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44446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69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

《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docx

姜源岭隧道施工专项方案

 

湖南省通城界(湘鄂界)至平江(黄泥界)高速公路项目第6合同段

 

姜源岭隧道专项施工方案

(K32+265~K34+120)

 

湖南省永州公路桥梁建设有限公司

通平高速公路第六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

 

湖南省永州公路桥梁建设有限公司通平高速公路第六合同段

姜源岭隧道专项施工方案

第1章、概况

1.1编制依据

1、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于2009年8月设计的《通城界(湘鄂界)至平江(黄泥界)高速公路第六标段(K31+500~K35+600)段第六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2、进场后项目部实地调查情况;

3、主要用到的规范标准:

JTJ041-200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J042-9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JTG/TF60-2009《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

JTJ076-95《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JTGF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J034-200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FHEC《公路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交通部令2004年第3号《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

其它有效的国家、湖南省的规范、标准、规章;

4、2009年9月湖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及通平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招标文件。

5、本公司的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6、本公司在以往公路工程施工中积累的经验数据及施工设备状况。

7、本公司投入本工程的施工技术力量和机械设备。

1.2编制原则

为圆满完成湖南省“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通城界(湘鄂界)至平江(黄泥界)高速公路第六标段的建设任务,总结我公司在其它类似相关工程的施工经验,结合本工程的设计要求、地质情况、技术要求以及实际情况,编制此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并对关键及特殊工序制定详细的计划并落实到人的施工过程控制程序和操作细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以优良工程为合格工程的标准,在湖南省“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通城界(湘鄂界)至平江(黄泥界)高速公路土建工程施工中创一流施工水平的精神。

2、调集我单位精锐的管理人员和最雄厚的技术力量,并组成一个强有力的项目部。

3、严格遵循保证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并采用我单位近年来在公路建设中使用的先进施工方法、生产工艺设备,组织连续均衡施工,以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

4、充分考虑各种不利施工进度和质量的因素,在工期安排、人员设备配置、施工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5、针对本合同工程段的特点、难点着重考虑相应的施工方案和措施。

1.3指导思想

我司施工组织的指导思想是:

以质量为中心,贯彻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稳定、有效的工程质量保证系统。

选配高素质的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及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实施项目管理,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优质高效地完成施工任务,争创一流水平的工程。

在施工全过程: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1、充分识别和确定顾客的需求与期望;

2、将顾客的需求与期望转化为生产与服务的管理要求或技术要求,并配置相应的资源;

3、满足顾客的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

1.4实施目标

1.4.1管理方针

进行详细的现场踏勘调查,编制周密的施工组织设计,通过严格的施工管理,对本工程作进度、成本、质量三方面的控制,争创优质工程,力争成为时代精品。

1.4.2质量方针

以真实面对用户,用优质回报社会。

1.4.3质量目标

确保建设项目按批准的建设规模、技术标准与内容完成,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评定为优良工程。

其中:

单位工程优良率100%,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均达到90%以上。

1.4.4安全目标

零重大事故率,确保施工过程,无重大火灾、无重大伤亡事故。

1.4.5工期目标

总工期24个月,计划开工日期为2009年12月1日,计划竣工时间为2011年11月30日。

1.5隧道施工专项方案

1.5.1姜源岭隧道概况

姜源岭隧道进口位于梅仙镇西元冲,出口位于梅仙镇井冲。

隧道进口右侧距106国道约500m,有乡间公路与国道相通,交通较便利。

隧道里程:

左线ZK32+265~ZK34+120,全长1855m,右线YK32+270~YK34+055,全长1785m。

隧道左线平面除中间段882.47m位于R=4500m的圆曲线上外,余均设为直线,纵面设坡率为-2.25%的单向坡;隧道右线平面除中间段996.517m位于R=4050m的圆曲线上外,余均设为直线,纵面设坡率为-2.3%的单向坡。

隧道进出口为分离式,洞口为削竹式结构。

1.5.2隧道地形、地质条件

1.5.2.1地形、地貌

隧道区属低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沟谷切割较深。

隧道所在山体最高标高为485.30m,轴线所穿越的地面高为123.20~468.90m,相对高差约345.0m。

进口地段处于山前斜坡,上陡下缓,地形坡度20~50°,进口上方山体陡峭,呈陡崖状;出露岩性为中、微风化二长花岗岩。

出口地段地势相对较平缓,自然坡度为20~35°;出露岩性为强~中风化绢砂质板岩。

隧道轴线呈北东向,与南东走向的山体大角度相交。

地表水体不发育。

仅仅雨季洞身冲沟有地表水流,地表植被发育。

1.5.2.2气象水文

隧址所在地区属于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寒期短,四季分明,春季多潮湿阴雨,夏季暴雨高湿,秋冬干旱,暑热期较长,严寒期短,年平均气温16.1°C,极端最高气温40.6°C,极端最低气温-11.2°C,年平均降雨量1300mm左右,大部分集中在4~8月,暴雨以5~7月最多,每年洪水期在4~7月,占全年降水量的48%左右,日最大降水量约为260mm,年蒸发量1100mm~1500mm,年相对湿度80~84%,年日照5000.9~1560.8小时,年主导风向为北弱西及北西,年平均风速为2.4~3.0m/s,最大风速为24m/s。

1.5.2.3工程地质条件

隧道山体位于湘东新华夏系次级幕阜山—韶山北东向隆起带与安化—宁乡—浏阳东西向构造带东段北缘的复合部位。

在漫长的地质发展时期,历经武陵—喜山期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以北北东向和北东向为主、东西向和北西向为次的一系列构造形迹。

在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作用下,工作区形成了一系列的背斜、向斜紧密构造。

据前人资料及调查,在线路附近的断裂构造主要有10条,隧道设计区内局部有小的断层。

据物探碳推断断层F1:

在隧道ZK33+110和YK33+140处,推断发育断层F1,呈东西走向,产状为180°∠78°,断层内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富水,两侧的影响范围为20~25m,岩体的稳定性较差。

据地质调给及区域地质资料,隧址区受幕阜山—韶山北东向隆起带及东西构造的影响,岩石节理裂隙发育,主要有250°∠59°、0°~22°∠60°~82°及170°∠80°,绢云母砂质板层产状为210°~228°∠18°~35°。

1.5.2.4水文地质条件

隧道区地表水体不发育,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等几种类型。

第四系孔隙潜水:

分布于隧道进出口及洞身斜坡、沟谷洼地地带,赋存于上部第四系坡残积土层及全风化层中,受大气降水补给,其动态变化大,贮水条件较差,公季节性有水。

基岩裂隙水:

埋藏于基岩的风化带裂隙中,呈不均匀分布,水量不大;在花岗岩及板岩接触带附近,地下水呈带状分布,可能赋存一定的水量,对隧道施工有一定的影响。

隧道区内地下水一般径流途径短、径流缓慢,以分散状渗出水形式向附近沟谷洼地排泄,形成的地下水多在区域排泄基准面以下的泉水的形式排泄出露地表。

地下水埋藏较浅,水位埋深在0.8~10.6m。

根据进出口及洞身钻孔取水样测试结果判定:

隧址区内进口段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出口段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综合评价为弱腐蚀性。

1.5.2.5特殊地质和不良地质

隧址区山体主要为花岗岩、中厚层状绢云母砂质板岩夹薄层状云母板岩构成,属较软~硬岩。

据地质调绘、物探和钻探揭露表明,隧址区未发现滑坡、坍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不良地质突出表现为花岗岩与板岩接触带及其影响带,受侵入花岗岩体挤压,砂质板岩裂隙发育,岩石较破碎,对该段隧道施工产生影响。

另据物探资料,在ZK33+110(YK33+140)位置发现有一低阻带,推否则为一条小断层,岩石破碎,围岩稳定较差。

1.5.2.6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进口稳定性评价

进口地段微地貌为呈近南北向的斜坡,上陡下缓,地形坡度20°~50°,表层第四系主要为坡残积砾质粘性土,厚度一般为3.5~7.2m。

基岩为燕山期花岗岩,岩石风化强烈,全、强风化层厚度大,钻孔未揭穿,已揭穿厚度8.0~21.50m,进口段未见拉裂、变形、滑塌等现象,斜坡总体稳定。

进口口段主要由坡残层及全、强风化花岗岩组成,呈松散结构。

拱顶可能产生坍塌,侧墙以掉块或小塌方为主,属不稳定结构。

围岩为V级。

岩土体赋存上层滞水及孔隙裂隙水,地下水呈滴状或淋雨状渗出。

隧道轴线与地形等高线近垂直,无偏压作用。

洞口堑、仰坡主要于坡残积层砾质粘性土及全~强风化花岗岩中开挖。

厚度大,结构松散,稳定性差,仰坡比宜1:

1~1:

1.25,并及时支护,洞底及侧墙应加强支护。

2、出口稳定性评价

出口地段地貌为顺向的低缓斜坡地段,地形坡度为度20°~35°,坡面由薄层粉质粘土组成,硬塑状,自然斜坡稳定;下伏地层为元古界冷家溪群砂质板岩夹薄层绢云母板岩,地层产状为层产状为0°~22°∠60°~82°及170°∠80°。

强风化层厚度不大,约4.7m,以中风化层为主,部分地段出露,呈碎块镶嵌状。

岩质较软—较硬;斜坡总体稳定。

隧道出口处围岩主要为强-中风化绢云母砂质板岩,裂隙很发育,岩质软-较硬,呈碎块镶嵌结构-散体结构,围岩级别属Ⅴ级。

因此

隧道开挖时拱顶围岩稳定性差,易坍塌、掉块、变形,应及时采取有效支护措施。

隧道轴线与地形等高线近于垂直,偏压作用影响小,对隧道稳定影响不大;含少量土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地下水呈滴状或淋雨状渗出。

出洞口堑、仰坡主要于坡残积粉质粘土及强风化砂质板岩中开挖,岩土体结构松散,稳定性差,但土层厚度薄,仰坡比宜1:

0.75~1:

1.00放坡,并及时支护。

隧道出口为顺坡向,且岩质较软,局部夹有绢云母板岩,仰坡施工时易产生层间滑塌、变形,施工时加强支护。

3、隧道洞身

隧道区岩体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及元古界冷家溪群绢云母砂质板岩等,花岗岩与绢云母砂质板岩为侵入接触关系,板岩地层产状变化不大,呈中厚层夹薄层状,岩体工程地质特征。

本隧道设计为上下分离的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隧道,隧道建筑界宽10.75m,净高5.0m。

内轮廓考虑对结构受力有利便于施工,经综合分析比较,采用承载能力较好的、经济美观、施工方便设双侧检修道的单心圆曲墙式衬砌断面,隧道净空断面组成除满足行车净空要求外,还考虑到通风、照明、消防及其他营运管理设施所需的空间。

洞口工程设计以“早进洞、晚出洞”为原则,最大限度地降低洞口边坡仰坡的开挖高度,经保证山体的稳定,减小对洞口自然景观的破坏。

隧道左线围岩分级表

编号

里程桩号

长度

围岩分级

1

YK32+270~YK32+406

136

2

YK32+406~YK32+432

26

3

YK32+432~YK32+866

434

4

YK32+866~YK32+998

132

5

YK32+998~YK33+088

90

6

YK33+088~YK33+118

30

7

YK33+118~YK33+168

50

8

YK33+168~YK33+208

40

9

YK33+208~YK33+793

585

10

YK33+793~YK33+838

45

11

YK33+838~YK33+886

48

12

YK33+886~YK33+936

50

13

YK33+936~YK34+055

119

隧道右线围岩分级表

编号

里程桩号

长度

围岩分级

1

ZK32+265~ZK32+360

95

2

ZK32+360~ZK32+460

100

3

ZK32+460~ZK32+829

369

4

ZK32+829~ZK32+970

141

5

ZK32+970~ZK33+060

90

6

ZK33+060~ZK33+090

30

7

ZK33+090~ZK33+140

50

8

ZK33+140~ZK33+180

40

9

ZK33+180~ZK33+796

616

10

ZK33+796~ZK33+880

84

11

ZK33+880~ZK33+958

78

12

ZK33+958~ZK33+990

32

13

ZK33+990~ZK34+120

130

结合本隧道进出口实际地形、地质情况,隧道左线进出口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分别设置20m、15m明洞,隧道右线亦采用削竹式洞门,分别设置20m、15m明洞。

明洞顶和蔼可亲周围边仰坡采用植草绿化防护。

明洞衬砌采用55cm厚C25钢筋混凝土结构,填土高度应不小于1.5m,在填土横坡小于10%时,最大填土可达到4.5m。

明洞衬砌在洞口开挖完成后应尽愉施作,在达到设计强度后及时进行回填。

洞身段均依照“新奥法”原理采用复合式衬砌,即以锚杆、喷射砼或钢筋砼、钢拱架为初期支护,以模筑砼或钢筋砼为二次衬砌,共同组成永久性承载结构。

在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敷设土工布加EVA复合防水卷材作为防水层。

衬砌结构支护参数根据围岩级别、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及埋深、结构受力特点,并结合工程施工条件、环境条件,通过工程类比和结构计算综合拟定。

1.5.2.7地震基本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隧道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基本烈度6度)。

依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隧道工程按Ⅶ度进行地震抗震措施。

1.5.3隧道工程施工顺序

1.5.3.1洞口及明洞工程施工顺序

坡顶排水系统→明洞路堑土石方开挖→边、仰坡开挖及加固→砼衬砌→防水层→回填→隔水层→洞顶截水沟

1.5.3.2洞门施工顺序

洞门挖基→洞门墙施工(含锁口圈梁)→护面墙→边沟、截水沟

1.5.3.3隧道开挖、支护作业施工顺序

1)Ⅱ类浅埋围岩开挖、支护作业施工顺序

小导管预注浆超前支护→双侧壁导坑开挖→锚、喷、网、钢格栅联合支护→开挖中洞核心土→临时钢支撑→拱部锚、喷、网、钢格栅联合支护→拆除临时钢支撑→出碴

2)Ⅱ、Ⅲ类围岩开挖、支护作业施工顺序

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围岩(Ⅱ类)→上部断面台阶法开挖→锚、喷、网、钢格栅联合支护→出碴→下部开挖→出碴→锚、喷、网、钢格栅联合支护

3)Ⅳ类围岩开挖、支护作业施工顺序

钻爆设计→布眼→钻孔→清孔→装药→联结起爆网络→起爆→排风降尘→清危→爆破效果检查→出碴→锚杆、挂网、喷射砼支护

1.5.3.4隧道衬砌施工顺序

仰拱开挖→仰拱初期支护→仰拱砼施工→隧底填充→墙基以上衬砌断面施工→电缆槽、水沟施工

1.5.4洞口与明洞工程

1.5.4.1施工方案

根据隧道施工的经验隧道进出口位置具体情况,经过经济性、安全性,综合分析比较后,决定明洞开挖前先完成地表排水系统,采取分层开挖,分层支护,自上而下,边挖边护的明洞边坡加固处理方法。

明洞与仰坡开挖同时进行,洞门与明洞整体浇筑。

进洞采用先施作超前小导管、短进尺、弱爆破、快循环、早封闭的施工方案。

1.5.4.2施工方法

1)洞口工程

首先开挖并施作洞口边仰坡截水沟,以截排地表水,截水天沟开挖线距倾坡边缘不小于5m,沟底纵坡不小于3‰,排水沟与路基排水系统相衔接。

2)明洞工程及边仰坡

明洞及仰坡开挖由外向里,从上而下分台阶、分层分段开挖,分层分段支护。

根据地形条件,土方和强风化岩采用PC200-5挖掘机挖装,人工配合清理边仰坡开挖面,局部陡坡地带采用人工开挖,石方采用浅孔台阶钻爆法开挖,明挖梯段边坡外预留1~1.2m光爆层,钻孔采用YTP-28风动凿岩机钻孔,采用毫秒微差线型爆破技术,“一”型起爆。

槽挖梯段根据地形条件取2~4m,“V”形起爆,两侧边坡及基底面以上各预留1~1.2m光爆层。

开挖台阶高度2~4m左右。

开挖形成的坡面按设计及时进行封闭防护,避免长时间暴露造成坡面坍塌。

明洞开挖与仰坡开挖同步进行。

挖到设计标高后,及时清理基底,检验基底地质和承载力情况,并按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处理,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立即立模绑扎钢筋,架立外模,灌筑明洞钢筋混凝土。

当拱圈砼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后拆除内外支模,拱圈背部用砂浆找平,敷设防水板并应粘贴紧密,相互错缝搭接良好,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并向隧道内拱背延伸不少于500mm,再涂抹水泥砂浆层。

(注:

明洞施工根据施工现场地形、地质经业主和监理允许情况下进行长度调整)

采用大孔引导和棚管钻进相结合的工艺,即先钻大于棚管注浆的引导孔,然后利用钻机的冲击和推力(顶进棚管时凿岩机不使用回转压力,不产生扭距)将安有工作管头的棚管沿引导孔顶进,逐节接长棚管,直至孔底。

管件制作:

棚管采用Φ108有孔钢花管和Φ108无孔钢管,钢管节长为6m,管棚长度16m,因此必须接长。

棚管接长时先将前一根钢管顶入钻好的孔内再联结。

事先加工好的管节联结套,要预先焊接在每节钢管两端,便于联结。

第一根钢管前端焊上合金钢片空心钻头,以防管头顶弯或劈裂。

见管节联结套示意图。

接长管件应满足管棚受力要求,相邻管的接头应前后错开,避免接头在同一断面受力。

使用H174双臂液压钻孔台车施作大管棚施工时,一个大臂用于钻引导孔,另一大臂用于顶进ф108棚管。

在顶管大臂的凿岩机上必须安装与管棚直径相应的钢管顶进联接套,并在大臂上改换特制钢管扶直器。

待引导孔钻好后,使用顶管大臂进行顶进作业。

管节联结套示意图

(1)顶管作业:

将钢管安放在大臂上后,凿岩机对准已钻好的引导孔,低速推进钢管,其冲击压力控制在1.8~2.0Mpa,推进压力控制在4~6Mpa。

(2)接管:

当前一根钢管推进孔内,孔外剩余30~40cm时,开动凿岩机反转,使顶进联结套与钢管脱离,凿岩机退回原位,大臂落

下,人工装上后一节钢管,大臂重新对正,凿岩机缓慢低速前进对准前一节钢管端部(严格控制角度),人工持链钳进行钢管联结,使两节钢管在联结套处联成一体。

凿岩机再以冲击压力和推进压力低速顶进钢管。

(3)棚管补强:

为了加强管棚的刚度和强度,按设计将管棚钢管全部打好后,应先用钻头掏尽钢管内残碴,进行钢管补强。

补强方法:

向管内注水泥浆(水灰比1:

1)或水泥-水玻璃浆液(添加5%水玻璃)。

3)机具设备机具设备见下表。

管棚施工机具设备表

序号

设备名称及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1

H174液压钻孔台车

1

2

汽车

1

3

交流电焊机

1

4

2TGZ-60/210注浆机

1

5

链钳

2

6

管钳

2

7

大号扳手

2

8

大锤

1

9

钻杆

5

10

ф120冲击钻头

2

钻引导孔用

11

钻杆联结套

4

购置

12

钢管顶进联结套

2

自制

13

注浆混合器

2

自制

4)劳动力组织

分为2个工班进行作业,每工班12人,其中:

施工指挥1人,施工技术指导1人,测量工1人(负责布孔、定位、量测、质量检查),台车凿岩机司机1人(负责钻孔、下管),普通工4人(负责装卸钻杆、装接钢管),电工1人(负责供水供电),电焊工1人,汽车司机1人(负责运料),洞外调度1人。

1.5.4.3小导管预注浆超前支护

1)施工工艺流程见框图

2)施工方法

小导管采用外径φ42mm、壁厚3.5mm的热轧无缝钢管,长3.5m,前端加工成尖锥状,尾部焊φ6加劲箍,管壁四周按15cm间距梅花形钻设Φ8mm压浆孔。

超前小导管加工示意图见《超前小导管加工示意图》

 

超前小导管加工示意图

 

小导管环向间距30cm,外插角5~10度,纵向每开挖3.5m施作一环,搭接1.0m。

在拱部120度范围布置。

小导管注浆前,应对开挖面及5m范围内的坑道喷射厚为50~100mm的混凝土或用模筑混凝土封闭。

施工采用钻孔台车或风动凿岩机钻孔,注浆泵注浆。

注浆材料采用掺BR水泥砂浆及净浆,其配合比根据试验确定,

注浆参数如下:

水泥与BR外掺防水剂质量比为:

1:

0.12

水泥浆水灰比(质量比)为:

1:

1

水泥与外掺剂专用粉质量比为:

1:

0.04

注浆压力P=0.5~1.0Mpa必要时可在孔口处设置能承受规定的最大注浆压力和水压的止浆塞。

注浆后至开挖前的时间间隔,视浆液种类宜为4~8h。

开挖时应保留1.5~2.0m的止浆墙,防止下一次注浆时孔口跑浆。

3)质量标准

导管在开挖轮廓线上按设计位置及角度打入。

渗入性注浆施工时,孔位误差不得大于5cm;角度误差不得大于2度;劈裂、压密注浆施工时,孔位误差不得大于10cm,角度误差不得大于3度(角度用地质罗盘仪检查)。

超过允许误差时,应在距离偏大的孔间补管、注浆。

钢管实际打入长度不得短于平均每根实际打入长度30cm,否则,开挖1.0m后补管、注浆。

检查钻孔、打管质量时,应画出草图,对孔位编号、逐孔、逐根检查并认真填写记录。

渗入性注浆单孔注浆量不得少于平均每孔注浆量的80%,劈裂、压密注浆单孔浆量不得少于平均每孔注浆量的60%,超过偏差必须补管、注浆。

注浆过程中,要逐管填写记录,标明注浆压力、注浆量、发生情况及处理过程。

固结效果检查宜在搭接范围内进行,主要检查注浆量偏少和有怀疑的钢管,要认真填写检查记录。

渗入性注浆通过钻孔检查厚度,小于30cm时,应补管、注浆,劈裂、压密注浆采用小撬棍或小锤轻轻敲打钢管附近,判断固结情况,并配合风钻钻速测试,检查注浆范围,固结不良或厚度不够时,要补管、注浆。

开挖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注浆效果,分析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后必须停工处理。

1.5.5初期支护

初期支护能迅速控制或限制围岩松驰变形,充分发挥围岩自身承载能力,是隧道施工的重要环节。

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做好初期支护,保证隧道施工和运营安全,隧道初期支护参数见下表。

 

姜源岭隧道衬砌支护设计参数表

衬砌

类型

围岩

级别

初期支护

二次衬砌

预留变形量

辅助施工

锚杆

钢筋网

喷射砼

钢拱架

S5a

Ⅴ浅埋加强

D25中空注浆锚杆L=3.5m(75*75cm)

20*20cm(双层)Ф8

C20喷射砼厚26cm(含仰拱)

20b工字钢间距75cm(含仰拱)

拱、墙45cm仰拱45Cm(C25钢筋砼)

10cm

超前小导管或管棚

S5b

D25中空注浆锚杆L=3.5m(75*75cm)

20*20cm(双层)Ф8

C20喷射砼厚22cm(含仰拱)

16b工字钢间距75cm(含仰拱)

拱、墙45cm仰拱45Cm(C25钢筋砼)

10cm

超前小导管

S4

D25中空注浆锚杆L=3.0m(100*100c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