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五月供题训练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68613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五月供题训练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五月供题训练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五月供题训练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五月供题训练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五月供题训练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五月供题训练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五月供题训练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五月供题训练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五月供题训练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五月供题训练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五月供题训练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五月供题训练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五月供题训练三.docx

《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五月供题训练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五月供题训练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五月供题训练三.docx

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五月供题训练三

湖北省武汉市2015届高三五月供题训练(三)

高三

2014-05-0910:

06

湖北省武汉市2015届高三五月供题训练(三)

语文试题

命题:

命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凹(āo)陷     喘(chuǎi)息   炽(chì)热   怆(chuàng)然泪下

 B.掂(diàn)量   淡(dàn)泊     忖(cǔn)度   为虎作伥(chāng)

 C.蜚(fēi)声    泯(mǐn)灭     恪(kè)守    高屋建瓴(líng)

 D.湍(tuān)急   坍(tān)塌     体恤(xù)    义愤填膺(yī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松驰   描摹   幅员辽阔   勾心斗角

 B.矫健   融合   合家欢乐   和衷共济

 C.白皙   屏气   曲突徙薪   委屈求全

 D.装帧   揶揄   俯首贴耳   以儆效尤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顿河流域雄浑俊美的    ,草原上粗犷豪放的    ,哥萨克们劲烈慓悍的豪情,俄罗斯女人粗豪质朴的个性,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主人公们凄惨悲凉的命运    构成了《静静的顿河》这部书历经半个世纪仍然长胜不衰拥有众多拥趸的    的特殊魅力。

 A.景物 风气 全都 无独有偶

 B.风光 民风 无不 独一无二

 C.景色 民俗 是否 别具一格

 D.风景 习俗 可能 独树一帜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专家除了为社员们传授棉花高效栽培技术,还深入田间地头,查验、采集土样;走进种植户家中,询问棉花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B.在铁路线上,11.8万太原铁路人迎送旅客、运输物资、检修车辆、巡查站点……他们在紧张而细致的工作中,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C.为培养新的县域经济增长点,该县将“建设长寿旅游名县”列为重点发展战略,打造长寿食品加工、长寿文化旅游等长寿产业。

 D.亲情,在李正天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他创作的《亲情》系列作品,一共有九幅,近期应邀将在珠三角各城市美术馆的邀请展中展出。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认为“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最快乐的事情,“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国家富强的根本。

 B.《红楼梦》中别号“蕉下客”的贾探春是个大气、具有男子性格的女性,她发起组织了大观园里的诗社活动,但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却注定无济无事。

C.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蕴含着无尽的意义,其一生都伴随着成长的痛楚。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背离的亲情和无望的爱情,重整乾坤的责任与薄弱的意志等等,把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矛盾两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D.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

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词按写作内容与风格分为豪放派(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柳永、李清照)。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①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那个时代,也许更早些时候,中国人就在自己的经验与想像中建构了一个“天下”。

他们想像,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

大地仿佛一个棋盘一样,或者像一个回字形,四边由中心向外不断延伸,中心是王所在的京城,中心之外是华夏或者诸夏,诸夏之外是夷狄,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了与南夷北狄相对应的“中国”概念。

古代中国历史的记录和书写者处在中原江河之间,他们当然要以这一点为中心,把天下想像成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大空间,更何况很长一个时期,中国文明确实优越于他们周围的各族。

   ②古代中国人一直对这一点很固执,固执的原因是,除了佛教以外,古代中国从来没有收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的挑战,古代中国人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汉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顶峰,周边的民族是野蛮的、不开化的民族,不遵循汉族伦理的人是需要拯救的,拯救不了就只能把他们隔离开来。

中国人不大用战争方式来一统天下,也不觉得需要有清楚的边界,常常觉得文化上可以“威服异邦”,而此邦与异邦的地理界限也会随着文明的远播和退守在不断变动。

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

不过,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尽管古代文献中这样的自我中心主义很明显,但是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而且,这种关于世界的想像,空间意味与文明意味常常互相冲突和混融,有时候文明高下的判断代替了空间远近的认知。

   ③应当说,这种观念多少给中国古代人的世界想像带来一些弹性空间,使他们不至于为了异族的崛起或异文明的进入而感到心理震撼,可以从容地用“礼失求诸野”“乘桴浮于海”“子欲居九夷”等等说法,宽慰自己的紧张。

所以,在充满自信的古代中国。

很多儒家学者一直倾向于夷夏之间的分别在于文明而不在于地域、种族。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代中叶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到了宋代,这种变化更是剧烈。

宋代虽然出现了统一国家,但是,燕云十六州被契丹所占有,西北方的西夏建国与宋对抗,契丹与西夏都对等地与宋同称皇帝,而且宋王朝对辽每岁纳币,与西夏保持战争状态,这时候,东亚的国际关系,已经与唐代只有唐称君主、册封周边诸国成为藩国的时代大不一样了,从这一状况来看,东亚从此开始了不承认中国王朝为中心的国际秩序。

   ④这一转变相当重要,这使得传统中国的华夷观念和朝贡体制,在观念史上,由实际的策略转为想像的秩序,从真正制度上的居高临下,变成想像世界中的自我安慰:

在政治史上,过去那种傲慢的天朝大国态度,变成了实际的对等外交方略;在思想史上,士大夫知识阶层关于天下、中国与四夷的观念主流,也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主义,转化为自我想像的民族主义。

对于国际政治的实际策略,与对于世界秩序的传统想像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节选自葛兆光《宋代“中国”仪式的凸显》,有改动)

6.下列选项中表述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最晚在战国时就已经形成,而在这之前,中国人也已经在自己的经验与想像中建构了一个“天下”。

 B.“中国”这一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而古代中国历史的记录和书写者自然也以“中国”为中心,把天下想象成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大空间。

C.古代中国人有一种文明优越感,常常觉得在文化上可以“威服异邦”,而随着文明的远播和退守,此邦与异邦的地理界限也会不断变动。

D.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想象,空间意味与文明意味常常相互冲突和混融,文明高下的判断代替了空间远近的认知。

7.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首先从“华夷”观念的形成说到“天下”观念的建构,从“天下”观念,谈到“中国”这一概念的形成。

  B.第②段逐层论述了古代中国人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和原因,并进一步指出其在空间意味与文明意味之间的复杂关系。

  C.第③段指出,儒家关于夷夏之别在于文明而不在于地域、种族的观念至唐代中叶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宋代尤其剧烈。

D.第④段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夷夏之别”认识的转变对于传统中国的华夷观念和朝贡体制是的重大意义。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人的“中国”意识既与南夷北狄的观念相对应,也与很长的时期内中国文明确实比周围的民族优越的事实密不可分。

  B.即使有异族的崛起或异族文明的进入,古代中国人也可以从容地用“礼失求诸野”“乘桴浮于海”“子欲居九夷”等等说法宽慰自己。

C.从没有佛教以外的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过中国文明,因此古代中国人固执地认为中国文明优于其他民族。

D.随着“天下”观念的转变,中国对于国际政治的实际策略,与对于世界秩序的传统想象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甲】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

文帝谦让未皇也。

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

“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

“已矣!

国亡人,莫我知也。

”遂自投江而死。

谊追伤之,因以自喻。

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

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

造话湘流兮,敬吊先生。

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呜呼哀哉!

逢时不祥。

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

丽茸尊显兮,谗谀得志。

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谓随、夷溷兮,谓跖、蹯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锯。

吁嗟默默,生之亡故兮。

斡弃周鼎,宝康瓠兮。

腾驾罢牛,骖蹇驴兮。

骥垂两耳,服盐车兮。

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

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已矣!

国其莫吾知兮,子独壹(抑)郁其谁语?

……”

   (节选自《汉书·贾谊传》)

【乙】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

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

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

“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

“夫子何为不豫?

”孟子曰:

“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

而吾何为不豫?

”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节选自苏轼《贾谊论》)

9.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文帝谦让未皇也   皇:

通“遑”,闲暇

 B.独离此咎兮   离:

遭受,受到

 C.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庶几:

或许可以,表希望

 D.夫子何为不豫   豫:

犹豫不定

10.所选《汉书》中的材料,能直接说明苏轼“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观点的一项是

 A.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B.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C.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D.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应该改变礼法、制度,这和汉文帝的想法相合。

 B.因绛侯周勃等大臣嫉妒、诽谤,他被文帝疏运贬谪长沙,凭吊屈原,显得十分的郁闷。

 C.班固认为贾谊锋芒太露,文帝又刚刚即位,不够谦虚,偏听偏信,故而不被重用。

 D.苏轼用孔子和孟子的事例,意在说明贾谊的不被重用,问题在自己。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已矣!

国亡人,莫我知也。

(3分)

 

(2)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3分)

 (3)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

(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短文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选自《孟子·尽心下》)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送刘禹锡侍御出刺连州

殷尧藩

遐荒迢递五羊城,归兴浓消客里情。

家近似忘山路险,土甘殊觉瘴烟轻。

梅花清入罗浮梦,荔子红分广海程。

此去定知偿隐趣,石田春雨读书耕。

(1)“似忘”“殊觉”颇为传神,请结合颔联加以赏析。

(3分)

 

(2)送人贬谪岭南的诗,历来写得凄凄切切。

惟此诗一反传统气氛情调,写得极尽明媚美好。

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5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    ,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2)位卑则足羞,    。

 (韩愈《师说》)

 (3)总角之宴,    。

 (《诗经·氓》)

 (4)    ,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东篱把酒黄昏后,    。

(李清照《醉花阴》)

 (6)人生亦有命,    ?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7)    ,报养刘之日短也。

(李密《陈情表》)

 (8)潦水尽而寒潭清,    。

(王勃《滕王阁序》)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一碗羊肉汤

金 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

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

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

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

“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

”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

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了解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

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

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

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

他说:

“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

”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

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咋舌称赞。

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

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

“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

”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

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

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

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

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

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

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

刘乡长忙回话:

“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

”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

“一天能宰几只?

”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

“两只,两只!

”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

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

张书记正在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

《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

张书记沮丧地说:

“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

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第三自然段描写县委办工作人员安排各级领导参观的日程表,突出了长岭乡接待任务的密集繁重,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D.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E.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17.小说中刘乡长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4分)

18.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内参》的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4分)

19.从牧场关闭原因的角度,谈谈你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将下面的几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保留全部信息。

(4分)

 2013年12月10日在南非FNB体育场举行了曼德拉的追悼大会。

 ②曼德拉是南非前总统。

 ③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追悼会上发表了讲话。

 ④奥巴马在讲话中赞扬曼德拉是“历史的巨人”。

21.对孔子的认识,曾经有过“圣化”“神化”“矮化”“丑化”等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孔子逐渐回到人间。

请结合你的阅读和感悟,刻画你心中孔子的形象。

   要求:

①以描写为主;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不超过80字。

(4分)

22.下图是“中华老字号”的徽标,请简要说明其寓意。

(4分)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

——德国谚语

   怀疑中我常常处于迷失的状态,幸亏思考最终让我发现“我是真实的”,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

   根据上面两句话的含意,写一篇作文。

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

自拟题目,自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