆,战马100匹。

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二千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

陶俑体态高大,与真人相仿,一般在1.8米左右,陶俑的神态各异,表情逼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

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各式奇异珍宝。

秦陵及兵马俑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俑的主要特点,材料中的“这些地方也使我们对秦始皇的为人另有超过以往历史评价的感想”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兵马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理由。

(4分)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析:

本题考查对兵马俑知识的再认再现,结合所学知识,据设问逐项回答即可。

答案:

(1)特点:

比例匀称、神态逼真、色彩绚丽、个性鲜明,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是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葩。

含义:

指兵马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艺术价值:

秦兵马俑的大型艺术群雕用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

史学价值:

秦始皇陵兵马俑为我们研究秦朝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文化艺术及科学技术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体验高考

考例3(2012·台州模拟)长城的修建大体与农耕区域和游牧区域的自然分界线重合,这说明()

A.纯属偶然B.由经济条件决定的C.由国家力量大小决定的D.由国土的大小决定的

解析:

长城是由中原王朝修建的,目的是保护农业生产和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不受落后的游牧民族的侵袭。

故选B。

答案:

B

考例4(2012·苏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延续最长、工程最为浩大的军事防御设施,是融军事工程、艺术与大自然于一体的建筑奇观,是真正的“大地艺术”。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

长城的修建为中原地区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

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以长城防线为基础的互市贸易,成为推进中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城保护了边疆地区农牧民族长期有序交往,农牧民族在长期和平交往中彼此增进感情,消除隔阂,在思想文化、生活习俗上也互相融合,最终使辽阔北疆成为祖国牢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历代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长城修筑形成了什么样的建筑风格?

(2)据材料一,说明长城的功能。

为什么说长城是“大地艺术”?

请举例说明。

(3)根据材料二,说出长城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

在建筑上遵循什么原则?

并谈谈你的的体会。

(4)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民族的脊梁。

就长城的修筑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来看,长城铸成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民族精神?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长城修建概况及蕴含的民族精神,考查考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析:

(1)问阅读材料一反映的时代背景,分析修建的目的;建筑风格迁移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问功能可以迁移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结合长城的结构及工艺水平说明其“大地艺术”的理由。

第(3)问,依据材料二说明用料的不同和遵循的原则。

第(4)问注意长城修建体现的高超技艺和文化价值说明体现的民族精神。

答案:

(1)修筑目的:

历代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保护农耕民族的农业生产。

建筑风格:

长城的建筑风格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朴实浑厚、粗犷奔放、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2)功能:

是军事设施,具有御边功能;保证中原地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保护边疆地区农牧民族长期有序交往,有利于民族融合。

举例:

木结构式样的敌楼、箭楼雕梁画栋甚是美观,体现了高超的建筑与装饰艺术水平。

(3)有的用流沙、碎石、红柳或芦苇垒筑而成;有的用天然石块垒砌城墙;有的依托山脉以石块垒砌为主;有的凭借黄河天险,以构筑障塞城堡为主。

其建筑材料的使用遵循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用制险塞的原则。

这种因地而异的方法充分说明了长城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4)民族精神:

铸成了中华民族勤奋智慧、坚韧刚毅、开放交流、开拓进取和充满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课堂内外】

【明长城】

明长城(右图)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

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采经近两年的调查与测量,于2009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长城数据:

其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祁连山东麓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百五十六个县域,总长度8851.8公里。

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六千二百五十九点六公里;壕堑长度为三百五十九点七公里;天然险长度为二千二百三十二点四公里。

专题四检测试题

(时间:

90分钟;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

1.秦朝确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D)

①国家统一的需要②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③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④推动多民族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