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4255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docx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

一、填空题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____穿斗__与_抬梁_____两种。

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__斜杆__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

2.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____干阑__式建筑。

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___井干___式建筑。

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___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__干旱少雨__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清真寺则用___穹窿___顶。

3.中国木构架的组成采用__榫卯结构__,加之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使整个木构架具有较强的___抗震性__,经受过大地震的著名辽代木架建筑如__天津(草鱼刀)县独乐寺观音阁___、__山西应县佛宫寺塔___都能完好地保存至今,就是有力的证明。

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历朝都很重视,有吴王派伍子胥_相土尝水__,建造阖闾大城,即今___南京_。

4.中国古代很早就采用了模数预加工拼装体系,唐宋采用____材制___制、明清采用__斗口____制,大大缩短了建设工期,明成祖兴建北京宫殿和十王府等大规模建筑群,从备料到竣工只有___十几__年。

嘉靖时重建紫禁城三大殿也只花了_____3____年,而西苑永寿宫被焚后仅“十旬”(__百日___)就重建完成。

5.榫卯节点有__可卸性__,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异地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

___山西永济县永乐宫____,是一座有代表性的元代道观,整组建筑群已于20世纪50年代被迁移至芮城县境内。

6.到宋代,建造宫殿所需的大木料已感紧缺,因此《营造法式》用法规形式规定了大料不能小用,长料不能短用,边脚料用作板材,柱子可用小料拼成等一系列节约木材的措施。

明永乐时造北京宫殿,不得不从远处___西南___和江南的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采办木材。

清代营造宫殿木料主要来自___东北__。

7.木架建筑易遭火灾。

__明永乐__时兴建的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在迁都后的第二年即遭雷击而焚毁。

在南方,还有___白蚁________对木架建筑的严重威胁。

木材____受潮__后易于朽坏也是一大缺点。

8.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寒冷,为了防寒保温,建筑物的墙体__较厚___,屋面设__保温层_(一般用土加石灰构成),再加上对雪荷载的考虑,建筑物的椽檩枋的用料__粗__大,建筑外观也显得浑厚凝重;

南方气候炎热,雨量丰沛,房屋__通风___、防雨排水、____遮阳__等问题更为重要,墙体___薄___(或仅用木板、竹笆墙),屋面___轻__,出檐___大__,用料___细____,建筑外观也显得轻巧。

9.古代的殿堂出檐可达_____3__米左右,如无斗拱支撑,屋檐将难以保持稳定。

唐宋以前,斗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__疏朗___,用料____硕大;明清以后,斗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___紧密___,用料____变__小。

10.斗栱在宋代也称“___铺作____”,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__斗科或斗栱__”或“斗栱”;在江南则称“___牌科__”。

室内斗栱通常只支撑__天花板___的重量或作为梁头节点的__联系__构件,其结构作用显然不及檐下斗栱明显。

11.斗栱的主要构件是:

栱、斗、昂。

向外悬挑的华栱是短悬臂梁,是斗拱的主干部件;“斗”是栱与昂的支座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和华栱的作用相同。

12.当建筑物非常高大而屋檐伸出相应加大时,斗栱挑出距离也必须增加,其法是增加栱和昂的叠加层数(即出跳数),每增加一层华栱或昂,斗栱即多出一跳,最多可加至出五跳。

如果是重檐建筑,一般是上檐斗栱比下檐斗栱多一跳,以增加出檐深度。

13.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实例主要见之于唐宋殿宇的脊部用作叉手;楼阁上下层之间的暗层和壁间的斜撑等。

14.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则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

15.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16.庭院是由屋宇、围墙、廊庑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17.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历朝都很重视,有吴王派伍子胥__相土尝水_,建造阖闾大城,即今__南京_。

18.中国古代环境整治,经常会采用文学的和风水的手段进行补偿,例如村镇的“八景”、“十一景”等,每景都冠有诗情画意的名称。

另有用“泰山石敢当”、宝塔、楼阁之类。

19.古代风水选址中可免受冲蚀的河湾内侧地,称之为汭位。

20.古代的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有:

帝王宫殿、衙署、贡院(科举考场)、邮铺、公馆(官办宾馆)、军营、仓库等。

21.礼制建筑中以祖先为核心的建筑有:

太庙、官员家庙(即祠堂)、帝王品官的陵墓以及各种圣贤庙,如孔庙等。

22.古代的会馆是指商贾集会场所、塌坊是指供出租用的货栈。

23.官办学校有国子监(太学)、府县儒学、医学、阴阳学,私学则有各地的书院;

24.全城报时的鼓楼,或称谯楼,一般设于城中心地区或府县衙署之前,上置铜壶滴漏等计时报时设备。

25.古代防御建筑城楼有门楼、箭楼、角楼。

26.据东汉马融的解释,司空为“主司空土以居民”。

27.自周至汉,国家的最高工官称为“司空”。

汉代以后,司空成了一个不做实际工作的高位空衔,代之而起的是“将作”。

隋代开始在中央政府设立“工部”,明清两朝均不设“将作监”,而在工部设“营缮司”,负责朝廷各项工程的营建。

28.“工官”集制订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

29.《营造法式》作者李诫,书中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都是可以操作的实际经验总结,

30.中国古代建筑实际上存在两种发展模式:

.一种是在工官掌管下建造的官式建筑;另一种是各地自主建造的民间建筑。

前者的设计、预算、施工都由将作、内府或工部统一掌握。

隋代开始在中央政府设立___工部__,用以掌管全国的__土木工程___和屯田、水利、山泽、舟车、仪仗、军械等各种工务。

31.原始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32.黄河流域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33.仰韶末期的秦安大地湾遗址中已出现了柱子排列整齐、木构架和外墙分工明确,建筑面积达150m²的实例。

34.龙山文化时期的建筑技术方面已有:

白灰抹面、土坯砖,聚落外围构筑土城墙的现象已较普遍。

辽宁建平牛河梁女神庙的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它在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成就在于:

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

35.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式廊院的面貌。

殿堂的每根檐柱前两侧留有较小的柱洞,推测是廊下支承木地板的永定柱遗迹。

36.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是陕西岐山风雏村西周建筑遗址,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37.瓦的发明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早期的遗址中,发现的瓦还比较少,可能只用于屋脊、天沟和屋檐。

到西周中晚期,从陕西扶凤召陈遗址中,有的屋顶已全部铺瓦。

在这两处遗址中,还出土了铺地方砖。

38.凤翔秦雍城遗址中,出土了36cm×4cm×6cm的砖以及质地坚硬、表面有花纹的空心砖。

39.汉代的突出表现就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汉代木架建筑虽无遗物,但在当时的画像砖、明器和石阙上,可以看到种种斗栱的形象。

西汉时创造了楔形的和有榫(企口)的砖,当时的筒拱顶有纵联砌法与并列砌法两种。

40.北魏统治者建都平城(山西大同)开凿了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阙开凿龙门石窟。

北魏佛寺以洛阳的永宁寺为最大,为前塔后殿的型制。

北魏时所建造的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

41.佛塔传到中国后,把它缩小变成塔刹,和中国东汉已有的多层木构楼阁(重楼)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

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所记的“精舍”是密檐式塔的前身。

42.最早的石窟是在新疆如3世纪起开凿的库车附近的克孜尔石窟,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创建于366年。

从建筑功能布局上看,石窟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塔院型,在印度称支提窟(Caitya),即以塔为窟的中心。

二是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

三是僧院型,在印度称毗诃罗(Vihara),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小窟供一僧打坐,这种石窟数量较少。

43.大明官麟德殿面积约5000平方米,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约为面阔一倍的柱网布置。

44.唐代以前建筑色彩以朱、白两色为主,屋顶以灰色和黑色筒板瓦为主,或配以黄绿剪边。

45.宋代彩画主要包括:

遍画五彩花纹的“五彩遍装”。

以青绿两色为主的“碾玉装”和“青绿迭晕棱间装”。

还有“解绿装”和“丹粉刷饰”等。

46.宋代最高的塔是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达84米,有11层,为楼阁式塔。

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是河南开封祐国寺塔,在砖砌塔身外面加砌了一层铁色琉璃面砖作外皮。

宋代砖石塔的特点是发展八角形平面(少数用方形、六角形)的可供登临远眺的楼阁式塔,塔身多作筒体结构,墙面及檐部多仿木建筑形式或采用木构屋檐。

47.宋代泉州万安桥,长达540m,石梁有11m长。

48.北宋末年宋徽宗在宫城东北营建奢华的苑圃“艮岳”。

备花石纲,调用漕运纲船(10船为一纲)采运江南名花异石。

49.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就是位于元朝都城(大都)内的一座喇嘛塔,系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的。

50.广胜下寺正殿是元朝重要佛教建筑遗迹,正殿柱列布置采用减柱法,檐口屋面由斜梁挑出承托。

51.明晚期,在封建社会内部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许多城市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中心,如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松江是棉织业中心,景德镇是瓷器制造中心,芜湖是染业中心,遵化是冶铁中心等。

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52.明代大量应用空斗墙,推动了砖墙的普及。

砖墙的普及又为硬山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53.无梁殿重要实例有明中叶所建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北京皇史咸及山西太原永祚寺、苏州开元寺等处的无梁殿。

54.明代建筑的墙用砖砌,屋顶出檐就可以减小,斗栱的作用也相应减少,并充分利用梁头向外挑出的作用来承托屋檐重量,挑檐檩直接搁在梁头上,这是宋以前的建筑未予充分利用的。

55.《木经》的作者是北宋初年都料匠喻皓,《营造法式》著书人是北宋将作监李诫,《营造法源》作者是香山派掌门人姚承祖。

56.明代的家具产地以苏州最著名,直到清乾隆时广州家具兴起为止,明式家具一直是我国家具的代表。

57.清代宫廷建筑的设计和预算是由“样式房”和“算房”承担。

在样式房供役时间最长的当推雷氏家族,人称“样式雷”。

清样式雷所作的圆明园、清代帝后陵墓等的工程图纸称“画样”、模型称“烫样”,工程说明书称“工程做法”。

58.

59.秦始皇的陵台底边长达_350*345__米,这种陵台在汉代称__方上___。

60.苏州传统住宅侧路上的主要建筑是___花厅____,为住宅中最精彩的部分。

厅堂内的轩,以___轩__椽构成。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上的斗栱,称为P5-6(A)

A.平身科B.转角铺作

C.柱头科D.牌科

2.斗栱向外悬挑的主干短臂构件是(B)

A.昂B.华栱(翘)

C.令栱D.慢栱

3.下面谁不是工官?

P15(D)

A.宇文恺B.李诫

C.蒯祥D.喻皓

4.“观风行殿”的设计者是谁?

(A)

A.宇文恺B.李诫

C.蒯祥D.喻皓

5.明永乐时负责故宫前三殿工程营建的是谁?

(C)

A.宇文恺B.李诫

C.蒯祥D.喻皓

6.明代匠人中提升官位至工部尚书的是谁?

(B)

A.宇文恺B.徐杲

C.蒯祥D.喻皓

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是在P17(B)

A.西安半坡遗址B.姚河姆渡村遗址

C.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D.郑州大河村遗址

下列哪个建筑遗址不是用木骨泥墙绑扎技术的?

?

(A)

A.余姚河姆渡B.临潼姜寨

C.郑州大河村D.辽宁牛河梁

8.原始社会时期在哪里发现了“地坑式”窑洞遗址?

P18(B)

A.西安半坡遗址B.山西襄汾陶寺村遗址

C.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D.郑州大河村遗址

9.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白灰墙上刻画图案是哪个遗址里?

P20(B)

A.西安半坡遗址B.山西襄汾陶寺村遗址

C.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D.郑州大河村遗址

10.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

P20(A)

A.辽宁西部的建平县B.山西襄汾陶寺村

C.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D.郑州大河村

11.筒瓦(半瓦当、空心砖))是在什么时期的遗址中发现的?

P25(B)

A.西周早期B.西周中晚期

C.春秋时期D.秦汉时期

12.战国陕西咸阳秦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夯土台高多少米?

P28(A)

A.6mB.7m

C.4mD.10m

13.下列图中那一种是纵联栱砌法?

P32()

14河北赵县安济桥跨度达多少米?

.P38(B)

A.26mB.37m

C.34mD.56m

15.麟德殿的面积约是故宫的多少倍?

P39(B)

A.2倍B.3倍

C.4倍D1/2倍

16.什么时期解决了多层木构建筑的问题?

P39?

(D)

A.战国时期B.隋唐时期

C.春秋时期D.东汉时期

17.什么时期解决了木构建筑大面积大空间的问题?

P39(B)

A.战国时期B.隋唐时期

C.春秋时期D.秦汉时期

18.下面哪个建筑已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问题?

P39(A)

A.乾阳殿B.咸阳一号宮殿

C.建章宫D.汉明堂辟雍

19.下面哪座塔是密檐式塔?

P40(B)

A.西安大雁塔B.西安小雁塔

C.六和塔D.虎丘云岩寺塔

20.什么朝代开始使用格子门格子窗?

P44(D)

A.唐代B.隋代

C.汉代D.宋代

21.建筑门窗上什么时期开始应用玻璃?

P44(B)

A.明末清初B.清中叶

C.清末民初D.明中叶

22.由唐朱白二色发展来的彩画是:

P44(B)

A.五彩遍装B.解绿装

C.碾玉装D.青绿迭晕棱间装

23.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达多少米?

P45(A)

A.84mB.37m

C.74mD.68m

24.下图哪个是寻杖交角造做法?

()

25.《鲁班营造正式》成书于什么年代?

P49(B)

A.春秋B.明代

C.汉代D.辽代

1.下列园林布局中那一种是运用了联想手法:

(D)P204

A.主题多样B.远借邻借

C.曲折萦回D.余意不尽

2.悬山的土、砖墙,其山尖部分多做成?

(A)P283

A.五花山墙B.观音兜

C.五岳朝天D.空斗墙

3.嵩岳寺塔平面平面为几边形?

(D)

A.正方形B.六角形

C.八角形D.12边形

4.佛光寺屋架大木作那个构件是支托于各平榑侧下方之斜撑。

(C)P157

A.侏儒柱B.草栿

C.托脚D.平棊

5.什么朝代的梁、额枋彩画中有藻头分段?

(A)P293?

A.宋代B.唐代

C.明代D.清代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

1.干阑:

架空的竹木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用作居住。

2.窑洞:

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断崖挖出横穴用作居室

3.斗栱:

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起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在宋代也称铺作,因为是层层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在江南则称牌科。

4.补间铺作(平身科)在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上的斗栱

5.转角铺作(角科)在角柱上的斗栱

6.收分柱身向上逐渐缩小。

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7.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六朝至宋官式建筑上见之,明代仍见于江南民间。

8.卷杀P535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成为卷杀。

“卷”有圆弧质疑,“杀”有砍削之意。

9.廊院P536用廊子连成院落。

六朝至唐,宫殿庙宇宅邸常在主屋与门屋间的两侧用廊子连成廊院。

园林中常见不规则廊院。

10.三合院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的庭院

11.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

其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

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大门在倒座以东、宅之东南隅,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西部小院设厕所。

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

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的庭院

12.风水中国特有的一种古代建筑文化现象,从两汉到明清曾长期流行于南北各地,以阴阳、五行、八卦、“气”等中国古代自然观为理论依据,以罗盘为操作工具,掺以大量禁忌、厌禳、命卦、星象等内容,以之进行建筑选址,并参与建筑布局的工作。

它既有符合客观规律的经验性知识,也有大量迷信内容。

13.驿站政权建筑的附属设施,是官员的接待站,主要用于备马、备船以迎送官员。

古时专供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中途住宿、补给、换马的处所

14.礼制建筑以天地、鬼神为崇拜核心而设立的祭祀性建筑,是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之一礼制建筑不同于宗教建筑,但与宗教建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礼”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礼制建筑

并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天人关系、阶级和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能够体现这一宗法礼制的建筑就称为礼制建筑。

15.窝铺亦称更铺、冷铺,设于城墙上供军士值夜之用,一城设铺多至数十座,最多达200座

16.串楼南方城墙上设长廊周匝,以避烈日淫雨

17.工官制度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工管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工官集制定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的是一揽子领导与管理.

17-1.翼角翼角是中国古代建筑屋檐的转角部分,因向上翘起,舒展如鸟翼而得名,主要用在屋顶相邻两坡屋檐之间。

18.地坑式窑洞:

这种窑洞是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这是至今河南等地仍被使用的一种窑洞。

19.僭越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

20.台榭:

台本是土著的高土,台上有建筑物则称“台榭”,是供帝王游娱,阅军,远眺之用的建筑物。

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观四方而高曰台,有木曰榭

21.山节藻梲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古代天子的庙饰。

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藻文的梁上短柱。

后用以形容居处豪华奢侈,越等僭礼。

22.丹楹刻桷单楹,指红柱,刻桷指刻椽

23.隍壕城堑,有水称为池,无水称为隍

24.都料汉唐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作"都料",“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

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梓人传》)。

"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25.剪边屋面多用灰瓦及黑瓦,将琉璃瓦片多半用于屋脊和檐口部分在我国古代部分建筑中,其屋面近檐处往往会有与上部不一样的色彩比如屋面大部分是绿色,屋檐处确实一道横的黄色带,这样的色彩就称作“剪边”。

它是由于屋面使用了不同颜色的铺瓦而产生的效果,它丰富了屋面的色彩。

26.砖细:

是指将砖进行锯、截、刨、磨等加工的工作名称,砖细抛方为抛枋及其墙体其他部位用砖的加工项目,分为平面加工和平面带枭混线脚抛方两种。

27.无梁殿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多用作为防火建筑

28.外八庙外八庙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八座藏传佛教寺庙的总称。

29.对接与包镶法用较小较短的木料制成长大的木柱,供楼阁作通柱之用(其方法是用2根以上的圆木对接,外面再用若干长条木楞镶包起来,并用铁箍、铁钉固结,形成大直径的长柱)。

4.金刚宝座塔在高台上搭塔5座(中央一座较高大,四隅各一较低小),仅见于明清二代,为数较少,台上塔的式样,或为密檐塔,或为喇嘛塔

3.四面厅四面设落地窗,利于四面观景。

4.隔扇门安装于建筑的金柱或檐柱间带格心的门,也称格扇门。

中国古代建筑最常用的门扇形式,一般用于明间的装修。

整排使用,通常为四扇、六扇和八扇。

隔扇主要由格心、绦环板、裙板三部分组成。

5.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6.材栔制宋代的基本模度制。

7.子罗城由宫城(子城)、内城(里城)、外城(罗城)三城相套。

城墙每百步设“马面”加强防御能力,正门有御道,连通内城,为全城纵轴大街。

8.城郭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的城市建设制度。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府城有两道城墙:

子城、罗城。

9.承天型制

11.密檐式塔建筑材料一般用砖、石,底层较高,上方密檐5~15层(一般7~13层,用单数),将以上各层的高度缩小,使各层屋檐呈密叠状,檐与檐之间不设门窗,使全塔分为塔身、密檐与塔刹三个部分。

12.楼阁式塔模仿楼阁的造型,将塔建成多层楼阁,内部设有楼梯和楼层,可以攀登,每一层外部设塔门和塔窗,相邻两层之间外部设腰檐,有的还有平座和栏杆,供人行走。

楼阁式塔时我国最主要的佛塔类型,材料由全部用木材,逐渐过渡到砖木混合和全部用砖石。

13.土圹木椁

14.黄肠题凑汉代帝王墓用短方木叠成椁墙,墙内置棺椁,短方木端部指向棺椁。

此法耗费木材数量巨大,东汉以后已不再使用。

15.方上代陵墓中累土为堆,呈截顶方锥体形的封土。

秦始皇营建骊山陵,大崇坟台,汉因秦制,帝陵都起方形截椎体陵台。

16.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

17.宝城宝顶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一种形制,是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窿状。

圆形围墙称宝城,穹窿顶称宝顶。

这种形制用于明清两朝,清朝的宝城宝顶多为椭圆形,如明十三陵。

18.享堂安置祖之像牌以祭享之,故云享堂,又称祠堂

19.上宫天子的祖庙。

20.下宫唐末时期帝王主陵的附属建筑。

下宫在主陵西南方,是守陵人的活动场所,也是帝王进入陵后的休憩场所,一般是一组大建筑群。

21.攒宫古代皇帝皇后暂殡之所。

22、神道又称天道。

墓前开道,以石柱为标。

23、山门寺院正门的楼门,寺院的一般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