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9749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

《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精品.docx

最新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精品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

1、民犹水也,国犹舟也,欲行大舟,先蓄厚水,这是物理之自然,也是政理之自然。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⑴《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材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思想?

他设想的社会保障标准是什么?

这种理想社会的实质是什么?

治国思想:

仁政

标准:

每户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实质:

丰衣足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⑵孙中山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

为此孙中山提出了什么方案?

该方案为什么不能实现?

方案: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制和阻碍;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人口多、农业经济不发达的国情。

⑶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公斤,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也出现了严重欠账。

当时的人民生活在购物证和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票券里,从吃的粮食、油道穿的衣裤,用的锅碗瓢盆,都严格的定量供应。

据材料概括当时中国百姓的生活状况,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为改变这种状况,党和政府做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状况:

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文教卫生水平低下;生活用品严重缺乏。

原因:

"左"的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决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⑷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认识:

民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从古代到近代政府都注重和解决民生问题;我们今天应该继续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

2、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职责。

请回答:

(1)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就着手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物质生活。

试举例说明。

措施:

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平抑物价,打击投机倒把,合理调整工商业等。

(2)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基础。

党和政府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举措:

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党和政府是怎样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

措施:

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繁荣科技、文艺、制定教育方针,发展各级各类人民教育事业,加强教育立法,改革教育体制,发展广播影视、报业、互联网。

(4)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世纪之交,党和政府为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高瞻远瞩,做出了哪些重大战略决策?

决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走和平崛起道路。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遍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摘自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三、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邓小平文选》

回答:

⑴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评价:

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生主义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也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⑵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有哪些发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产生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

发展变化:

①企业所有权发生变化;②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发生变化;㈢社会福利制度发生变化。

原因:

①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以顺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战后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加强。

⑶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原因:

①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②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方式。

⑷你从上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西方社会的民生政策和邓小平的富民措施中得出的共同结论有哪些?

结论:

①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必须关注民生;②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③满足国民生活的需要是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依据。

4.民生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解决方式不尽相同。

近年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奋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试图通过轻徭薄赋的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解决民计民生问题,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2)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什么主张?

这一主张最终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分析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解决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民生问题的?

(2分)在当时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

(4)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头20年里,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生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后来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5)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全面振兴,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肯定并发展了"农民两大伟大创举"。

这"两大伟大创举"分别是什么?

这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有何意义?

(6)根据以上回答,说明你对当代民生问题的认识。

【参考答案】

(1)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或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等),确保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农民赋役负担。

唐后期实行两税法(或明中后期的一条鞭法等),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2)主张:

平均地权。

原因:

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3)措施:

推行"以工代赈"。

作用:

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

(4)问题:

政治、经济方面"左"倾错误的推行,生产遭到破坏,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粮食产量提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5)创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意义:

农村经济的振兴,极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和谐。

(6)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5、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

……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2018年第10期《新华文摘》

(1)据材料一,根据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

特点:

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

材料二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至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至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

1847年5月,十小时工作日的提案在下院通过,6月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批准成为法令。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特点:

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劳动者权益。

成因:

工业革命后工人受剥削沉重,工人运动兴起;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材料三:

(3)据材料三指出,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社会实施社会保障的具体做法。

并指出田纳西等工程兴办的历史意义。

做法:

直接救济;以工代赈。

意义:

增加就业,刺激了消费和生产;缓和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材料四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

原因:

生产力提高;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5)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

认识:

社会保障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为福利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克服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

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

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

……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二:

"包干到户"的第一年(1979年),小岗生产队获得了大丰收,全队的粮食产量由原来的3万多斤猛增到12万多斤,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1979年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

……"包产至户"和"包干到户"责任制,由于把生产队的统一经营与家庭的分户经营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改革开放20年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简要叙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

(2)据材料二,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什么成效?

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效?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否完全否定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

为什么?

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来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

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4)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参考答案:

(1)情况: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生产,以家庭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

(2)成效:

粮食大幅度增产,改善了农民生活和粮食供应。

原因:

明确了农民生产的责任和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不是。

社会主义改造在本质上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要取消公有制,而是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4)原因:

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世界。

内容:

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立足点:

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7、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1)俄国、美国、中国的三次改革是指哪三次改革?

(2)这三次改革各有什么特点?

各自的最终结局如何?

在历史上有什么共同作用?

(3)据此你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参考答案:

(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

(2)特点:

俄国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部分恢复私有制和商品买卖的办法来发展生产;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结局: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俄国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被废除,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

共同作用:

三次改革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发展经济。

8、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是中国农村改革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小岗村)全村适龄儿童还没有全部入学,上中学的很少。

……一位30多岁的妇女说:

"念上个一两年,也和没念差不多,庄稼人靠劳动吃饭,读不读书没有多大关系。

"……但是(小岗村)同时也出现了与它们经济发展和不适应、很不相称的事情:

一是他们在村头盖了个牌楼,花了不少钱。

……二是盖了气派的村公所办公楼。

……农村改革已经快20年了,小岗村至今也不过是停留在兢兢业业地把他们的那几亩地种好的水平上。

因此生产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部发展。

粮食生产是大幅度增产了,但比较利益低、卖粮难、农民收入低、经济不发达。

--摘自《万里与小岗村--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而作》

 材料二、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把全国的乡镇企业发展推向高潮。

华西村办起了年产30万吨线材厂、30万吨轧钢厂、毛纺厂等20多个大中型企业。

年产值一年翻一番,1992年为5.16亿元,1993年超过11亿元。

--摘自周大鸣《农民企业家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材料三、浙江省慈溪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创造性地探索并完善了"公司+科技+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运用订单、合约、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联合当地10多个镇和周边10余个县的2万多农户,建立了总面积20余万亩次的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蔬菜基地,……较好的解决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使每亩土地的产值和利润比传统单一结构增长2-4倍,基本实现了"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两头富"的初始目标,成功地将千百万农户与千百万消费者进行了高效有序的链接。

--据人民网2018年12月25日

 回答:

⑴依据材料,概括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

小岗村:

单一经营,发展速度缓慢。

华西村:

重视发展乡镇企业。

浙江慈溪:

发展现代农业。

 ⑵依据材料,分析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启示:

要重视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讲求实际,不搞形式主义;要面向市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重视经营管理模式创新;……

9、我国现在已取消农业税,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而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中国和前苏联的工业化的资金支持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靠对外掠夺,农业的高积累支持工业发展更是不可避免。

结合史实说明前苏联在建国初期,中国在过渡时期,农村经济是如何服从工业化发展需要的。

在这期间前苏联出现了哪些问题?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案:

(1)苏联在建国初期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在过渡时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的发展。

 

(2)问题: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经济的破坏性特别大,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过分重视重工业发展,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操之过急。

 (3)启示:

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农业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的发展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等。

 10、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人类跨入新世纪之初,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时,一项重大而深远的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神州大地稳步推进。

建设新农村,对中国农民而言是一种福音,对中国农村来说是重大变革,对中国农业则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理想是什么?

政治上摆脱压迫奴役,

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材料二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

"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

(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

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

新乐园:

人民公社。

原因:

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出,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

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济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影响: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雇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

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右图反映1958年河北怀来人民公社社员吃"大锅饭"的情景。

 材料二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

"新村运动"的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上,地方政府把近20种乡村公共事业的建设项目交给农民自主开发,如修建桥梁、村级公路等。

1971年,韩国全国80%以上的农舍都是茅草屋。

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资金的55%,地方政府出30%,每家农户出15%的方式,国家向农户贷款帮助建房。

"新村运动"开始后,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在全国推广水稻高产品种,使韩国稻米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也随之攀升。

韩国在大力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培养勤勉、自助协作精神。

 材料三在圈地运动开始的最初时期,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二战以后,为安置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日本政府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如何?

(2)依据材料二分析韩国"新村运动"建设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四,比较英、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同特点。

(4)上述材料对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

(1)特点:

由许多农业合作社联合组成;全国农户普遍参加;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刮起共产风);集体生活(吃食堂)

后果:

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是造成严重经济困难的因素之一。

(2)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收入;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3)英国主要通过暴力和强制方式,日本采取温和的政策引导;

英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城市,日本则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4)从实际出发,农村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科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安置劳动力。

12、假如你是一个导游员,陪同一个外国旅游团到安徽凤阳农村考察,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53-1956年、1958-1964年、1966-1976年、1978年以来凤阳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并简要分析1978年以来发生变化的原因,你准备怎样介绍呢?

参考答案:

①1953-1956年,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②1958-1964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各地纷纷组建人民公社,浮夸风泛滥,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③1966-1976年,是十年"文革"时期,农村经济遭严重破坏,农民四处逃荒要饭。

④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农村经济走向繁荣。

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政府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3、根据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两次会议的正确决策在贯彻过程中的不同结果及其主要原因。

(1)"八大"背景:

①借鉴苏联教训,总结了"十大关系",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三大改造完成,国家经济结构和国内主要矛盾已发生根本变化。

③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已颁布,社会主义制度已建立,全国人民面临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任务。

(2)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

①长期的"左"的错误和十年浩劫,全国经济陷入困境,必须尽快改革。

②文革虽已结束,但"左"的思想政策仍在继续推行,必须拨乱反正。

③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禁锢开始被冲破。

(3)不同结果:

"八大"的正确决策很快被从理论上修改,"左"倾错误随之迅猛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决策得以全面落实,并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

(4)主要原因:

①五六十年代,中共党内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十分严重,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能够推行;八九十年代,中共吸取教训,纠正错误,重新确立正确思想路线。

②新中国几十年的建设经验和教训,提高了全国人民辨别是非的能力。

③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阔了党和人民的眼界,坚定了以济建设为中心的信念。

14、最近,随着《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大国崛起问题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

材料一在上古和中世纪,世界上只有区域性大国,而没有全球性大国。

15世纪、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先后成为大国。

(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荷兰取代葡萄牙成为大国的经济原因。

经济原因:

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海上马车夫";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加强国际竞争;银行信贷业的发展,吸引各地资金,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材料二在工业化时代,世界领导国必须是拥有海上霸权的国家……19世纪的世界领导国是英国,在英国达到鼎盛时期的1860年前后,其现代化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的40%-50%,或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