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9665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1)经济

①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__________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1925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初步好转。

(2)政治:

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误区提醒

 苏俄新经济政策之“新”是指利用商品市场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但罗斯福新政之“新”是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二者性质不同,发展经济的手段不同。

三、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历史背景:

苏联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农业国,还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下。

2.形成基础

(1)实现苏联工业化

(2)农业全盘集体化

3.形成标志:

______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颁布。

4.主要内容

涉及领域

集中体现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经济

高度集中的国家________计划模式

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从长远看,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

政治

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最终集中于斯大林手中

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稳定

社会主义______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思想

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

思想理论单调,学术及艺术创作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

细节点拨

 

(1)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

(2)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3)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却严重地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主题1 如何理解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

(1)从历史背景看,国内外敌对势力非常强大。

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帝国主义列强也企图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2)从苏俄自身看,这一时期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军事力量都异常薄弱。

再加上一战的破坏,只能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样的特殊措施才可能保卫革命的果实。

主题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史料一 有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征。

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

本史料一方面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在战时环境下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苏俄领导人对公有制及分配方式的不恰当认识。

史料二 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参与叛乱。

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史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小农国家”生产力水平现实,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新经济政策

主题1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①直接原因:

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②根本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种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了失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了重新思考。

(2)特点:

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扩大生产。

主题2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新”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从中有何启示?

(1)内涵:

①新经济政策“新”:

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罗斯福新政“新”: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2)启示:

①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②发展经济应注意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主题3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关系与比较评价

(1)关系

(2)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从内容上看是对立的,“战时共产主义”的特点是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从它们出现的历史背景看,都是无产阶级政党实事求是地进行经济政策调整的范例。

史料一 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

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哈默是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

1921年,列宁同哈默交谈时说:

“你们和我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

我们是个落后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

美国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

而我们需要美国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

史料反映了允许土地出租、雇佣及外国人经营等现象,实质上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

史料二 1923年,列宁有过这样的描述: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本史料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斯大林模式

主题1 形成过程

通过开展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1936年苏联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体制的形成。

主题2 斯大林体制的特征及教训

(1)特征:

①经济方面: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甚

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

②政治方面:

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个人专权,民主法制被忽视,缺少群众监督,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

(2)教训:

①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注意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③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主题3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积极作用

(1)暂时适应了战争与革命的需要,有效地调动了苏联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使苏联免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同时抓住时机,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使苏联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

(1)没有处理好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造成了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2)没有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危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3)没有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史料一 经过苏联人民艰苦奋战,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

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

本史料充分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建起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史料二 《大国的崛起》中的一段材料: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

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本史料体现了以下重要信息:

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没有随着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二战后逐渐僵化,丧失了自我完善的功能。

例1(2011·

海南高考)“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

 A.二月革命时期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D.新经济政策时期

答案 D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理解言论者“列宁”(苏俄国家领导人)和“利用资本主义”(符合苏俄哪一政策的特点)。

从关键信息“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

例2(2011·

江苏高考)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

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思考三个年代由谁执政苏联,其间交换的产品属性及其数字的变动反映了什么。

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

“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题点

 苏联解体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1.2012年初人民网《苏联解体20年祭》一文写道: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共产主义,是计划经济的最初形态”。

下列史实不能证明此立场的史实是(  )

A.取消商品贸易

B.实行工业国有化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苏联经济政策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核心概念——余粮收集制

3.1920年初,莫斯科郊区的农民科洛夫把自己生产的粮食运

到附近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被处以罚款,粮食也被没收。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

A.科洛夫逃避了应缴的税额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实行余粮收集制

C.科洛夫出售了集体农庄的粮食

D.斯大林模式下禁止商品自由贸易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勇于借鉴他人经验

4.在与美国人哈默的谈话中,列宁曾说:

“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

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

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经济发展。

”对句中“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一项主要内容

B.苏维埃政权同资本家订立的合同期满后国家收回企业

C.在实践上放弃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初步尝试

D.对于恢复和发展苏维埃国家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运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解读材料

5.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

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

“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地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列宁曾讲过:

“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

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

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在苏俄(苏联)实施的农业政策或措施中,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最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

极性的是(  )

A.余粮收集制B.固定的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D.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3.邓小平曾指出: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列宁的

思路比较好”具体体现之一是(  )

A.把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B.让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

C.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

D.国家按统一计划调配人力和财力资源

4.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

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

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

级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这一观点在苏联(俄)建设的实践中表现为(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

5.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

“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

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

理解正确的是(  )

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6.1936年,法国作家安德烈在其《从苏联归来》一书中说:

“苏联是生虫的红苹果,红苹

果虽然光鲜亮丽,但生了虫,就不能吃了”。

“生虫的红苹果”喻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生产力水平

B.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渐趋减弱

C.优先发展重工业阻碍了经济发展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弊端

7.任何经济政策(体制)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性。

同一经济政策(体制)在不同时期所起到

的作用是不同的。

能够反映这一观点的有(  )

①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②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③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④美

国的自由放任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8.在国内战争期间,一个市民拿100卢布到粮站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

的是(  )

A.假的。

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假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允许自由买卖

C.真的。

余粮收集制实行后国家把口粮也收集起来,人们只能去买

D.真的。

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买卖

9.“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俄)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

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这段文字评价的是(  )

A.十月革命B.余粮收集制

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运动

10.列宁说: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

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现实生活”中起决

定作用的是(  )

A.俄国的无产阶级还没有掌握国家政权

B.苏俄极低的生产力水平

C.农民和小生产者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D.非常复杂的战争环境

11.20世纪20年代,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因为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

B.苏俄政府随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苏维埃政权遭到了所有苏俄人民的反对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改变了这种状况

12.“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

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

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

币快速贬值。

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来,想换

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

材料二 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

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

材料三 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

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

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

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

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

多得很呢!

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

苦尔

斯克(即库尔斯克)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

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

啡馆也都开张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严峻形势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

实行这项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4分)

(3)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经济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有何启示?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1928~1932年集体化农民占农户总额比例示意图

    图二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1)结合图一,分析1928年以后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什么?

(2)根据图二,从农、轻、重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3)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影响?

我国为改变这种体制做了哪些努力?

(4)结合上面材料,分析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的启示。

答案

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

一、2.

(1)余粮 (3)自由

二、2.

(1)粮食税 (3)商品买卖

4.

(1)①工业化

三、2.

(1)①十四 

(2)①十五大

3.1936 4.指令性 民主

命题探究

1.C 2.B 3.B 4.C 5.D 

1.D 2.B 3.B 4.D 5.B 6.D 7.D 8.B 9.C 10.B 11.D 12.B 

13.

(1)严峻形势:

工农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所需的各种生活物资严重匮乏,货币贬值,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原因:

①长期战争对经济的严重破坏;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

(2)措施:

新经济政策。

出发点: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根本目的:

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3)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苏俄经济迅速恢复,物资(商品)开始丰富,受到工农群众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

(4)实质: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启示:

进行经济建设时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14.

(1)变化:

实行农业集体化。

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2)短期内苏联的重工业飞速发展,但农业和轻工业落后,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3)影响:

照搬苏联模式,计划经济居绝对支配地位,国民经济受“左”倾路线影响,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努力:

经济上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加大农业投入,加快新农村建设;

政治上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4)启示:

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应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要注意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