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862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元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元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元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元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元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广元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广元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广元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广元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广元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广元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广元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广元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广元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广元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广元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广元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广元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广元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元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广元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元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元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鲁迅写不了长小说,他的文章越到后来写得越短,这和鲁迅所体验到的绝望感有关,他从小说写作转向杂文写作,就表明他对小说那种迂回、曲折、隐蔽的表达方式已感不足,面对深重的黑暗现实,他更愿意用短兵相接、直抒胸臆的方式把自己所想说的说出来,所谓“放笔直干”,就是这个意思。

这不仅和鲁迅的思想体验有关,也和鲁迅的身体、疾病有关。

莫言的小说则有大量的长句子,这点和鲁迅不同,他体魄强健,气息是不同的。

(选自谢有顺《莫言小说的特质》,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言小说的语言粗粝驳杂,具有力量感和速度感,显得狂放、恣肆、汹涌,这是别的作家所不具备的特点。

B.莫言有意追求一泻千里、泥沙俱下的语言效果,因此它的小说语言谈不上精粹谨严,甚至有些作品过分放纵,不够节制,未必规范,显得粗糙。

C.莫言不崇尚精雕细琢,不习惯慢写作,而崇尚一泻千里,一发不可收拾的激情和磅礴,因此其小说语言难免斑斓而驳杂,令人不快。

D.莫言并不愿意守旧,他将各种语言风格汇聚一炉,令读者印象深刻,不管读者是否喜欢,正是这样的风格塑造了莫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用普通话写作,其中又夹杂着方言、土语、俚语、古语,但又不是刻意用方言写作,因此他小说的语言极具冲击力,对传统语言极具挑战性。

B.莫言的语言风格不仅与他的气质、个性有关,甚至与他的强健体魄也有关系。

C.莫言正规教育只读到小学毕业,文化程度不高,这决定了他做不到让他的小说语言精致优雅,因此他选择粗粝驳杂来作为自己小说语言的特色。

D.文学语言的风格丰富多样,南方作家的精致优雅是一种,北方作家莫言的粗粝、驳杂也是一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作家的语言风格与作家气质、个性有关,也与作家的身体状况有关,在对比中指出了莫言小说中有大量长句的原因。

B.文段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列举汪曾祺、格非、苏童、贾平凹小说语言上的特点,在对比中指出这些作家崇尚精雕细琢,他们的语言虽然也多样化,但莫言比他们更为驳杂。

C.选文前三段通过分析、举例、对比,阐释了莫言小说语言风格的表现,最后一段指出了莫言小说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D.在表达方式上,选文综合运用了议论、叙述、说明等手法,分析论证了莫言小说的语言风格及形成原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萧涤非先生治杜诗

萧涤非先生能在杜甫研究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有着直接的关系。

他十分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和运用。

解放初期,他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特别是系统地研读革命导师关于文艺理论方面的著述,心胸豁然开朗,敢于解放思想,大胆地在《杜甫研究》中以相当的笔墨来分析杜诗的艺术性。

他说:

“杜甫的伟大,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来自人民”,“人民的血泪灌溉了杜甫诗的园地”。

这些精辟的论述,无一不是得益于他对革命理论的孜孜以求。

萧先生熟悉研究对象,包括熟悉研究对象的全部作品。

他曾说,杜甫的《新婚别》有“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这样两句,仇兆鳌的注说“嫁时将鸡狗以往,欲为室家长久计也”,这显然是不近情理,不合事实的,所以杨伦的《杜诗镜诠》改注为“用谚语”。

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谚语,宋时才有记载,唐代却找不到文献上的根据,所以杨伦也只能虚晃一笔。

自己最初径直注上“即俗语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话,是不科学的,总觉得有些慊然。

后来,他无意中在王建诗里发现“我身不及逐鸡飞”之句,不觉大喜,因为它证明了唐时确有这一谚语。

他觉得如果对研究对象不熟悉,有些有用的材料是会当面错过的。

1971年,郭沫若所著《李白与杜甫》出版。

贯穿全书的基调是扬李抑杜,而且全面贬低杜甫的倾向性非常明显。

为了达到贬低杜甫的目的,郭老甚至对国内几位有名的学者如冯至、傅庚生等人,自然也包括萧涤非先生,逐一进行了批评。

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家对郭老的观点不满意,又不能批评,只有保持缄默。

萧先生应许多学者、学生的询问,于1979年在《文史哲》第3期上发表了《关于〈李白与杜甫〉》一文,第一个实事求是地谈了与郭老观点不同的意见。

针对郭老说称杜甫为“诗圣”和“人民诗人”毫无依据的观点,他列举陕南歌谣“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诗歌作了千万卷,不留千年存万古”,朱德委员长诗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说明杜甫的两项桂冠都得到了人民的承认。

他还用大量确凿的事实,纠正郭老对杜诗的曲解,对郭老苛求古人、脱离历史背景、抹杀杜诗艺术性的做法提出了中肯的批评。

“郭老过去也是尊重杜甫的,他这次抑杜,不过是他自己在翻他自己的案,而我们的非议,也不过是以前日之郭老反后日之郭老而已”。

萧先生的文章以科学的态度和较强的说服力,打破了学术界沉闷的空气。

特别针对郭老这样的权威、名人,萧先生能够言人所不敢言,确实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学术界高度称赞。

盛名之下,敢于公开纠正自己的错误,是萧先生的一贯作风。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句,在解释其中“群童”一词时,他这样写到:

“杜甫《泛溪》诗‘童戏左右岸,罟弋毕提携。

翻到荷芰乱,指挥径路迷。

得鱼已割鳞,采藕不洗泥’作于前一年,所泛溪即浣花溪。

据此可知,溪之南北两岸原有一批顽童,我疑心诗中群童就是这些顽童。

他们敢于欺负人,以抱茅为戏,因而激怒了诗人。

过去我把‘群童’全看成穷孩子,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至少是很片面的。

萧先生十分赞赏清代学者黄生“读唐诗,一读了然,再过亦无异解。

惟读杜诗,屡进屡得”的话,所以他几乎用毕生精力研究杜甫,即使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仍不能满足。

他在《〈杜甫研究〉再版漫题》一诗中写道:

“嗟予幼学杜,今已逾古稀。

岂无分寸功,所得亦已微。

虽曰名研究,其实无发挥。

赋此聊志愧,非敢望解颐。

”更有意味的是,萧先生将陶渊明“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的诗句,改为“但恨在世时,读杜不得足!

”可见他对杜诗执著探索的热情达到了何种程度。

宋代有位学者提出“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不可读杜诗”。

1978年,萧先生接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约请,担任《杜甫全集校注》一书的主编。

为完成好这项艰巨任务,萧先生不顾古稀之年、抱病之躯,于1979年夏亲率校注组全体同志沿杜甫当年行踪进行实地考察,主持编写了《访古学诗万里行》一书。

1984年夏天,校注组赴杜甫故里河南省巩县举行了《杜甫全集校注》座谈会。

会议期间,萧先生即兴赋诗两首,其二《重谒邙山少陵墓》写到:

“忧国忧民不自忧,东南西北苦飘流。

为告后来凭吊者,诗王吟骨在邙丘。

关于杜甫的墓,相传有四处:

湖南的耒阳、平江,河南的偃师、巩县。

经过认真考证比较,萧先生第一次肯定了杜甫的真墓在邙山。

(选自《人物》1993年第2期孔亚兵文《文学史家萧涤非》,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62年56岁在北京编写《中国文学史》,在《诗刊》发表《人民诗人杜甫》,在《人民画报》发表《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徐恒堂《萧涤非年谱》)

②萧先生给我回信说:

对诗人杜甫的评价,他一直坚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会随波逐流。

(吕家乡《怀念萧涤非先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涤非先生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他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才敢于解放思想,大胆分析杜诗的艺术性。

B.萧涤非先生在治杜诗的过程中,发现了唐朝时就有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谚语。

C.萧涤非先生提出了杜甫是“人民诗人”的主张,他不仅重视杜诗的思想性,而且重视杜诗的艺术性,对抹杀杜诗艺术性的做法持批评态度。

D.萧涤非先生通过《重谒邙山少陵墓》肯定了杜甫的真墓在邙山,他是肯定杜甫真墓在邙山的第一人,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材料较为详细地记叙了萧涤非先生发表对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不同意见的过程,表现出萧涤非先生治杜诗从作品实际出发,不随波逐流的治学作风和科学态度。

B.材料引用萧先生对“群童”一词理解的不断深化和自我修正,目的只是印证作者对萧先生敢于公开纠正自己错误的观点。

C.材料引用萧先生“嗟予幼学杜”一诗,既烘托了萧先生治杜诗永不满足的执著精神和谦逊品格,又为材料增添了古朴文雅的色彩。

D.材料采用直接引用的手法,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

E.材料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塑造了萧涤非先生严谨认真的学者形象。

6.作为文学史家,萧涤非先生以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

请结合材料,就治学作风与学术成就的关系进行分析。

(5分)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更夫阿韩

沈从文

我们县城里,一般做买卖的,帮闲的,够得上在他姓下加上一个“伯”字的,这证明他是有了什么德行,一般人对他已起了尊敬心。

就如道门口那卖红薯的韩伯,做轿行生意的宋伯便是。

这伯字固然与头发的颜色与胡子的长短很有关系,但若你是平素为人不端,或有点痞,或脾气古板,像卖水的老杨,做包工的老赵,不怕你头发已全白,胡子起了纽纽,他们那些娘女家小孩子,还不是只赶着你背后“烂脚老杨”“赵麻子师傅”那么不客气地叫喊!

你既然没有法子强人来叫一声某伯,自然也只好尽他那些人带着不尊敬的鼻音叫那不好听的绰号了。

在南门土地堂那不需出佃钱的房子住身的阿韩,打更是他的职业。

五十来岁的人了,头发不白,下巴也是光秃秃的。

但也奇怪,凡是他梆子夜里所响到的几条街,白天他走到那些地方时,却只听见“韩伯,韩伯”那么极亲热的喊叫。

他的受人尊视的德行,要说是在打更的职务方面,这话很觉靠不住,他老爱走到城门洞下那卖包谷酒的小摊前去喝一杯。

喝了归来,便颠三倒四地睡倒在那土地座下。

哪时醒来,哪时就将做枕头的那个梆取出来,比敲木鱼念经那大和尚还不经心,到街上去乱敲一趟。

有时二更左右,他便糊里糊涂“乓,乓,乓乓”连打四下;

有时刚敲着三下走到道台衙门前时,学吹喇叭的那些号兵便已在辕门前“哒——哒——”鼓胀着嘴唇练音了。

这种不知早晚的人,若是别个,谁家还再要他来打更?

但大家却知道韩伯的脾气,从没人教训他。

最多有个把刻薄点儿的人,笑笑地说一句“老忘晕了的韩伯”罢了。

那时,他必昂起头来,看看屋檐角上的阴白色天空,“哦!

亮了!

倒看不出……”接着只好垂头丧气地扛着他那传家宝慢慢地踱转去睡觉。

走过杨喜喜摊子前,若是杨喜喜两口子已开了门,在那里揉面炸油条了,见了他,喜喜屋里人很随意地叫一声“韩伯,喝碗热巴巴的猪血去!

”他便不客气地在那脏方桌边一屁股坐了下去。

他没有像守城的单二哥那样,每月月终可到衙门去领什么饷银。

他吃喝的来源,就是靠到他打更走过的各户人家——也可说听过他胡乱打更的人家去讨捐。

南街这一段虽说没有很多户口,但讨捐来的却已够他每夜喝四两包谷烧的白酒了。

他今天这家取点明天那家取点来度日,估计到月底便打了一个圈子。

当他来时,你送他两个铜元,他接过手来,口上是“道谢,道谢”,一拐一瘸地走出大门。

遇到我们对门张公馆家,一进屋就是几升白米,他口上也还只会说“道谢,道谢”。

要钱不论多少,而表示感谢则一例用“道谢”两字。

我们这一段街上大概是过于接近衙门的缘故吧,别的地方大嚷捉贼的当儿,我们这一节却听不到谁家被盗过一次。

有时,我们家晚上忘了关门,他便乓乓地一直敲到我们院子中来,把我们全家从梦中惊醒。

“呵呵!

太太,少爷,张嫂,你们今夜又忘记闩门了!

”这个“又”字,可想而知我们大院子不知他敲着梆进来过几多次了!

他的这种喊声起时,把我们一家人都弄得在被单中发笑。

这时妈必叫帮我们的张嫂赶紧起来闩大门,或者要我起来做这事。

“韩伯,来做什么?

前几天不是才到这要钱!

”顽皮的六弟,老爱同他开玩笑,见他一进门,就拦着他。

“不是,不是,不是来讨更钱。

太太,今天不知道是哪里跑来一个瘦骨伶精的叫化子,倒在聂同仁铺子前那屠桌下坏掉了。

可怜见,肚皮凹下去好深,不知有几天不曾得饭吃了!

一脑壳癞子,身上一根纱没有,翻天睡到那里。

这少不然也是我们街坊上的事,不得不理,我才来化点钱,好买副匣子殓他抬上山去。

可怜,这也是人家儿女!

”他每遇到所打更的这一段街上发生了这么一类事情时,便立即把这责任放到自己肩上来,认真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洒着走到几家大户人家来化棺木钱;

而结实老靠,又从不想在这事上叨一点光,真亏他!

过年来了。

这时的韩伯,他不像别人那么愁眉苦眼摆布不开的样子;

也不必为怕讨债人上门,终日躲来躲去。

他的愉快程度,简直同一个享福的小孩子一样。

走到这家去,几个粑粑;

走到那家去,一尾红鱼;

而钱呀,米呀,肥的腊肉呀,竟无所不有。

他的所费就是进人家大门时提高嗓子喊一声“贺喜”!

土地堂前照例有陈乡约来贴一副大红对联。

那对联左边是“烧酒水酒我不论”,右边便对“公鸡母鸡只要肥”。

这对子虽然旧,但还俏皮,加之陈乡约那一笔好颜字,纸又极大,因此过路的无有不注意一下。

阿韩虽认不到什么字,但听到别人念那对子多了,也能“烧酒水酒,汾酒苏酒”地读着。

他眉花眼笑地念,总觉得这对子有一半是为他而发的。

这几天的韩伯连他自己都不晓得是一个什么人了。

每日里提着一个罐子,放些鱼肉,一拐一瘸地颠到城头上去找单二哥对喝。

喝得个晕晕沉沉,又踉跄颠簸着归来。

遇到过于高兴,不忍遏止自己兴头时,也会用指头轻轻地敲着又可当枕头又是家业的竹梆,唱两句“沙陀国老英雄”。

这半月来韩伯也不要什么人准可,便正式停了十多天工。

1926年5月4日作于窄而霉小斋

(选自《沈从文作品集·

第八卷》,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对卖水的老杨、做包工的老赵,人们不在他的姓下加“伯”字,而对胡乱打更的阿韩大家却尊称为“韩伯”,对比中足见老杨、老赵的德行不好。

B.虽然阿韩受到大家的尊敬,但他也有不好的脾气,大家不敢招惹他,因此他的更打得不好,大家也不敢教训他。

C.喜喜屋里人很随意大方地叫阿韩吃热猪血,阿韩却不客气坐下来,说明阿韩不拘礼数。

D.阿韩这个人不如单二哥,单二哥守城凭劳动挣饷银,而阿韩胡乱打更混饭吃。

E.本篇小说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作者先对阿韩作贬抑,从反面衬托,这样叙事具有波澜,与后文扬的部分形成鲜明对比。

8.小说主人公阿韩的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中写到“土地堂”有什么作用?

请联系全文概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绛,字深之,赵郡赞皇人。

擢进士、宏辞,补渭南尉,拜监察御史。

元和二年,授翰林学士,俄知制诰。

皆不离内职,孜孜以匡谏为己任。

六年,拜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帝尝称太宗、玄宗之盛。

绛曰:

“陛下诚能正身励己,尊道德,远邪佞,进忠直;

与大臣言,敬而信,无使小人参焉;

与贤者游,亲而礼,无使不肖与焉。

去官无益于治者则材能出斥宫女之希御者则怨旷销将帅择士卒勇矣官师公吏治辑矣。

法令行而下不违,教化笃而俗必迁。

如是,可与祖宗合德,号称中兴,夫何远之有?

言之不行,无益也;

行之不至,无益也。

”帝曰:

“美哉斯言,朕将书诸绅。

”即诏绛与崔群、白居易等搜次君臣成败五十种,为连屏,张便坐。

帝每阅视,顾左右曰:

“而等宜作意,勿为如此事。

绛见浴堂殿,帝曰:

“比谏官多朋党,论奏不实,皆陷谤讪,欲黜其尤者,若何?

”绛曰:

“自古纳谏昌,拒谏亡。

夫人臣进言于上,岂易哉?

君尊如天,臣卑如地,加有雷霆之威,彼昼度夜思,始欲陈十事,俄而去五六,及将以闻,则又惮而削其半,故上达者财十二。

何哉?

干不测之祸,顾身无利耳。

虽开纳奖励,尚恐不至。

今乃欲谴诃之,使直士杜口,非社稷利也。

“非卿言,我不知谏之益。

以足疾求免,罢为礼部尚书。

绛虽去位,犹怀不能已。

十年,出为华州刺史。

宝历初,拜尚书左仆射。

绛以直道进退,望冠一时,贤不肖太分,屡为谗邪所中。

文宗立,召为太常卿。

四年,南蛮寇蜀道,诏绛募兵千人往赴,不半道,蛮已去,兵还。

监军使杨叔元者,素疾绛,遣人迎说军曰:

“将收募直而还为民。

”士皆怒,乃噪而入,劫库兵。

绛方宴,不设备,遂握节登陴。

或言缒城可以免,绛不从,遂遇害,年六十七。

谥曰贞。

(选自《新唐书·

列传·

卷七十七》,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去官无益于治者/则材能出/斥宫女之希御者/则怨旷销/将帅择士卒/勇矣/官师公吏治/辑矣

B.去官无益于治者/则材能出/斥宫女之希御者/则怨旷销/将帅择/士卒勇矣/官师公/吏治辑矣

C.去官无益/于治者则材能出/斥宫女之希/御者则怨旷销/将帅择/士卒勇矣/官师公/吏治辑矣

D.去官无益于/治者则材能出/斥宫女之希/御者则怨旷销/将帅择士卒/勇矣/官师公吏治/辑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监察御史:

是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的官员,隋朝时开始设立。

B.谏官:

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C.卿:

唐代以后,“卿”成为皇帝、国君对臣下的专有称呼。

这个称呼,既有上对下、尊对卑的亲切感,又有官场味、宫廷味。

D.谥:

谥号是对死去的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绛在元和二年授任翰林学士,不久加官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令。

终身在朝廷内任职,勤勉不息以匡救劝谏为己任。

B.李绛对皇帝说,谏官们也很不容易,他们进言时常常昼思夜想,担惊受怕,开始想陈述十件事,反复增减,最后下情达于君上的有十二件。

C.监军使杨叔元率领士卒冲进府库,劫持了府库守卫的兵士,李绛最后逃走,但还是被乱兵所杀。

D.李绛一生时值中唐,国势渐衰,他潜心匡时济世,屡屡上疏,勇于犯颜直谏,多次受到皇帝称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陛下诚能正身励己,尊道德,远邪佞,进忠直。

▲ 

(2)绛以直道进退,望冠一时,贤不肖太分,屡为谗邪所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初夏江村

[明]高启①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

①高启(1336-1374)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

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家乡青丘乡间隐居时。

②纬车即缲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14.下面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

写水鸟时的“翻”字,写飞燕时的“拂”字,活现出动物的生气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

B.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最后一联从听觉角度写所闻,视觉与听觉结合,再现了黄梅时节的乡村景象。

C.本诗首联总起,奠定全诗的基调;

颈联紧承上联写景;

颔联则由写物转入写人,尾联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D.“渡头正见横渔艇”一句化用了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意。

E.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对仗包括词性、结构相对,也包括声调平仄相对。

依此要求看,本诗的对仗极不工稳。

15.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以美女自比,用“ 

, 

”两句表现自己遭人嫉妒、受人攻击的处境。

(2)《赤壁赋》中“____ 

,___ 

”两句,借助具体形象,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把凄凉婉转、悲凉幽怨的箫声表现得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凄然下泪。

(3)《送东阳马生序》中表达作者求学的经历中“苦中有乐”的句子是“以中有足乐者,____ 

” 

第Ⅱ卷 

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大窝凼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天坑似的洼地,喀斯特地质特性,不是地震带,冬暖夏凉,风速小风向少变,成为建造“中国天眼”最完美的地点。

②一些人对中国的茶有偏见,以为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如进口饮料。

③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常在纸上信笔涂鸦,现在他画的鸟已是栩栩如生。

④写议论文,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

首鼠两端,那不是大论文家的态度。

⑤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A.②④ 

B.③⑤ 

C.①③ 

D.①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据官方微博消息显示:

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发生的老虎致人死亡事件,是因为死者逃票翻越动物园围墙,钻过铁丝网,进入老虎散放区造成的。

B.当地时间3日,美国西雅图的联邦法官罗巴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