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49526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林芝二高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历史期末试题

一、单选题

1.据《史记•周本纪》所载,周自文王以下到幽王共12代13王,除孝王外,其余12王均为嫡长子继位为王。

由此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除孝王外,其余12王均为嫡长子继位为王”可知是宗法制,故B项正确。

禅让制是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皇帝制出现于秦朝,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D项错误。

分封制是周武王将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故C项错误。

2.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主管行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互不统属,其目的是

A.削弱王国势力

B.强化节度使权力

C.加强君主专制

D.废除丞相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

“二府三司”是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达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C项正确。

削弱王国势力的是西汉时期的推恩令,故A项错误。

节度使是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的官吏,故B项错误。

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故D项错误。

3.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

“四书”地位的提升

A.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

B.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

C.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

D.削弱了“五经”在科考中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朝理学产生,朱熹编著《四书集注》,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科举考试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四书集注》为标准,故C正确;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在战国时期即已确立,并非通过“四书”地位的提升来巩固,排除A;“四书”属于儒家经典,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中《论语》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论,“四书”地位的提升不会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排除B;“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都是科举考试的内容,D错误。

4.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

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美德即知识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强调的是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强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三者都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5.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

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

C.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

D.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有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人民主权说、三权分立等,体现的是以社会平等为主要目标,D选项符合题意。

美国也采用了民主共和政体,无法体现法国革命的特色,A选项排除。

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方式不符合材料主旨,美国也是暴力革命,B选项排除。

法国大革命后曾出现多次封建王朝复辟,C选项排除。

6.1898年6月,清政府宣布“废八股,兴西学”,结果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三个月后清政府恢复八股。

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八股取士得以废除。

这一变化说明

A.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

B.变法图存成为统治阶层共识

C.西学赢得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同

D.中体西用思想成

社会主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西方各国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组建了八国联军,战后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此时的中国在不图变革就会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因此在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体现的是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A选项符合题意。

变法图存的主张仍然受到顽固派的阻碍,B选项排除。

广泛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亡图存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D选项排除。

7.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主要是因为它

A.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B.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C.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

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结束了“左”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故C项正确。

“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故A项错误。

秋收起义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故B项错误。

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故D项错误。

8.1895年,上海有多达三十份的报纸和杂志;1897年,天津刊发了《国闻报》,湖南刊发了《湘报》和《湘学报》等,这些报纸和杂志都为推动改革而鼓呼。

下列项中,属于“为推动改革而鼓呼”的是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答案】A

【解析】

【详解】严复翻译《天演论》,运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宣传进行变法、救亡图存的得必要性,故A正确;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国闻报》、《湘报》和《湘学报》都是维新派的报刊,排除B;“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的办学思想,排除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897年,天津刊发了《国闻报》,湖南刊发了《湘报》和《湘学报》等,这些报纸和杂志都为推动改革而鼓呼”,联系所学维新思想的内容分析解答。

9.近代中国有思想家认为西方之所以胜于中国,不仅在器械,更在于政教制度,“今日之要政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由此可见,他主张

A.中体西用

B.固守传统

C.维新变法

D.全盘西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西方之所以胜于中国,不仅在器械,更在于政教制度”“要政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中可以看出,该思想家认为中国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思想家是维新派的,他主张维新变法,故C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派,故A项排除;B项是封建顽固势力,排除;D项是新文化运动,排除。

10.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

“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选项排除。

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选项说法错误。

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选项排除。

11.有学生整理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事业的部分标志性成果。

下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与图中位置形成对应关系的是甲: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乙: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丙:

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丁:

1984年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A.甲-①

B.乙-②

C.丙-③

D.丁-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A错误;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B错误;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在湖南培育成功,C错误;1984年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在西昌发射成功,故D正确。

12.1956年,陆定一在谈到中共中央的某方针时说:

“提倡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

”该方针是

A.“批评与自我批评”

B.“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6年”“提倡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该方针是指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中共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故D项正确;A项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排除;B项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是法治思想,与题意无关,排除。

【点睛】“1956年”“提倡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是关键信息。

二、材料阅读

13.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图示一、图示二分别是秦朝的三公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三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原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相比秦朝的三公制,唐代三省制在制度方面有何创新?

请从权力的运作角度对这一创新加以评价。

(3)依据材料三概括其观点,并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加以论证。

【答案】

(1)不变:

最高统治者仍世袭(或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变: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不变”成因:

宗法制的影响;“变”的成因:

政治形势由分裂到统一;分封制的弊端。

(2)创新:

三省长官均

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互为补充、相互牵制。

评价:

通过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可以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

(3)观点:

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

说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创立以来其本原精神不变,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

但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制度,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汉朝中外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元朝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解析】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可见最高统治者仍世袭;根据“下虽无世禄之臣”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成因。

(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秦朝的三公制下丞相为百官之首,而唐代三省制下三省长官都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互为补充、相互牵制。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三省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通过分权,利于防止大臣专权以加强君权;有利于完善管理体制,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原则仍可不变”“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概括其观点。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创立以来其本原精神不变,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因此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发展演变的史实回答。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在它的初创和发展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但一旦被统治阶级看中,当作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它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其中的合理因素也会被窒息。

运用中外思想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评分说明:

论证

修改、补充或者否定

一等

(1)准确、充分运用中外思想史的有关史实。

(2)对思想、政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1)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2)能够准确、充分运用思想史。

二等

(1)能够运用中外思想史的有关史实。

(2)对思想、政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1)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2)能够运用中外思想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1)运用思想史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2)对思想、政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1)有观点,运用思想史的相关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2)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程朱理学的认识与理解,兼顾考查学生史学理论及素养相关内容——“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

本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

本题属于观点评述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

第一,要针对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观点,此部分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不唯一。

诸如,程朱理学初期对宋元科技具有促进作用;或者,程朱理学后来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等均可;第二,要结合相关史实对所持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言之成文。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程朱理学·概况及认识;史学理论与历史素养·历史研究和认识的方法·“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

选做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8年,帝国主义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和扶植国民党反革命政权,决定作出有限的让步。

而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从巩固反动统治和扩大财源出发,便利用这一时机,于1927年宣告关税自主,并于1928年12月7日颁布“海关进口税则”。

1929年2月1日该税则正式实行,这就是所谓第一个“国定税则”,1930年12月29日,国民党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再经协议,颁布第二个“国定税则”。

以后又在1933年、1934年分别颁布第三、第四个“国定税则”,由十二级税率改为十四级税率,税率也改为5%至80%……1929年国民党政府关税收入为2.75亿元,1934年增至3.82亿元,关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百分比由1928年的41%,增加为1932年的51.75%。

国民党政府虽然提高了进口税率,但不是关税自主……如1929年的第一个“国定税则”因与日本帝国主义利益有抵触,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刁难,直到满足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日本帝国主义才同意与中国签约。

1933年“国定税则”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反对,仅实施一年就夭折了。

——摘编自郭庠林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简明教程》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从1928年开始国民党政府推行关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上述国民党政府所推行

关税改革进行评价。

【答案】

(1)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下,中国长期丧失关税自主权,而且税率很低,难以维护本国民族经济的利益;中国人民为实现关税独立自主,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帝国主义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被迫作出有限让步;国民党政府需要巩固反动统治和扩大财源;世界性危机恶化了国内经济形势。

(2)积极性:

国民党政府所推行的关税改革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树立了国民党政府的外交自主形象。

消极性:

但因受到不平等条约的约束,国民党政府所推行的关税改革只有得到列强的批准才能实施,结果也因他们的阻挠而失败,很难实现真正的关税自主。

【解析】

试题分析:

(1)问,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归纳信息的能力,改革背景从材料中“帝国主义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和扶植国民党反革命政权,决定作出有限的让步。

而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从巩固反动统治和扩大财源出发”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民族危机、扩大税源以及世界经济危机等角度思考回答。

(2)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归纳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学生对“国民党关税改革”进行评价,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回答,积极从“国民党政府所推行的关税改革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树立了国民党政府的外交自主形象”思考;消极从关税自主实施难以推广角度回答。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现代改革•国民党政府所推行的关税改革

16.【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史良(1900—1985)江苏常州人,幼年的史良跟随身为塾师的父亲读书,常听父亲讲述屈原、文天祥、史可法、洪秀全等故事。

1922年,史良考入上海政法大学,史良半工半读,课余兼做社会工作,得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在大学期间她还主编了杂志《雪耻》,宣传民族独立,反对列强侵略。

1927年被扣上了有“思想问题”的罪名,在狱中,她看到一些共产党员受尽酷刑而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1931年起,史良开始当律师。

她立志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保障民众的合法权利。

史良是著名救国会“七君子”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史良利用外事活动,热情地向国外朋友介绍中国妇女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的意愿。

——摘编自祝小茗《七君子之“史良”》

(1)根据材料,概括史良的优秀人格品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史良优秀人格品质形成的原因。

【答案】

(1)品质:

爱国主义;坚持正义;维护和平;勇于实践。

(2)原因:

中国近代社会的内忧外患(列强入侵和民族危机);良好的家庭教育;深受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感染;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爱国精神的影响。

【解析】

【详解】

(1)从材料“宣传民族独立,反对列强侵略”“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从材料“跟随身为塾师的父亲读书,常听父亲讲述屈原、文天祥、史可法、洪秀全等故事”“史良半工半读,课余兼做社会工作,得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看到一些共产党员受尽酷刑而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