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0篇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44455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0篇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选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0篇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选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0篇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选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0篇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选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0篇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精选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0篇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精选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0篇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精选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0篇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精选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0篇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精选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0篇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精选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0篇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精选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0篇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精选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0篇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精选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0篇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0篇汇总.docx

《精选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0篇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0篇汇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0篇汇总.docx

精选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0篇汇总

  羊肠险径上的探索,乱石荒坡旁的谋划,实验室里不灭的灯光,苹果树下耐心的身影……这些艰难也好,繁重也好,都刻印着一个共产党员坚实的足迹。

  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太行山片麻岩山地综合开发治理技术,富岗苹果,绿岭核桃……这些技术也好,品牌也好,都凝聚着一个共产党员辛劳的汗水。

  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李疯子……这些赞誉也好,绰号也好,都是一个共产党员长留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日,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河北会堂举行。

两千多名省会各界干部群众聆听报告。

河北日报记者陈腾飞摄

  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

  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

  一

  “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就是服从组织,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

”李保国说。

  年日,李保国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后并入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

,他就响应学校号召走进太行山,来到邢台县前南峪村,投身到小流域立体开发项目中。

原本农家子弟出身的他苦读之后又回到农村,心中却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失落“我学的东西,只有农村用的着啊。

  初到前南峪,这个0多口人的小山村竟然有0多条光棍汉,因为穷啊。

这里的山地土层薄,不涵水,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

初生牛犊不怕虎,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记录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

“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啃干粮”,这莫说比安静的校园生活,就是比入学前在老家武邑县机电局的工作状态都艰难了许多。

但他似乎没想过这些,天天精神饱满,忙得团团转,村民们给他起了个外号“李疯子”。

  靠着这股疯劲儿,李保国和课题组摸透了山地的脾性,提出用爆破整地的方法聚土截流。

当时,条件有限,开沟爆破的炸药需要自己炒制,李保国主动接下了这个危险的工作,从原料配比、炒制、爆破实验,样样亲自干。

一次,他和课题组的同事们在一片土地安装了几十眼实验炮。

随着“嘭嘭”的闷响,炸点连续起爆,但细心的李保国发现有一眼没响,“怎么回事?

”李保国不禁起身走出掩体。

“危险!

”同事们见状着急地呼喊他回来,他只转头挥挥手,继续走近哑炮,扒开土小心地拆掉了引信。

此时,他已汗湿衣背,同事们也惊出一身冷汗。

  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李保国不断加深着对党的认识。

年,在取得河北农业大学林学硕士学位的同时,他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服从组织的意识,悄然升华为忠诚组织的品格,个人的价值与意义,紧紧结合进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李保国创造了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顺山势每隔开一条宽深的条状沟,利用深眼闷炮技术疏松下方土后蓄水,把周围的土层充填到沟里,下雨时,雨水也能汇进沟中得以保留,树木成活率由%提高到%。

这项技术,使石质山地造林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0万亩荒山因此披上了绿装。

在创造这一技术的前南裕,过往的00亩荒山秃岭变成“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下梯田抱脚,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获得联合国“全球生态五百佳”提名。

  那时李保国所研究的还只是如何让山区绿起来,工作中他发现群众更期待富起来。

如果发展经济林木,不就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了吗?

河北省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人口众多。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山区人民十分重视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驱动的山区开发工作。

作为一名林业科学工作者,李保国把党和人民的需要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扎根山区,为彻底改变山区“旱、薄、蚀、穷、低”的面貌付出了全部心血。

  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但李保国义无反顾。

后来,他曾动情地对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你说太行老区,革命年代牺牲了多少人,他们图什么,不就图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吗?

先辈们流血都不怕。

咱们流点汗算什么?

  多年来,李保国不懈地努力着,直接帮扶村庄多个,间接带动百余村庄发展,技术示范推广总面积上千万亩,先后取得研究成果项,推广项实用技术,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0余次,培训人员余人次,使山区增收.元,他用科技之手,点亮了前南裕生态经济沟,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一串闪光的名字。

在旁人看来,哪怕建好一个科技扶贫基地都不容易,可他却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万亩苹果生产基地、百里核桃产业带、万亩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

  李保国的妻子、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做报告。

记者郑美芳/摄

  这一切,源于忠诚,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绝对忠诚。

  有人说,忠诚比能力更重要。

也有人说,忠诚比黄金更重要。

  因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所激发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拼搏意识与奉献精神,让人不断进取,不断贡献,让人民收获很多、很多。

  日,我校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

噩耗传来,学校师生和太行山区的农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他生前服务过的山区农民一批批来到家中吊唁,多地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他守灵,为什么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去世,会让这么多山区百姓悲伤和不舍?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领导,我目睹了解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执着于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

他有强烈的大局观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在全省脱贫攻坚下乡干部培训大会上作首场报告,还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

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总是为农户、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既不拿工资,也不持股份,还时常自己搭路费。

我曾听到有记者问他“你有这么好的技术,又常年奔波在外,每年至少也得有上百万收入吧。

”他说,“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农民才能信你、才能听你的”。

他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尽管身患重度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已有多年,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以超常的意志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老师生前获得过诸多荣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但他最看重的还是“优秀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刻着“共产党员先锋岗”的标牌,一直摆在他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

他曾讲“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

”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技术把式”。

在他手机存储的电话号码中,有上是农民朋友的,并随时随地为农民群众解答难题,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他常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为了农民的需求,为了产业的发展,他一次次探索创新,一次次开辟“战场”,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山区开发的典范,从邢台前南峪、内丘岗底、临城绿岭、平山葫芦峪,再到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帮扶点,他所到之处,都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多年来,他始终把“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中,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实践性强、接“地气”,深受学生欢迎。

他注重言传身教,无论是课题攻关还是下乡实习,都与学生一同住联排通铺,一同做试验课题,一同劳动实习,用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爱,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不论是在校的还是毕业的,看到谁生活上有困难,都会主动帮一把。

在学生心中,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

  李保国是脱贫攻坚的榜样。

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在邢台县前南峪进行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将贫瘠干旱山地变成了“洋槐戴帽,果树缠腰,梯田抱脚”的生态经济沟,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在内丘县岗底,他开发了优质绿色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工序,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苹果年收入达00多万元;在临城县凤凰岭,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使过去赤壁几十里、草都长不好的荒岗变成了“花果山”“摇钱树”,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优质核桃产业带的发展;在平山县葫芦峪,将“山水林田路”山区综合治理技术做成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多亩,带动周边地区复制开发荒山近万亩。

他用科技的力量使许许多多的贫困山村摆脱了贫困,帮助万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

他经常讲,太行山人民为我国革命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授,有责任、有义务为太行山人民脱贫致富干几件实事。

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

他把太行山当成自己的家,他把那里的人民当成亲人,年轻时在前南峪,为了方便工作,他把家安在了村里的石板房,和同课题组的爱人把孩子接到山里,一住就是多。

农民也把李老师当成自家人,有一年春节,我给他打电话拜年,电话里,他兴奋地说,“我们全家在岗底村过年呢,这儿热闹,就是呀,叫我去吃饭的人太多,不去谁家谁都不高兴,我一顿饭要吃两三家,有时一天要吃饭!

”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和山里人在一起的那股子亲热劲、兴奋劲。

在我们学校,有一件尽人皆知的事。

有一天,李老师急着赶回学校上课,走到村边遇到堵车,他心里着急,下车看看,村民一看是农大李老师,二话没说,拆掉自家篱笆院墙,让他过去。

李老师和山区农民亲如一家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李保国走了,但他的人生价值依然发光发亮,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前行!

  “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

  我和李保国教授是年认识的。

那年,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走了全村0多亩保命田,山场果树遭受了很大损失。

村民们哭着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这个时候,李老师随省里的科技救灾组来到了岗底村查看灾情。

他递给我一张写在烟盒上的字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

李保国。

”后面留了电话,还说“你月修一条通往村后沟的路,路修好了,我再来。

  岗底村是河北省内丘县太行深山区的一个小村,年人均收入不足元,为了脱贫致富,从年开始,年种了多万棵苹果树,但苹果质量特别差,到年还没摘掉穷帽子,迫切需要技术指导。

  天后,路修好了,我给李老现代语文了电话,讲了我们的困难和愿望。

没想到,他真带着铺盖卷来到了岗底村,一头扎进山里,查看果树情况,每天跑多里山路,累得晚上都上不去炕。

看到果树光疯长不挂果,他比我还心疼,说“我来晚了。

  李老师对我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也很穷,所以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你相信我,依靠科技肯定能致富,咱们一块干,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我一分钱也不要你的。

”从那天起,这个愿望就在我俩心里扎下了根。

他比我小,他喊我大哥,我喊他老弟。

我们哥俩一起干,一干年。

  刚来岗底村的时候,李老师指着树上的苹果,跟我开玩笑说,“你看它们简直就是黑蛋子。

”他还说,“内,要让这些果树长出金苹果。

  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为了让农民能听懂、记住,李老师把技术编成顺口溜、歌谣,简单易懂接地气儿。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

他把课堂设在果园,亲自动手,一会儿用锯,一会儿用剪子,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农民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急切地说“你找来的这个教授到底行不行?

这不是糟蹋年景吗?

看他穿戴也不像教授。

”面对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了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

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这次很多人死活不敢用。

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

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一亩多卖了00多元,带来效益0多万元,真成了金苹果。

  这下,村民打心眼儿里服了,以后全听他的,他说怎么干,咱就怎么干。

李老师在岗底村扎下了根,他研究推广的项成果中,有项是在岗底实验成功的。

  从年到0这十几年里,李老师每年都有0多天住在岗底村,他把富岗苹果栽培技术分解成了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先对村民集中培训,然后再单独辅导。

  李老师刚到村时,画了两张平面图,一张是果园分布图,一张是村民住宅图。

他经常到果园里转,看到谁家的果树有问题、谁家操作不规范,就直接找到村民家里去辅导。

  村里有些老树生了腐烂病,传染途径广,传播速度快,防治不及时,整个果园就毁了。

村民十分绝望,想把树刨了种庄稼。

李老师想了好多办法,并反复给果农做示范,就这样救活了0多亩果园。

  根据太行山独有的气候特征,李老师还对果树进行了树形改造,让树冠变成了垂帘形。

改造后,果树变得通风、透光、枝条壮;苹果变得果形正、果面光、着色均匀见太阳。

  李老师在管理果树时,经常起早贪黑,探索、实践出绿色、有机苹果的治虫、施肥生物链条,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

富岗苹果获得了世博会银奖、中国驰名商标、河北名片,一个极品果儿卖到了0块钱。

  这些都是李老师的功劳,可他却说“科技致富,不能光依靠我一个人,要把农民变成我,把大家都培养成管理果树的专家。

”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

后来,人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

  在他督促下,又请农校对全村果农进行培训,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我们村现有技师名,农艺师,高级技师。

  在岗底年,李老师始终保持着刚来时的样子“比农民还像农民”。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0多户买了小轿车。

  可是,就在今年日,李教授去世了。

李教授,我的好兄弟,岗底的好日子,是你用命换来的。

我们要把你安葬在岗底高高的山冈上,让你看蓝天白云,赏日月星辰;把你的碑,立在山顶上,让你看见岗底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让你看着我们一起谋划的平方公里生态大花园变成现实!

  我们的严师慈父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利英

  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经济林栽培》课上。

那天,我和同学提前十分钟进教室,发现老师已经到了,就好奇地问“老师来得这么早?

”他笑着说“刚从邢台基地赶回来,怕耽误上课就直接来教室了。

  每次课,李老师都是提前到,准备课件、和我们沟通学习体会……还把手机号码告诉我们,说学习上有困难,可以随时找他。

  李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他总能把书本上枯燥的理论,讲得明白透彻。

慢慢地,我们都喜欢上了这门课,觉得果树管理并不难。

然而,当我们走进果园才发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不容易。

  0初,我们随李老师到邢台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毕业实习。

不久后,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还要快。

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

但第二天,还得接着练。

他说,所有技术都是这么练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

只用一周时间,我们全都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

  年我考取了李老师的研究生。

一入学,我们每个人,都接到一个学习任务清单,每一项后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

年寒假,一个师弟没有按要求完成论文,老师要求他留在学校继续完成,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

  李老师常年在学校、基地之间奔波,白天除了上课,就是上山下地,讲技术、做科研,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修改论文。

无论多忙,李老师对每篇论文,从框架结构到字句标点,都会仔细修改。

师弟的论文先后被李老师修改了,内容从最初的00字丰富到00字。

  李老师要求遇到问题不能放过,要提出来一起研讨。

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叫“桃‘李’之家”。

在群里,李老师给自己取名叫“老山人”。

上午点,在阜平县林业局工作的祁娇娇在群里发图片询问“我这有一片树,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条就死了,是什么原因啊?

”晚上,“老山人”回复,这是一种害虫产卵造成的。

这是我们收到老师的最后一条信息。

  李老师常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最关键的是要踏实、认真。

0大旱,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午休,突然接到李老师电话,要我马上到核桃地。

到了地里发现,一片核桃树受旱严重,已经长成个的核桃都蔫了。

他安排我对土壤、叶片、果实取样,测定含水量,并观察浇水后的变化,我把测得的数据随手记在了一张纸上。

后来有事耽搁了几天,等我想起来时,那张纸却找不到了。

李老师知道后生气地说“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错过了这次调查也就错过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机会”。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粗心大意。

  在我的心里,他不仅是严师,更像慈父。

我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

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从0开始,每次对外技术培训都会叫上我,并鼓励我开口讲,他做补充。

在他的引导下,我的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邢台、石家庄等地独立开展技术培训上百次。

  李老师常教导我们,搞科研不能纸上谈兵,要真刀真枪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

年号,正值果树的盛花期,石家庄以南,包括邢台,天气突然转阴,并由阴转雨,随后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

李老师得到消息后,给我打电话,让我“摇树除雪、熏烟防霜、霜后及时补充营养”。

从白天到晚上,我一直和老师保持通话,那晚,他彻夜未眠。

天刚蒙蒙亮,他又开车来到了绿岭,他的到来让所有人的心里都踏实了。

当年河北省中南部核桃几乎全部绝收,但李老师指导的绿岭基地却几乎没有减产。

  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把研究的课题聚焦在生产一线。

以前核桃树修剪是在秋季和冬季,但秋季修剪不利于树体营养积累,冬季修剪会引起养分流失。

在老师的指导下,师弟汤轶伟经过反复研究,将修剪时间确定在春季核桃树发芽前的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树势衰弱。

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我的老家在平原,小时候没见过核桃树。

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不仅爱上了核桃,还留在了山区成为邢台市市管专家、荣获河北省农村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师姐在研究生期间,一直跟随老师下乡,精通苹果管理技术,到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工作以后,参与、并承担了多项研究课题,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增长了才干,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李老师,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

我们一定会努力成为和您一样的人,帮更多的百姓脱贫致富。

  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

  我和保国是大学同学,我们年结婚,一起生活了年。

我和他既是生活伴侣,也是工作搭档,这些年,我陪伴着保国几乎走遍了河北的山山水水。

  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用心经营自己的家。

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流动的家,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越野车。

  年代初,山里的家是我们的生活中心,生活比较艰苦,没水没电,经常干粮就咸菜。

当时为了不分心,我们把城里的老母亲和一岁多的儿子接到村里,一住就是多。

那时我们搞的课题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村民们都管我们的儿子叫“小流域”。

  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公里。

  比较起来,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

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是腊月二十九,想准备年货第二天过年三十儿。

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清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

最后,还是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

  这个春节,和以往一样,大年初一保国就在家里给学生改论文,初二就有蔚县农民找到家里,咨询山怎么治,果树怎么管。

初五到十一,我们冒雪开车跑了张家口的村,承德滦平村。

这个春节,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车上过的。

  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保国因为太忙,常常顾不上家。

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

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别看家里的事他顾不上,可保国也有温情的一面。

对老人,他特孝顺;对晚辈,他特慈爱;我们夫妻间,别看他脾气急,说话冲,但对我是从心里惦念着。

  保国最爱的是治山,最高兴的就是看着山里的百姓富起来。

为了治山他不求名利,什么苦都吃,什么罪都受。

  保国身体底子很好,可常年往山里跑,生活不规律,超负荷工作,身体越来越差。

年,患上了糖尿病。

0,在张家口黑龙山林场,平时上山总是走在前头的他,突然觉得憋气,嘴唇发紫,也就在这次,被确诊为疲劳性冠心病,心脏造影显示他%的血管狭窄,连心脏支架都做不了,只能做搭桥,但医生说做搭桥后,需要休养干不了事,所以他坚决不做,采取保守治疗。

一般医生讲解病情都不让患者本人在场,为的是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

但是我们家不一样,我特意叫着他一起听,就是希望医生能帮我劝住他,把节奏慢下来,稍微休息一下,别再这么拼命。

可他不听啊。

  有一次,在辛集市果园做调查,他的心脏病又犯了,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心梗,马上住院,还在他的床头插了块儿牌子“绝对卧床休息”。

可是医生一出去,他就把那牌子翻过去了,坚持要出院,还像原来一样工作,那次学校领导给我下了死命令,“保国走到哪,你必须跟到哪,他身边时刻不能离开人!

”这以后,我更是形影不离地陪伴着他,督促他按时吃药,可他给农民讲起课来,啥都忘了,有时看我在旁边端着水,拿着药,还嫌我烦,说看不见忙着呢,过会儿再说!

  在基地,他爬沟过坎,大步流星,讲课示范,精神百倍,没有一点病态,不了解他的,哪知道他是个病人!

可是到了保定的家里,他连上楼的力气都没有。

  从去年冬天,我就发现他身体状况在变差,饭量越来越小,不吃肉,人消瘦得厉害,脸色也不好看,多次劝他去医院看看,他总说,没时间!

山在他心里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想想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是不知道这病的危险性,正是因为知道,他才更拼命,他怕时间不够,他怕他少帮了一个点,就会辜负一群人的希望。

  0,保国出国考察,我给他买了一件大红色的冲锋衣,他问我,干嘛买个红的。

我说,红色显眼,在果园丢了你,好找!

今天,那件红色的冲锋衣还在,保国却丢下我,走了,我多想再看见他穿着红色的冲锋衣在果园中忙碌!

风风雨雨三十几年,他是我事业的领路人,是我心灵的寄托。

  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接着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咱家再吃顿团圆饭,多想看到你再抱抱我们的小孙子。

  民心深处有丰碑

  河北广播电视台驻石家庄记者站站长于良

  苹果花开的季节,李保国走了,走得让人牵肠挂肚!

  当了多年的记者,采访了无数的典型人物,李保国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日,李保国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

那天清晨,天公落泪,古城含悲,殡仪馆大厅内外聚满了人群;他曾帮扶过的邢台县浆水村的农民都要来参加告别仪式,村干部给大家做工作,最后选了近名村民代表。

他带过的多位博士生、硕士生从各地赶来,跪倒在告别大厅,哭送这位情重如山的恩师……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的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