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5871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docx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试题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2))

[填空题]

1王朔是制造热点和现象的高手,1999年,小说()还没出版就被炒得沸沸扬扬。

参考答案:

《看上去很美》

[填空题]

2“十七年”小说中描写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主要有()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吴强的《红日》、欧阳山的()等。

参考答案:

梁斌;《三家巷》

[填空题]

3“样板戏”中的人物都没有爱情生活,李玉和无妻,方海珍无夫,柯湘出场时丈夫被敌人杀害了,江水英是“光荣军属”,丈夫当然不在身边,而()的丈夫则被赶到上海跑单帮去了。

参考答案:

阿庆嫂

[多项选择题]

4、在20世纪40年代,赵树理的小说得到了左翼文学界的一致赞扬,他们的赞扬都集中在()三部作品上。

A.《小二黑结婚》

B.《邪不压正》

C.《李有才板话》

D.《李家庄的变迁》

参考答案:

A,C,D

[填空题]

5余华小说从先锋到世俗的变化对于先锋小说的象征性意义。

参考答案:

我个人认为,余华可以看作是鲁迅之后中国最深刻也最有创新能力的作家。

余华从先锋到世俗的变化,其文学成就有多大可以暂且不论,仅就他的变化的必然看,对于先锋小说是具有象征意义的,那就是任何文学潮流都是要随时代的发展(或时间的流逝)而变化的。

[填空题]

6简述京剧现代戏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

参考答案:

(1)京剧现代戏产生的时代,主要指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个阶段“十七年时期”中的后半段,即从1958年到1964年。

这个时期,刚刚进行了对中国文坛的一系列批判运动,特别是“反右运动”,并还在继续开展反右倾运动。

社会上,又出现了“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大规模运动。

1962年后,“阶级斗争”学说的提出,两个阶级的斗争成为了全党全国“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政治话题,而1964年刚刚开始的“四清运动”(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更加剧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气氛。

(2)京剧现代戏产生的文化语境,主要指当时的文化背景。

一方面,传统文化作为文艺的“旧基地”遭到全面清除,在此之前的几乎所有文学创作都遭到否定和质疑,另一方面,“二革”创作方法(即“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成为了创造“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指导原则。

文艺问题作为“上层建筑”中一个重要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而戏剧,作为一种影响面大,涉及人广的特殊文艺形式,更是得到了比其他文艺形式更多的关注。

[填空题]

7以《一切》和《这也是一切》为例,简要说明北岛诗歌与舒婷诗歌的主要异同。

参考答案:

共同点:

(1)都是朦胧诗潮中的主将;

(2)都表现了内向的风格;

(3)都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不同点:

主要表现在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和艺术倾向上。

北岛是一个孤独、激奋的时代觉醒者,在《一切》中,他以怀疑和指控的态势切入格格不入的现实,表现了他对十年“文革”浩劫的社会现实的批判、怀疑和反抗,,对时代和历史的深客反思。

北岛是一位冷峻的启蒙理性主义者,他的怀疑和批判虽立于现实,但其指向依然是一个未来的世界。

而舒婷则是一个有着鲜明的女性意识的情感型诗人,在《这也是一切》中表现出舒亭特有的温情、浪漫和理想主义色彩。

舒婷诗歌的精神原动力即是建立在理想主义的未来意识之上的,她著名的诗句是:

“理想使痛苦光辉”,她说:

“我已经意识到、被迫意识到,只有我的理想才是我的‘上帝’,它仲裁一切”,“我曾经渴望全心归依,渴望着一声听人指引......我的痛苦,来自我的理想,我的追求......./这就是我的十字架。

补充:

北岛与舒婷虽然都是内向型的,但他们在表达方式上却有很大不同:

舒婷是情感型的,主要致力于挖掘自己(女性)的心灵;而北岛则是思辨型的,主要致力于探讨人类的精神。

舒婷是一个感情至上主义者,并且与所有的女性作家一样,重视自己的直觉和感悟,总是相信世界是美好的,而北岛则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

[填空题]

8如何辩证地评价样板戏

参考答案:

关于样板戏艺术价值:

如果从中国音乐领域的成就看,钢琴奏曲《黄河》是至今还没有哪部作品能超越的经典,(当然,她是从《黄河大合唱》这部经典基础上再创作的经典)。

奇怪的是音乐发烧友最为追捧的是高潮处出现《东方红》和《国际歌》那一版,普遍认为这一版才是正宗。

舞剧《红色娘子歌》的音乐,也是认可雨果公司出品的60年代版,尽管是单声道的。

陈思和以“民间文化”的观点解析样板戏的艺术价值,是很有独到之处。

想想金庸的小说,之所以有其艺术生命力,也在于“民间文化”的因素。

《黄河》、《红色娘子军》采用的是外来的西方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在当代中国成功,也在于这两部作品的民族化。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真正经典的产生,往往是,或者源于政治(如故宫、秦兵马俑等),或者是源于宗教(如敦煌的艺术、欧洲各地的大教堂等),商业是否能产生经典艺术,很让人怀疑,充其量也就是好莱坞那种模样的“经典”。

[填空题]

9以王琦瑶和白流苏为例,说明作家对现代都市的态度在他们身上的表现。

参考答案:

两位主人公本质上是同类人,而且在两位作家笔下女性才是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的精魂;但两位作家在对人物的抒写中却铺展出不同的叙述向度。

张爱玲小说的叙述空间,一直局限于家族式的封闭空间中。

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同样具有家庭和闺阁的特点。

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发展也因此是在原地踏步,使小说的叙述时间处于一种静止的、凝滞的状态。

王安忆小说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张爱玲小说对都市人物心理的剖析,但她笔下的人物(如王琦瑶)却更为自然地把自己交给了社会化的大都市,家庭对她们的约束和托庇荫变得更为松弛,因此她对上海的叙述往往在流通的开放性空间全面展开。

[填空题]

10比较王安忆的《荒山之恋》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在表现爱情对“命运的认同”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王安忆在《荒山之恋》中侧重的是爱情的宿命表达,表达的是一种性格悲剧,即爱情对命运的认同。

如叙述上的先知先觉;结构上的殊途同归;因性格软弱而最终选择了殉情自杀来完成对自我的宣泄等。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抒写的是文明与人性的哀歌。

如,以衰落中的文化作为背景;想追求爱情但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只好退而求婚姻的无奈的白流苏;因香港的陷落而意外获得的患难夫妻之情。

同者,都是宿命的表达;都是文化荒芜的背景。

异者,前者为性格悲剧,后者乃时代悲喜剧(悲者是时代巨轮下个人的渺小和无能为力,喜者恰恰是“机关算尽”时得不到的幸福在无所作为下降临)。

[填空题]

11简述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

参考答案:

(1)死亡和暴力

这种倾向在小说中触目可见。

如《现实一种》、《古典爱情》、《一九八六年》、《在细雨中呼喊》、《世事如烟》等。

(2)冷硬与荒寒

如《古典爱情》:

赴京赶考而落榜的柳生,归来寻找曾有一夜柔情的小姐。

柳生来得及时,此时小姐的一条玉腿被切下正准备上席——余华所展示的古代饥荒吃人场面令人毛骨悚然,肉铺前排长龙的人群正等着屠夫分肉。

(3)名字的取消和身份的模糊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我”的姓名无法确定,故事的背景地点也无法确定,仿佛是当代一个江南小镇;“我”是个人云亦云的傻子,是个孤儿,别人叫我什么我就答应什么,拥有许多名字,其实一个也没有,全是个声音的空洞。

《世事如烟》中所有人物只有“1,2,3,4,5,6,7”阿拉伯数字或“算命先生”、“灰衣女人”、“瞎子”这些名词。

《往事与刑罚》用“陌生人”、“刑罚专家”代替具体人名。

[填空题]

12从先锋小说的特征看余华小说的代表性。

参考答案:

(1)理论:

拆除“正常”的栅栏

从“正常”思维的视角看,人们之所以能长期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并且不约而同地做到“按规律办事”,是因为“规律”——这种看待人和世界的观念是对人的宏观研究的结果,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认可;另外一种对人的微观研究则立足于人的主体性,致力于探求人的深奥莫测的精神世界和千变万化的行为表现,通过对人的本质、人格、本能、潜能、情感、价值、需要、信仰的剖析,揭示现代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及其在未来的可能性。

先锋小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实施对惯例的偏移,把“正常”替换成“反常”。

似乎一夜之间,“反常”成了先锋小说的“正常”,从根本上颠覆了专制的传统思维。

“人”在先锋小说中已不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人”,“人”变得既模糊又陌生。

新时期之初关于人性、人的价值、自我以及个性解放构成的“人的神话”和“大写的人”的权威观念被一一瓦解,人物不再是人物本身,人物成为作家演绎先锋观念的符码。

在先锋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发生了转变,土匪、疯子、白痴、精神病患者、“外乡人”、“算命先生”神出鬼没。

如余华的《一九八六年》、《世事如烟》

(2)心理:

建构另外一个王国

西方学术界对人有两种基本看法:

一种是“自我”,即正常的人、心理健全的人;

另一种是“分裂的自我”,即反常的人、心理疯狂的人,大众舆论把这种人称之为“精神病患者”。

先锋小说家在标新立异的创作实践中正是抓住人的这种复杂的心理世界建构了关于人的心灵的“另外一个王国”。

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司机”。

(3)叙述:

感觉与幻觉的交织

先锋作家把幻觉从内心深层结构中解放出来,幻觉跟随真实一道挤进生活的实际存在,并通过幻觉的捕捉完成对生活的极端戏弄。

余华习惯于把现实的感觉和幻觉,再和梦境中的想象混为一体。

《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往事与刑罚》,都是余华叙述感觉最好的作品。

余华把怪异、荒诞、罪恶、丑陋、宿命等等掺和在一起,组成一个阴冷幽暗的地狱,每个人都因经受着病变的折磨而表现出一系列不可思议的怪异之举,生与死、幻觉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自然也就消除了。

(4)爱情:

把圣洁的光环丢弃在风中

一是对传统爱情模式的颠覆;

二是对性的张扬。

情爱、性爱、无爱之性是人类性关系的三种不同形态。

先锋小说家试图以此反抗传统爱情观念对人心灵的压抑。

在先锋小说家那里,为了更深刻地揭示现代人精神上的生存危机,先锋小说家们在消解爱情模式的同时,用性的无限泛滥演绎人性的挣扎。

先锋小说家们乐此不疲地把爱情中的“性”与“爱”剥离开来,把性当做个性的最终表达,在性的撞击中闪耀生命的火花,从而褪去了性观念上沉甸甸的感情和文化的意义,以生命存在的本真状态来呈现。

先锋小说家认为:

性对道德和伦理等文化意识形态的冲击是文明压抑下的逆反与背叛,是生活粗糙和破裂后心灵的见证。

余华一般不写爱情。

或者只写无爱。

《爱情故事》、《古典爱情》。

[填空题]

13样板戏重新走红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简要描述样板戏走红的现象(演出市场的火爆、样板戏VCD的畅销、样板戏附属品的市场行为等);

2、样板戏的忠实观众和歌迷(对青春的追忆和那个特殊的充满激情的年代的缅怀);

3、样板戏本身的艺术魅力(名作家、名艺术家的全身心投入;全国上下的合力浇灌;戏曲的民间艺术形态等共同熔铸成样板戏的经典品性)。

[填空题]

14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小说结构上。

请简要说明这一特征,并试举一例。

参考答案:

A.大多按照生活的多维流动来建构,先写环境地貌,再写人,再写人的职业和生活。

B.作品中较多地穿插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掌故传说等,有杂家的风范。

C.写人写事,主要在写生活,而且是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的“整个流程”。

D.可以《受戒》,也可以《老鲁》或《鸡毛》等其他作品为例。

[填空题]

15《阿Q正传》和《小二黑结婚》在对农民及其文化的评价上发生了那些重大变化?

请结合二部作品具体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于文学的影响。

参考答案:

首先对二者差异的具体方面作出归纳,如麻木愚昧与勤劳朴素、阴暗绝望与开朗乐观、批判与赞美、启蒙大众与工农化、喜剧和悲剧氛围等。

其次谈具体态度:

1、鲁迅:

鲁迅看到中国农民多少年来的悲剧命运,给予深切的理解和深厚的同情,但他的描写是沉重的,以唤起人们对中国农民现实要有清醒的认识,特别集中写出农民身上体现的麻木、愚昧、落后的思想性格,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这种性格,如《药》、《祝福》;

2、赵树理:

作家对农民的描写,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自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根本变化。

赵树理与鲁迅都抓住了各自时代的本质特征,他们都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眼光,但赵树理给予农民的则更多提同情、期待和赞美,风格质朴、淳厚、诙谐、细密。

最后谈影响。

影响主要是指不同价值取向对于文学写作的正负面影响,比如乡土文学主意到了乡村对于现代追求麻木不觉醒的一面,却忽视了乡村追求革命的动机和欲望,解放区文学重视了乡村的革命性一面,但对乡村传统文化心理的遗留显然缺乏更为深入的表现。

[填空题]

16为何新时期文学会以整体转变的形式(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形成一个又一个文学高潮,这种浪涌式文学发展对文学自身建设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首先对整体转变的形式(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进行简单的描述(包括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其次对形成转变的原因进行分析(文学发展的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

再次对新时期文学的文学观念(如现实主义、题材至上)和文学追求(如创新和参与现实)作出分析,最后再分析对文学自身建设有何影响——这需要对新时期文学整体创作得失有一个较为清楚的理解。

这种得失有很多方面,比如,浪涌性文学发展特点可能以整体的创作有点掩盖了个体创作的能力不足,一旦整体的生存氛围消散,文学发展就会陷入消沉局面,再比如,一个又一个题材领域的拓展,一方面新人耳目,另一方面导致每一个领域都没有更为深入地开掘,题材领域开拓完后,写什么才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成了一个问题,它暴露的是新时期文学有靠文学外部力量弥补自身文学性不足的弊端。

[填空题]

17以丁玲、张爱玲、王安亿为例,谈一谈时代思潮对20世纪中国女性创作主题形成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下作家形成的创作个性。

参考答案:

丁玲代表2、30年代的女性创作、张爱玲代表40年代的女性创作、王安亿代表80年代的女性创作,因此,先应简单归纳各女性创作特点,然后分析不同时代思潮对这些创作特点形成的作用,如五四个性思潮对丁玲的影响,都市市民文化对于张爱玲的影响,80年代文化对于王安亿的影响,最后再谈个性特色,这里的个性既是作家本人的风格特色也是历史个性——不同时代所形成的主导文化品味。

[填空题]

18朦胧诗主将北岛、舒婷、顾城各自的诗歌个性是什么?

如何定位朦胧诗的文学史地位?

参考答案:

朦胧诗主将北岛、舒婷、顾城各自的诗歌个性特征参见教材论述,此处从略。

定位朦胧诗的文学史地位,

一要考虑它对其前文学的突破,

二要考虑它对其后文学的影响创新,

三要考虑它的美学追求和个性特色,

四要考虑它自身的文学创新。

[填空题]

19茅盾曾自评其《子夜》说“吴荪甫的悲剧是带有某些悲壮性的”,你是否同一这种评说?

结合对作品的分析,阐明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参考答案:

同意。

理由:

1、悲壮的含义。

因为悲壮一般用于肯定性对象,也就是吴荪甫的行为中包含着某种合历史的规律性,不是一个完全被否定的人物。

2、形象分析。

先分析吴荪甫的悲剧一面(他的性格、行为、理想等),再分析他作为民族资本家身份所具有的两面性;最后分析他的值得肯定的一面。

3、文学史价值。

吴荪甫作为现代文学中一个独特的“这一个”,具有相当的文学史价值(也可谈谈形象塑造中的不足之处。

[填空题]

20以鲁迅(或巴金、沈从文)的具体作品为例,说明新文学建设与传统文学的关系。

参考答案:

首先时反叛和超越的关系。

传统文学发展到晚清时期事实上就已经存在面对现实反映无力的问题,因此新文学是对传统文学的超越和否定。

其次要看到也有继承的关系。

这种继承从思想的层面上讲,就是传统伦理-政治文化精神的继承,就是现实主义美学(沈从文也许更突出传统的田园诗意美学)的继承,就是民本思想的继承,从心理上讲,就是浓厚的民族自强心理、集体心理,从文学形式上讲,就是语言、叙事、篇章和结构上的中国化、民族化。

[填空题]

21分别说明杨朔、秦牧和刘白羽散文的主要特点和不足。

参考答案:

杨朔是把散文当诗一样写,重意境。

秦牧的散文是杂文和随笔的调和,重知识性。

刘白羽的散文把革命激情熔铸到自然美景的描写中,重激情。

除个人各自表现出的不足外,三人共同的不足是缺乏对现实的直面,主体性力量不足,此类散文容易变成时代的美饰。

更多内容请访问《睦霖题库》微信公众号

[填空题]

22为什么在五四新文学初期,散文的成就最大?

参考答案:

1、中国有史以来的文学,以文为本,文章是正宗,文以载道,这样一种文学主张,对五四散文的发展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它无形地在思想中影响着人们。

2、散文创作具有无形庞大的作者队伍,这是其他几种文体不能比的,诗人不一定写小说,剧作家不一定写诗,但所有人都写散文,造成了队伍无形壮大,带来作品数量的优势,成就相对来讲就高一点。

3、五四时间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思想空前自由,而散文最能适应当时时代特点,可严肃、可放松,可大可小,这几个方面,决定了散文成就更大。

[填空题]

23什么说文学革命使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

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文学革命的前所未有在于,它是启蒙的运动,它对传统文化价值进行评估,广泛吸收西方文化,它为文学发展从形式到内容都提供了新方向。

文学革命的意义是:

白话文推广,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文学社团的蜂起,文学理论建设成绩,创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填空题]

24简述晚清文学思潮,并论评其与“五四”时期文学运动的历史联系

参考答案:

晚清文学思潮介绍见教材论述,它和“五四”时期文学运动的历史联系在于,一是为之提供养料,如晚清翻译小说,

一是为之蓄势,即作准备,提供氛围,如晚清“三界”革命,

一是为之提供反省的机会,即如何突破传统思维,进一步与西方对话。

[填空题]

25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要精神线索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主要精神线索有五点,现实主义主潮、启蒙与救亡交织的文学主题、“化传统”与“化西方”相结合、主体创新精神和文体自觉意识、雅俗二元的对立互补。

[填空题]

26在20世纪60年代为什么会产生“样板戏”?

“样板戏”是否具有文学价值?

参考答案:

“样板戏”的正式名称为“革命样板戏”。

所有的“样板戏”都是在“京剧现代戏”和小说、电影、话剧以及民族新歌剧的基础上产生的。

京剧现代戏产生的时代,主要指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个阶段“十七年时期”中的后半段,这正是中国激进主义思潮形成的时期,其突出的标志是阶级斗争的不断强化。

1957年反右的扩大化、1957年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俄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运动、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的提出和而后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使人为的阶级斗争越演越烈。

出于防止“和平演变”和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视,对文艺文题抓的越来越紧,并开始了创造“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构思。

1958年2月28日的《人民日报》和《文艺报》发表了周扬的文艺界反右斗争的总结性文章《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正是从创作“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出发,毛泽东对拥有广大的接受群,更便于普及的戏剧给与了更多的注意。

这种激进主义文艺思想将建国以来居于主流地位的政治性—真实性—艺术性结构中的“真实性”、创作者的艺术个性、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艺术表达方式成了微不足道的东西。

“样板戏”的许多原则和特征,如强调阶级斗争,强调道德教化,从理想化出发,设计情节和戏剧冲突,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等,都是在京剧现代戏的创作过程中就已经形成的,其样板化的过程,实际上只是这些原则和特征极端化和具体化的过程。

在1964年前后,江青开始插手“京剧现代戏”,并将《沙家浜》、《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等几部有良好基础的剧作培养成自己手中的“样板”,在“文革”中作为无产阶级文艺方向的标志,成了当时惟一可以公开演出的剧目。

样板戏成了江青等阴谋家手中的政治工具,成为江青提高自己的政治身价,打击政敌,推行其激进主义的文艺观念,实行文化“一体化”的工具。

“样板戏”少数属原创,多数是从其他文艺形式改编或移植的。

“样板戏”及其前身的主创人员中有许多人是文学界、艺术界的行家,他们对题材的要求也是精益求精。

因此“样板戏”在样板化之前,在故事情节、艺术结构、主要人物配置上已形成了基本格局。

无论江青多么想让“样板化”更加观念化、纯粹化,她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意图贯彻到底。

如《沙家浜》,为了突出武装斗争,把郭建光定位一号人物,特意为他增加了许多场面和唱段。

但从剧场效果来看,他依然无法压倒阿庆嫂,究其原因,在于郭建光不及阿庆嫂有“戏”。

所谓“戏”,就是戏剧冲突,就是人物性格在彼此碰撞中的显现、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一、有强烈的戏剧冲突。

“样板戏”均取材于革命历史斗争,情节曲折,斗争激烈,悬念丛生,赋予传奇性。

创作者抓住关键场面,浓墨重彩地表现主人公与敌人面对面的较量,以表现人物的性格。

《沙家浜》“智斗”中的阿庆嫂,柔中带刚,巧施手段,牢牢掌握主动权;《红灯记》“赴宴斗鸠山”中的李玉和,先调侃后大义凛然,让鸠山的伎俩一一破产。

人物间的性格碰撞构成一个个戏剧冲突,成为戏中戏。

二、作品蕴含浓厚的道德思想。

道德理想在“样板戏”中包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对领袖和革命事业的忠诚、部分服从全局、个人服从集体等等。

满足了广大群众对敌人的憎恨和道德理想。

三、“样板戏”吸收了话剧的写实手法,布景拟实、道具丰富、时空状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同时打破传统程序,按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和环境的需求化妆打扮,设计唱段、道白等,形成整体的写实风格,在此基础上,在某些重要场面,发挥传统京剧的虚拟特长,达到写实和虚拟结合的艺术效果。

四、“样板戏”一改念白传统,实现了个性化、通俗化、生活化。

它是当代人的活的语言,又适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可见,“样板戏”对中国当代生活的想象和审美诸方面仍然与观众是有着契合的,从而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填空题]

271959年,《文艺报》组织的"文艺作品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讨论中对《锻炼锻炼》的讨论,最终导致了对赵树理的否定性意见,认为这篇作品是对农村现实的歪曲,丑化了正在进入共产主义的农民形象.这些意见是否符合作品实际产生这种意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959年,《文艺报》以"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组织了对《锻炼锻炼》的讨论,有署名武养的读者指责这部作品不真实,"歪曲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的现实","诬蔑农村劳动妇女和社干部".虽然编辑部支持赵树理,以王西彦的《〈锻炼锻炼〉和反映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作为这次讨论的总结,肯定这篇小说"按照生活实际去刻画有个性的活人".后来老舍和茅盾也分别撰文对赵树理的创作进行了肯定的评价.但是,当时文坛弥漫的激进主义文艺思潮和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最终导致了对赵树理的否定性意见,认为这篇作品是对农村现实的歪曲,丑化了正在进入共产主义的农民形象.这些意见从现在来看显然是不符合作品实际的.赵树理是努力地想加入"时代的大合唱",想写歌颂农村新生事物的作品的.但长期的创作定势使他不能违背生活的真实,实际上将歌颂也写成了揭露和批判.《"锻炼锻炼"》创作的本意是站在青年干部杨小四的立场上,维护农村中的新生事物,让自私落后的人出点丑,意在"批评中农和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但实际上却揭露了农村生活的贫困和农村干部作风的粗暴,客观上却表现了当时农村中日益激化的"干群矛盾".因此,一经发表,就受到了批判.

赵树理是一位站在农民立场上为农民说话的作家,特别是他对农村实际情况的了解,使他在五,六十年代总是显得"右倾",显得不合时宜.可以说,时代在变,而他的创作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