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 第2单元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docx
《版 第2单元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 第2单元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第2单元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学习目标:
1.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以我国近代报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重点:
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表现。
2.难点:
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材整理1 “断发易服”
1.服饰的变化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②清政府对官定服饰制度实行改革。
③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
(2)特点
①先民间仿效,后政府改革。
②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3)影响
①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服饰。
②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
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断发”和不缠足运动
(1)特点:
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2)断发:
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
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3)不缠足运动
①原因: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②进程:
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成立了“不缠足会”,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深度点拨] 近代中国西式服饰与传统服饰并行不悖
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完全取代中国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
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根基深厚和善于兼收并蓄的特点。
教材整理2 报刊与电影
1.表现
(1)出现
①报刊:
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②电影:
19世纪末电影传入我国。
(2)发展
领域
时间
表现
报刊
大平天国起义爆发后
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
1872年
《申报》创刊,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1884年
创办《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清末
《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
维新运动期间
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新文化运动以后
读报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电影
1905年
中国第一次自拍京剧短片《定军山》
1913年
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难夫难妻》
1931年
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2.作用
(1)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
(2)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
(3)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教材整理3 移风易俗
1.原因
(1)西方礼仪的传入和平等、自由思想的影响。
(2)中华民国的建立及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的推动。
2.表现
(1)民国之初,废除跪拜、作揖,代之以鞠躬、握手。
(2)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出现文明婚礼。
(3)19世纪中期开始,丧葬礼仪走向文明、卫生、简洁。
3.影响
(1)反映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
(2)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
(3)有些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
4.特点
发展不平衡,广大内地农村相对闭塞和贫穷。
[深度点拨]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地域差异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变化比较大,主要是因为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受“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这些地区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们较开放,受封建思想影响相对较小;这些地方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受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
在广大的内地农村,由于闭塞与贫穷,几乎看不到新生活气息。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鸦片战争后,民间、政府的服饰改革兴起,中西合璧趋势出现;而“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则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
2.19世纪,近代报刊和电影相继出现,成为人们的主要娱乐休闲方式。
3.近代日常礼仪、婚葬礼仪变化则开始体现民主、自由、平等、简洁等文明精神。
探究点一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
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
——摘自《申报》1892年1月18日
史料“华人争先购归”反映了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史料二 仰内务部通令各省都督,转谕所属地方一体知悉。
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
注意结合史料出处“民国”“内务部”“剪除净尽”等信息理解。
史料三 他们(先进知识分子)认为,传统婚姻的种种陋习“害国计、弱种族”,主张“欲革政治之命者,必先革家族之命”,提出实行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禁止一夫多妻等。
——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
抓住“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这一关键信息进行理解。
【史料应用】
(1)史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现象?
【提示】 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中国的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的冲击。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受到了什么影响?
【提示】 政府政策和资产阶级革命、政治改革运动的影响。
(3)史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
【提示】 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和活动,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迁。
【史论拓展】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政治上:
政府的推动、重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
(3)经济上:
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思想上: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5)其他:
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探究点二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时说:
“革命后,男女交际自由,结婚自由和男女平权的呼声很高”“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要有选择配偶的自由”,“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能阻止的了。
”
根据关键信息“自由”进行分析。
史料二 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
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注意史料表述“概不……可以……”的内容。
史料三 他们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
“洋帽洋衣洋式样,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
——《大公报》1903年4月
根据史料信息外国的东西“没有一样不好”“学外国人惟恐不像”等进行分析。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新旧婚姻有何变化?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
【提示】 变化:
从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到男女自由恋爱;婚姻礼仪由繁缛走向简约。
原因:
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的推动。
(2)结合史料二,指出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丧葬礼仪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 变化:
20世纪初中国的丧葬礼仪由繁琐和铺张转变为简约文明。
(3)史料三体现了什么?
【提示】 体现了当时极端的崇洋思想倾向,具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
【史论拓展】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发展不平衡:
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
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受西方舶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③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④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⑤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⑥变化首先从通商口岸开始,逐步向内地扩展,这与资本主义列强势力的侵入路线相同。
(2)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开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精髓,又日趋顺应时代变革的需求。
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解题模板】
抓关键
抓住图片关键信息剪掉一半辫子及文字信息“崇尚西法”“保留国粹”
排易误
老先生剪了一半辫子,说明崇尚西学也要保留国粹,并不能得出盲目崇尚西洋风尚,A项错误;辫子并不代表传统精华,B项错误;只是剪了半个辫子,并未破除陋俗,D项错误
验结论
辫子未全部剪掉,反映了一部分人对传统观念不能彻底决裂,旧有观念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
【答案】 C
1.歌曲《我的中国心》唱道: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 )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后
C.民国建立后D.国民革命后
【解析】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步加深,西方服饰传入中国。
【答案】 A
2.中国近代史上“断发易服”的主张始于( )
A.鸦片战争期间B.洋务运动期间
C.戊戌变法期间D.辛亥革命期间
【解析】 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废缠足和“断发易服”的主张,辛亥革命期间以政府推广的形式普及了“断发易服”。
【答案】 C
3.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这反映了( )
A.新服饰走入中下层民众的生活
B.不缠足运动风靡全社会
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
D.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
【解析】 题干材料中包含服饰的改变和不缠足运动的发展等信息,而A、B两项只是单方面反映了其中的信息,不能准确地从整体上反映材料的内在信息,故排除。
材料中没有提及C项相关内容,排除。
【答案】 D
4.右图为《民国时期的新式婚礼》照片。
这种新式婚礼的出现,是因为
( )
民国时期的新式婚礼
①西方文明的传入 ②义和团运动的推动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④辛亥革命的影响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受西方民主思想和辛亥革命的影响,近代婚俗发生变化,简约文明的新式婚礼出现。
【答案】 D
5.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72040076】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
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
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第
(1)问,比较简单,注意不要遗漏对材料二的概括。
第
(2)问,特点要结合“四合院欧化”来分析归纳;再结合变化来分析“外部”因素。
第(3)问,注意回答的是积极影响。
【答案】
(1)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风俗。
(2)特点:
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
外部因素:
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3)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推动近代化进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