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实施方案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8911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实施方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实施方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实施方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实施方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实施方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实施方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实施方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实施方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实施方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实施方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实施方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实施方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实施方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实施方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实施方案1.docx

《完整版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实施方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实施方案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实施方案1.docx

完整版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实施方案1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初稿)

湖北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

推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突破口。

建立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全面掌握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摸清各地区、各行业制造业的信息化发展状况,评价信息化工程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建立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我国政府科技计划的重大创新。

该体系是我国工业信息化进程的晴雨表,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判据,是政府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科学管理工具。

它的建立和应用,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业绩以及各地区、各行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的绩效;有助于形成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竞争机制,从而推进整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深入实施。

一、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本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是:

以服务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为目标,突出企业、行业和区域三个层面,构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我国国情;既科学合理,又简洁适用的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十五”开局年为基数,提出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指数,用以提供客观决策参考。

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是:

1.准确把握制造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在指标设计中,始终将“建立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为核心的产品创新系统、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生产制造自动化系统、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系统和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为评价制造业信息化的核心。

2.突出制造业信息化的技术要求、基础条件(投入)和实施绩效(产出)三个视角,建立评价制造业信息化的三维指标体系,系统科学地评价制造业信息化的进展及其发展态势。

 

Ⅰ:

信息化技术要求 Ⅱ:

信息化基础条件(投入) Ⅲ:

信息化实施绩效(产出)

图1  制造业信息化三维评价指标体系

3.面向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三个层面,建立起全面立体的制造业信息化评价系统。

该系统以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评价为核心和基本单元,包括企业个体评价、企业总体评价、行业评价和区域评价等四个子系统,如图2所示。

制造业信息化评价系统

企业个体评价系统

企业整体评价系统

行业评价系统

区域评价系统

 

图2制造业信息化评价系统结构图

4.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关联度分析法,明确影响制造业信息化的三重因子,即核心因子、关联因子和边缘因子(如图3所示)。

并相应选择三个层次的指标,即核心指标、关联指标和边缘指标,对不同层次的指标赋以不同权重。

其中核心指标是关键性指标,占有较高权重,关联性指标和边缘指标权重依次降低。

由于边缘指标对信息化指数的影响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本指标体系的设计中不予考虑。

 

图3  制造业信息化功能因子

5.在指标体系的数据采集上,考虑到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涉及企业个体、整体、行业和区域四个层面,数据采集问题十分突出。

因此,指标数据要始终体现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是考虑国家进行测评的严肃性,指标数据要体现其权威性;二是满足评价的多层次性要求。

在区域和企业整体评价中,以统计数据为主,同时,部分数据采取典型企业调查获得;对企业个体评价,则主要采取专家评价的方法,保证方案的可操作性。

6.在信息化指数模型的设计方面,综合参考了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信息化测度模型和方法,如马克卢普范式、波拉特范式、日本RITE指数模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信息利用潜力指数模型(IPU模型)、美国厄斯的三因子多参数模型以及哈叶斯-埃里克森的对数模型等,在比较其优劣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建立了本指标体系和信息化指数模型。

7.在以上评价指标模型的基础上,评价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总结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总体特征,同时发布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相关指数,包括制造业信息化综合指数、企业信息化指数、行业信息化指数和区域信息化指数,形成指导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评价尺度和标准。

8.运用上述指标体系和指数模型,选择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典型区域,开展实证研究,提供比较分析。

同时为修正和完善指标体系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1.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信息化评价包括企业个体信息化评价和企业整体信息化评价两个层面。

其中企业个体信息化评价是指对特定的单个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企业整体信息化评价是指对特定企业群体总体信息化水平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影响因子的结构分析如图4。

 

Ⅰ:

设计自动化 Ⅱ:

生产过程自动化 Ⅲ:

市场营销信息化 Ⅳ:

企业管理信息化

图4企业信息化功能因子结构图

如图示,技术结构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因子,包括设计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市场营销信息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四个方面。

企业信息化的关联因子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描述:

一是企业信息化基础条件(投入),包括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水平、信息技术及基础设施投入两个主要因子;二是信息化实施绩效(产出),包括企业效益水平、创新能力水平、资金周转水平、管理效率四个主要因子。

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评价和个体水平评价指标有所不同,其指标体系分别表达为表1和表2。

表1企业信息化(个体)评价指标体系

类别

名称

指标

数据来源

(Fk)

①设计自动化水平

1CAD投入占设计支出的比重;

2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水平(单维或多维CAD)

统计数据

②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

①生产用微电子设备控制率

②数控机床及自动化生产线

统计数据

③市场营销信息化水平

1网上销售率

2网上采购率

3是否建立自有网站

专家评价

④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1企业办公自动化(OA)水平

2企业MRPII、ERP、SCM、CRM等相关管理系统的建设情况

专家评价

(Fr)

①信息化人力资源水平

员工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所占比重

统计数据

②信息技术及基础设施投入水平

1信息技术及设备投入占固定资产比重

2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

3软/硬件投资比例

专家评价

①效益水平

1人均劳动生产率变化弹性

2单位能耗变化弹性

统计数据

②创新能力

新产品产值增长率变化弹性

无形资产(专利)增长率变化弹性

统计数据

③资金周转水平

①资金周转率变化弹性

统计数据

④管理效率

①成本费用利润率变化弹性

统计数据

*注:

变化弹性=(实施信息化工程后该指标的变化率/实施信息化工程前该指标的变化率)*100%

表2企业信息化(整体)评价指标

类别

名称

指标

数据来源

(Fk)

①设计自动化

①CAD普及率

统计数据

②生产过程自动化

①生产用经营设备

的微控制率

统计数据

③市场营销信息化

①自有商务网站普及率

②上网企业比重

CNNIC

CNNIC

④企业管理信息化

①OA普及率

②ERP普及率

典型调查

(Fr)

①信息化人力资源水平

①员工受大专以上

教育者所占比例

统计数据

②信息技术及基础设施投入

①每百人电脑拥有量

②信息技术及设备投入占固定资产比重

③软/硬件投资比例

统计数据

①效益水平

①人均劳动生产率变化弹性

②单位能耗变化弹性

统计数据

②企业创新能力

①新产品产值增长率变化弹性

②无形资产(专利)增长率变化弹性

统计数据

③资金周转水平

①资金周转率变化弹性

统计数据

④管理效率

①成本费用利润率变化弹性

统计数据

2.行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在行业信息化评价中,行业内的企业信息化为其核心因子,行业内信息化基础设施、行业内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行业信息资源水平以及行业内在技术结构四个方面为其关联因子,其结构如图6所示。

 

图6行业信息化功能因子结构图

其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

表3行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类别

名称

指标

数据来源

核心因子(Fk)

①本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

同表2

同表2

同表2

(Fr)

①行业技术服务体

系建设水平

①中介服务机构水平

1中介机构数量

2中介机构人员水平

3中介机构产值

统计数据

②行业信息基础设施水平

*比照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相关指标

③行业信息资源水平

①信息存储量

①文献拥有量

②数据库拥有量

统计数据

②信息生产量

①期刊发行量

②报纸发行量

③图书及其他出版物发行量

统计数据

④行业技术结构

①行业内产品结构状况

①行业内产品的高级化水平

统计数据

3.区域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在区域信息化评价中,企业信息化为其核心因子,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信息资源水平和制造业内在技术结构四个方面为其关联因子。

结构如图7所示。

 

图7区域信息化功能因子结构图

其评价指标体系见表4。

 

表4区域信息化指标体系

类别

名称

指标

数据来源

核心因子(Fk)

①本地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

同表2

同表2

同表2

(Fr)

①技术服务体系建

设水平

①软件企业水平

1软件企业数量

2软件企业产值

3软件产品数量

4软件产品水平

信息产业统计数据

②中介服务机构水平

4中介机构数量

5中介机构人员水平

6中介机构产值

统计数据

②区域信息基础设施水平

①光纤光缆水平

①长途光缆长度/平米

统计数据

②微波通信水平

①每平方米卫星站数

统计数据

③电话线路水平

①每千人拥有电话主线数

统计数据

③区域信息资源水平

①信息存储量

①文献拥有量

②数据库拥有量

统计数据

②信息生产量

①期刊发行量

②报纸发行量

③图书及其他出版物发行量

统计数据

④制造业技术结构

①低技术制造业

①低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全部制造业产值比重

统计数据

②中技术制造业

①中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全部制造业产值比重

统计数据

③高技术制造业

①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全部制造业产值比重

统计数据

三、指数模型与计算

选取2001年有关数据为基础参数,计算相关数据的标准值,然后获得相关的指数,包括:

区域信息化综合指数(MII)、行业信息化指数(HII)、企业信息化指数(EII)。

以企业信息化指数为例,其计算公式为:

EII=∑(PKWK+PRWR)

式中,PK、PR分别代表核心因子和关联因子的标准值,WK、WR分别代表核心指标和关联指标的权重;

MII和EII依此方法得到。

四、指标体系应用

1.应用设想

(1)以本指标体系框架为基础,建立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年度评价与发布制度,定期发布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和发展报告。

(2)以本指标体系框架为基础,建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期评估制度,定期评价全国及地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进展情况,监督工程推进。

(3)开展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典型企业、行业、区域排名及示范案例研究,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服务。

(4)建议在湖北成立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测评中心。

2.应用程序

(1)由科技部组织专家对本方案进行研究讨论,并适时发布本指标体系构成方案。

(2)组织全国典型企业、行业、区域进行试点,并逐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3)开展全国性的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方案学习、培训工作。

(4)正式开展全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并发布全国制造业信息化指数。

五、项目组织

本指标体系研究工作由湖北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整合湖北省相关研究机构、高校及企业等方面的专家共同承担。

主要参与单位有: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战略管理研究所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国家CA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公司

武汉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神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省统计局

湖北省信息产业厅

湖北省经贸委

主要参与人员有:

胡树华

武汉理工大学战略管理研究所

厅长助理、博士生导师

李培根

华中科技大学

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马费成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院长、博士生导师

黎苑楚

湖北省科技厅研究院

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黄科舫

湖北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

博士、研究员

万立

国家CA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博士、教授

李勇

湖北省科技厅研究院

博士、工程师

陆伟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博士

黄培

武汉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博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