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讲义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5461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拿讲义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推拿讲义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推拿讲义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推拿讲义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推拿讲义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推拿讲义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推拿讲义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推拿讲义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推拿讲义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推拿讲义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推拿讲义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推拿讲义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推拿讲义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推拿讲义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推拿讲义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推拿讲义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推拿讲义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推拿讲义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推拿讲义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推拿讲义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拿讲义1.docx

《推拿讲义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拿讲义1.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拿讲义1.docx

推拿讲义1

第三章常用穴位

一、脾穴:

1、部位:

拇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补脾:

向心性推之,用于虚症,如脾虚泄泻。

清脾:

离心性推之,用于实症,如伤食、积滞。

清补脾:

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

用于虚中挟实症,如消化不良。

3、作用,健脾调中,消食积化痰涎,补血生肌。

4、主治,消化不良、积食、脾虚泄泻、疳积、脱肛、虚喘嗽、慢惊风等症。

二、肝穴:

1、部位:

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①平肝(清肝)——离心性推之。

②补肝—————向心性推之(少用)。

注:

推本穴时宜用泻法,少用补法,如肝虚应补时,则以肾穴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3、作用:

平肝熄风,解热镇惊,开郁除烦,和气生血。

4、主治:

急馒惊风、感冒、目赤、昏闭、烦躁不安、脾虚泄泻等。

三、心穴:

1、部位:

中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心:

离心性推之

补心,向心性推之(不用)

(本穴在临床上极少用,若须用,则以天河水代之。

3、作用:

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

4、主治:

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毗红、惊搐、弄舌等。

四、肺穴:

1、部位:

无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肺:

离心性推之。

(多用)

补肺:

向心性推之。

3、作用,疏风解表、顺气化痰、利咽止咳、补益肺气。

4、主治:

伤风感冒、咳嗽痰喘(肺炎、急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等)、麻疹不透。

凡肺经实热者宜清,虚寒者宜补。

五、肾穴:

1、部位:

小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补肾:

向心性推之

清肾:

离心性推之

古书记载的清补法,与此相反。

3、作用:

补肾益脑、益气养神、温下元、止虚火。

4、主治:

先天不足、遗尿、小便短赤、五更泄泻、咳喘、肾亏骨钦等。

六、胃穴:

1、部位:

由腕横纹至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

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胃一一离心性推之。

(此穴只清不补)

3、作用:

清胃热、止呕降逆、除烦止血。

4、主治: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痘疹潮热不退、吐血及鼻衄。

七、大肠穴:

1、部位:

食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①清大肠———离心性推之。

②补大肠———向心性推之。

③清补大肠——来回推之。

3、作用:

调整大肠功能,有固肠、涩便、止泻等作用。

4、主治,赤白痢疾、泄泻、便秘、脱肛、肛门红肿等。

八、小肠穴:

1、部位:

小指内侧缘,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小肠——离心性推之。

3、作用:

利尿止泻、分清降浊、清膀胱之热。

4、主治:

尿闭、小便不利、口疮、泄泻而无小便者多用之。

附:

利小便穴:

我院儿科,常用自腕部沿手掌内侧缘,推向小指尖,称为利小便穴,治腹泻甚效。

九、八卦穴:

1、部位:

手掌面,掌心的周边,顺着时针的方向,划一圆圈即是八卦穴。

面型(也称环型)穴位。

(卦名:

乾,坎、艮(gen)、震、巽、离、坤、兑)

2、操作方法:

①顺运八卦——由乾卦起运转一周至兑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顺运八卦。

②逆运八卦——由艮卦起,以逆时针的方向推运一周,至震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逆运八卦。

3、作用:

和中利隔、顺气化痰、消宿食、开饱胀、调和五脏,有升清降浊之功。

4、主治:

胸闷肤饱、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咳嗽痰喘、心烦内热等。

十、运水入土穴:

1、部位:

由小指尖起至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

2、操作方法:

由小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水入土。

3、作用:

润燥通滞。

4、主治:

便秘、痢疾、遗尿等。

十一、运土入水穴:

1、部位,由拇指尖起至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

2、操作方法:

由拇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土入水。

3、作用:

止泻。

4、主治:

腹泻。

十二、板门穴:

1、部位:

拇指下,大鱼际肌之中点,属面型大穴。

2、操作方法:

左右旋砖揉之,或来回推之为清板门。

3、作用:

能清胃热,通调三焦之气。

4、主治:

止吐泻、退虚热、嗌奶、胃疼等症。

十三、小天心穴:

1、部位:

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处的中点,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

①捣小天心法――医者左手托患儿左手,以其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穴位,称捣小天心法。

②掐小天心法广――拿法同上,医生以拇指甲在穴位上掐之,称掐小天心法。

3、作用:

通窍散郁,畅通经络、安神定惊、清热明目止咳等。

4、主治:

惊风癫痫、实热急喘、痘疹饮出不透等,为一切眼病的主穴。

凡眼疾:

眼球上翻――向下捣。

眼球下翻――向上捣。

眼球左翻――向右捣。

眼球右翻――向左捣。

十四、四横纹:

1、部位:

掌面,食、中、环、小指,四指本节(掌指关节)之横纹处,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推四横纹――医者左手掌托患儿左手四指的背面,拇指握住中节处,以右手拇指外侧面或螺纹面,来回推之。

3、作用:

调中行气、退热消胀、散淤结。

4、主治:

肚胀、疳积、咳嗽痰喘、气促胸满、唇裂腹疼。

十五、小横纹:

1、部位:

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属点型穴位。

(握拳小指侧掌横纹头)

2、操作方法:

揉小横纹――用右手拇指螺纹面揉之。

3、作用:

消郁热、化痰涎。

4、主治:

口疮、流口水,为治百日咳、肺炎之要穴,一切痰壅喘咳等症皆良。

十六、二马穴:

1、部位:

在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骨缝陷中与手掌兑宫相对。

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揉二马――医者左手握患儿左手,使手心向下,小指屈于掌心,以右手拇指左右揉之。

3、作用:

大补元气、健脑补髓、顺气散结、利水通淋。

4、主治:

先天不足、气虚喘嗽(慢性气管炎)、脱江、疵气、小便闭塞或不利、虚火牙疼、瘫痪、脑炎后遗症等一切虚症均宜之。

十七、外劳宫:

1、部位:

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

同二马,将无名指,小指屈曲,与掌面呈90度角,使穴位显出。

3、作用:

温中去寒,安蛔止疼。

4、主治:

下寒腹疼(一切腹痛均宜,如肠梗阻、肠套叠等),住来寒热、胆道蛔虫、久泻不止、透发痘疹、疝气气脱肛、夜啼症、感冒风寒,揉之取汗,一切虚寒症均有效。

十八、阳池穴:

1、部位:

腕后二寸陷凹申(相当针灸的外关穴部位),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揉阳池――医者以左手握住患儿腕部,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的螺纹面揉之。

3、作用:

解表散寒,祛风止疼。

降逆清脑。

4、主治:

头晕头痛(答种类型之头疼均宜)、鼻塞流涕、感冒、急慢惊风及其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

十九、天河水穴:

1、部位:

前臂正面,由掌根到肘弯横纹中间一条直线,属长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推天河水一一向心性推之,称清天河水(此穴无补法)。

3、作用:

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安神镇惊、利尿。

4、主治:

急热惊风、惊啼烦躁、弄舌、重舌、口疮、感冒发热、咳嗽、腹泻、麻疹、尿少等症。

二十、退六腑穴:

1、部位:

前臂内侧线,由肘横纹头至腕横纹头,属长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离心性推之,称退六腑。

3、作用:

清实火、退高热、除热痰。

4、主治:

高烧、急惊风、实热痰喘、便秘、热痢、痘疹、痄腮等一切热症宜之。

二十一、上三关穴:

1、部位:

前臂外侧缘,由掌根直上至曲池穴,属长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向心性推之,称推上三关。

3、作用:

培补元气、凋和气血、能发汗,对疹毒内陷、隐疹不出等有显效。

4、主治,表虚自汗、麻疹不透、先天不足、小儿瘫痪等症。

二十二、威灵、精灵:

l、部位:

威灵——手背,外劳宫旁,食中指掌骨之间,靠近食指掌骨侧,属点型穴位。

精灵——手背,外劳宫旁,无名指,小指掌骨之间,靠近无名指掌骨侧,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

以拇指甲掐之,继以揉之。

3、作用:

舒筋和血、开窍镇惊。

4、主治:

急惊暴死、昏迷不醒。

多在急救时配合使用,为儿科推拿结束手法之一。

二十三、五指节:

1、部位:

手指各关节处。

2、操作方法:

医者以拇食二指相对掐之。

3、作用:

调和气血、开窍镇惊。

4、主治:

急慢惊风,能加强各穴功能,为儿科推拿结束手法之一。

四章常见疾病的治疗

一、感冒:

病因:

四季均有发生,尤以秋冬季最常见,多因气候突变,遭受风寒侵袭,肺气不宣所致。

症状:

发冷发烧,头疼体疼,鼻塞流涕,咳嗽喷嚏,食欲不振,呕吐,有汗或无汗,便秘溲赤等。

治则:

解表散寒清热。

取穴:

1、发热轻的(37.5度一38度)

平肝肺10分钟天河水15分钟掐五指节

2、发热较重的(38.5度一40度)

平肝肺10分钟退六腑15分钟提捏大椎掐五指节,

3、兼症:

鼻塞)——加阳池(10分钟),呕吐——加清胃(10分钟),嗽重——加八卦(10分钟)

以上治疗每天一次,一般的感冒,推拿一次就可好,最多2一3次可愈。

推拿以后4一5小时左右,会发热更高一些,这是邪热外表之象,热持续2一3小时,则汗出烧退病愈。

附:

治感冒验方:

1、生姜二钱生葱白三寸大枣四个水煎顿服。

2、荆芥薄荷苏叶各二钱水煎服。

3、绿豆五钱生姜三片葱白一个青萝卜片一两水煎服出汗。

二、支气管炎

病因:

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亦可由理化性刺激如煤烟、灰尘、寒冷空气刺激引起发病,按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症状与治疗:

1、急性支气管炎:

初起有感冒症状,继则咳嗽加重,可有发烧、胸闷、气促、食欲不振,初为干咳,以后痰渐多。

取穴:

①八卦(10—15分钟)平肝肺(10分钟)清胃(10分钟)天河水(10分钟)

若喘重——改逆八卦(10分钟)

发热38.5度以上改用六腑

②喘重痰多(肺部有湿性罗音)

去清胃加小横纹。

③唯独喘重少痰或无痰(肺部有干性罗音)

去小横纹改用四横纹。

2、慢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如反复发作可成慢性。

症状与治疗:

轻者仅早晚有刺激性咳嗽,重者可有发烧,咳嗽,吐痰明显,活动后喘,呼吸可带哮鸣声,日渐消瘦等。

取穴:

①可先按急性气管炎治疗,推二次后改用补法:

二马(10分钟)补脾(10分钟)平肝(10分钟)补肺(10分钟)

②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出现发烧、喘重、痰多,此是虚中挟实症,冶宜清补兼施。

取穴:

a、逆八卦(10分钟)二马(10分钟)四横纹(10分钟)清胃(5分钟)六腑(15分钟)

二马(10分钟)补脾(10分钟)清肺(10分钟)天河水(10分钟)

附:

治气管炎验方:

①霜桑叶适量烧水喝。

②桔梗炙甘草百部根各两钱,水煎服。

③梨一个川贝母一钱切开梨去核,把川贝末填入梨核空处,把梨紧合起来,蒸食或煮水吃。

④中成药:

三蛇胆陈皮末或三蛇胆川贝末,按说明服。

三、肺炎:

病因:

以肺炎双球菌多见,其次为葡萄球菌,链球菌、流感杆茵等,多继发于流感,麻疹,百日该等急性传染病。

以冬春两季多见。

初起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有时有呕吐,继则出现呼吸急促,鼻翼煽动,鼻唇紫绀,痰气上壅,烦躁不安,甚则出现高烧抽风,呕吐昏迷。

取穴:

①逆八卦(10分钟)平肝肺(10分钟)小横纹(10分钟)六腑(10分钟)

若高烧引起惊厥加捣小天心

若头痛鼻塞揉阳池

②治疗后体温下降,咳喘减轻,少痰或无痰(肺有干罗音)

改用:

八卦(10分钟)平肝肺(10分钟)四横纹(10分钟)天河水(10分钟)

附:

治肺炎验方:

1麻黄1-2钱,杏仁2-3钱,生石膏8钱-1两,生甘草1钱,水煎服。

2葶苈子2钱,大枣3钱水煎服。

四、顿咳(百日咳)

病因:

本病是由百日该杆菌所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多在冬春季流行,任何年龄的小儿均可感染,但以乳幼儿多见。

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故又名百日咳。

症状特征:

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了有吼声,咳时面色潮红或口唇青紫,涕泪交迸,引吐痰食,夜甚于昼,甚则鼻衄。

痰中带血,舌下有小粒溃疡,颜面浮肿等。

治则:

宣肺泄热豁痰止咳。

取穴:

①逆八卦(15分钟)小横纹(15分钟)清胃(10分钟)天河水/六腑(10分钟)

②痉挛期,咳嗽痰稠,咯吐不利:

逆八卦(10分钟)小横纹(10分钟)六腑(10分钟)小天心(5分钟)

或肺俞拔火罐2一3次,可缓解痉挛。

③病久,气血亏损,体弱消瘦,咳嗽不典型。

治宜清肺养阴,

二马(10分钟)清补脾(10分钟)小横纹(10分钟)天河水(10分钟)

附:

治痰要穴:

燥痰(干性罗音)——四横纹湿痰(湿性罗音)——小横纹

热痰(脉滑有力)——六腑寒痰(脉弦滑)——外劳宫

虚痰(脉弱无力)——二马

附:

治百日咳验方:

1、鸡苦胆一个白糖适量

用针刺破鸡胆,将胆汁烘干、加入适量的白糖,碾末调匀,一岁内分三天服完,二岁两天服完,二岁以上一天服一个,每天分2—3次服。

2、大蒜五钱白糖两

大蒜捣烂加糖,开水一杯,浸泡五小时,每日一剂。

三次分服,连服4一5天。

五、麻疹

病因:

是由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节,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来由于广泛的实行了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发病率大大降低。

症状:

初起有发热,流涕,目赤,羞明、眼泪汪汪等,明显上感症状,继则呕吐,大便稀、发烧2一3天可于颊部粘膜及唇内侧出现白色点状麻疹斑,一般发热3天,开始出疹,先自耳后、颈部开始,渐及面、胸背、四肢,透发后公一8天开始消退,留下棕色色素沉着斑。

取穴:

1、正常疹子:

发烧不高(39度以下)

平肝肺(10分钟)天河水(10分钟)清胃(10分钟)

2、高烧(39.5度一40度以上)麻疹透发不好(并发肺炎)。

六腑(20分钟)平肝肺(10分钟)清胃(10分钟)

喘咳重者加八卦。

3、黑疹子——疹色紫暗,高烧喘嗽,一般多因用发物太过,热甚而致;或护理不当,过于保暖。

治宜,大用清热解毒之法,佐以透发。

取穴:

外劳(20分钟)六腑(15分钟)平肝肺(10分钟)清胃(10分钟)

喘重一一加四横纹,惊悸抽风一一加小天心。

4、白疹子一一疹色淡白,稳而不透,昏迷嗜睡,四肢发凉,面白唇青,泄泻等。

此乃气血虚弱,元阳不足,不能抗毒外出所致。

治宜,大补元气,活血透毒。

取穴:

①多推:

外劳宫、平肝肺、二马、天河水。

②体温不升,体质虚弱者,改用下穴,

多推:

三关、平肝肺、外劳宫。

再服香菜水一般可出,若再不出者,可用刮感法,用硬币沾水在前后肋间刮之,或刮分八道穴也可。

附:

治麻疹验方:

①芫荽适量,烧水服,是最好的发物,疹出不透可用鲜芫荽蘸热黄酒搓五心,麻疹很快可出。

②透发麻疹,芫荽两棵,鲜茅根五钱,水煎代茶。

③蓖麻子去皮和鲜萝叶捣烂,搓五心,疹可随之而出。

六、腹泻

本病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主要由于消化道细菌感染或饮食不当所致,可分四型。

1、伤食泻:

病因:

乳食过饱、恣食肥甘、损伤脾胃。

症状:

口嗳酸气、口渴恶食、腹热胀满、泻时腹痛、泻后痛减,小便赤涩,大便色黄白、臭如败卵、或兼呕吐。

伤乳泻者,大便色黄白,内有奶瓣,或呈蛋花样。

治疗:

①轻症一一大便日5一6次

取穴:

八卦10(分钟)清胃(15分钟)天河水(15分钟)

重症——大便日十余次,有脱水现象。

取穴:

八卦10(分钟)清胃(15分钟)天河水(15分钟)利小便(10分钟)

腹痛重者加揉外劳宫(10—15分钟)

③日久病实体虚者,大便消化不良、尿黄、脉滑无力者。

取穴:

八卦(10分钟)二马(10分钟)清胃(10分钟)六腑(10分钟)

2、热泄:

病因:

内因肠胃积热,外感不正之气,以致运化失职而发之。

症状:

泄时暴注下迫,大便色黄赤,泄多黄水,有热臭,口渴烦躁,腹痛身热,溲少而黄,肛门灼热。

取穴:

①六腑(15分钟)清大肠(15分钟)清脾胃(10分钟)下推七节骨

②八卦(10分钟)清胃(10分钟)六腑(15分钟)

推1—2次症状减轻,可酌情改用,八卦(10分钟)清胃(15分钟)天河水(15分钟)平肝(5分钟)

8、寒泄

病因:

过食生冷,或腹部受寒以致寒邪凝结中焦、脾失运化所致。

症状:

腹疼肠鸣,泄泻清彻,或白水泻,或色绿,小便清白,面色淡白,口气温和等。

取穴:

外劳(20分钟)清胃(10分钟)天河水(10分钟)

4、脾虚泻

病因:

体质素弱,饮食不节而患泻泄;或久泻伤脾,失司健运。

症状:

食后作泻、消化不良、大便溏、色淡黄,重则完谷不化、腹胀不渴、面黄饥瘦、不思饮食等。

取穴:

①轻症:

外劳(10分钟)清补脾(10分钟)平肝(5分钟)有热者加天河水

②重症:

二马(10分钟)清补脾(10分钟)清补大肠(15分钟)

附:

治腹泻验方,

①炒神曲、焦山渣、炒谷麦芽各三钱、鸡内金(一?

)钱,水煎服。

②鲜白扁豆花

(一)?

两,水煎服

③伤暑腹泻:

火(藿)香二钱、炒扁豆三钱、生车前子三钱,水煎服,加白糖适量日分三次服。

④脾虚泄泻——炒山药、生山药各等量共研细末,小米汤或开水送下。

1一2岁每次服3分(重量),3一5岁每次服5分,5岁以上每次服一钱。

⑤无花果枝、叶适量烧水洗脚及小腿。

⑥高粱(一?

)两白矾二钱,将高粱炒熟与自矾混合,共研细末,每次服(一?

)钱,日三次开水送服。

七、痢疾:

病因: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夏秋季肠道传染病,主要由于恣食生冷,或食被污染的食物,内伤脾胃,外感暑湿疫疠之邪,而生湿化热下注于肠,酝酿成痢。

主要症状:

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含有脓血。

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1、急性痢疾:

分两型:

①赤痢:

痢下色赤、腹痛、里急后重、烦渴引饮、喜冷恶热、小便短赤、舌赤唇干。

治则:

清肠泄热,化湿通滞(先清后补,大清即愈)

体温高时

①六腑(15分钟)、清脾胃(10分钟)、清大肠(15分钟)利小便(5分钟)下推七节骨。

②六腑(15分钟)、八卦(10分钟)、清大肠(15分钟)平肝(5分钟)下推七节骨。

体温退后

①清大肠,独穴推40分钟。

②清补大肠(15分钟),运水入土(10分钟),清小肠(10分钟)。

②白痢:

痢下色白、肠鸣腹痛、面唇青白、渴喜热饮、小便清白。

治则:

温中化湿,利气调中。

取穴:

外劳(10分钟)清补大肠(15分钟)清补脾(10分钟)

有热者加天河水,平肝。

体虚者加二马。

2、慢性痢疾:

急性期治疗不充分,以致病程迁延二个月以上者为慢性。

主要症状:

腹痛、腹泻反复发作,或大便次数较多,而脓血便不明显。

治则:

补中益气,清肠固涩。

取穴:

①清补大肠,独穴推40分钟效佳。

②外劳(15分钟)、清补大肠(15分钟)、二马(10分钟)、平肝(5分钟)

附:

治痢疾验方:

1、白头翁三钱、黄拍二钱、黄连一钱、秦皮二钱,水煎服

2、葛根三钱、黄芩二钱、黄连一钱、甘草一钱,水煎服

3、紫参三钱,水煎代茶。

4、鲜马齿苋二两,大蒜二瓣,共捣烂一次服下。

八、宿积病(小儿营养不良)

病因:

本病主要是由于母奶不足或喂养不当所致。

或早产儿,长期生病如腹泻,慢性痢疾,结核病等也常是致病原因。

症状:

面色青黄、肌肉消瘦、皮毛憔悴、肚大坚硬、青筋暴露、懒进饮食、大便臭秽(长期消化不良)、小便混浊。

治则:

消导攻积、补脾健胃。

取穴:

1二马(15分钟)、补脾(15分钟)、平肝(5分钟)

腹胀重——加四横纹,有痰者一一加八卦

②腹痛明显者改用:

外劳(15分钟)、补脾(15分钟)、平肝(5分钟)

加刺四缝穴,隔日针一次对疳积病有特效

附:

四缝穴:

是经外奇穴,手三阴经脉所过之处,位于食、中、无名、小指四指的中节纹。

针四缝可以清热除烦,通调百脉,治疗疳积,特别适用于烦躁明显者。

附:

治疳积验方:

①鸡内金三钱、山楂二两,共研细末,每次服5分,每日两次。

②肥儿丸按说明服。

九、□疮

病因:

口疮是指口腔粘膜,发生的炎症性的病变,多见于上感或高烧之后。

多因内热蕴于心脾二经,循经发于口舌所致。

症状:

舌尖红赤,舌有白色溃荡,流口水,往往因疼痛而吮乳困难。

重者发烧,烦躁不安。

取穴:

①清胃(15分钟)、天河水(15分钟)、四横纹(10分钟)

②清脾胃(15分钟)、天河水(10分钟)

发烧——改用六腑;流口水重——加小横纹;烦躁惊悸——加小天心。

外用柿霜、西瓜霜,或冰硼散涂口腔。

附:

治口疮验方:

1、吴茱萸末五钱,分二次用醋调成糊状,糊患儿足心,用布固定,晚上敷,次晨取下。

2、生地五钱、木通二钱、竹叶二钱、灯芯五分、甘草稍钱,水煎服。

3、石榴皮,烧存性,研为细末,搽口内,每日二次。

十、便秘

病因:

多因喝水太少,肠中积热,或没有养成按时排便的刁惯;营养不良,致大肠机能不正常而引起。

症状:

大便秘结,排便费力,几日一行,重肛门裂出血或脱肛。

取穴:

①清补脾(10分钟)、清大肠(15分钟)、运水入土(10分钟)、平肝(5分钟)

②略带热象者:

运水入土(10分钟)、清大肠(15分钟)、平肝肺(10分钟)、天河水(5分钟)

腹胀加四横纹。

③独揉神阀10一15分钟,很效。

附:

治便秘验方:

1、麻仁滋脾丸

2、肥儿丸

3、润肠饮:

蜂蜜三钱、盐五分,两岁者一次服下。

十一、脱肛:

病因:

多由小儿体弱,脾肺气虚,或泻痢日久所致。

症状和治疗:

①肛门脱出不收,红肿刺痛,作痒者,属实热。

取穴:

清大肠(10分钟)、八卦(10分钟)、外劳(10分钟)、六腑(天河水)10分钟

②精神萎靡、体弱无力、食欲不振、不甚肿痛者、大便时肛门脱出,属气虚。

取穴

A、二马15分钟、补脾15分钟、平肝5分钟

上推七节骨或灸百会。

B、外劳10分钟、清补大肠15分钟、补脾10分钟

C、二马10分钟、清补脾19分钟、清补大肠15分钟

附:

治脱肛验方:

刺猬皮粉二两和面半斤加蛋、糖适量调味,烙小饼20个,随意服之。

十二、遗尿:

病因:

多因下元虚寒、膀恍不约所致。

症状,

平素体弱、面色苍白、肢冷无力、饮食无味、白天小便频数、夜间梦中小便自遗或大便搪泻等。

取穴,

①体质虚弱者:

二马(20分钟)、补肾(15分钟)、运水入土(10分钟)、平肝(5分钟)

有热者加天河水。

②身体尚健者:

清补脾(10分钟)、清小肠(10分钟)、天河水(5分钟)、平肝(10分钟)

附:

治遗尿验方:

1、桑螵蛸、益智仁各五钱、水煎服

2、鸡肠一具,焙干研细末,每日二次,每次一钱至二钱,开水送下。

十三、水痘:

病因:

多为湿邪内蕴、时邪外袭、郁于肌表而发。

症状:

初起具有上感症伏,发烧、畏寒、面赤烦躁惊惕,或上述症伏轻微,在不知不觉中出痘,先面颈—胸背—四肢,初为米粒大小红赤色疹子,突出于皮肤之上,一出即灌清浆,作痒,随出随魇,数日结痂脱落。

取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