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专题考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59406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专题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专题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专题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专题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专题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专题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专题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专题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专题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专题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专题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专题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专题考试.docx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专题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专题考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专题考试.docx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专题考试

历史学科

学案

教案

考点总结

课时训练

考前必备

名师指导

以下为详细内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专题考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召公奭于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周王可在燕国直接任免官吏B.召公奭在周王室中属于大宗

C.召公奭领有燕国土地和人口D.燕国物产全部归召公奭所有

【参考答案】 分封制之下的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但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A项错误。

召公奭在周王室中属于小宗,B项错误。

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D项“所有”错误。

C项正确。

2.(2017·开封)《孟子·离娄上》说: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D )

A.中央集权B.官僚政治

C.君主专制D.家国一体

【参考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国家政治的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读懂题干材料文言文的中心意思。

材料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体现了国和家的密切关系,体现了我国西周时期家国一体的理念,故D项正确;西周时期我国并未实现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故A、C两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的是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故B项错误。

3.(2017·南京)《左传·定公四年》载: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

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

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

”材料表明( C )

A.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B.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

C.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D.殷族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

【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

“选建明德,以藩屏周”表明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故C项正确;A、B、D各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4.(2017·杭州)《左传》载,郑庄公寤生因出生时难产,母亲姜夫人很不喜欢他,而弟弟段却很受母亲宠爱。

寤生因是长子,所以被立为太子。

姜夫人数次向丈夫郑武公提起改立段为太子,但郑武公以长幼有序为理由没有答应。

这反映了西周的( A )

A.宗法制B.皇帝制度

C.郡县制D.分封制

【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根据材料信息“寤生因是长子,所以被立为太子”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的相关史实,A项说法正确;B、C两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时间信息,可以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A。

5.“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 D )

A.禅让制B.宗法制

C.分封制D.郡县制

【参考答案】 根据“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断出与秦始皇有关,而秦朝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统一管理。

故D项正确。

6.(2017·太原)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

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

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 A )

A.证明皇位正统B.体现皇权独尊

C.保证皇位世袭D.震慑割据篡权

【参考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可以分析出帝王认为有了玉玺就有了上天的任命,具有了合法性,所以本题选A。

B、C、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7.据史书记载:

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

此官职应是( C )

A.丞相B.太尉

C.御史大夫D.郡守

【参考答案】 本题以史料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准确理解与认识,对材料的准确解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依据材料“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可知此官职是负责监察百官,C符合题意,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的职责,故选C。

8.(2017·达州)关于蒙恬主持修长城一事,秦二世以其“绝地脉”而杀之;司马迁认为其“阿意兴功……遇诛为宜”;而郭嵩焘认为“蒙氏固将也,以任边事,其职应然”,不应被处死。

以下立意与材料结合最恰当的是( B )

A.崇尚科学,反对风水迷信B.职务追责,应科学而适度

C.千古长城,功过难以评述D.评论历史,应该辩证而为

【参考答案】 材料主要是针对蒙恬修长城一事的评价,不是对当时迷信思想的评价,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蒙恬修长城,秦二世、司马迁和郭嵩焘从不同的职务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故B项正确;材料中是对蒙恬的行为进行评价,不是对长城的评价,故C项错误;评论历史应从历史的史实出发进行分析,并非完全辩证而为,故D项错误。

9.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

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A )

A.设“中朝”B.置枢密院

C.置刺史D.设内阁

【参考答案】 “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大意是:

道、德出自于皇帝,制度政令出自于丞相,反映了西汉初期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威胁。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设立中朝,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本题选A项;B项北宋时设立枢密院;C项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监督,设立刺史;D项明成祖时设立内阁。

10.(2017·石家庄)贞观四年,唐太宗问政于张玄素。

玄素曰:

“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

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

”材料表明,张玄素( B )

A.揭示隋王朝亡于暴政B.反对君主独断专行

C.主张加强控制地方D.建议扩大选官范围

【参考答案】 根据材料中“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说明张玄素认识到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但是本题主要是从中吸取教训,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说明张玄素认为君主应该任用贤臣,使得百官各司其职,实质是反对君主独断专行,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古代的选官的内容,故D项错误,故选B项。

11.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

杨氏、袁氏世代占据高官主要靠的是( B )

A.战事立功B.门第出身

C.才学品德D.皇亲国戚

【参考答案】 魏晋时期,官吏的任免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下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出身,故出现了材料中世代为官的现象。

12.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

“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参考答案】 根据所学材料中“隋唐政治制度”指在中央实行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本题选C项。

A项中“独立施政”和B项中“地方分权”都不符三省六部制说法;D项“皇权顶峰”是指清雍正帝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13.(2017·郑州)李瑞兰在《中国社会通史》中提到:

“战国时期等级关系与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层变化。

社会等级是流动的,个人有可能凭才力改变贫贱的地位,贵族取决于出身而一成不变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上层社会对下层人士开放……集权政府的社会基础因而更加扩大。

这样,社会较前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该材料反映出( C )

A.社会等级的流动根源于阶级结构的变化

B.分封制的崩溃是战国时期社会等级流动的根本原因

C.选官制度的变化是社会等级流动的重要因素

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参考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个人有可能凭才力改变贫贱的地位,贵族取决于出身而一成不变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上层社会对下层人士开放”可以判断出是科举考试促进人才的流动,故本题选择C项;A项中等级制度错误;B项中分封制崩溃不符合题意;D项是秦朝时期形成。

14.杨阳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认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和“谏议”制度。

下列属于“封驳”和“谏议”的机构的是( B )

A.隋朝中书省B.唐朝门下省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由”封驳”和“谏议”可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具有此职权,B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排除A项;明代内阁、清代军机处都不属于中央机构,都不具备“封驳”的职能,排除C、D两项。

答案为B。

15.(2017·襄阳)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

后世流传:

主考官翰林学士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

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 B )

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参考答案】 “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表明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故B正确;A、C、D各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6.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D )

A.秦朝B.西汉

C.唐朝D.宋朝

【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宋代加强皇权的措施。

三司使是北宋前期的最高财政长官,前代没有该官职,故选D。

17.(2017·杭州)忽必烈建元后,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宰执带相衔临时到地方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

多数情况下该机构的性质仍然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

世祖末成宗初,才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机构。

这一机构体现了( D )

A.分封制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

【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根据材料信息“忽必烈……频繁派中书宰执带相衔临时到地方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

多数情况下……仍然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

世祖末成宗初,才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机构”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行中书省制度的确立,因此D项说法正确;A、B、C各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D。

18.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以下四篇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D )

A.《以宗法制为例浅议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参考答案】 明朝时朝,丞相被废除,因此,清代是没有丞相的,D项错误。

19.“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

”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D )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B.汉武帝设刺史,监察地方

C.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D.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和理解能力。

材料强调的是加强皇权,削弱政府权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体现在中枢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符合这一特点的为C、D,而D使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D。

20.清朝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归流”是指( D )

A.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治

B.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C.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掌管

D.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统治

【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

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答案为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

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

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

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

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

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

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 今立中立,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6分)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4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6分)

【教师指导】 

(1)依据:

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

特点:

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2)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3)孙中山先生认为:

虽然考试科目不合时用,但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4)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兴衰。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个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

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

……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统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尝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的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6分)

(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6分)

(3)用清朝相关史实举一例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分)

(4)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6分)

【教师指导】 

(1)秦汉: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

唐朝:

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三省六部制)

(2)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缺乏人才。

(3)清朝设军机处。

(4)明清专制主义的强化,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23.(2017·山西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断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20分)(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教师指导】 示例一:

论题:

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阐述: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示例二:

论题:

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

阐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权持续的腐败。

庸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和才能来选拔人才,一定程度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