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41660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8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docx

文献学终极大提纲

填空16分列举题名词解释简答题3个28分问答题16分范围:

1.考证学:

基本原则与方法P109,P326可以看一下,P389,P393可看,不考

考证,又称“考据”,是运用证据来考辨文献史料的有无、异同和真伪的一种方法。

考证的目的在于求得史料的真实。

考证学是关于考证的源流、方法及其原则的理论总结。

考证之学至宋而兴盛。

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考异》30卷,是我国第一部史料考异专书,也是宋代历史考据学的重要文献。

宋代考证学兴盛,还表现在宋代学者最早利用金石文献考证历史,如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金石录》等,开拓治学新途径,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清代是我国传统考证学的全盛时代。

梁启超指出“考证学是一种研究学术的方法”。

顾炎武(代表作《日知录》)为清代考证学的开创者。

王鸣盛著《十七史商榷》、钱大昕著《廿二史考异》、赵翼著《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历史考证学的代表作。

清代考据学的核心精神是实事求是。

考据的原因、范围与内容

原因是传抄者的疏忽不慎;刻本印刷时的不暇细校;还有某些人的由于主观上的某种意图,而在修史过程中的有意回避隐而不书甚至回护曲笔某一问题,以至不惜歪曲历史真相,隐恶扬善。

故意造成记载中的错误。

考据的范围和内容主要有二:

一是考订古书(就是指考证古书的作者,年代,卷次以及文字的异同。

);二是考证史事为主(主要指的是考证史事的是非、有无、以及时间的先后等等)。

此外,文字的校勘与注释,其中也有考订内容。

考证学是关于考证的源流、方法、及其原则的理论总结。

考据学派

考据学是清代新兴的以考据为治学的一种学科或学派。

考据学具有以考据和文字、训诂见长的汉代经古文学的传统,又称汉学;以其学风朴实,亦称朴学;考据学在乾隆、嘉庆时最盛,故称乾嘉考据学。

兴起原因:

1、外因:

讲学之禁

清人以異族入主中國,對知識分子疑忌之心甚重因:

其聚眾講學,形同煽惑。

順治十七年,下令严禁士子会盟結社

影响:

讲学之风大不如前清初學者如孫奇逢、李顒yóng、黃宗羲及東林、姚江之餘,雖亦間有講學之事,然不過小規模之集合,為師友間之問難學術研究漸由團體一變而為私人研究。

有志於学术者,不得不致力读书,以古人为友。

清代之考據學,实為读书之學,乃由此興。

2、文字狱盛

3、君主提倡

4、内因:

对王学的反动相反的作用.蒋伯潜《十三经概论·经学历史·清代经学复兴》:

“经学至清代而复兴。

经学之所以复兴於清初,其因,为明末王学之反动。

”清代大儒,以王学為明亡之因,最後必須回到經典上求答案。

考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无征不信

无征不信,是考证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证据是立论的基础,千方百计搜集证据,用证据说话;无征不信,孤证不立。

证据一般有三种类型,即书证(指各种书籍文献)、物证(指实物或遗迹)与理证(指运用常识和推理证明)。

考证学强调研究某一问题,要全面收集各种相关材料,认真分析,判定真伪,只有真实可靠的材料才能用为证据。

在运用证据方面,考证学既重本证,又重旁证,具有严格的书证规范,强调使用原始文献,并明确指出文献来源,以确保用证的准确性。

(2)阙疑存异

阙疑,即存疑,阙疑存异,是说在无证据或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不强为之解,而是存疑待考,保留不同的证据和说法,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和线索。

P326:

汉学的兴盛与文献学成就

清代汉学正式形成。

汉学的确立(惠栋与吴派学者),汉学的高峰(戴震与皖派学者),汉学的总结(阮元与扬州学派)

文献学成就

1.经学的成就:

(1)廓清后世对经书的误解和歪曲。

(2)钩稽考证汉人经说。

(3)撰著新疏新解。

(4)汇释群经。

(这些经学研究的成果,集中反映在《皇清经解》和《皇清经解续编》两部大书中,堪称总括有清一代经学研究精华的重要汇编本。

2.史学(乾嘉史学)的成就,突出表现在对前史所缺各种表、志的补作,以及对旧史的清理考证两个方面。

(王鸣盛著《十七史商榷》、钱大昕著《廿二史考异》、赵翼著《廿二史札记》)

 

2.三大成果P108

清代历史考证学的代表作:

王鸣盛著《十七史商榷》、钱大昕著《廿二史考异》、赵翼著《廿二史札记》。

《十七史商榷》100卷,是王鸣盛对历代史籍进行校勘和考证的代表作。

所考校的史书计有: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实际上包括了十九史。

因王鸣盛把《旧唐书》和《新唐书》、《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分别“统言之”,视为唐和五代二史,所以称之为“十七史”。

全书按诸史先后顺序排列,分条考述,对每部史书的文字、史实、典制、舆地等进行了细致的校勘和考证,对历代重要史事、人物以及史书也发表了自己的议论和看法。

《廿二史考异》100卷,是钱大昕对历代正史进行考订校勘的集成之作。

书名“廿二史”,实际上包括二十三种史籍,即“二十四史”中除去《旧五代史》和《明史》,而加上《续汉书》一种。

在这部书中,钱大昕运用经学、小学、天文、地理、典制、金石等方面的广博知识,以舆地、官制、氏族为重点,校勘文字,训释名物,考核典制,阐发地理,疏解氏族,辨析史事,对历代史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订和校勘,纠正了史书记载的诸多讹误之处。

《廿二史札记》则是赵翼在史学方面的代表作。

全书36卷,578条,所记起自《史记》,迄于《明史》,共计二十四种史书。

另《补遗》1卷,据乾隆帝《御批历代通鉴辑览》,逐一列举辽、金、元有关人名、官名和地名的新旧译名。

赵翼沿袭明人“二十一史”的习惯说法,把《旧唐书》和《新唐书》、《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分别合为一部,再加上清初纂修的《明史》,故称“廿二史”。

在这部书中,赵翼以随笔札记的形式,对历代重要史事、典制、人物以及史书等作了综合的考证、分析与评论。

全书考史和论史并重,不仅反映了赵翼的卓见特识,而且构成了该书的显著特色。

 

3.什么是文献P3

(1)文献的本义

“文献”一词,源自孔子。

《论语·八佾》的记载是见于中国古代典籍记载中最早的文献概念。

古代“文献”概念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特指那些博学多闻、熟悉礼仪掌故的人。

(2)文献含义的演变

汉唐以后,文献的含义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宋元之际,马端临著《文献通考》,曾对“文献”的含义作界定:

“文”是叙事的依据,“献”则是论事的依据。

“文”指经史、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即见于文字记载者。

“献”则指臣僚之奏疏、诸儒之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等。

他对“献”的阐释,与其本义相比,已经有了一些变化,即由最初指人转而变为指言,如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等“一话一言”,并且还包含了某些已形诸文字记载的内容,如臣僚之奏疏、稗官之记录等。

“献”的含义已日益向“文”转化。

自此而后,人们对“文献”概念的理解,逐渐变为专指文字记载的东西,如图书、典籍等。

当然,“献”的原始含义并未完全消失。

(3)现代文献概念

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将“文献”概念定义为: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1993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进而界定为:

“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这可以说是迄今最为权威的关于现代“文献”概念的明确界定。

我们可以将文献理解为:

文献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像、声音等为主要记录手段的一切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与传统的“文献”含义相较,现代文献的含义不仅包罗了传统意义上有文字记载的一切图书资料,掌握某一方面知识技艺的专门人才,还囊括了现代所有的知识记录和信息载体。

当然,有文字记载的图书资料,仍然是文献的主体,并且是历史文献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4.历史学科与历史文献的关系P6

广义的历史文献是一切自然科学文献和社会科学文献的总和,包含了古往今来的所有著作和所有文献。

从狭义来看,一切有关历史的记载和编纂就是历史文献。

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最早隶于经书《春秋》之下,至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出现后,便专指其中的史部典籍。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的传入和图书分类法的变化,历史文献又专属于历史学科,指文、史、哲、经济、法律等学科分类中的史学著作。

 

5.八种历史载体文献

记录、保存、传播文献的物质实体,称为文献的载体。

在世界历史上,泥版、纸草、牛皮、龟甲、兽骨、竹木、金石、缣帛类织物直至纸张等等,先后被不同地区的人们用于书写和印刷文字,进行社会交往,从而留下了各种载体的文献。

载体不同,文献的制作方式也不同。

以物质载体分类文献,应包括制作技术。

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可区分为八大物质技术类别。

八大类目是:

①甲骨文献;②金石文献;③简牍文献;④缣帛文献;⑤抄本文献(同一种书,抄本越多,歧义也就越多,人们的版本意识也就越强烈。

);这五种不同物质载体文献,是印刷术通行前的文献形式;(文献原意,口耳相授)⑥雕版印刷文献,是以纸张为载体的雕版技术文献,也是传统版本学研究的主体;⑦活字印刷文献,也是以纸为载体的近现代技术印刷文献;⑧以现代技术为载体的文献,指摆脱纸为载体的非印刷型文献,即音像、微缩与机读文献。

印刷术通行前的文献形式

一、甲骨文献:

以甲骨为载体的文献称甲骨文献。

甲,指龟甲,包括腹甲、背甲,以腹甲为主;骨,指兽骨,包括牛骨、鹿骨、羊骨、猪骨、马骨等,而以牛骨为主,特别是水牛的肩胛骨。

(相对柔软)

(1)、甲骨文的起源

·甲骨文献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文献,它主要是商代后期殷人占卜的记录。

·商人信鬼,巫术、祈禳(瓤)、占卜和祭祀是商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其中以占卜和祭祀为商代最常见的两种早期宗教行为。

商代的占卜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包括祭祀、收成、征伐、天气、祸福、田猎、疾病、生育等等无所不占。

占卜使用后的甲骨,一般要加以慎重地埋藏,近年来在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很多都是成坑出土,表明是商人有意识地保存起来的。

因此,甲骨文又称“卜辞”

占卜之外,祭祀也是商代宗教生活的重要方面,卜辞记载的商代祭祀名目有几十种之多,一年360天中商王几乎无日不举行祭祀,祭祀的对象包括先王、先公、先妣(比)等祖先神以及日、月、星辰等各种自然神,祭祀的内容有献黍、献酒、献牛羊、献人牲等,祭祀的目的则有祈福、祈年、祈寿、禳灾、报恩、求雨、去病等各个方面。

·除卜辞外,甲骨文献也有非占卜的刻辞。

这类刻辞,有的与占卜有关,有的与占卜无关,主要记狩猎、战争或宫廷大事的则称记事刻辞。

·甲骨文献记事简略,所用文字不多,最少的只有一个字,一般是一二十字,五十字以上的即少见,百字以上目前只发现一条,虽然这样,甲骨文献的内容还是十分丰富的。

(2)、甲骨文的制作与内容

占卜的程序:

①整治。

先刮削龟甲兽骨,去肉留甲骨并使之清洁光滑。

(神圣)②钻凿。

在整治干净的甲骨的背面钻圆形的窝或凿梭形的槽,窝槽的深浅以不穿透甲骨为度。

以上两项是占前准备,一般由专人(巫)负责。

(背面钻凿及灼zhuó 兆,正面出现裂痕)③命辞。

告鬼神以所卜之事。

④灼zhuó 兆。

将硬木枝烧成炭,用炭火沿窝槽边沿烫灼,使甲骨正面的相应部位呈现“卜”字形的裂纹,这就是卜兆。

⑤刻辞。

将占卜时间、卜人名字、所问事情、占卜结果刻在相应的兆纹附近,有时还补刻应验结果。

由于这些刻辞都是记录占卜的,所以叫做卜辞。

卜辞刻在甲骨上,其文字则叫甲骨文。

甲骨文献主要是卜辞.卜辞记事有一定的体例。

一篇完整的卜辞包括四部分:

①序辞(或称前辞)。

记占卜日期和卜者名字。

②命辞(或称问辞、贞辞)。

记卜者要问之事。

③占辞。

记卜者根据卜兆所作的吉凶祝福的判断。

④验辞。

记是否应验和应验的情况。

不过在现存的卜辞中,这四部分皆备的全篇较为少见,一般往往只有序辞、命辞,而无占辞、验辞。

从内容上看,甲骨文献可分为“占卜刻辞”和“记事刻辞”两大类。

占卜刻辞,即占卜活动的记录,内容通常为天象,如日食、月食等;将要发生的事件,如渔猎、战争等;生死病梦等人事休咎以及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

卜旬、卜夕,是殷代定期的预测,在甲骨文中最为常见。

记事刻辞,是与占卜无关的单独的记事文字,主要内容为战争、祭祀等宫廷大事。

还有一种“卜事刻辞”,属卜事杂记的性质,位置多在甲骨片的边角等卜兆不到之处,内容涉及甲骨的来源,入贡者的姓名、数量,整治甲骨人员、保管者、甲骨编号等。

甲骨文汉字结构

·19世纪末被发现的。

是商朝后期统治者因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已经是一种十分发达和成熟的文字。

字数相当多,单字已达5000以上。

字形结构也相当复杂,后人所总结构成汉字的六种原则——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亦称“六书”),在甲骨文中皆可找到实例。

语法也很完备,词类上已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区分,其句式结构也与后代汉语语法大体一致。

·数学方面已采取十进位计算法,卜辞中所见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厅:

·文字厅陈列了殷墟考古发掘出土的甲骨文近100片,约一半是完整的大版甲骨,无论是质量还是甲骨上的字数,均是全世界各博物馆中最为珍贵的藏品。

另外,还展示了“91花园庄东地H3甲骨堆积模型”,并介绍了甲骨的整治、占卜和释读的相关知识。

  殷墟出土刻辞甲骨约15万片,发现4500多个单字,已认识的近2000字,常用而无争议者已达1000多字。

其余多为地名、人名或族名等,考释难度较大。

虽然如此,甲骨文的内容还是基本可以明了的,其内容涉及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历法、气象等各方面。

对于那些尚未考释的字,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字可能还会逐渐被释读。

象形甲骨文的象形已经摆脱了简单摹画的低级阶段,它的象形字已经简化并趋于定型,而且能够通过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达到表现它们的目的。

指事通过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以表示字义的造字方法。

以上几个指事字就是在代表人形的象形字基础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天、腋、臀、夫这几个新字的字义。

会意联合几个意义相关的字共同表达一个意思而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假借通过同音字寄托新字义的造字方法。

形声用一个表义、另一表音的两个现成的符号组合而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转注由一个已造的字,通过加注不同的声符,派生出另一个字义相同、字形相近的字的造字方法。

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会有不同的名称,产生很多同义词。

转注即是为了记录这些同义词而产生的一种造字方法。

(3)、甲骨文的史料价值甲骨文献被发现前,人们对商代历史的认识一直是模糊的。

孔子对此就曾发过“文献不足”的感叹(《论语·八佾》)。

在先秦典籍中,《尚书》里的“商书”,除《盘庚》外,其余多不足信。

他如《诗经》、《左传》、《三礼》、《国语》、《战国策》、《吕氏春秋》、《楚辞》以及诸于中关于商的史料,尽是只言片语,《竹书纪年》、《世本》也仅仅是王朝世系简记。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是唯一的一篇关于商代历史的比较完整的记载,全文除记有商朝五百多年史实外,还包括成汤建国前的商族史,其略可知,而且,《殷本纪》所载是否可信还有待证实,只是在甲骨文献发现之后,商代的历史才有了可靠的物证。

从五十年代开始,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山系洪洞县、陕西长安丰镐遗址、北京昌平、陕西岐山、扶风周原遗址发现周人占卜的甲骨。

对西周历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课本)王懿荣是甲骨文文献价值的第一位鉴定人。

刘鹗《铁云藏龟》,是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专书,对甲骨文的整理研究具有首创之功。

二、金石文献

·以金石为载体的文献称金石文献,也就是铸刻在金石上的铭文。

金指青铜器,石指石料,包括石片、玉片、石鼓、石碑、摩崖等。

金石的共同特点是坚固耐久,用作记事的物质材料,能保持永远。

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金文或钟鼎文,石料的铭文上又称石文,石文有毛笔写的,而更多的则是镌刻而成,因又统称石刻。

(1)、金文源流与研究

铭文的产生与发展,与文字的发生发展以及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进步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有铭文的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商朝。

商代中期以后,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有较大发展,甲骨卜辞的书契也迅速发展,铜器铭文的铸造也开始兴盛起来。

但每件器物的字数一般只有一个字,二三字。

多者四五个字,到商末时,也没有超过五十个字。

这个时期的铭文一般都铸在器物不明显部位,所铸刻文字有表示族名、祭器、宴飨、狩猎、战争、职官名等内容。

西周青铜器

·西周是我国青铜器制造的繁荣时期,也是青铜器铭文大发展的时期,突出特点是铭文篇幅一般较长,内容也丰富,辑录当时封赏、战争、祭祀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不少记录可与古籍相印证,史料价值极高。

·实物藏台湾的“毛公鼎”,铭文499字,比《尚书》中144字的《汤誓》几乎多三倍。

西周青铜器上最长的铭文。

(记录了一篇完整的册命书)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铭文出现了随意性,大都为联谊婚姻、夸耀祖先等内容。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简册帛书通行,文字日见繁复,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变化,青铜器铭文逐渐走向衰落。

春秋以后铭文渐趋减少,战国时往往是“物勒工名”,罕见长篇铭文。

金文进步之处

·金文不同于甲骨文,一是金文记事已无贞卜的色彩而是单纯的人事的记录,以反映当时的王臣庆赏、贵族纠纷、财产关系为主。

二是金文记载比较详细具体。

铭文中数十字以上到百来字的屡见不鲜,数百字的也有。

这样的叙事规模保证了反映连续性行动的可能。

最长的毛公鼎铭文达497字。

(499个字)

·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作为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在中国史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一,记事中多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活动(或事件),初步具备了历史记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

(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zhòu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

载在记事方面的要求。

)第二,为后世研究当时的社会情况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第三,甲骨文中所记对祖先的祭祀和金文中“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观念,反映出进入文明时代后人们自觉的历史记载意识萌芽。

(课本)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始于夏商,盛于周代,一直到汉代,延续不绝。

周代是金文繁盛时期,铜器形制增大,文字增多,运用金文记录史实的现象十分普遍。

1976年3月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最早记载了武王伐商这一上古史重大的历史事件。

2003年1月出土于陕西眉县杨家村的《?

盘》,铭文长达372字,为1950年以来出土的最长的周代铭文。

铭文历叙先世功绩,并列举文王以来诸王名号,使《史记》记载的周王世系得到系统印证。

20世纪以来重要的金文文献著录之书主要有: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撰成于20世纪30年代,195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增订本,收两周铜器500余件,包括器物图像、铭文拓本、今译和考释三部分,将金文按时代顺序加以排列,创立了标准器比较法,极大推进了金文资料的史料化进程。

严一萍《金文总成》,共收录铭文7228件。

徐中舒《商周金文集录》,收录1950到1980年国内刊发的铜器铭文摹本973件,按地域编排,并附释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共收录商周金文拓片11983件。

全书以器物为纲,按铭文字数编排,器物则按其实际用途依次为乐器、炊器、盛食器、酒器、水器、兵器和其他。

全书包括铭文集,图像集、释文和索引三大部分,以铭文集为主,是殷周时代有铭铜器资料的集大成之作。

2001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张亚初编《殷周金文集成引得》。

此外,容庚、张维持著《殷周青铜器通论》,是一部对殷周铜器进行系统阐释的综论性专著。

容庚《金文编》,收2400余字,是一部相当完备的金文字典。

(2)、石刻源流与研究

石刻:

A、石鼓文(现存最早的石刻文献)

唐初在天兴(今陕西宝鸡)三峙zhì原出土的十个石鼓,称“石鼓文”。

上刻文字,是现存实物中最早发现的石刻。

石刻形状大小不一,高45厘米至90厘米,横切面周长平均210厘米。

刻辞是类似《诗经》的四言诗,每鼓可能载一首诗约70字,10个石鼓计700字左右,由于年代久远,石皮脱落,最初发现时存465字,今存256字。

唐宋人以为是周宣王时遗物,文字内容与狩猎有关,石鼓呈圆柱形,似碣,故称《周宣王猎碣》。

今人根据石鼓文的文体、字体、出土地点,参照古籍记载,认定为东周秦刻石,郭沫若、马衡等以为系春秋初年遗物,唐兰等认为属战国时期的遗物。

B、秦始皇刻石

·是古非今所引之焚书坑儒

·颂今:

秦始皇统一全国,为炫耀功德,先后在山东峄yì山、泰山、之罘fú(三次)、琅邪及河北碣石、浙江会稽等地刻石凡八次,《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录石刻文六篇。

·实物今仅存泰山、琅邪两处。

C、石经

·把一种著作全部刻在石头上,供人阅读的书是历代石经。

这是中国真正大型的石刻书。

由于石经之刻,引发而有雕板印刷术之发明,影响至深至远。

·最早的石经,始刻于王莽。

后经历代增补,计十三经。

古代明经取士,而经文传写多误,故刻石立于太学以为定本。

(版本学)

石经的制作始于汉魏,绵延到清代,内容由“七经”发展到“十三经”。

石经刻写的目的在于为儒家经典文献的学习和传播提供准确、权威的文本,弘扬儒家思想,巩固皇权统治。

早期石经保存了汉唐古文献的原貌,对古代文字、训诂以及经学研究具有珍贵的价值。

石刻史料文献

墓志碑刻,是古代石刻文献的主体。

石刻史料文献始于南朝梁元帝,撰《碑英》120卷,惜其书不传。

现存最早的碑刻文献的著录、汇辑、考订之书,当推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简称《集古录》),此外,还有赵明诚《金石录》。

D、有字玉器

有字玉器代表:

唐宋玉册(唐玄宗与宋真宗泰山封禅玉册,字数较多,史料价值高)

3、简牍文献

·以竹木简牍为载体的文献称简牍文献。

以时代分,有秦简、汉简等。

以出土地方言,有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等。

(1)、简牍释名

析言之,简,指竹简;牍,指木牍。

(从形状来看,简为细条形,牍为板状,较宽)统言之,指成为简。

《说文》:

“简,牒也。

从竹,间声。

”又释:

“牍,书版也。

从片,卖声。

”简又称“册”借作“策”。

杜预《春秋序》言:

“单执一札谓之简,连编诸简为策(册)。

故言策者,简也。

(2)、简牍的发现过程

战国以下简牍,自汉以来,间有发现,分两大系统来谈。

其一,见于史籍中记载的发现,凡八次。

分别是《汉书•艺文志》、《论衡•正说篇》、《晋书•束皙传》、《南齐书•文惠太子传》、《太平广记》卷三六八、宋人邵博《邵氏闻见录》卷二十七、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上“汉简辨”、宋人赵彦卫《云麓漫抄》。

以上所出简牍,实物均已无存,仅能知其大概而已。

二,近现代的考古发现。

自十九世纪末年以来,在我国西北和中原广大地区先后发现简牍三十七起,分属战国、秦、汉,以至于晋。

1战国简牍主要为楚简,有四个地区发现:

长沙楚简、信阳楚简、江陵楚简、随县楚简(曾侯乙墓)。

②秦代简牍秦代简牍,长期以来无所发现。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155枚,史料价值较高。

(睡虎地秦简,内容包括《编年纪》、《语书》、《为吏之道》、《秦律十八种》等法令文书以及《封诊式》和《日书》。

(课本)西汉武帝末年,在孔子宅壁中,曾发现战国竹简,用先秦文字写成,经孔安国整理,有《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数十种,是我国最早的简牍发现。

西晋武帝时,在汲郡发现竹简数十车,10余万言。

当时学者从中整理出《纪年》(《竹书纪年》)、《易经》、《琐语》、《穆天子传》等16种书籍,75篇,称“汲冢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次简牍发现。

4、缣帛文献

·以丝织品为载体的文献称缣帛文献,简称帛书、缯书、缣书,在古代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又叫缯。

现存帛书,最早为战国时期遗物。

有1942年在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一件帛书及1949、1973年在同一楚墓发现的两幅帛画。

马王堆汉墓帛书

5、抄本文献

抄本文献按字面理解是指抄写的文献,简称抄本,又称写本,习惯上唐以前称写本,唐以后称抄本。

抄本文献由广狭二义:

广义是就版本分类而言,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