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66576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docx

《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docx

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

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

一、选择题

1.将他人器官移植到患者体内不易成功。

从免疫概念分析,移植的器官相当于()

A.病原体

B.疫苗

C.抗原

D.抗体

【答案】C

【解析】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一定的抗体能够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但免疫并不是总对人体有益的,将他人器官移植到患者体内不易成功。

从免疫概念分析,移植的器官相当于抗原。

2.传染病的传染源是指()

A.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B.患病的人或动物以及病原体携带者

C.能使人患传染病的病原体D.能散播病原体的各种各样的媒介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传染病的概念,是基础性的题目,思考解答。

【详解】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而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即传染病患者或携带者;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故选:

A。

【点睛】

注意区分传染源和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而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3.下列有关“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选择的水蚤大小及健康状况等应基本一致

B.为获得更好的实验效果,选择的酒精浓度越高越好

C.计数水蚤心率时,应重复计数,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D.同一只水蚤只能在清水和某一浓度的酒精溶液中各做一次实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中,实验变量是酒精浓度,因此,需要配置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进行实验,实验表明,酒精浓度越高,水蚤心率越慢,酒精会抑制水蚤的心率。

【详解】

A.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因此选择的水蚤大小及健康状况等应基本一致,A正确。

B.为获得更好的实验效果,选择的酒精浓度要适当,不是越高越好,B错误。

C.计数水蚤心率时,应重复计数,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数据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C正确。

D.实验时,实验用过的水蚤已经受到酒精的影响,影响水蚤的心率,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用一只水蚤只能做两次实验,必须先在清水中计数心率,再在酒精中计算心率,前后顺序不能颠倒;实验同一只水蚤只能在清水和某一浓度的酒精溶液中各做一次实验,D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了解“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影响”实验的操作过程。

4.“非典型肺炎”疫苗已研制成功,正对志愿者进行接种实验。

这种疫苗和志愿者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类型分别是(  )

A.抗原、非特异性免疫B.抗原、特异性免疫

C.抗体、非特异性免疫D.抗体、特异性免疫

【答案】B

【解析】

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增强抵抗力,从而避免传染病的感染。

因此这种疫苗属于抗原而不是抗体;

接种疫苗,体内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志愿者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类型是特异性免疫。

所以“非典型肺炎”疫苗已研制成功,正对志愿者进行接种实验。

这种疫苗和志愿者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类型分别是抗原、特异性免疫。

5.学校明令规定学生不可以吸烟,更不允许吸毒,下列关于吸烟、吸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尼古丁、焦油可以诱发呼吸道疾病B.吸毒严重会影响社会安定

C.吸毒一旦染上很难戒除D.吸烟提神并促进脑发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和多种其它金属化合物,首先危害呼吸系统的呼吸道的黏膜,然后侵入肺泡,再通过循环系统继而侵害其它的系统,会引起包括肺癌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

【详解】

A、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可以诱发呼吸道疾病,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A正确;

BC、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很大的损害,可产生异常的兴奋、抑制等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很难戒除,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危害社会,BC正确;

D、烟雾中大量的一氧化碳同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大240−300倍,严重地削弱了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因此,吸烟使血液凝结加快,容易引起心肌梗塞、中风、脑缺氧等心血管疾病。

D错误。

【点睛】

掌握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毒品的危害与拒绝毒品是解题的关键。

6.当前吸烟、酗酒、吸毒等不良生活习惯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社会问题。

如下图所示的是某个人群中15~34岁年龄组和35岁以上的人中死于不同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的百分比。

有人分析了该图,得出以下结论。

其中正确的是(  )

A.35岁以上的人中没有死于吸毒的

B.酒精对35岁以上的人伤害比年轻人大

C.年龄越大的人死于其他不良习惯的越多

D.随着年龄的增大,烟草的危害日趋明显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吸烟、酗酒、吸毒等都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图是每个人群中35岁以上的人和15--34岁年龄组中死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的百分比,分析解答。

【详解】

分析图形可知,35岁以上有死于吸毒的,但比例小,A错误;分析图形可知,酒精对35岁以上的人的伤害比年轻人小,B错误;分析图形可知,年龄较大的人死于其他不良习惯的少一些,C错误;分析图形可知,随着年龄的增大,烟草的危害日趋明显,约占死亡总人数的百分比65%,D正确。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提高我们分析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下列有关传染病或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传染源

B.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办法进行预防

C.对食物过敏是人体抵抗抗原侵入功能过强造成的

D.溶菌酶破坏病菌细胞壁使其溶解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C

【解析】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传染疾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A错误;

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但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如艾滋病,B错误;

当免疫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疾病;例如防御感染的功能过强时,对进入人体内的某些药物和食物会发生过敏反应,当自身稳定的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时人体可能会发生肿瘤,C正确;

溶菌酶能够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其溶解,属于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点睛:

人体具有免疫功能,但免疫并不是总对人体有益的。

8.某医院接收一位“非典”病人后,及时隔离并立即开始治疗,这一过程属于(  )

A.控制传染源B.保护易感人群C.切断传播途径D.以上三者都是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详解】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隔离传染病病人的主要目的控制传染源。

故选A。

9.如果一个人的右手被割伤,喷出大量鲜红血液,请判断受伤血管和急救措施(  )

A.静脉,按压捆扎伤口近心端B.静脉,按压捆扎伤口远心端

C.动脉,按压捆扎伤口近心端D.动脉,按压捆扎伤口远心端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三种血管的出血特点和止血方法:

出血类型

出血特点

止血方法

动脉出血

颜色鲜红,血流较快,常呈喷射状

可用止血带或绷带在近心端止血

静脉出血

颜色暗红,血液流速较慢

可用指压法或止血带在远心端止血

毛细血管出血

颜色红色,血液缓慢渗出

可自然止血,也可用创可贴包扎伤口

【详解】

动脉出血颜色鲜红,血流较快,或喷射而出,因此“如果一个人的右手被割伤,喷出大量鲜红血液”,表明受伤的血管是动脉;应采取的急救措施是按压或捆扎伤口近心端。

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动脉出血的特点是:

颜色鲜红,血流较快,或喷射而出,以及止血方法。

10.下列各项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血液中吞噬细胞吞噬各种病菌B.患过天花的人不再患天花

C.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菌作用D.皮肤和黏膜的保护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详解】

“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因此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患过天花的人以后不会患天花”,是因为体内产生了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所以,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患过天花的人以后不会患天花”。

故选B。

【点睛】

理解掌握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11.“关注健康,珍爱生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今年发生的禽流感是由病毒H7N9引起的,下列关于H7N9流感的认识或做法正确的是(  )

A.H7N9流感病毒是传染源

B.H7N9流感未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所以不是传染病

C.H7N9流感患者痊愈后,体内会产生针对此病毒的抗体,这种抗体的成分是蛋白质

D.加强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这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C

【解析】

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嚅虫。

病原体属于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为动植物和人,H7N9流感病毒是病原体,A错误;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H7N9流感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属于传染病,B错误;

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如当H7N9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H7N9病毒的特殊蛋白质,此蛋白质叫做抗体,C正确;

加强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D错误。

12.下列有关急救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人受伤导致左臂伤口不断流出暗红色血液,应立即指压受伤血管近心端止血

B.进行人工呼吸前,使患者仰卧,解开衣领,松开腰带,清除口鼻内异物和污物

C.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应站在患者左侧,双手掌根按压胸骨上端,使其下陷5厘米

D.进行人工呼吸时,救护者用手托起患者下颌,深吸一口气对着患者口部用力吹入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遇到意外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还要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如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止血等常用的急救措施,分析解答。

 

【详解】

A、某人受伤导致左臂伤口不断流出暗红色血液,应立即指压受伤血管远心端止血,错误。

B、进行人工呼吸前,使患者仰卧,解开衣领,松开腰带,清除口鼻内异物和污物,正确。

C、急救者两臂位于病人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病人的胸骨下端,对中等体重的成人下压深度为3-4厘米,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错误。

D、口对口吹气法正确的步骤为:

使病人仰卧,头后仰,将病人的衣领解开,腰带放松。

清除病人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救护者一只手托起病人的下颌,另一只手捏紧病人的鼻孔,然后深吸一口气,对着病人的口部用力吹入。

吹气停止后,救护者的嘴离开,并立即松开捏鼻的手,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内吹气次数为15-20次,错误。

故选:

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出血的初步护理,人工呼吸。

13.当人体注射疫苗后,体内抗原、抗体含量会发生相应变化,下列图示中能正确表示这种变化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

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3)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

当人体注射疫苗时,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详解】

在注射疫苗时体内没有相应的抗体,抗体数量为0;注射疫苗一定时间后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数量才开始增多;当抗体达到一定的数量时,抗体消灭抗原,导致抗原数量开始减少。

因此图示中能正确表示这种变化的是C。

C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抗原和抗体的特点以及二者的数量变化。

14.下列急救措施正确的是()

A.静脉血管出血后应在伤口的近心端按压或绑扎止血

B.动脉血管出血后应在伤口的近心端按压并且长期绑压止血

C.发现煤气中毒病人需要就地将病人进行人工呼吸

D.对溺水病人可通过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进行抢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动脉出血应该在近心端进行压迫止血,静脉出血应该在近心端进行压迫止血;出现意外、危机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

【详解】

静脉的血液流动的方向是静脉流回心脏。

因此,静脉受伤出血时,正确的急救方法是采用指压法(或止血带)远心端按压或绑扎止血,A错误;

动脉出血应该压迫止血的部位是伤口的近心端,但不能长期绑压止血,B错误;

发现煤气中毒时,立即关闭气源并打开门窗通风,将中毒人员转移到空气清新处,再实施进行人工呼吸抢救,C错误;

发现有人溺水,立即将溺水者救上岸,用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进行抢救,D正确。

【点睛】

出血的初步护理,煤气中毒及其预防,急救的方法。

15.某犬先后接种同种抗狂犬病毒疫苗,血液中抗体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错误的判断是()

A.狂犬病毒疫苗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B.再次注射疫苗,短时间能够产生大量抗体

C.第一次注射疫苗,两周后产生抗体D.第一次注射疫苗后,抗体能持续保护机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

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详解】

狂犬病毒疫苗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A正确;再次注射疫苗,短时间能够产生大量抗体,B正确;第一次注射疫苗,两周后产生抗体,C正确;第一次注射疫苗后,产生的抗体较少而且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抗体并不能持续保护机体,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疫苗免疫的原理、抗原、抗体特点。

16.我国自主研制的埃博拉疫苗首次获得境外临床试验许可,在塞拉利昂启动Ⅱ期临床试验.接种这种疫苗属于(  )

A.非特异性免疫,保护易感人群

B.非特异性免疫,切断传播途径

C.特异性免疫,控制传染源

D.特异性免疫,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D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其他人所经过的途径或各种生物媒介,疫苗相当于抗原,能够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产生的这种抗体只针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所以接种疫苗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D符合题意。

【点睛】

知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即能正确答题。

17.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杀手”,心血管疾病患者逐年低龄化,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只要合理膳食、就不会患心血管疾病

B.白酒会导致红细胞数量增加,血液变稠,加重心脏负担

C.遇到突发心脏病的患者,不需要采取急救措施,直接送医院就医

D.心血管疾病既受遗传因素影响,也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合理膳食,平衡营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疾病,同时,也要掌握一些急救措施,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能够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

【详解】

A.合理膳食,多参加体育锻炼等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不能完全预防,如先天性心脏病,主要与遗传有关,即使改变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也无法预防。

现在心血管疾病出现低龄化倾向,青少年也时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A错误。

B.酗酒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但是少量饮酒可以促进中枢神经兴奋,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心跳加快,促进血液循环,还能舒筋活血、御寒壮骨,B错误。

C.遇到突发心脏病患者要迅速拨打“120”,同时采取胸外心脏挤压以及人工呼吸进行救助,不能搬运送往医院抢救,C错误。

D.人的心血管健康状除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D正确。

【点睛】

健康的生活不仅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搞好个人卫生,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还应当学会与人相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18.青少年时期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时期,下列做法不当的是(  )

A.按时作息、坚持锻炼B.沉迷网络、游戏人生

C.远离烟酒、拒绝毒品D.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健康的生活方式:

吃营养配餐;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详解】

由分析知道:

按时作息、坚持锻炼;吃营养配餐;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属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沉迷网络、游戏人生,属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故选:

B。

【点睛】

关键是正确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

19.当人体免疫功能过高时,会发生的疾病是()

A.艾滋病B.过敏反应C.肺结核D.肝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详解】

免疫的功能包括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防御感染(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维护人体健康)、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当免疫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疾病;例如防御感染的功能过强时,对进入人体内的某些药物和食物会发生过敏反应,当自身稳定的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时人体可能会发生肿瘤。

选项中艾滋病和肺结核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肝癌的致病因素复杂,可能与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过低有关,B符合题意。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免疫的功能:

防御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以及免疫功能异常时的表现。

20.2011年4月12日,卫生部公布了3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死亡人数居前5位的传染病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这5种传染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病名

发病数

死亡数

艾滋病

3551

1059

肺结核

135848

200

狂犬病

98

90

乙型肝炎

117553

65

流行性出血热

609

9

 

A.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B.都可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C.死亡率最高的是艾滋病D.居室消毒可以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A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详解】

A.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其中有细菌、病毒、真菌(如引起黄癣病的霉菌)、原虫(如疟原虫)、蠕虫(如蛔虫)以及螨类(如疥螨)等,表格中的疾病都属于传染病,都是有病原体引起的,A符合题意。

B.接种疫苗,即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如艾滋病目前还没研制出疫苗,还不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B不符合题意。

C.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发病后死亡率最高的是狂犬病,为90÷98≈91.8%,C不符合题意。

D.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

对居室消毒不能切断传播的途径,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传染病的相关内容,结合分析表中的内容来解答本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