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3969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

主梁截面尺寸:

取h=700mm,

取b=250mm。

二、板的设计(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1、荷载计算:

板的恒荷载标准值:

取1m宽板带计算:

20mm水泥砂浆面层

80mm钢筋混凝土板

15mm板底混合砂浆

恒载:

活载:

恒荷载分项系数取1.2;

因为工业建筑楼盖且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小于,所以活荷载分项系数取1.4。

于是板的

设计值总值:

2、板的计算简图:

①计算跨度

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a为240mm,中间支座宽度即为次梁宽度。

板厚h=80mm,次梁截面尺寸:

边跨

故取1820mm。

中间跨取:

跨度差:

(1820—1800)∕1800=1.1﹪〈10﹪

②计算板的内力

板有9跨,可按5跨等跨连续板进行计算如图

板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后,各跨中及支座截面的弯矩系数α值按图5采用,各跨中及支座截面的弯矩按式计算。

图5单向板内力系数

表3板的弯矩计算表

截面

边跨中M1

B支座MB

中间跨中M2、M3

中间支座MC

弯矩值(kN·

m)

2.06

-2.06

1.35

-1.55

③板的配筋计算

b=1000mm,h0=h-20=60mm。

各截面配筋计算过程见下表,中间区格中间板的四周与梁整体连接,由于拱效应,弯矩有所降低,故M2、M3及MC应降低20%,计算结果可以填在表3内。

④绘制板的模板配筋图

板的配筋一般采用分离式,板的配筋图按1:

50~1:

100的比例绘制在2#图纸上。

表4板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表

截面

边跨跨中M2

第一内支座MB

中间跨中M3

边区格

中间区格

1.08

-1.24

3.7

2.4

1.9

2.8

2.2

21

118

77

61

90

71

选配钢筋(实配AS)

Φ4﹫100(126)

Φ4﹫160(78.57)

Φ4﹫200(62.8)

Φ4﹫130(96.6)

Φ4﹫170(73.9)

三、次梁设计

次梁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

1、荷载设计值

按考虑内力重分布设计,根据厂房的实际情况,楼盖的次梁和主梁的活荷载一律不考虑梁从属面积的荷载折减。

永久荷载包括:

板传来的恒荷载、次梁自重和次梁底及两侧的粉刷重量;

可变荷载仅考虑板传来的楼面活荷载。

可按表5进行计算。

表5次梁的荷载计算表

荷载种类

荷载标准值

(kN/mm)

荷载分项系数

荷载设计值

永久荷载

板传来的恒荷载

5.32

次梁自重

1.60

次梁底及两侧的粉刷自重

0.21

小计(g)

7.13

1.2

8.56

可变荷载(q)

5

1.3

6.5

总荷载(g+q)

15.06

2、内力

①计算跨度

次梁在墙上的支撑长度:

a=240mm,主梁截面尺寸:

A、边跨

净跨度:

计算跨度:

故取5875mm

B、中间跨:

(5875-5750)∕5750=2.2﹪〈10﹪

故次梁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

边跨与中间跨计算跨度相差若不超过10%,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内力;

多于五跨连续板按五跨计算内力;

小于或等于五跨的连续板按实际跨数计算内力。

次梁的计算简图见图6。

g+q

图6次梁的计算简图

②、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的计算

次梁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各跨中及支座截面的弯矩系数αmp值按表6采用,各跨中及支座截面的弯矩按式计算

表6次梁的弯矩系数表

截面位置

αmp

1/11

-1/11

1/16

-1/14

计算跨度l0(m)

5.875

5.750

M=αmp(g+q)l02(kN.m)

47.34

-47.35

31.12

-35.57

次梁各支座截面的剪力系数αvb值按表7采用,剪力按式计算。

表7次梁的剪力系数表

边支座QA

第一内支座QBl

第一内支座QBr

中间支座QCl、QCr

αvb

0.45

0.60

0.55

净跨度ln(m)

5.755

(kN)

39

52

47.63

③、承载力计算

1)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支座承受负弯矩,翼缘位于受拉区,按矩形截面进行设计;

而跨中翼缘位于受压区,按T形截面计算,翼缘计算宽度按教材表3-3进行计算。

表8次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中间跨中M2

中间跨中M3

弯矩设计值M(kN.m)

-47.34

截面类型

T形

矩形

αS

0.019

0.190

0.013

0.143

ξ

0.213

0.155

AS(mm2)

358

409

239

298

选配钢筋

2φ16

2φ14+1φ12

1φ12+1φ14

2Φ14

实际配筋面积(mm2)

402

421

267

308

2)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包括复核截面尺寸、腹筋计算和最小配箍率验算)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过程可列于表9。

表9次梁斜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中间支座QCl

中间支座QCr

剪力设计值V(kN)

0.25fcbh0

172.8

0.07fcbh0

54.44

弯起钢筋

箍筋用量

四、主梁设计

主梁内力按弹性理论设计

表10主梁的荷载计算表

荷载标准值(kN)

荷载设计值(kN)

永久荷载

次梁传来的恒荷载

42.78

主梁自重

7.75

主梁底及两侧的粉刷

0761

小计(G)

51.29

可变荷载(Q)

总荷载(G+Q)

-

100.55

主梁在墙上的支承长度a取370mm,中间支座宽度即为柱横截面高度,柱的截面尺寸。

A、边跨

边跨净跨:

边跨计算跨度:

故取6065mm。

B、中间跨

中间跨净跨:

中间跨计算跨度:

(6065-6000)∕6000=1.1﹪〈10﹪符合要求。

3、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的计算

集中荷载作用下三跨连续梁的弯矩及剪力系数可由教材附录八的表格查得,也可以由表11查得。

各跨中及支座截面的弯矩按式M=α1GL+α2QL;

各支座截面剪力按式V=β1G+β2Q。

其中,α1、β1分别为永久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及剪力系数;

α2、β2分别为可变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及剪力系数。

表12主梁内力计算表

项次

示意图

内力计算

截面

α1

M

β1

V

M1

0.244

91.09

MB

-0.267

-99.67

M2

0.067

21.30

VA

0.733

45.11

VBl

-1.267

-77.99

VBr

1.000

61.55

0.289

68.36

-0.133

-31.46

-31.13

0.866

33.78

-1.134

-44.23

-0.044

-10.4

0.200

46.8

-5.18

-1.000

-39

0.299

54.17

-0.311

-73.56

0.170

39.78

0.689

26.87

-1.311

-51.13

1.222

47.66

0.274

64.81

-0.178

-42.11

---

0.822

32.06

-1.178

-45.95

0.222

8.66

表13主梁弯矩组合

Ma

Mb

①+②

159.45

114.46

-131.13

-6.39

①+③

80.69

36.62

71.54

①+④

145.26

86.82

-173.23

54.52

63.42

①+⑤

155.9

107.58

-141.78

24.74

Mmax组合

Mmax

Mmin组合

Mmin

表14主梁剪力组合

78.89

-122.22

39.93

-83.17

22.55

71.98

-129.12

109.21

77.17

-123.94

70.21

Vmax组合

Vmax

Vmin组合

Vmin

4、承载力计算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过程可列于表15。

表15主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153.12

0.021

0.166

0.010

0.183

702

756.4

330

2φ22

760

2)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表16主梁斜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B支座QBl

B支座QBr

-78.89

372

119.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