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5911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7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总论……………………………………………………………1

二、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4

三、建设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7

(一)指导思想及总体建设目标……………………………7

(二)“十五”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8

(三)“十五”建设内容和建设项目…………………………14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4

1.地球表层系统学科群…………………………………14

2.地球化学学科群………………………………………21

3.地球物质科学与材料学学科群………………………25

4.国土资源勘查评价学科群……………………………30

5.**工程学科群………………………………………35

6.地球探测与信息应用技术学科群……………………40

7.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保护学科群…………………47

公共服务体系项目…………………………………………52

1.校园网扩建及数字地大工程…………………………52

2.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二期工程…………………………55

3.博物馆馆藏及信息化建设……………………………58

师资队伍建设项目…………………………………………60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5

纳米矿物材料工程中心…………………………………65

四、资金筹措和年度资金安排………………………………68

1.中央专项资金及主要用向……………………………68

2.学校自筹资金…………………………………………68

3.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安排………………………………69

4.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安排…………………………69

5.师资队伍建设…………………………………………69

五、建设实施进度安排………………………………………70

六、预期效益分析……………………………………………72

七、对招标投标的基本安排…………………………………77

八、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和附表…………………………78

附件1《中国**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专家组整体审核意见

附件2《中国**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专家组仪器设备购置审核意见

附表:

附表1:

“十五”“211工程”拟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汇总表

附表2:

“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计划表

附表3:

“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分年度安排计划表

附表4:

“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招标基本情况表

 

一、总论

(一)项目名称:

中国**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

(二)建设地点:

湖北武汉市、北京市

(三)建设单位:

中国**大学

(四)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中国**大学是一所以**、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

在北京、武汉两地办学,大学总部在武汉。

中国**大学占地面积达1277279㎡,建筑面积达992943㎡固定资产82433万元,图书馆藏书达177.8万册。

学校设有地球科学院、工程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11个学院;能源系、外语系等5个系。

35个本科专业,40多个专业方向,所有本科专业均有学士学位授予权。

有硕士点33个,博士点1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

目前湖北省批准正在建设硕士点13个,博士点7个。

现有教职工3627人,其中专业教师1463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8人,正教授347人,副教授820人。

现有各类在校学生42348人,其中全日制本专科生20744人,研究生3127人(博士998人,硕士2129人)、工程硕士963人,留学生133人,成人、网络教育学生18344人。

中国**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

现有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国家的专业实验室2个,部级开放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

1996年以来,已完成国家攀登项目,国家攻关专题等国家级项目363项,部重大重点攻关项目2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0项,重大横向科研项目349项。

研究成果突出,1996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省部的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9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63项;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10余项。

“国际二叠—三叠界线层型剖面和点”和“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剖面及综合研究二项成果入选2002年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教师在国外发表论文300余篇,被SCI、EI、STP收集论文203篇。

国内发表论文3075篇。

(五)《可研报告》研究范围和重点研究内容

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在新世纪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主要课题,当今,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灾害频发、水资源紧张、地面沉降等问题已对人类生存提出了严峻挑战,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这些领域的研究是我校的传统优势,也是《可研报告》的主要研究范围。

重点研究内容:

为解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

重点研究:

1)研究**历史时期重大**事件与相对生物地区和复苏过程,高精度地层对比。

研究非史密斯地层、造山带**及造山带成矿体系。

东亚大地构造的定量化研究与历史分析

2)岩石圈地球化学和岩石流变学、理论地球化学和计算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

3)研究区域成矿系统与资源环境效应

研究资源定量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非传统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

4)纳米矿物材料研究

天然水合物成矿条件分析与评价。

5)海相碳酸岩油气田勘探评价理论、方法与技术、深部油气藏成藏机理与评价技术。

6)岩石破碎钻凿新理论、新方法,钻掘工程新技术、新工艺,天然气水分物钻探工艺、MWD技术(地下导航遥测技术)。

7)研究高精度高分辨率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和技术。

研究核磁共振找水理论和方法。

8)研究能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型基础软件平台,地理信息工程理论与方法。

9)**环境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地下水文学。

以上研究内容,有的是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实际过程中提出要急需解决的问题,有的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提出要解决的难题,因此,研究内容均结合生产、科研、教学进行,具有可操作性。

(六)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计社会[2002]1505号文件。

2.“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211部协办[2002]2号文件。

3.教育部“211工程”办公室教重办[2002]第2号文件。

4.“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通知。

5.学校“十五”发展规划

上述中央文件精神和学校“十五”发展规划是《可研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

(七)主要建设内容

1.七个重点学科群建设项目

2.三个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3.师资队伍建设项目

4.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八)建设总投资12255万元

其中:

(1)中央财政6000万元(国家计委3000万元,财政部3000万元)

(2)学校自筹6255万元

总投资中,用于购买仪器设备的为6530万元。

(九)基本结论

1.“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是在“九五”“211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的,项目设置具有连续性,科学性、合理性,另外项目设置是结合我校优势学科进行的,研究实力雄厚,加之项目完全是结合生产实际,科学研究、教学改革进行的,因此,学校项目设计既符合国家要求,又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又有实力较强的队伍承担,完全具有可行性。

2.《可研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是经过校领导和学科带头人认真、反复研究过的,思想认识一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另外,不少项目已进行了多年研究,为“十五”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目标、任务的确定,较为合理,实事求是,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3.具体方法可操作性

项目研究以生产、科研、教学为截体,以先进的仪器设备为手段,具备可操作性。

4.资金筹集可实现性:

学校自筹6750万元,主要来源三个方面:

(1)科研经费提成4450万元

(2)学校自筹2300万元

(3)社会赞助合作开发

(十)项目法人组织

为加强“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领导,使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根据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需要,决定成立中国**大学“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211工程”项目法人组织,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全面负责“211工程”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建设项目的管理,下设大学“211工程”办公室。

大学领导小组及法人代表:

大学领导小组及法人组织成员:

建设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1

地球表层系统学科群

2

地球化学学科群

3

地球物质科学与材料学学科群

4

国土资源勘查评价学科群

5

**工程学科群

6

地球探测与信息应用技术学科群

7

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保护学科群

公共服务体系项目

1

校园网扩建及数字地大工程

2

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二期工程

3

博物馆馆藏及信息化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纳米矿物材料工程中心

二、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九五”期间,在原国土资源部和国家计委、教育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实施了“211工程”。

学校坚持“211工程”建设的宗旨,坚持用“211工程”建设的高标准要求各方面的工作。

因此,“211工程”建设的成果不仅表现为重点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的改善,而且带动了全局,对学校整体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综观全局,学校“211工程”建设也存在问题和不足,一是“211工程”一期建设成果,为实现国家批准的学校总体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总体目标还不能说已实现;二是重点学科建设有成绩,有进展,但五年时间建设毕竟太短,特别是面临21世纪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地学受到严重挑战,急待加快发展;三是把学校办成教学研究型尚有一定差距;四是师资队伍现状还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因此,学校进行“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一)建设中国**大学是我国**事业发展需要。

我国已加入WTO,各方面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地学也不例外。

我国在地学教育、生产和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不少优异成绩,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但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还有一定差距,要使我国由地学大国变成地学强国,中国**大学应做出自己贡献。

(二)建设中国**大学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面对21世纪,人类面临资源、环境、人口三大难题,中国**大学在解决资源、环境两大难题方面,必将能作出重大贡献。

当今,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粮食短缺、环境恶化、灾害频发等问题已对人类生存提出了严峻挑战,影响了国家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资源勘查、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等都面临越来越多的难题和问题。

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45种主要矿产品已探明储量,预计到2010年只能满足需求量的三分之一。

环境问题也极为突出,尤其是水资源问题,全国60%的城市水资源不足,21.6%的城市面临缺水危机。

**灾害频繁发生,地震、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等所造成的损害每年达300亿元。

继续搞好“211工程”建设,可以使中国**大学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地学人才,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做出更多新贡献,为人类造福。

(三)建设中国**大学是振兴中国高等地学教育,培养高层次地学人才的需要

资源是国家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空间。

寻找各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地学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任务。

培养大批合格的、有真才实学的,特别是有奉献精神的地学科技工作者是地学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但是,这些年来,地矿行业不景气,愿学艰苦专业的青年学生越来越少,即使毕了业,也不愿到地矿部门工作,致使有些部门和单位10年得不到人才补充,使地学人才再次出现了断层。

从事地学教育的院校又纷纷改名,更使地学人才培养雪上加霜。

现在用**命名的学校只有中国**大学。

从国家利益出发,从振兴中国地学高等教育出发,都必须加强中国**大学建设。

(四)建设中国**大学是地球科学发展的需要

21世纪,人类自身与地球的协调发展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研究人类生存的唯一地球的地球科学正面临重大转折。

一方面地学研究和服务领域从过去单纯矿产资源已拓宽到资源、环境、灾害等社会问题上,地学已成为跨基础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并与人文社会科学密切相关和交叉渗透的综合性系统科学;另一方面地学对高新技术的依赖和高新技术对地学发展的促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我校具有优势的传统**学科必需用**理论和高新技术的新成就加以充实和提高,甚至必要的更新和改造。

而中国**大学“211工程”项目的建设,又必将促使地球科学的发展、拓宽、延伸,为人类生存发展做出新贡献。

(五)建设中国**大学是落实江泽民同志“五四讲话”关于建设若干所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需要。

我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九五”期间以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为依托,组建了五个学科群,经过建设,地学特色更加明显,实力、优势更加突出。

根据国家重点学科新的发展和新的优势学科涌现;根据地学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十五”期间,我校确定重点建设七个学科群,相信通过“十五”建设,还会产生若干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

三、建设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中国**大学“十五”规划主要内容:

1.办学总目标:

以**、资源、环境和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为主,理工文管多学科协调发展,整体办学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国家重点学科达到国际先进。

2.学科建设:

本着加强重点、突出特色、扩大优势,协调发展的原则,大大加强学科建设,使国家重点学科力争增加2个,达到7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增加4个,达到15个;硕士点增加12个,达到4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零的突破。

3.科学研究:

“十五”期间计划完成科研项目700项,到位科研经费4亿元。

出版专著64部,发表论文5000篇,入选三大检索论文约300篇。

4.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教研水平高、满足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五年内新增院士1—2人;国家级杰出人才2人以上,长江学者3—5人,学科带头人50人。

(一)指导思想及总体建设目标

指导思想:

1.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的要求,面向世界,瞄准前沿,锐意创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把学校建设成知识创新、科技开发基地,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及“科教兴地”做出新贡献。

2.继续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坚持高标准、高水平,调整学科结构,大力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的信息、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学科。

3.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努力满足现代化建设对地学人才的需求。

“211工程”建设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体现先进性、超前性和可行性;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的方针;

4.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与时俱进。

创新是“211工程”建设的灵魂。

要以重点学科群建设为依托,注重并积极参与对学科及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加强高新技术开发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出更多的创新性成果,使学校在若干领域内成为国家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基地。

总体建设目标:

在“九五”“211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抓好重点学科建设,向高新技术学科倾斜,狠抓人才培养,为真正把中国**大学建设成以**、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整体办学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国家重点学科达到国际先进,并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的现代型、开放型、国际型的大学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力争把学校办成地矿类世界一流大学。

(二)“十五”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

1.“十五”建设目标

(1)“九五”期间,学校实施“211工程”建设,建设效益显著,标志性成果突出,突出地表现在:

①地学特色更加明显,实现了学科交叉、渗透。

经过五大学科群的建设,以**、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学科体系基本建成。

国家重点学科由4个增至5个,又新增了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现有硕士点33个,博士点1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湖北省批准立项建设的硕士点13个,博士点7个,教育部还批准了六个特聘教授岗位。

②科研实力明显增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在“211工程”支持下,建设了两个国家级专业实验室,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一个部级工程中心。

新购置等离子光质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24件,使学校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和先进手段。

“九五”期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16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含973计划、863计划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0项,在**类高校中名列第一。

发表论文3075篇,其中进入三大检索203篇,“九五”期间科研经费3亿元,比“八五”增加五倍。

标志性成果突出,据统计有37项标志性成果,其中“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剖面及综合研究”和“国际二叠—三叠界线层型剖面和点”2项成果入选2001年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③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武汉、北京两校区建成了校园网,入网户数1564户,进网计算机1558台。

图书馆馆藏增加64万册,总藏书量达185.3万册,新建电子阅览室4个,拥有计算机120台。

相继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公共基础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

拥有计算机近1000台,使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996年以来,建成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3门,省、市优质课程11门,校一类课11门,10部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学校四、六级英语考试一次通过率超过全国重点高校平均水平。

教学成果24项获奖,其中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有四项。

④办学环境改善,办学实力增强。

“211工程”建设促进了学校全面发展和建设,校容、校貌、精神文明建设都发生了极大变化,1999年学校被中央精神文明办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单位”,教务处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研究生院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单位”,学工处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综合实力增强,师资队伍强大,专任教师1415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8人,教授230人,副教授495人。

在学术榜上,中国**大学综合实力名列地学教育和科研机构前茅。

如1998、1999两年中科院发布的“科学发展报告”在**学科领域发表论文最多及被引用数量最多的前5个单位中,我校均名列第一。

办学规模扩大,2001年各类在校生33200人,比1996年5448人增加27752人,是96年的6倍。

由于“211工程”建设成绩突出,2001年教育部以何继善院士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对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了全面验收,一致认为:

中国**大学按照原计划全面完成了“211工程”项目的建设。

“十五”“211工程”建设是在“九五”建设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起点要高,要有继承性。

(2)“十五”“211工程”建设目标。

在“九五”建设基础上,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支持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使国家级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产生一批对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贡献突出的标志性成果;进一步完善以**、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学科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使学校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成为培养高层次地学人才和解决国家资源、环境以及地方经济、科技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

2.建设任务

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十五”“211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把实施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作为“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任务,使我校重点学科在队伍建设、条件保证、教学及科研成果上有显著提高。

初步形成面向21世纪科教、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学科体系。

本着加强重点、突出特色、扩大优势、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拓宽学科面,形成以地学为主要特色、理工为主、理工文管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并具有开拓相关学科领域和开展前沿性科学研究的能力,在重大科学考察和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等代表国家高水平的科技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国家重点学科为核心,重点建设好地球表层系统学科群;地球物质科学与材料学学科群;地球化学学科群;国土资源勘查评价学科群;**工程学科群;地球探测与信息应用技术学科群;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保护学科群;通过调整、拓宽、改造,建设新型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并使之成为适应21世纪科教、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新的重点学科群体。

大力加强应用、前沿学科建设。

与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六大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是学校学科结构调整的重点。

其中信息、材料、能源、环保是学校优势学科领域,纳米科技目前也有很好的基础,以现有微生物学及DNA实验室为基础,规划拓展到生物领域。

(2)科学研究。

根据“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应用开发、推动成果转化、规范产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切实抓好科学研究。

地学传统领域要继续保持优势,承担的研究项目应多数是国家级攻关项目、“863”计划项目、“973”项目等。

研究成果应是国内领先,部分国际领先,真正使中国**大学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地学工程技术开发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灾害等重大课题的依托和重要研究基地。

信息、材料、纳米、环保、社科等领域的科学研究,要力争有大的突破,力争成为解决本学科有关科技问题的重要力量。

科技成果转化,如MAPGIS,纳米技术、矿物新材料的推广要上新台阶,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力争五年到位科研经费4亿元。

其中含一批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政治素质建设、业务能力建设、道德学风建设相结合,以中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为重点,建设一支适应办现代型、开放型、国际型大学需要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努力实现“一流大学,要有一流师资”的目标。

①完善引进人才机制,积极采取措施,稳定骨干队伍,真正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

②实施教学名师计划培养大师级人才;

③以重大科研项目为核心,建立科研集体,实行传帮带,加快培养年青的重点学科带头人;

④完善人才培养资助体系,创造条件,让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出国进修,参加国际会议。

⑤进一步提高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造就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4)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扩改建计算机校园网,建设“数字地大工程”大力改善基础课实验室条件,进一步加强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优良条件。

切实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力争建成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进一步建设国内地学图书文献信息中心和国际地学学术交流中心。

进一步加强代表性学术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