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56585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docx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

博物馆学基础复习

曹杰整理王一凡修订

第一讲博物馆和博物馆学

第一节什么是博物馆

一、博物馆的定义

①美国:

博物馆是非营利的常设性机构,其存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组织临时展览,该机构应享有免交联邦和州所得税的待遇,向社会开放,由代表社会利益的机构进行管理,为社会利益而保存、保护、研究、阐释、收集、陈列具有教育和欣赏作用的物品及具有教育和文化价值的标本,包括艺术品、科学标本、历史遗物和工业技术制成品,符合前述定义的还包括具备上述特点的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天象厅、历史文化学会、历史建筑遗址等。

②中国:

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重要组织部分。

③国际博物馆协会: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常设机构,并向大众开放。

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

二、博物馆的性质、特征、职能构成要素及作用

性质:

“三性两务”:

博物馆的基本性质是科学研究机构、文化教育机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以及自然标本的收藏所;博物馆的基本任务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作用:

①基本作用:

对社会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②政治作用:

反映一个国家对历史与现实的态度。

③为科研提供资料。

④促进经济发展。

⑤休闲娱乐。

⑥文化作用。

第二节博物馆学

一、博物馆学的定义:

博物馆学是一种对博物馆的历史和背景、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博物馆的研究、保护、教育和组织,博物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对不同博物馆进行分类的研究。

二、博物馆学的发展历史

(1)西方博物馆学的发展历史

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

经验描述阶段——就事论事的研究,没有进行整体性、系统性。

1565年,荷兰昆贝齐提出“藏品应先分类再展览”。

1727年,尼克利乌斯出版第一部以“博物馆方法学”命名的著作,主要探讨藏品的分类、管理和补充来源。

他认为博物馆应该根据便于学习的原则展出藏品。

自然标本必须与人工制品分开。

自然标本应从人体解剖开始,人工制品则应按时间顺序排列。

1880年美国鲁金斯提出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②20世纪50年代至70、80年代:

博物馆学体系逐渐形成

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两部著作

日本棚桥源太郎《博物馆学纲要》(博物馆的历史、种类、职能、保管、陈列、宣传教育等许多理论和实际业务工作)

1955年苏联出版《苏联博物馆学基础》

③20世纪70、80年代至今:

重点研究博物馆与社会的关系

新博物馆学:

扩大博物馆功能;强调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博物馆应和社区结合起来,社区居民是博物馆的主人;博物馆应把历史与未来结合起来;弘扬民族文化,反对文化一体化。

(2)中国博物馆学的发展历史

①20世纪30年代至建国

张謇、蔡元培

1936年6月,费畊雨、费鸿年合著《博物馆学概论》

1936年7月,陈瑞志著《博物馆学通论》

20世纪40年代,曾昭燏著《博物馆》及荆三林著《博物馆学大纲》

②20世纪50-80年代

1957年傅振伦著《博物馆学概论》出版

1961年文化部组织编写、出版《博物馆工作概论》

中央提出“三性两务”:

博物馆的基本性质是科学研究机构、文化教育机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以及自然标本的收藏所;博物馆的基本任务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第二讲西方博物馆发展史

一、西方博物馆的起源——萌芽期

(1)最早的博物馆

①古希腊特菲尔·奥林帕斯神殿——公元前5世纪——保存战利品和雕塑等古物

②亚历山大里亚学院

前284年,托勒密王朝在亚历山大里亚港湾创建的当时最大的学术和艺术中心。

博物馆由大厅、研究室组成,陈列有关天文学、医学和文化艺术的藏品以及作家和诗人的手稿(公元1世纪时达50万卷)。

直至公元4世纪,该馆都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科学和艺术中心。

③古罗马万神庙∕潘提翁神庙——西方最早的人物纪念馆。

(2)特点

①藏品数量十分有局限性,主要是战利品、古物;

②对藏品也进行收集、陈列,但未从博物馆学角度进行整理研究;

③作用主要是展示胜利者的成就;

④博物馆的功能未从其他机构的功能中分离出来。

二、中世纪时期

(1)特点

①藏品中既包括古物,又包括藏品;②既进行收藏,又进行研究,还兼具教化功能;③多是修道院或教堂的附属品。

(2)地点:

教堂、修道院、王室

(3)例举:

意大利的圣·马可教堂、德国的哈雷修道院

三、近代博物馆的出现

(1)背景

①17、18世纪自然科学获得长足发展,科学发明多达一百多项,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发展并成熟,改变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促进人们文物收藏观念的开放,扩大了藏品领域,加深了人们对文物标本价值的认识。

②工业革命使社会财富的积累速度大大超过以往,使社会出现有闲阶层、闲散资本,为文物收藏和博物馆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法国百科全书派通过对当时科学文化知识的总结,普及了科学文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同时也为博物馆提供了舆论准备。

④法国大革命战胜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革命后的法规中明确指出博物馆是国家教育的必要手段,对国民进行教育是国家的义务。

(2)诞生——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1682年,英国贵族阿什莫林将其收藏的货币、徽章、武器、服饰、美术品、考古出土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和各种动植物矿物标本全部捐献给牛津大学,建立了向公众和学者公共开放的博物馆。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近代博物馆特征的博物馆,因为它的建立标志着博物馆开始向社会公众开放,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场所。

(3)社会化

①不列颠博物馆

不列颠博物馆是在私人收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奠基人是英国医生汉司·斯隆,其晚年收藏的文物达79575件,以及藏有4万件手稿的图书馆。

1759年1月15日,改馆在一座17世纪的法国城堡式建筑开幕并对外开放。

最初分为印刷出版部、手稿部(包括钱币、绘画)、自然和人工制品部。

②卢浮宫

1793年7月27日,法国政府决定:

巴黎卢浮宫改为共和国艺术博物馆,组成专门委员会管理。

卢浮宫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畔,12世纪末,这里是一座城堡;1527年和1546年两次改建,按文艺复兴时期的形制修建成王宫,并开始收藏艺术珍品。

路易十四时艺术藏品总量达20000件。

卢浮宫现有藏品四十万多件,其中爱神维纳斯雕像、达·芬奇《蒙娜丽莎》和萨莫色雷斯胜利女神像被誉为世界艺术三宝。

卢浮宫的开放标志着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许多大博物馆在他的推动下得以开放,一些王宫殿堂也都开放了。

可以说,法国大革命开创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起点,博物馆工作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博物馆事业成为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近代博物馆的发展(19世纪-20世纪中叶)

1.科学工业博物馆的发展

(1)背景

①19世纪在文化史上被称为“科学世纪”,进化论、细胞论和能量守恒定律均在该世纪建立,重大科学发现超过以往任何世纪,因而向公众传播这些最新成果成为社会问题。

②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财富过度集中。

③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加紧掠夺亚非拉人民,自由资本主义逐渐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侵略、掠夺亚非人民的文化遗产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现象,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抗争成为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题。

④国际共产主义学说和运动的诞生和发展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转化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英国万国博览会

1851年,英国为了展示工业革命的成果,在伦敦举办万国博览会(水晶宫展览)。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自主持筹办博览会。

博览会特别强调“展示工业革命的成果,显示把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未来情景”。

欧洲各国先进的织染、窑业等工业产品和优美的工艺品都集中到那里展出。

这次博览会奠定了英国两个博物馆藏品的基础:

一是1852年成立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一是1853年成立的坎星顿科学技术博物馆。

2.大型博物馆的建立

(1)美国史密松学院

史密松学院建立于美国首都华盛顿,是一个很大的博物馆复合体。

1838年由美国国会完成接收英国化学家史密松的捐赠手续,将十万美金运到美国,1840年美国政府组成一个评议委员会来管理这笔捐款,并以此建立史密松学院。

至今包括13个博物馆(弗利尔美术博物馆、美国历史博物馆、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国家肖像画廊、航天博物馆、赫什霍恩博物馆、艺术与工业大楼、兰维克美术博物馆、非洲艺术馆、国家动物园、安娜考斯提亚邻里博物馆、国家美术馆)、17个研究中心。

(2)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标志美国大型艺术博物馆的出现

3.博物馆科学水平提高,运作方式也更为科学

(1)《汤姆逊分类法》(1836年)

哥本哈根博物馆的汤姆逊按照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个历史时期划分藏品,不少国家竞相采用。

(2)生态复原陈列法

4.各国的和国际的博物馆专业组织相继建立

(1)英国博物馆协会成立于1889年,是世界最早的博物馆专业组织。

(2)1903年,欧洲各国在德国的满海姆召开第一次博物馆会议。

(3)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并明确规定协会的任务是出版年刊、会刊,以帮助了解世界博物馆的情况,不断探讨工作中的问题。

(4)1926年,国际联盟在巴黎成立了国际博物馆事务局。

(5)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设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内。

5.苏联的博物馆建设

(1)地志性博物馆——陈列内容包括自然风貌、历史人文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三部分

(2)自上而下地有计划地(如五年计划)兴建博物馆。

6.美国博物馆的兴起和博物馆教化功能的强化

1880年英国博物馆学者鲁金斯《博物馆之功能》中强调博物馆应成为一般人的教育场所的观点。

五、当代博物馆的发展

1.背景:

两极向多极发展,经济上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科技飞速进步,博物馆的质量和办馆理念均有较大发展。

2.新发展

①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使得博物馆关注下层,白人的优越感受到冲击,让底层人民了解博物馆、为底层人民服务成为主流,比如在贫民窟建立分馆、邻里博物馆出现等。

②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科学中心建立,兴起探索宫出现。

③20世纪70年代,环境问题的提出促使生态博物馆建立(工作人员多非专业而多志愿者、逐渐建立馆长与群众间的双向管理)。

④社区博物馆出现,更符合人的自由发展的需要,贴近民众生活,适应文化资产的保存的趋势。

⑤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博物馆、虚拟博物馆蓬勃发展。

优点:

使馆藏品更好地被大众了解。

缺点:

被某些人用于其他用途(如盗用图片);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设备投入高。

⑥进入21世纪,2000年前后,美国文化向外传播,博物馆如何保存民族文化成为新话题。

认识:

1发达国家在形式上形成由大型著名博物馆、各层次各类别专业博物馆以及众多小型博物馆、社区博物馆共同构成的体系,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紧密联系。

2博物馆功能越来越复杂,关注社会与环境,参与社会发展。

3管理上尽可能运用信息技术,强化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

第三讲中国博物馆发展史

一、古代对文物的收藏

①皇家收藏②家族收藏(祠堂)

③庙堂收藏④文人之间的收藏(金石学:

研究、品味;认识古代文物,积累研究方法)

※中西方古代博物馆的异同

(1)相同:

保存和利用文物、遗迹、遗址进行社会文化教育活动。

(2)不同:

①目的:

西方——宗教;中国——玩赏、审美享受。

②内容:

西方——文物与自然标本兼收;中国——仅收藏文物。

二、近代博物馆的兴起

1.对博物馆的介绍

①徐继畬:

1848年辑著《瀛环志略》,介绍西方各国地理、历史及风土人情,其中就介绍了一些国家的军事博物馆、历史文物馆。

②斌椿:

1866年清政府第一次正式派出官员访问欧洲,斌椿在游记中记述了西方的“万种园”“禽古馆”等。

③王韬、黄遵宪(《日本杂事诗》)、陈兰彬(《使美纪略》中记述了美国华盛顿市西的华盛顿纪念馆)

19世纪40至70、80年代中国人对博物馆认识的特点:

仅作为一般风物人情了解,未进行专门的考察研究,不过这些介绍开拓了人们的视野,足够认识到博物馆的社会意义,从而为建设中国自己的博物馆创造了条件。

2.维新人士

①康有为:

1898年在《大同书》中主张在全国三级行政组织中都建立博物馆。

②梁启超在论学会的文章中提出了建设博物馆的设想。

三、中国人自建的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1.张謇:

立宪派政治活动家和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

曾为清末状元,后投身商界,主张把实业和教育作为振兴中国的首要大事。

1896年在南通创办我国最早的一家较大规模纺织工厂大生纱厂。

1902年创办我国第一所师范院校南通师范学校。

1903年赴日考察实业与教育回国后,积极倡导创办博物馆,并于1905年建立南通博物苑。

他认为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国家重要的学术部门和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在博物馆建设方面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认识:

①国家收藏与个人收藏同等重要;②博物馆要古今中外广事收罗,陈列要分门别类,应当“参研学理,确有规则”;③博物馆应当由内行的专业人员来管理;④收藏要与陈列分开,方便群众参观于自身管理;⑤博物馆馆址应选择交通便利、便于开拓之地,周围环境需要美化,架子要合适。

2.南通博物苑

近代中国人自己建设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905年张謇在南通师范学校以西创立。

包括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藏品达2900多号、计20000余件。

自然标本的搜罗遍及五大洲许多国家,如日本的三叶虫。

它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四、中华民国的博物馆

1.故宫博物院

1924年10月,冯玉祥率部回师北京举行政变,成立临时政府。

11月初临时政府决定驱逐溥仪出宫,11月20日成立“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

1925年9月29日善后委员会通过“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推选蔡元培、熊希龄、张学良、黄郛、于右任等21人为董事;李煜瀛、易培基、陈垣、张继、马衡等九人为理事,李煜瀛为理事长。

10月10日在乾清门广场举行成立大会。

该院负责“掌理故宫及所属各处之建筑物、古物、图书、档案之保管、开放及传播事宜”。

设有秘书处、总务处、古物馆、图书馆。

1928-1931年除各宫殿原有陈设保持原状部分开放参观外,又新布置37个专门陈列室,如宋元明画陈列室、明画陈列室等,出版影印字画、图书文献200余种,定期刊物7、8中。

故宫博物院的成立不仅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个政治事件,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此后短短几年间,各地纷纷建立博物馆。

2.国立历史博物馆

中华民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博物馆。

1912年蔡元培主持在北京国子监旧址筹建,任命胡在缙为主任。

开始仅以太学礼器百余件为基本陈列品。

1917年迁往故宫午门。

午门城楼及两翼亭楼作为陈列室,门下东西朝房作为办公室,两廊朝房和端门城楼作为储藏室。

1932年藏品已达余件,分为26类。

3.中央博物院

20世纪20年代,颜惠庆、顾维钧、章士钊、林长民要求北洋军阀政府在北京建立中华博物馆,研究自然科学、工艺品、美术、历史及各种藏品。

1933年4月,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南京成立,筹备处主任为傅斯年,后由李济接任。

其宗旨为“汇集数千年先民遗留之文物及灌输现代科学知识之资料,为系统之陈列,永久之保存,借以为提倡科学研究,辅助民众教育”。

其任务为“系统的调查、采集、保管、陈列,并说明一切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及现代工艺之材料与标本”。

按规划,该院分为自然、人文、工艺三馆,择定南京中山门内土地159亩为院址,并由英国退还庚款项下拨补建设费150万元。

1936年4月15日成立理事会,推蔡元培为理事长;6月,按建筑师徐敬直的方案开建。

1937年8月,因日本军队的进攻被迫停工,第一期工程仅完成75%。

筹备处前往四川。

4.中国博物馆协会

1935年4月在北京成立,马衡任会长。

协会会员分为机关会员、个人会员、永久会员和名誉会员,协会下设专门委员会,负责审查博物馆学的书籍、专门论文,举办学术讲演会等,还编印有关博物馆丛书,刊行双月刊《中国博物馆协会会报》

5.故宫国宝南迁(1937~1949年,2920箱,23万多件,徐森玉总管)

五、解放区的博物馆

1.特点:

①宣传鼓动的色彩浓;②形式灵活;③贴近民众现实生活

2.作用:

宣传党的政策,鼓舞斗志。

六、外国人在华建立的博物馆

1.徐家汇博物院-震旦博物院

1868年法国天主教会耶稣会士韩伯禄创建。

1883年确定耶稣会总院的南建筑为院舍,主要收藏动植物自然标本,每天下午准人参观,不收费,不过入门后须投名片。

1930年在震旦大学内另建新院舍,更名为震旦博物院。

除原有的动植物标本外,又增设古物部,包括铜器、玉器,计3500件;另有研究室、实验室、图书馆等。

1933年冬正式对外开放。

2.上海博物院

1874年由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创立。

成立目的是调查中国与其邻近国家的情况,收集各类标本。

3.华北博物院:

1904年由法国传教士创办,地址在天津法租界。

4.济南广智院:

1904年,英国传教士创立。

5.北疆博物院:

1914年,法国耶稣会士在天津筹建。

6.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

美国在成都设立的博物馆。

7.日本在华建立的博物馆——侵略中国的见证,攫取中国大量资料

(1)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殖产局附属纪念博物馆:

陈列品分历史、高山族、南洋、地质矿物、动物、植物、杂部等。

抗战胜利后成立台湾省立博物馆。

(2)满蒙博物馆:

1916年日本关东总督府在旅顺建立。

(3)满蒙物资参考馆:

1924年在日本满洲铁路调查所陈列室的基础上成立的。

(4)伪“满洲国”“国立博物馆”(1935年6月建立,1939年改称:

“国立中央博物馆奉天分馆”)

(5)伪“满洲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1939年1月在长春成立。

七、新中国的博物馆

1.1949-1953年

(1)业务上批判旧中国的博物馆办馆方法、思想、体系,建立新中国的办馆方法、思想、体系,举办一些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展览,如故宫博物院的“帝农生活对比”等陈列。

(2)财政上,以改造原有的为主,仅在个别有条件地区筹建新的博物馆。

(3)对博物馆从业人员进行整顿和充实,淘汰旧式的管理人员,补充一些经历过革命洗礼的人员。

(4)接管各地博物馆。

(5)发布《古迹、珍贵文物、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办法》《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

2.1953-1957年

(1)地志博物馆的建立

文化部《对地方博物馆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

“各大行政区或省、市博物馆应当是地方性和综合性的,即以当地的‘自然资源’(包括地理、民族、生物、资源等)、‘历史发展’(包括革命史)、‘民主建设’(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成绩)三部分陈列内容,使之与地方密切配合。

(2)1956年4月21日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①提出博物馆的基本性质是科学研究机构、文化教育机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以及自然标本的收藏所;博物馆的基本任务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②推广建设地志博物馆。

3.1957-1959年

(1)北京三大馆的建设:

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2)“历博模式”

①建筑上仿照中国历史博物馆“无回路强迫式”的结构。

②内容上以历史唯物主义重新解释历史,以郭沫若史学体系组织安排陈列,整体内容形式经中央政治局审批,形成通史陈列模式。

③组织形式上实行“三部一室”制(保管部、陈列部、群众工作部;办公室)。

4.“文革”中的停顿

5.改革开放以来的博物馆事业

(1)北京大学赛克勒艺术博物馆

——第一个由西方人出资在华建立的博物馆,类似于艺术博物馆的陈列,在它的影响下,中国历史博物馆进行了改建,遵照“让文物本身告诉观众”的理念。

(2)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建立开始,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上出现了新的方向。

(3)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五个一”工程的影响下,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了“十大精品展”,带动博物馆水平提高。

(4)2000年后,博物馆迎来大发展时期:

①数量上,国家、各省纷纷建立新的博物馆;类型上,各行各业的博物馆建立。

②许多大学建立博物馆学专业。

(5)与世界博物馆的交流愈来愈频繁、密切,积极参与国际博协的活动。

第四讲博物馆类型

一、博物馆类型研究

——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博物馆群体,且这些特征对博物馆有重要影响。

二、根据单项标准划分的博物馆类型

1.按照藏品种类:

农业博物馆、工业博物馆、军事博物馆、丝绸博物馆……

2.按照隶属关系或资助关系(上层主管、出资单位)

(1)国立博物馆:

①由中央政府资金资助;②数量少;③体现国家形象;④工作范围遍布全国,藏品必须代表一国历史、自然发展;⑤代表国家对外交流;⑥着眼于全国历史发展、国家民族的发展、现政府建立过程及其对历史的态度;⑦馆长由社会显达人士担任(学者、官员)。

(2)大学博物馆:

①学术色彩突出;②工作人员为本校科研人员;③展览代表某一门类或系列。

(3)私立博物馆:

①个人出资;②目的或公益或经济利益。

3.按规模:

大型博物馆、中型博物馆、小型博物馆

小型博物馆:

①规模小、人员少、资金少、数量多;②经济压力大,经营活动受影响;③工作人员一专多能;④与社区关系密切,政治色彩少,侧重于为社会居民服务,对地方政府要求少。

4.按地理位置:

露天博物馆、路(高速公路)边博物馆、城市博物馆、乡村博物馆、遗址博物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

5.按观众特点:

儿童博物馆、警察博物馆、残障博物馆……

6.按职能:

研究型博物馆、收藏博物馆、宣传教育型博物馆……

7.国家文物局的分类:

综合性博物馆、纪念性博物馆、专门性(或专题性)博物馆

8.国际通常划分:

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综合博物馆、其他类型。

三、几种重要的博物馆类型

1.历史博物馆

(1)目的:

从历史角度收藏、研究、展示和组织教育,通过历史文物阐述历史发展过程,使观众了解历史。

(2)藏品:

强调历史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3)研究:

①注重揭示藏品内涵,用历史遗物研究历史发展;②鉴定藏品真伪

(4)陈列:

根据不同史观、史学体系准确表现和解释历史现象,重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逻辑性和历史事件的系统性,陈列氛围符合历史基调。

多使用仿制品、复制品、沙盘、模型、油画等。

(5)观众:

①参观有目的性;②把自己置身于历史的旁观者,少与历史关联,感情低卷入;③一次性参观者居多。

(6)教育:

展示历史观或史学研究成果,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宣传爱国主义、革命斗志、文化认同。

2.艺术博物馆

(1)目的:

展示艺术中的人类创造力、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自我完善能力。

(2)藏品:

艺术品

(3)研究:

①艺术创作的材料、技法;②艺术家的成长过程及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及形成原因;③艺术史;④艺术批评。

(4)陈列:

①展现艺术品的艺术表现力、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力;②强调人与展品之间的交流,强调艺术表现力对参与者鉴赏力的提高,强调对观赏者内心的激发和审美能力的调动;③强调艺术品的环境背景的衬托;④多用散点式、分布式陈列。

(5)观众:

①情感高卷入;②参观中调动知识、感官的投入;③参观后拥有成就感;④多次性、重复性。

(6)教育:

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对艺术史的了解

(7)分类:

静态性、表演性。

3.科技类博物馆(自然史、科技馆)

(1)目的:

传播科技观念、方法、知识,了解人与自然、科学的知识

(2)藏品:

科学史料、科技成品、自然标本

(3)研究:

科学史、分类学

(4)陈列:

科技史及自然知识陈列与历史博物馆相同,科技馆注重情景再现

(5)观众:

参与、好奇、探索精神强,对观众要求不高,经常在意外中获得知识

(6)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

第五讲藏品

第一节什么是藏品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