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战争曾经发生在阿富汗的战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9278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富汗战争曾经发生在阿富汗的战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阿富汗战争曾经发生在阿富汗的战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阿富汗战争曾经发生在阿富汗的战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阿富汗战争曾经发生在阿富汗的战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阿富汗战争曾经发生在阿富汗的战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阿富汗战争曾经发生在阿富汗的战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阿富汗战争曾经发生在阿富汗的战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富汗战争曾经发生在阿富汗的战争.docx

《阿富汗战争曾经发生在阿富汗的战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富汗战争曾经发生在阿富汗的战争.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阿富汗战争曾经发生在阿富汗的战争.docx

阿富汗战争曾经发生在阿富汗的战争

阿富汗战争-曾经发生在阿富汗的战争

作者:

亦言中外军事影视2002年05期  “9·11”事件再次把战争引向阿富汗。

其实大多数人知道这个国家,是因为战争。

80年代那些描写阿富汗战争的电影,如《坦克追杀令》(TheBeast)、《第一滴血续集》等,曾经风靡一时,这些影片呈现给我们的阿富汗充满了冒险、迷幻和神秘色彩。

而真实的阿富汗,人们不知道也没有兴趣知道,如果不是冷战和票房的需要,好莱坞又岂能把镜头摇向这里。

然而,对于阿富汗人来说,这里不是神秘向往之地,不是冒险家的乐园,而是经年累月不得脱身的战争炼狱。

或许是因为民族渊缘关系,新近崛起的伊朗电影对阿富汗民族的命运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表现出对战乱中受难个体的终极关怀。

穆森·马克马巴夫(MoshenMakhmalbaf)的影片《荒凉之地》(Kandahar)、马基·麦吉迪(MajidMajidi)深入战地拍摄的纪录片《希望的色彩》(TheColorofHope)反映了饱受战争蹂躏的阿富汗人的苦难生活;加法尔·帕纳黑(JafarPanahi)的《白气球》(WhiteBalloon)、萨米拉的《黑板》(TakhteSiah)和麦吉迪的《巴兰》(Baran),在展现生活中温馨一面的同时,也反映出阿富汗难民流离失所、寄人篱下的尴尬和无奈。

事实上,阿富汗战争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中古。

战乱和动荡几乎成为这个民族生活中的一部分。

  阿富汗虽是一个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的内陆国,但从地缘战略和军事地理的角度看,其地处南亚、中亚和西亚的交通要冲,自古就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

从公元329年起,先后受到过马其顿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成吉思汗、贴木尔王朝、伊朗萨法维王朝和印度莫卧尔王朝的入侵和统治,人民饱受战乱和奴役。

1747年,阿赫马德·沙·阿布达里率领阿富汗人民赶走波斯侵略者,在废墟上建立阿富汗王国,并一度成为仅次于奥斯曼帝国的穆斯林帝国。

19世纪后国力日衰,逐渐沦为资本全球扩张棋局中的一个棋子和大国角逐的战场。

  第一次英阿战争  19世纪30年代,沙俄和英国的殖民利益在中亚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沙俄为南下夺取暖洋出海口,加强了对阿富汗的渗透,并使之倒向了自己。

英国为保护其从北非到印度的势力范围,决心以“俄国威胁”为由,武力推翻阿富汗亲俄政府,阻止沙俄势力南下。

  1839年3月,英军3万多人侵入阿富汗。

7月,英军在加兹尼击溃阿富汗万人的主力部队,兵临喀布尔城下,阿富汗国王逃走,英国随即在喀布尔建立傀儡政权。

为抗击英国侵略者,阿富汗人民揭竿而起,依托有利地形,展开抗英游击战。

1841年11月2日,喀布尔市民爆发起义。

当晚即占领喀布尔全城,第2天又向城外的英军据点发起猛攻,英军惊呼“阿富汗全国居民都拿起武器反对我们了”。

起义军很快收复了北方的大部分失地,并击毙英国公使麦克诺顿。

英军被迫于1842年1月1日与起义军签订了撤军条约。

英军残部向其南部据点贾拉拉巴德撤退时沿途遭到当地武装的猛烈攻击,几乎全军覆灭。

马克思在著述中描写了英军的惨状:

“1842年1月13日,贾拉拉巴德城墙上的哨兵们眺望到一个穿英国军服的人,褴褛不堪,骑在一匹瘦马上,马和骑者都受了重伤,这人就是布莱顿医生,是三星期以前从喀布尔退出的一万五千人中唯一的幸存者。

他因饥饿而濒于死亡。

”此后,抗英武装又包围了贾拉拉巴德和坎大哈,英傀儡政权彻底垮台。

  英殖民者不甘心失败,增调援军从东、南两个方向大举进攻喀布尔。

1842年9月,阿军经浴血奋战,终因力量悬殊,主动撤离了喀布尔。

英军重占喀布尔后进行了疯狂报复,但阿人民的抗英斗争更加高涨。

英军唯恐再生意外,救出人质后,慌忙于10月12日撤回印度。

第一次英阿战争历时三年半,英国耗资亿英镑,伤亡3万余人,不得不从阿富汗撤军,承认阿富汗独立。

  第二次英阿战争  第一次英阿战争后,阿富汗仍然生存在英俄两国扩张对抗的夹缝中,从东到南的整个边境地区都直接面对英印帝国的威胁。

为寻求庇护,阿统治者与沙俄签订了包括出兵援阿等条款的条约,并拒绝了英国使团来访。

英国不能容忍阿与俄结盟,便以使团遭拒为借口再次出兵阿富汗。

  1878年11月,英侵略军万兵分三路向阿富汗大举进攻。

阿统治者寄希望于诱使英军深入国境,沙俄履行诺言出兵援助,有意将5万人的军队分散在全国各地。

因此,英军推进十分迅速,很快占领了坎大哈、贾拉拉巴德等重镇。

阿急忙请求俄国出兵,但沙俄的战略重点在欧洲,不愿在阿与英国摊牌,因而拒绝出兵。

阿统治者被迫于1879年5月26日同英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甘达马克条约》,成为英国的附属国。

  《甘达马克条约》的签订激起阿国内一片义愤。

9月8日,喀布尔人民再次起义并杀死了英国总督。

10月12日,英军再度占领喀布尔,对广大市民进行疯狂的报复。

但此时全国的抗英烈火已经燃起,各地抗英武装以加兹尼为基地,对喀布尔形成包围,并挫败了英军对加兹尼的进攻。

1880年7月27日,抗英武装万人在坎大哈附近与英军一个旅遭遇,进行了著名的迈旺德会战。

抗英武装凭借兵力火力上的优势发起猛攻,英军溃不成军,因为援军赶到才免遭被全歼。

在此情况下,英国被迫同阿富汗统治者签订妥协性协定。

1881年4月,英军全部撤出阿富汗。

这次战争挫败了英国控制或分裂阿富汗的阴谋,英阿达成的妥协协议虽然承认了英国对阿外交的控制,但阿在内政上仍保持了独立地位。

  第三次英阿战争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对阿富汗摆脱英国外交控制,争取彻底独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919年2月,阿富汗新国王宣布独立,不承认任何外国特权,并采取联苏抗英的政策。

英国岂肯轻易放弃在阿的战略利益,决定发动新的侵略战争。

  1919年5月3日,英军万人分三路入侵阿富汗,主力在北线经开伯尔山口向贾拉拉巴德方向进攻,一部在南线向坎大哈出击,另一部在科哈特地区策应。

阿军4万人分三路在开伯尔、加兹尼和坎大哈迎击敌人。

英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还拥有少量装甲车和作战飞机,而阿军训练很差,装备落后,刀、剑是主要兵器,为数不多的枪炮不但陈旧,而且弹药不足。

尽管如此,阿富汗人民为独立自由而战,士气高昂,作战英勇,并得到了印阿边境少数民族起义军的大力支援,扭转了被动局面。

在北线开伯尔方向,阿军3个营攻占了巴格要塞,抢占了朗迪科塔尔要塞周围的有利地形,但未乘敌兵力空虚之机攻下要塞。

英军增援部队迅即赶到,在空军的支援下,夺回了巴格要塞,阿军且战且退。

英军又集中轰炸了贾拉拉巴德和喀布尔,引起阿军和市民的恐慌。

正当英军准备乘胜向贾拉拉巴德进攻时,加兹尼方向的阿富汗军队抄小路直插塔尔城下,直接威胁英军设在科哈特的大本营,打乱了英军部署,英军被迫分兵增援。

阿军以炮火猛轰塔尔城,但由于步炮协同不利,未能得手。

英援军赶到后,阿军为保存实力,主动撤出战斗。

南线阿军在优势之敌进攻面前,顽强坚守,给敌以重大杀伤,英军被迫停止进攻。

  阿军的英勇抗击和印度解放运动的高涨,使英侵略军处境困难,被迫放弃了继续作战的计划。

1921年11月22日,英阿签订和约,英国承认阿富汗独立。

至此,阿富汗人民抗英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

  政变风云  阿富汗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和宗教矛盾错综复杂。

英国三次侵阿战争失败后,转为唆使阿富汗右翼宗教势力和部族武装暴动。

1929年1月,阿曼努拉王朝被推翻。

同年,王族成员纳第尔自法国返回,率众兵击败部族武装,自立为王。

1933年纳第尔国王被刺,其子查希尔继位。

1963年,王国政府的首相,也是查希尔国王的堂兄和妹夫达乌德,因过分执行亲苏政策,被查希尔国王解职。

但是,达乌德并不甘心。

1973年7月,达乌德趁查希尔国王在国外治病之机,在一些亲苏的青年军官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执政40年的查希尔王朝,成立阿富汗共和国,达乌德自任总统。

3天后,苏联第一个承认了达乌德政权。

    达乌德上台后,起初执行的是亲苏路线,但1974年之后,又逐渐回到了传统的中立和不结盟政策上来,并采取措施打击苏联一手操纵的以塔拉基为首的人民民主党。

1977年初,达乌德宣布人民民主党为非法。

苏联和人民民主党开始策划推翻达乌德政权。

4月27日上午,人民民主党控制的坦克部队攻进喀布尔,抢占了电台、国防部、内政部,并在米格飞机的支援下,攻破了总统府。

躲在地下室的达乌德拒不投降,结果全家老少30余人,除一孙女外,全被杀害。

政变成功后,塔拉基上台,改国名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苏联立即予以承认。

  塔拉基上台后,对内推行高压手段,对外投靠苏联,政府各部门和军队连级以上单位均被苏联顾问所控制,激起了阿富汗人民的武装反抗。

与此同时,人民民主党内部塔拉基与卡尔迈勒的矛盾也开始激化。

1978年6月,塔拉基将卡尔迈勒贬黜到国外去当大使,后又将其开除出党。

卡尔迈勒被赶走后,塔拉基与过去的亲密盟友阿明的权力斗争又尖锐起来。

于是,塔拉基与苏联密谋除去阿明,但消息很快由阿明安插在塔拉基身边的亲信泄露出来。

9月14日,塔拉基埋伏枪手暗算阿明未成,掌握军事实权的阿明立即调遣部队围攻总统府。

战斗中,塔拉基重伤而亡。

次日晨,阿明已牢牢控制了喀布尔局势。

阿明政变的成功,苏联始料不及,但也无可奈何,不得不予以承认。

  1973年7月至1979年9月,在不出7年的时间里,阿富汗先后发生了3次政变。

每次政变的结果,都加强了苏联对阿富汗的控制,并最终导致了苏联对阿富汗的武装入侵。

  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  二战后,阿富汗成为美苏全球争夺的要地之一。

早在50年代,苏联就开始对阿富汗进行渗透,并逐步发展到政治上的干涉和颠覆,几次操纵阿国内政变,但政权最终却落到阿明手中。

阿明曾两度留学美国,苏联对他极不放心,甚至怀疑他是中情局间谍。

阿明对苏联疑心更甚,对苏联多次提出的访问邀请、接纳卡尔迈勒、出兵帮助镇压反政府的穆斯林武装,均予以拒绝。

与此同时,还试图与美国、巴基斯坦等改善关系。

在此情况下,苏联决定利用美伊(朗)关系恶化和印巴战争的有利时机,武装入侵阿富汗,保住这块经营多年的战略要地。

  为达成入侵的突然性,苏联在外交和宣传方面采取了多种欺骗措施,并以帮助镇压叛乱为名,派遣部队控制了阿境内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空军的两个主要机场。

苏联顾问还以清点武器装备、冬季保养为借口,使阿军枪弹分离,坦克等重装备被集中或拆卸,变相解除了阿军的武装。

入侵前,还秘密地杀害了阿军总参谋长和保安局长等阿明亲信,接管了首都附近的通讯线路。

此时,阿明已经成为笼中之鸟。

  1979年12月27日晚7时刚过,苏军炸毁了阿富汗邮电局,切断喀布尔与外界的联络。

7时半,以运送援阿军事装备为名先期抵达喀布尔的苏第105空降师迅速占领了国防部等要害部门,并很快攻破阿明的住地——达鲁拉曼王宫,杀死阿明全家,约3个半小时后苏军即控制了整个喀布尔。

12月28日,卡尔迈勒组成傀儡政府。

  随后,早已集结待命的苏军地面部队,在空军的支援下,越过苏阿边界,沿东西两条战略公路实施高速度的大纵深钳形进攻。

同时,苏空降兵以机降方式夺占了各地的机场,策应地面部队推进。

至1980年1月3日,仅仅一周时间,苏军基本上控制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交通干线,以及边境的主要通道。

  苏联入侵阿富汗,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一致谴责,同时,也遭到了阿富汗人民的顽强抗击。

为此,侵阿苏军于2月下旬对阿抵抗力量发起了全面扫荡。

但是,阿富汗抵抗力量在战斗中很快掌握了化整为零、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苏军的大部队围剿成了“拳头打跳蚤”,不仅不能奏效,反而屡遭袭击。

从1980年下半年起,苏军开始了以北部地区为重点的“搜索与歼灭”式清剿,基本控制了阿北部各省。

但在南部和中部山区,抗苏游击队逐步发展壮大,并借助外部援助,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基地。

苏军也随之转向对中部和南部山区游击队基地的重点围剿。

尽管出动了大批兵力,并进行空中饱和轰炸,但只能暂时使游击队分离撤离,围剿结束后游击队又卷土重来。

剿来剿去,到80年代中期,阿游击队组织反而发展到30多个、15至20万人。

阿富汗战场出现了苏军控制主要城市与交通线,游击队控制广大农村,双方均难以取胜的僵持状态。

  苏军入侵阿富汗,虽然在初期取得了战略优势,但不久就陷入越南战争似的泥潭。

在战争中,苏军累计伤亡5万余人,耗资400多亿美元,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孤立。

旷日持久的战争使苏联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上承受着巨大压力。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决定逐步从阿富汗脱身。

1988年4月14日双方达成日内瓦协议,1989年2月15日,苏军全部撤出阿富汗。

至此,这场战争以阿富汗人民的最终胜利宣告结束,并由此导致了一个曾经不可一世的超级大国迅速走上衰败之路。

  内战兵戈  在长期的战乱中,阿富汗人形成了勇敢、剽悍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积淀,其内部也积累了很深的民族、部落和宗教矛盾,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核心。

面临外敌入侵时,尚能一致对外,一旦外患平息,就会立即陷入内战的纷争中。

  苏军撤出阿富汗后,各派游击队继续进攻苏联扶植的纳吉布拉政府。

1992年4月,拉巴尼和马苏德领导的塔吉克族武装占领喀布尔,纳吉布拉政权垮台,成立了塔吉克族占主导的新政府,改国名为阿富汗伊斯兰国,拉巴尼任总统。

这引起了以希克马蒂亚尔为首的南方普什图族武装的强烈不满,两大派别随即开战。

各地大小军阀各据一方,互相攻伐,阿富汗又陷入内战深渊。

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阿富汗在国际政治中被边缘化,一些地区性的力量趁机介入,试图填补美苏同时退却留下的战略真空,使得阿富汗内战更加复杂。

  1994年冬,奥马尔领导的穆斯林学生军塔利班异军突起,在巴基斯坦、沙特等国的支持下,由最初的800多人迅速壮大为最强大的一支势力。

1996年9月27日,塔利班攻占了首都喀布尔。

到1997年5月,塔利班已控制了90%以上的领土。

1997年10月27日,塔利班政权改国名为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其他各派游击队建立了反塔利班联盟,并在自己的控制区设立政府。

双方都声称是阿富汗唯一的合法政权。

  塔利班的军事胜利及其消灭军阀、恢复“沙里亚法”(伊斯兰法)、建设干净社会的口号,使许多阿富汗人重新燃起了结束内战、恢复和平的梦想,但随后塔利班实行的极端政策和严厉刑法却使人们陷入新的恐惧,并最终因为“9·11”事件将阿富汗带入新的战争漩涡。

  今天,阿富汗境内的战争仍在继续,阿富汗人民的苦难日子仍然遥遥无期。

然而,战乱在给阿富汗人带来苦难的同时,也赐予他们坚韧的性格。

他们不但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从不屈服于任何外部势力,而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即使处在最残酷的环境中,也从未放弃对生命的希望和美好的梦想。

正如伊朗导演马克马巴夫在谈到拍摄阿富汗题材电影时的感受时说:

“或许这是因为生命越是和危险对决,就越显露出它的真正特质。

对某个住在欧洲的人来说,那一切就简单得多了,根本不必担心生命本身。

相比之下,要是他生活在那个充满了战争、灾难、痛苦的世界,那个人珍爱生命的样子就好像拨开了的石榴,他会试图去挽救里面的每一颗种子。

”这就是战乱中的阿富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