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B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96543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沪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沪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B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沪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B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沪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B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沪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B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沪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B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沪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B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沪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B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沪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B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沪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B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沪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B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B卷.docx

《沪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B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沪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B卷.docx

沪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议论文阅读B卷

沪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

专题12议论文阅读B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99分)

1.(20分)(2017·龙东)阅读《培养自己的“静能量”》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

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待起来可不好受:

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

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待得住?

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

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

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

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

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

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

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

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

《大学》里说: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诸葛亮告诫过我们: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

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

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

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

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待得住?

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

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

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

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

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3)

请为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

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2.(15分)(2019·辽阳)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这个世界需要你

①千年前,你曾奋笔疾书,犯颜直谏;你曾啸聚竹林,诗酒弹唱;你曾周游列国,风尘仆仆;你也曾对月题诗,笔力峥嵘。

而如今,我在茫茫人海中踮足眺望,却望不到你峨冠博带的身影,为什么看不到一个正心诚意、上下求索的读书人?

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

②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

为真理而读书,就会勇敢无畏、坚韧执着。

像那被烈火焚身的“异教徒”布鲁诺,宁可以身殉道也绝不放弃“日心说”,像那率领船队穿越好望角的麦哲伦,用生命为人类走出一条新路;像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面对柏拉图这样的巨擘也敢于说“不”而放弃了对真理追求的读书,就免不了被凡尘中的物欲干扰、诱惑,丧失做人的底线,陷在“名利”的染缸里不能自拔,失去了铮铮傲骨,迷失了人生方向,活得自私又狭隘,粗俗又劣质。

③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

可是现如今大批的人为金钱、为名利而忙碌在书山文海中,没有梦想的读书人,是多么悲哀啊!

“伪读书人”看到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生工资低,就匆忙地移开脚步,不肯为知识造一个梦想的外壳,他们也终究会被梦想抛弃。

“大衣哥”朱之文,用浑厚的男中音,从破败的小屋,一路唱到“星光大道”的周冠军。

他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凝神静思读乐谱的那一刻,谁能说他不是一个有梦想的读书人呢?

梦想似飞鸟,读书恰似为梦想插上了闪光的翅膀,让梦想载着丰硕的知识在浩瀚的苍穹中自由翱翔。

④这世界需要为修养而读书的人。

“内圣外王”是读书的境界,或许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是加强自身的修养,让生命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却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

商鞅市门立木的诚信可以从书中读到;钱伟长的赤子之心可以从书中读到;郭明义当代雷锋的精神,更能够从书中读到。

不仅如此,太史公毁身扬志、挥笔疾书的身影,史铁生生死煎熬、大笔如椽的身姿更能让我们在品读唏嘘中了悟生命的坚韧。

温家宝说:

“读书可以改变人。

”我想,他强调的就是修身吧。

⑤熙熙攘攘的世界,多需要一些真正的读书人啊!

如余秋雨一般用千百年的梦想踏出一条文化苦旅,如李敖一般用犀利的笔调勾勒出一副铮铮傲骨,如刘墉、毕淑敏一样,将生命打磨得玉润珠圆。

⑥这个世界需要你,真正的读书人!

(选文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选文②段的论证思路。

(3)选文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下列名言中最适合充当选文④段论据的一项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B.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蒲松龄    

C.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

——雨果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5)结合选文谈谈,要想成为真正的读书人,你现在该如何努力。

3.(15分)(2019·襄阳)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小学生“读书等身”说开去

①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②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改进教育方式,十几年来,开展每日午读、亲子读书会、阅读节等活动,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

小学6年的时间,一个孩子竟能读1700本课外书。

阅读不仅让孩子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成绩,还锻炼了口才和思维,跟爸爸妈妈在家里相处也变得更加融洽。

③有感于读书给孩子带来的变化,玉峰实验学校的一位家长突发奇想,让孩子与读过的书合一张影,结果发现书堆起来,跟孩子身高一样高。

如果要解码该校一些小学生“6年读1700本书”的奧秘,或许正源于学校通过改进教育方式,让这里有了更多“读书等身”的孩子,其实现路径就是挤时间读书——“只要每天坚持花20分钟时间,就能在小学6年读完1700本书。

④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与2017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比例下降:

在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2.1%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6.3%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比较多,37.8%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一般,41.5%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成年国民阅读数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忙没时间”。

相比小学生“读书等身”,我们是否有点汗颜?

⑤古人云: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抗战名将彭雪枫常告诫自己:

“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我会输给工作的。

”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他不论行军作战多么艰苦,都坚持每日读书,常常手不释卷、挑灯夜战。

他的名言是“知识之在于我,向来是如饥似渴的”,座右铭是“苦读苦读一百个苦读”,约法三章是“每日决学两小时”。

今天我们各方面条件都比过去优越得多,即使工作再忙,其实也不难发现有一些碎片时间。

比如在公交、地铁等车时,在银行排队时,或者睡前20分钟,都能成为自己专享的读书时间。

⑥鲁迅说:

“哪里有天才?

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了。

”对读书人而言,就是应该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碎片。

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是拿手机刷屏,还是读电子书或者手不释卷,是对我们读书习惯与学习定力的考验。

如果在碎片化时间看碎片化信息,那么浅表、庸俗就会无形放大;如果在这期间读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修养和才干就会不断累积。

所以,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其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同时读纸质书和读电子书也并不相悖。

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古人早已为我们指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新时代,人人都想“下笔如有神”,取得像大文豪们那样“著作等身”的成就。

然而,梦想不会从天而降,还需先静下心来,多挤点时间,“读书破万卷”,才能厚积薄发,梦想成真。

作为普通人,纵然我们做不到“著作等身”,但只要每天坚持读书,也能做到“读书等身”。

(有删改)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第②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仔细阅读第⑤段,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4)根据本文观点,说一说在今天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怎样读书。

(5)下面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爱上了阅读,也让更多孩子“读书等身”。

B.第④段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意在告诉我们:

成年人纸质阅读量明显不足,原因是工作忙没有时间。

C.选文第⑦段论述了读与写的关系:

读是写的前提,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厚积薄发。

D.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4.(19分)(2019·包头)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读书箴言

当我们不假思索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而事实上我们的头脑已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

这样,读书愈多,思维能力反而弱化,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是相同的。

一条弹簧如果久受外物力压迫,会失去弹性。

我们的精种也一样,如常受别人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弹性而变得麻痹。

以人的身体而论,我们所吃的东西并不能百分百被吸收,精神方面的营养亦同,身体靠食物维持健康,精神靠读物日渐丰富,但身体只吸收能吸收的东西。

同样的道理,读书人也仅能记住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适合于他的感想体系或吻合他阅读目的的那些东西。

作家各有专擅,例如雄辩,豪放、简洁、优雅、轻快、诙谐、精辟、纯朴、文采绚丽、表现大胆等,然而这些特点并不是读他们作品就可学来的。

如果我们自己天生就有着这些特质,也许可因读书而受到启发,发现自己的天赋,以此为榜样加以应用,这样我们才能有类似的优点。

这样的读书可教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天赋,也可借以培养写作能力,但须以和己有这些禀赋为先决条件。

书籍中也有无数的坏书,像野兽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

读它们不但无益且危害甚大。

因此,我们读书之前要慎重选择。

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而不愿读前贤的容睿智作品。

有许多书,专门介绍或评论古代的大思想家,一般人喜欢读这些书,却不读那些思想家的原著。

他们宁愿让它摆在书架上,太可惜了!

因为他们只顾赶时髦,他们觉得那些浅薄无聊的话比大人物的思想更容易理解,没有别的事情比读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我们拿起一本这样的书来,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觉得无比轻松、愉快、清净、超逸,仿佛汲饮清冽的泉水般舒适。

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更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品要历经千年,仍无损其价价值。

买书又有读书的时间,这是最好的,但是一般人往往是买而不读,读而不精,重要的书都应该再读一遍,一是因再读能更深入理解内容,再则是读第二次时,会有与第一次读时不同的情调和心境,犹如在不同的照明中看一件东西一样。

(作者:

(德国)叔本华 有政动)

(1)本文围绕“读书”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简述本文首段论述的特点。

(3)文中画线语句写得入情入理,作者是如何做到这点的?

(4)以你读过的一部经典作品为例,说说它对你心灵世界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5.(13分)阅读《山水画的意境》片段节选,回答问题。

①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

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②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③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

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④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

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

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

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

四川人说:

“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

青城天下幽。

”这话是有道理的。

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1)用简洁的语言总结文段论述的思路。

(2)“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作者是如何论述这个观点的?

这个观点正确吗?

结合自己的经历简要说明。

(3)理解第③段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4)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6.(8分)(2019九上·惠东月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欲通大道,绝智弃巧

①今日之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商品层出不穷,崇智尚巧之风可谓大盛。

然而两千多年以前的先哲老子却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不是在唱反调吗?

老子的言论是不是过时了呢?

在我看来,老子的言论非但没有过时,恰恰相反,在这个科学技术如此发达而人心又如此浮躁的当下,老子这些言论无异于一泓清冽之泉,有给狂热于智、巧者送去清凉,促其猛醒之效。

只因人们在崇智尚巧的同时,逐步远离,甚至丧失了心中的大道——纯粹美好的心灵。

②喜取巧而远道。

《庄子·天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见一位老人正在田地里挖地道通入井中,抱瓦罐汲水出来灌溉农田,极其用力而功效很小。

子贡就对他说:

“这里有一种叫作桔槔的机械,一天能灌畦一百,用力甚少而功效多,您不想用它吗?

”灌园老人气得变了脸色,并嘲笑说:

“我听我的老师说,有机械的必然有投机取巧之事,有投机取巧之事的必然有投机取巧之心。

投机取巧之心存在胸中,就不具备纯洁的品质;纯洁的品质不具备,就精神不定;精神不定的,大道就不能和他相投合。

我不是不知道那个机械,而是以用它为耻,所以就不用。

”子贡听了羞容满面,低头不语。

我想,庄子之所以反对使用机械是因为它会败坏人心。

的确,机械一方面是能够给人带来很多好处,但那只是蝇头微利;而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相当大的坏处,只因它破坏了德性的源头——人心。

人心既坏,则世界将会是何等世界?

③秉拙诚而近道。

既然取巧远离大道,那我们又应该如何呢?

西汉刘向在《说苑·谈丛》中说:

“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曾文正公也说: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何谓“拙”“诚”?

一言以蔽之,质朴无华谓之“拙”,光明无欺谓之“诚”。

只因质朴无华,绝智弃巧,内心空明无羁绊,所以待人以“诚”,做事以“恒”。

为人处世,有诚意,有恒心,不成事都难!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拙诚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品质。

然而,通大道仍然要切实去做。

那么,从哪里开始做起呢?

老子有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也劝诫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显然,先贤们告诉我们,欲通大道需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这件小事也许是将地上的垃圾拾起放进垃圾桶,也许是公交车上见到老人让个座位,也许是捡到贵重的物品物归原主,也许是到饭店用餐珍惜粮食,不铺张浪费……

⑤总之,弃取巧之事,秉拙诚之心,积跬步之路,方可通人生大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3)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使该段语意连贯完整。

7.(9分)(2019七上·阳江月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列宁主义认为:

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

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

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

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

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

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

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学习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B.第二段的对比手法运用十分明显,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人”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人”作对比,更加突出了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更加有力地证明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

C.划线处属于侧面介绍,补充了正面介绍的不足,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D.文章最后一句话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

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2)下面对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同志把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概括为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医学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

B.文章在用词方面极其讲究。

如介绍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时运用了两个“极端”,这个副词从程度上深刻地体现了白求恩对工作、对同志的态度。

C.“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一句,双重否定,极其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的事实,这比一般的陈述句显得更斩钉截铁不可动摇。

D.第四段采用先议后叙的写法。

先写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分析和强调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3)如何理解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今天是否有现实意义?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99分)

1、答案:

2、答案:

3、答案:

4、答案:

5、答案:

6、答案:

7、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