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56360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37 大小:8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7页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7页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7页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7页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7页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7页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7页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7页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7页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7页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7页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7页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7页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7页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7页
亲,该文档总共1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1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docx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

 

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自评估报告模板

(公共建筑)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

(盖章)

参与单位:

(盖章)

标识类型:

申报星级:

申报时间: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促进中心编制

二〇一二年月

填写说明

1.本报告适用于申请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公共建筑,由申报单位填写,一律采用A4规格的纸和4号宋体字打印。

2.“达标判定”项的填写方式:

满足要求的项在□中填写“√”;不满足要求的项在□中填写“×”;不参评的项在□中填写“○”,规划设计阶段不参评的项已用“—”标出。

如因项目实际情况致使某些条文不参评,请在该条文“评价要点”中阐明原因,并在“实际提交证明材料”中提供证明材料。

3.“实际提交材料”中列表填写对应条文实际提交的材料的全称。

4.本报告封面的“项目名称”、“申报单位”、“参与单位”请务必认真、仔细填写,并与申报书保持一致,如因笔误造成评审或证书制作问题,后果自负。

5.若采用本报告参考样式,可进行编辑性修改,但不应自行删除技术内容和要求。

一、自评总述

1、公共建筑运行阶段评价划分等级的项数要求

等级

一般项数(共49项)

优选项数

(共17项)

节地与室外环境

(共8项)

节能与能源利用

(共10项)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共7项)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共9项)

室内环境

质量

(共6项)

运营管理

(共9项)

4

4

3

5

3

4

-

★★

5

6

4

6

4

5

8

★★★

6

8

6

7

5

7

12

2、项目自评估情况汇总

节地与室

外环境

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水与水

资源利用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室内环境质量

运营

管理

优选

项数

控制项共35项

总项数

6

9

6

4

7

3

/

达标

/

不达标

/

不参评

/

无法判定

/

一般项共49项

总项数

8

10

7

9

6

9

/

达标

/

不达标

/

不参评

/

无法判定

/

优选项共17项

总项数

3

5

1

3

3

2

17

达标

不达标

不参评

无法判定

创新项

达标

星级

3、自评估结论

经自评估,本项目运行阶段控制项全部达标,一般项与优选项项数达到设计阶段星级的标准。

 

4、项目效果图

二、自评内容

5.1节地与室外环境

名称

类别

编号

标准条文

达标

判定

节地与室外环境

控制项

5.1.1

绿色建筑的选址和建设不应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并符合以下要求:

1场地的选择与建设符合北京市城市规划的要求,不得非法占用保护区用地,不应破坏需要保护的自然资源;

2场地设计应保留和利用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水系和植被等自然资源,确需改造的,在工程结束后应采取生态补偿措施,减少对原有场地水文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5.1.2

建筑场地选址避免地质灾害、洪涝灾害、风灾及含氡土壤的威胁。

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5.1.3

不影响周边建筑物的日照要求。

5.1.4

不对周边建筑物及环境带来光污染,控制建筑外立面可产生反射光和眩光的材质以及室外照明中射向夜空、住户外窗和溢出场地边界的光束。

5.1.5

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通过合理布局和隔离等措施降低污染源的影响。

5.1.6

施工过程满足《绿色施工管理规程》DB11/513中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各种环境污染和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一般项

5.1.7

优先选择具有城市改造潜力、适合再开发的场地,以减少对空地或未开发场地的占用。

5.1.8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建筑面积与建筑占地面积之比不低于25%。

5.1.9

优化场地风环境,保证室外活动区域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控制建筑物周围人行区域距地面1.5m高处的风速低于5m/s。

5.1.10

场地环境噪声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要求。

5.1.11

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北京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构成乔、灌、草及层间植物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

5.1.12

合理采用屋顶绿化方式,屋顶绿化面积占建筑屋顶可绿化总面积的比例不小于30%;鼓励实施建筑垂直绿化。

5.1.13

场地下垫面遮荫与浅色饰面应满足以下要求:

1场地中不少于30%的硬质地面有遮荫或铺设太阳辐射吸收率为0.3~0.7的浅色材料;

2不少于75%的非绿化屋面为浅色饰面,坡屋顶饰面的太阳辐射吸收率小于0.7,平屋顶饰面的太阳辐射吸收率小于0.5;

3无遮荫的地面停车位占地面总停车位的比例不超过30%。

5.1.14

场地交通组织合理,交通组织及停车设计满足以下三项要求中的两项:

1选址出入口的设置方便使用者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主要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且有2条及以上公交线路;

2场地内机动车停车优先采用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方式,鼓励减少地面停车;

3场地内配套有相应的自行车停车设施。

优选项

5.1.15

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

对已被污染的废弃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

5.1.16

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并纳入规划项目。

5.1.17

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大于等于40%。

注:

“达标判定”项的填写方式:

满足要求的项填写“√”;不满足要求的项填写“×”;不参评的项填写“○”。

控制项

5.1.1绿色建筑的选址和建设不应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并符合以下要求:

1场地的选择与建设符合北京市城市规划的要求,不得非法占用保护区用地,不应破坏需要保护的自然资源;

2场地设计应保留和利用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水系和植被等自然资源,确需改造的,在工程结束后应采取生态补偿措施,减少对原有场地水文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1)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评价要点:

场地内是否有以下资源或地形:

□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其他保护区、□以上皆无

简要说明原有场地地形或资源概况(100字以内)。

若含有上款所列资源或地形,简要说明采取的保护或改造措施和效果(200字以内)。

3)证明材料:

建议提交清单:

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的项目审批文件,规划管理部门出具的土地勘测定界图或现状地形图,规划管理部门出具的规划(选址)意见书,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提供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表),文物局、园林局、旅游局或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相关证明文件,建筑总平面竣工图、竖向设计竣工图,相关处理方案及实际效果的报告等。

要求:

1.土地勘测定界图或现状地形图应包括红线范围、竖向标高、原有地物等;

2.如原场地内有以上资源或地形,应包括相应改造或生态复原措施和实施效果。

实际提交材料:

5.1.2建筑场地选址避免地质灾害、洪涝灾害、风灾及含氡土壤的威胁。

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1)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评价要点

场地选址附近是否有以下威胁或者危险源:

□抗震不利地段(如地震断裂带、易液化土、人工填土等)、□滑坡、□泥石流、□洪灾、□风切变、□含氡土壤、□电磁辐射(如电视广播发射塔、雷达站、通信发射台、变电站、高压电线等)、□火、爆、有毒物质等(如油库、煤气站、有毒物质车间等)、□以上皆无

简要说明避免以上威胁或危险源的措施。

(300字以内)

3)证明材料

建议提交清单:

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的项目审批文件,规划管理部门出具的土地勘测定界图或现状地形图,规划管理部门出具的规划(选址)意见书,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提供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表)及相关专项检测报告(如土壤氡检测报告)等。

要求:

1.土地勘测定界图或现状地形图应包括红线范围、竖向标高、原有地物等;

2.如场地内包含可能的威胁或危险源,应提供针对不同类型威胁或危险源所采取的防护措施,以及运行后的现场检测报告。

实际提交材料:

5.1.3不影响周边建筑物的日照要求。

1)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评价要点

周边是否有居住建筑或其它对日照有特殊要求的建筑:

□是、□否

如周边有居住建筑或其它对日照有特殊要求的建筑,本项目是否影响其日照要求:

□是、□否

3)证明材料

建议提交清单:

由施工单位提供的建筑总平面竣工图,由设计单位或第三方提供规划审批部门认可的日照模拟分析报告等。

要求:

1.总平面图中应反映本地块与周边居住类地块的空间相邻关系(距离、高度等),以及周边建筑的性质等;

2.日照模拟分析报告须通过北京市规划审批部门认可的计算软件对日照阴影及日照时间进行模拟计算,提供该地块可能产生日照影响范围内的日照分析图及详细的计算说明书。

实际提交材料:

5.1.4不对周边建筑物及环境带来光污染,控制建筑外立面可产生反射光和眩光的材质以及室外照明中射向夜空、住户外窗和溢出场地边界的光束。

1)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评价要点

是否采用玻璃幕墙或镜面式铝合金装饰外墙:

□是、□否。

如是,简要说明采用何种措施避免对周边建筑造成光污染(200字以内)。

室外景观照明是否有直射光射入空中:

□是、□否

3)证明材料

建议提交清单:

由施工单位提供的建筑总平面竣工图,建筑立面竣工图纸和建筑施工图设计说明,玻璃幕墙或镜面式金属装饰外墙等主要竣工文件、室外景观照明竣工图纸和设计说明、相关专项报告,由申报单位提供建筑效果图及相关现场照片等。

要求:

相关专项报告应包含光污染分析的相关说明,在说明中明确玻璃反射率。

实际提交材料:

5.1.5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通过合理布局和隔离等措施降低污染源的影响。

1)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评价要点

场地内是否有出现以下建筑或设施:

□餐饮类建筑、□锅炉房、□垃圾运转站、

□其他易产生烟、气、尘、噪声的建筑或设施(请填写)、□以上皆无

如有以上建筑或设施,简要说明避免排放超标和降低污染源影响的控制措施:

(200字以内)

3)证明材料

建议提交清单:

由施工单位提供的建筑总平面竣工图,可体现各控制措施的相关竣工图纸或说明,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提供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表)、相关专向报告或运行后的现场检测报告等。

要求:

1.如有以上提到的建筑或设施,应在竣工图纸上标明各污染源的位置和类型;

2.相关专项报告中应包括针对各污染源采取的控制措施,并与竣工图纸相吻合。

实际提交材料:

5.1.6施工过程满足《绿色施工管理规程》DB11/513中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各种环境污染和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1)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评价要点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对周边主要可能产生以下污染及影响:

□扬尘及大气污染、□土壤侵蚀和污染、□污水、□噪声影响、□光污染、

□人群、设施安全影响、□其他污染或影响(请填写)、□以上皆无

如有以上污染或影响,简要说明控制措施:

(200字以内)

3)证明材料

建议提交清单:

1.招投标文件、文明施工合同、实施单位编写的环境保护计划书、公布/公示的施工规程等含有环境保护内容的相关施工文件;

2.施工单位出具的严格照此要求施工的声明;

3.项目实施记录文件,或评审过相关内容的省部级以上奖项的相关证明材料。

4.环境保护结果自评报告或说明,以及当地环保或建设等有关管理部门对环境影响因子如扬尘、噪声、污水排放等评价的达标证明、审查文件等。

要求:

1.施工文件应涉及的内容包括控制扬尘及大气污染、土壤侵蚀和污染、污水、噪声、照明、现场围挡设置等;

2.实施记录文件包括实地照片、实时连续录像等;

3.评审过相关内容的省部级以上奖项的相关证明材料,包括绿色文明安全施工奖等。

实际提交材料:

一般项

5.1.7优先选择具有城市改造潜力、适合再开发的场地,以减少对空地或未开发场地的占用。

1)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评价要点

1.原始场地为空地或未开发场地:

□是、□否

是否选择利用具有城市改造潜力、适合再开发的场地:

□是、□否

该地块已有建筑物的平均使用年限约为_____年,主要建筑建成年代约为_____

该地块已有建筑容积率为_____

该地块已有建筑主要建筑层数为_____

2.简要说明场地现状以及改造或更新的合理性:

(300字以内)

 

3)证明材料

建议提交清单:

由规划管理部门出具的土地勘测定界图或现状地形图,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表),以及项目立项书等可证明场地为具有城市改造潜力、适合再开发的相关文件(包括对现有建筑状况的评估,及开发方式的合理性分析等)。

要求:

土地勘测定界图或现状地形图应体现原来已有建筑物的真实现状以及位置、高度等信息。

实际提交材料:

 

 

5.1.8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建筑面积与建筑占地面积之比不低于25%。

1)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不参评(既有建筑改造项目此条不参评)

2)评价要点

是否有地下空间:

□是、□否

地下建筑面积:

m2

建筑占地面积:

m2

地下建筑面积与建筑占地面积之比为%

地下空间主要功能为

3)证明材料

建议提交清单:

由施工单位提供的建筑总平面竣工图、地下各层平面竣工图、剖面竣工图和设计说明。

要求:

1.文档中应包括地下空间的功能、面积等。

2.建筑总平面图中应包括详细的技术经济指标表(表中需明确地下建筑面积及建筑占地面积等相关数据)。

实际提交材料:

5.1.9优化场地风环境,保证室外活动区域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控制建筑物周围人行区域距地面1.5m高处的风速低于5m/s。

1)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评价要点

室外风环境模拟得到的建筑周围人行区域距地面1.5m处风速是否小于5m/s:

□是、□否

简要说明本项目室外风环境情况或改善风环境的措施:

(200字以内)

3)证明材料

建议提交清单:

由施工单位提供的建筑总平面竣工图,由第三方或设计单位提供的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及措施或运行后典型气候条件下的现场测试报告等。

要求:

1.室外风环境模拟报告中应提供建筑周围人行区域距地面1.5m处风速预测结果;

2.如采取措施改善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环境,应提供相应说明;

3.现场测试报告中所谓典型气候条件应与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过去几十年的风速、风向进行对比。

实际提交材料清单:

5.1.10场地环境噪声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规定。

1)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评价要点

场地位于《声环境质量标准》类型

场地噪声

标准值(dB)

测试值(dB)

昼间

夜间

如环境噪声值不达标,简要说明降噪声措施。

(200字以内)

3)证明材料

建议提交清单:

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提供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运行后的环境噪声现场测试报告及现场措施落实情况说明。

要求:

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应包含对场地周边噪声情况的分析内容,以及环境噪声测试结果;

2.若环境噪声测试值比标准规定值高,应提供降低噪声措施落实情况的说明,并通过场地声环境模拟分析或现场测试报告对其效果给出明确结论。

实际提交材料:

5.1.11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北京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构成乔、灌、草及层间植物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

1)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评价要点

绿化物种是否主要选用适宜北京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

□是、□否

是否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

□是、□否

请列举本项目中的主要绿化物种:

(200字以内)

3)证明材料

建议提交清单:

由施工单位提供的景观总平面竣工图和设计说明、种植竣工图、苗木表等,以及苗木出圃证明、苗木产地表和苗木产地位置示意图等相关证明材料。

要求:

1.苗木表应包括所有植物名称、规格、数量、乔灌等分类,并与图纸相吻合;

2.苗木产地表中的物种应按乔木、灌木、藤本、赏竹、花卉、草坪及地被植物等进行归类,并注明各物种的数量和产地。

苗木产地位置示意图应标明所有苗木出圃地,以及建设场地500km的范围。

实际提交材料:

5.1.12合理采用屋顶绿化方式,屋顶绿化面积占建筑屋顶可绿化总面积的比例不小于30%;鼓励实施建筑垂直绿化。

 

1)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评价要点

是否采用屋顶绿化:

□是、□否

是否采用垂直绿化:

□是、□否

屋顶可绿化面积:

m2;屋顶绿化面积:

m2

屋顶绿化面积占屋顶可绿化面积比例:

%

简要说明屋顶绿化或垂直绿化:

(200字以内)

1.屋顶绿化或垂直绿化的位置、方式等

2.主要植物种类等

3)证明材料

建议提交清单:

施工单位提供的建筑竣工图设计说明、屋顶总平面竣工图、屋顶绿化竣工图、建筑立面竣工图、垂直绿化竣工图、种植竣工图、相关构造图,以及实际种植效果证明(照片等)。

要求:

1.屋顶绿化竣工图纸中应提供屋顶可绿化范围,明确绿化面积、屋顶绿化的做法;

2.垂直绿化竣工图纸中应提供垂直绿化的位置、面积及做法。

实际提交材料:

5.1.13场地下垫面遮荫与浅色饰面应满足以下要求:

1场地中不少于30%的硬质地面有遮荫或铺设太阳辐射吸收率为0.3~0.7的浅色材料;

2不少于75%的非绿化屋面为浅色饰面,坡屋顶饰面的太阳辐射吸收率小于0.7,平屋顶饰面的太阳辐射吸收率小于0.5;

3无遮荫的地面停车位占地面总停车位的比率不超过30%;

 

1)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评价要点

简要说明各项措施内容及相关指标。

(300字以内)

3)证明材料

建议提交清单:

场地热环境优化措施分析报告,并根据需要提交相关施工图纸和说明。

要求:

1.措施分析报告应详细阐述所采用的措施,标明各项措施的位置及范围,并注明相关计算过程等;

2.由施工单位提供的建筑竣工图设计说明、建筑总平面竣工图、屋顶平面竣工图、场地铺装竣工图及说明、景观种植竣工图等。

实际提交材料:

5.1.14场地交通组织合理,交通组织及停车设计满足以下三项要求中的两项:

1选址出入口的设置方便使用者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主要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且有2条及以上公交线路;

2场地内机动车停车优先采用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方式,鼓励减少地面停车;

3场地内配套有相应的自行车停车设施。

 

1)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评价要点

交通组织是否人车分行:

□是、□否

场地主要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实际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是、□否

公交线路有条,线路名称

场地内机动车总停车位:

辆;地面停车位:

场地内是否有自行车停车设施:

□是、□否

请对交通组织和停车系统进行简要分析。

(300字以内)

3)证明材料

建议提交清单:

申报单位提供的项目所在地最新交通地图,由施工单位提供建筑竣工图设计说明、建筑总平面图、场地交通分析图等。

要求:

1.竣工图中应注明机动车停车方式、总停车位数和地面停车位数,以及自行车停车设施的面积及位置等;

2.交通分析图应标明处于住区出入口500m范围内公交站点的线路名称和位置;

3.提供的当地最新交通地图应为正规交通地图,并标出项目所在位置。

实际提交材料:

优选项

5.1.15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

对已被污染的废弃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

1)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评价要点

是否利用废弃场地:

□是、□否

所选废弃场地为:

□不可建设用地、□仓库、□工厂弃置地、□其他

对原有场地是否进行检测或处理:

□是、□否

简要说明该废弃场地情况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200字以内)

3)证明材料

建议提交清单:

由规划管理部门出具的土地勘测定界图或现状地形图,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提供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表)、场地检测报告、处理方案,以及运行后的场地现场检测报告等。

要求:

1.土地勘测定界图或现状地形图应包括原有废弃场地地形,并标明废弃场地区域;

2.说明对废弃场地采取的检测和处理措施,提供相应的检测、评估报告。

实际提交材料:

5.1.16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并纳入规划项目。

1)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评价要点

1.是否保留了尚可利用的旧建筑并纳入规划项目:

□是、□否

2.保留和利用的旧建筑部分为:

□立面、□环境、□主体结构、□室内空间

3.简要说明以下内容:

(300字以内)

(1)原有旧建筑基本情况

(2)对旧建筑如何进行再利用

3)证明材料

建议提交清单:

由规划管理部门出具的土地勘测定界图或现状地形图、、旧建筑相关图纸或照片;由施工单位提供的旧建筑改造总平面竣工图和设计说明,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提供的旧建筑结构检测报告等。

要求:

1.需在总平面中标出旧建筑位置;

2.说明原有旧建筑的功能、面积等基本情况,旧建筑的结构检测结果;

3.旧建筑改造竣工图应明确被保留再利用的旧建筑原有的功能、面积等基本情况及改造后的方案。

实际提交材料:

5.1.17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大于等于40%。

1)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评价要点

室外透水地面面积:

m2(自然裸露地面、公共绿地、绿化地面和镂空面积大于等于40%的镂空铺地,如植草砖,以及符合产品标准《透水砖》C/T945-2005要求的透水砖)

室外地面面积:

m2

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

简要说明室外透水地面设计方案以及各类透水地面面积等。

(200字以内)

3)证明材料

建议提交清单:

由施工单位提供的景观总平面竣工图和设计说明、场地铺装竣工图、透水地面做法说明或详图等。

要求:

需在图纸或说明中根据透水地面类型分别标明室外透水地面位置、范围、面积、铺装材料等。

实际提交材料:

5.2节能与能源利用

名称

类别

编号

标准条文

达标

判定

节能与能源利用

控制项

5.2.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公共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