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作文素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99285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秋雨作文素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余秋雨作文素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余秋雨作文素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余秋雨作文素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余秋雨作文素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余秋雨作文素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余秋雨作文素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余秋雨作文素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余秋雨作文素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余秋雨作文素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余秋雨作文素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余秋雨作文素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余秋雨作文素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余秋雨作文素材.docx

《余秋雨作文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秋雨作文素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余秋雨作文素材.docx

余秋雨作文素材

余秋雨作文素材

余秋雨作文素材

【篇一: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

余秋雨语录】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

余秋雨语录

中年是对青年的延伸,又是对青年的告别。

这种告别不仅仅是一系列观念的变异,而是一个终于自立的成熟者对于能够随心所欲处置各种问题的自信。

——《关于年龄》

中年人的当家体验是最后一次精神断奶。

你突然感觉到终于摆脱了父母、兄长、老师的某种依赖,而这种依赖在青年时代总是依稀犹在的;对于领导和组织,似乎更贴近了,却又显示出自己的独立存在,你成了社会结构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点;因此你在热闹中品尝了有生以来真正的孤立无援,空前的脆弱和空前的强大集于一身。

于是,青年时代的多元体验也就有了明确的定位和选择。

——《关于年龄》

中年人一旦有了当家体验,就会明白教科书式的人生教条十分可笑。

当家管着这么一个大摊子,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涌现着新问题,除了敏锐而又细致地体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解开每一个症结,简直没有高谈阔论、把玩概念的余地。

这时人生变得很空灵,除了隐隐然几条人生大原则,再也记不得更多的条令。

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好的人生状态,既有很大的幅度,又有很大的弹性。

——《关于年龄》

中年人的坚守,已从观点上升到人格,而人格难以言表,他们变得似乎已经没有顶在脑门上的观点。

他们知道,只要坚守着自身的人格原则,很多看似对立的观点都可相容相依,一一点化成合理的存在。

于是,在中年人眼前,大批的对峙消解了,早年的对手找不到了,昨

着。

看街市忙碌,看后辈来去,看庭花凋零,看春草又绿,而思绪则时断时续,时喜时悲,时真时幻。

——《关于年龄》

老人的年龄也有积极的缓释功能,为中青年的社会减轻负担。

不负责任的中青年用不正当的宠溺败坏了老人的年龄,但老人中毕竟还有冷静的智者,默默固守着年岁给予的淡然的尊严。

——《关于年龄》

年龄本不该被太多利用的,因为它带有天然的不公平性和无法辩驳性,但一旦真被利用了,出现了霉气十足的年龄霸权,那也不要怕,不知什么地方银发一闪,冷不丁地出现一个能够降伏它们的高神。

烟尘散去,只剩下这位高神的笑容隐约在天际,而此时天下,早已月白风清。

一双即将握别世界的手,向我指点了一种诗化的神圣。

——《关于年龄》

中青年的世界再强悍,也经常需要一些苍老的手来救助。

平时不容易见到,一旦有事则及时伸出,救助过后又立即消失,神龙见首不见尾。

这是一种早已退出社会主体的隐性文化和柔性文化,隐柔中沉积着岁月的硬度,能使后人一时启悟,如与天人对晤。

老年的魅力,理应在这样的高位上偶尔显露。

不要驱使,不要强求,不要哄抬,只让它们成为人生的写意笔墨,似淡似浓,似有似无。

——《关于年龄》

至今记得初读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卑微者的财宝》时所受到的震动。

他认为,一个人突然在镜前发现了自己的第一根白发,其间所蕴含的悲剧性远远超过莎士比亚的决斗、毒药和暗杀。

这种说法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

开始我深表怀疑,但在想了两天之后终于领悟,确实如此。

第一根白发人人都会遇到,谁也无法讳避,因此这个悲剧似小实大,简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而决斗、毒药和暗杀只是偶发性事件,这种偶发性事件能快速置人于死地,但第一根白发却把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成了一条绵长的逻辑线,人生的任何一段都与它相连。

——《关于年龄》

谁也不要躲避和掩盖一些最质朴、最自然的人生课题如年龄问题。

再高的职位,再多的财富,再大灾难,比之于韶华流逝、岁月沧桑、长幼对视、生死交错,都成了皮相。

北雁长鸣,年迈的帝王和年迈的乞丐一起都听到了;寒山扫墓,长辈的泪滴和晚辈的泪滴却有不同的重量。

——《关于年龄》

人类最爱歌颂和赞美的是初恋,但在那个说不清算是少年还是青年的年岁,连自己是谁还没有搞清,怎能完成一种关及终身的情感选择?

因此,那种选择基本上是不正确的,而人类明知如此却不吝赞美,赞美那种因为不正确而必然导致的两相糟践;在这种赞美和糟践中,人

们会渐渐成熟,结识各种异性,而大抵在中年,终于会发现那个“唯一”的出现。

但这种发现多半已经没有意义,因为他们肩上压着无法卸除的重担,再准确的发现往往也无法实现。

既然无法实现,就不要太在乎发现,即使是“唯一”也只能淡然颔首、随手挥别。

此间情景,只要能平静地表述出来,也已经是人类对自身的嘲谑。

——《关于年龄》

我不赞成太多地歌颂青年,而坚持认为那是一个充满陷阱的年代。

陷阱一生都会遇到,但青年时代的陷阱最多、最大、最险。

——《关于年龄》

老人歌颂青年时代,大多着眼于青年时代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但他们忘了,这种可能性落实在一个具体个人身上,往往是窄路一条。

错选了一种可能,也便失落了其他可能。

说起来青年人日子还长,还可不断地重新选择,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由种种社会关系和客观条件限定在那里,重新选择的自由度并不是很大。

“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处处发生,只不过多数失足看起来不像失足而已。

——《关于年龄》

一个横贯终生的品德基本上都是在青年时代形成的,可惜在那个至关重要的时代,青年人受到的正面的鼓动永远是为成功而搏斗,而一般所谓的成功总是打有排他性、自私性的印记。

结果,脸颊上还没有皱纹的他们,却在品德上挖下了一个个看不见的黑洞。

——《关于年龄》

历史上也有一些深刻的哲人,以歌颂青年来弘扬社会的生命力。

但这里显然横亘着一种二律背反:

越是坚固的对象越需要鼓动青年去对付,但他们恰恰因为年轻,无法与真正的坚持相斡旋。

他们刚刚放下历史课本,又何曾体察过历史苍凉的内涵?

他们随口谈论社会,又何曾了解过民众的质朴需求?

他们得意地炫示文化,又何曾思考过文化的原始使命?

把学生的历史使命压在他的肩上,不太公平。

如果对他们一边加压一边怂恿,只能使他们变成一堆扭曲的形体和尖利的声音,这是我们在“文革”初期早就看到了的。

——《关于年龄》

青年时代的正常状态是什么,我想一切还是从真诚的谦虚开始。

青年人应该懂得,在我们出生之前,这个世界已经精精彩彩、复复杂杂地存在过无数年,我们什么也不懂,能够站筝脚下的一角建设一点什么,已是万幸。

如果刻苦数年,居然从脚下扎下根去,与世界的整体血脉相连,那也就使自己单薄的生命接通了人类。

应该为这种接通而惊喜,试想区区五尺之躯,接通于千年之前,接通于万里之外,正是这种接通使自己领略崇高,问津壮丽,体验多元,哪能值得骤然变脸,扯断这些接通,不分青红皂白,你死我活地批判起来?

这种谦然安然的生态,也可免除青春生命的无谓浪费,让青年人有可能欢天喜地地活得像青年。

——《关于年龄》

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什么时令赏什么花,这才完整和自然。

如果故意地大颠大倒,就会把两头的况味都损害了。

“暖冬”和“寒春”都不是正常的天象。

——《关于年龄》

人们在厌弃喋喋不休的道德说教之后,曾经热情地呼吁过真实性,以为艺术的要旨就是真实;当真实所展示的画面过于狞厉露骨、冷酷阴森,人们回过头来又呼吁过道德的光亮,以为抑恶扬善才是艺术的目的。

其实,这两方面的理解都太局限。

杰出的艺术,必须超越对真实的追索(让科学沉浸在那里吧),也必须超越对善恶的裁定(让伦理学和法学去完成这个任务吧),而达到足以鸟瞰和包容两者的高度。

在这个高度上,中心命题就是人生的况味。

——《艺术创造论》

中国古代绘画中无论是萧瑟的荒江、丛山中的苦旅,还是春光中的飞鸟、危崖上的雏鹰,只要是传世佳品,都会包藏着深厚的人生意识。

贝多芬的交响曲,都是人生交响曲。

——《艺术创造论》

历史,也可获得人生化的处理。

把人类的早期称作人类的童年,把原始文明的发祥地称作人类文化的摇篮,开始可能只是一种比喻,但渐渐人们在其中看到了更深刻的意义。

个体生命史是可以体察的,因此,一旦把历史作人生化处理,它也就变得

生气勃勃,易于为人们所体察了。

把历史看得如同人生,这在人生观和历史观两方面来说都是超逸的,艺术化的。

——《艺术创造论》

自然与人生的一体化,很容易带来诱人的神秘色彩。

人类原始艺术的神秘感,大多也出自这种自然与人生的初次遭遇。

时代的发展使这种神秘感大为减损,但是,只要让自然与人生真切相对,这种神秘感又会出现。

自然的奥秘穷尽不了,人生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也穷尽不了,因此,神秘感也荡涤不了。

——《艺术创造论》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

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

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

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洞庭一角》

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

——《狼山脚下》

人有多种活法,活着的文明等级也不相同,住在五层楼上的人完全不必去批评三层楼的低下,何况你是否在五层楼还缺少科学论证。

——《书海茫茫》

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

这一况味,跨国界而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而让人品咂不尽。

——《乡关何处》

人生的道路也就是从出生地出发,越走越远。

一出生便是自己,由此开始的人生就是要让自己与种种异己的一切打交道。

打交道的结果可能丧失自己,也可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把自己找回。

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

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

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关于友情》

以平常态,做普通人,是最有滋味的人生。

——《灯下回信》

人生不要光做加法。

在人际交往上,经常减肥、排毒,才会轻轻松松地走以后的路。

——《灯下回信》

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

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点着整体价值。

——《收藏昨天》

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

不妨把这样的故事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

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断片连成了长线,原先的水潭连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会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险。

——《收藏昨天》

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

——《收藏昨天》

杰出之所以杰出,是因为罕见,我们把自己连接于罕见,岂不冒险?

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么就不要鄙视世俗岁月、庸常岁序。

不孤注一掷,不赌咒发誓,不祈求奇迹,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缓而负责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记忆和向往的双向路途上,这样,平常中也就出现了滋味,出现了境界。

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寒冷透骨,已经无所谓境界,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实的山河间。

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

【篇二:

2010年高考热点作文素材——余秋雨原始股】

2010年高考热点作文素材——余秋雨原始股

【背景材料】

跋涉文化苦旅之后,吃上“原始股甜品”8年前花241.2万“逛”进徐家汇商城

昨天,证监会发布公告,深圳格林美和上海徐家汇商城两公司首发申请均获得通过。

上海徐家汇商城的第10大流通股东是余秋雨,持有518.64万股。

记者调查后发现,这位余秋雨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余秋雨,徐家汇商城上市后,其身价有望过亿元。

第十大股东就是作家余秋雨

在众多的新股中,徐家汇商城原本并不引人注目,但一旦与“余秋雨”沾边,关注度直线上升。

徐家汇商城前身是上海市第六百货商店,始建于1952年,是上海市最早的国营商业企业之一。

公司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显示,余秋雨持股518.6445万股,并列第十大股东,占公司股权1.5%。

上海徐家汇的招股说明书显示,余秋雨的身份证号码为

31010419460823xxxx,住址为上海市瑞金南路。

这说明这位余秋雨的出生日期为1946年8月23日。

而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后迁居上海。

两人的生日和名字完全一致,着名作家余秋雨应该就是上海徐家汇的第10大股东。

公司招股书中显示,2001年12月,当时还是上海六百的徐家汇决定解散职工持股权,并计划将其持有的24.5%股权转让出去。

这些股权转让给了上海祥龙物业、徐汇副食品公司、上海六百的31位公司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以及余秋雨等4位外部自然人。

余秋雨当年以每股2.9239元的价格购入82.5万股,出资为241。

22万元。

而经过近8年的股本转增,如今余秋雨的持股数量为518.6445万股。

参照8年前原始投入,其现在的每股成本仅0.413元。

根据公告,此次徐家汇商城计划发行不超过7000万股a股,募集资金约9.0642亿元,计算下来每股发行价至少12.85元。

但在目前高涨的行情下,多数个股的最终发行价往往超过其原定目标价。

即使徐家汇商城上市后突破19.3元,余秋雨的账面身价就将突破9位数。

而以中小板零售行业公司上市首日平均涨幅130%计算,其上市首日价格有望逼近30元,余秋雨的持股市值将突破

1.5亿元。

“上市”成名人暴富助推器

对于很多名人来说,每年几百万元的固定收入如何打理是个难题。

但如果跟股市连在一起,财富效应就大不相同。

演员陈好潜伏st黑龙3年,赚了2700万元。

华谊兄弟登陆创业板后,冯小刚、李冰冰、黄晓明等一批明星股东身价也以千万计。

股市正成为名人身价暴增的助推器,一旦公司上市,手中的“原始股”少则数倍,多则数百倍的增值。

当然,演艺圈中,也有冯远征、周迅等大腕对股市和股票不感兴趣。

冯远征就表示自己从来不炒股,也没有时间炒,“有时候也听周围的朋友说,股票怎么赚钱啊,但因为我本人不懂,也没什么兴趣,所以无论是公司内部的股票还是公司之外的股票,我都不会考虑。

不过,在看到文化名人余秋雨的财富故事后,相信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会与股市打交道。

余秋雨是多本畅销书的作家,又是文化名人,2004年,就以1400万元的年收入而高居某个中国作家财富榜的榜首。

投入上海徐家汇的241。

22万元,仅相当于其鼎盛时期年收入的1/5左右,但上市后的收益却可能超过1亿元。

根据报道,余秋雨最近无新书出版,每年仍有265万元的年收入。

余秋雨在上海徐家汇商城发的“横财”将是其目前年收入的40倍。

不过,除了日常的版税收入,余秋雨还担任了“99网上书城”的名誉董事长,并以“作品入股”的形式参股“中文在线”网站。

如果下次又有拟上市公司的股东名单中,出现文化名人的身影,千万不要惊奇。

因为上市的造富效应,让很多有“闲钱”的文化名人,对股市的态度已经从旁观转向了热拥。

【篇三:

作文素材: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作文素材: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高考研究

2014-09-230328

作文素材: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

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又如《三峡》:

“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

点评:

排比修辞就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苏东坡突围》中,秋雨先生为了突出表现苏轼的成熟,连续用了八个形式相同的句子组成排比句,多角度对苏轼的成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念

奴娇〃赤壁怀古》和两个《赤壁赋》等传世经典篇章也便呼之欲出。

《三峡》中,为了强调三峡的地位和作用,从时间(历史)、空间(山川)和人物(诗人)三个角度来描写,连续用三个“……在这儿……”句子组成排比句,突出了三峡的强大感染力。

(二)引用。

如《怀抱山西》:

于是,年轻恋人的歌声更加凄楚了: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去要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

”又如《乡关何处》:

其中有一个曾经洒脱地吟道: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点评:

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

此种修辞手法不仅能丰富文章的内容,更能增强文章的文采,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如果是议论文,还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使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如《怀抱山西》,通过对引用《走西口》歌词,增强了对山西的感情,丰富了所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对不想离开山西却又必须离开的复杂的情感。

《乡关何处》中的引用,则借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说出了自己对家乡的离别与怀念之情,尤其是结合原文中“火车外面,陆游、徐渭的家乡过去了,鲁迅、周作人的家乡过去了,郁达夫、茅盾的家乡过去了,丰子恺、徐志摩的家乡过去了……他们中有好多人,最终都没有回来。

有几个,走得很远,死得很惨”的句子,更是表现出对待家乡的复杂的情感,难以描摹的情感,借别人的诗句顿时表现的恰到好处。

当然,余秋雨的散文,所用修辞手法较多,选此两种典型和常用的手法,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针对训练。

除此之外的夸张、比喻、反问等修辞,也值得重视。

二是表现手法多样。

准确使用多种表现手法,一方面可以展示高潮娴熟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也为使得文章平中见奇,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体现出文章的层峦叠嶂,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秋雨的散文,主要采用了虚实相生、细节描写、对比、类比、联想、想象等多种表现手法。

(一)虚实相生的手法

如在《千年庭院》:

“我在岳麓书院漫步的时候,恍惚间能看到许多书院教育家飘逸的身影,而看得最清楚的则是朱熹,尽管他离开书院已有八百年。

点评:

虚实本是中国画的技法,虚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实则可体现出笔画细致丰富。

后被引入写作中,主要指一种意境表现法。

这种技法运用的好,常常传达出淡远的神韵,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千年庭院》中,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在岳麓书院漫步为实,恍惚间看到书院教育家为虚,虚实结合,不仅体现出对在岳麓书院散步的无比惬意,更体现出岳麓书院丰厚的文化底蕴给他带来的影响,体现出对古代那些曾经在岳麓书院讲学的教育家无比崇拜。

(二)细节描写。

如《庐山》:

“不知何时,惊人的景象和声响已出现在眼前。

从高及云端的山顶上,一幅巨大的银帘奔涌而下,气势之雄,恰似长江黄河倒挂。

但是,猛地一下,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轰然震耳,溅水成雾。

它怒吼一声,更加狂暴地冲将下来,没想到半道上又撞到了第二道石嶂。

它再也压抑不住,狂呼乱跳一阵,拼将老命再度冲下,这时它已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亡命徒的队伍,决意要与山崖作一次最后的冲杀。

它挟带着雷霆窜下去了,下面,是深不可测的峡谷,究竟冲杀得如何,看不见了。

它的最后归宿如何,无人知晓,但它绝对不会消亡,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哪怕接二连三地阻遏它、撞击它,它都没有吐出一声呜咽,只有怒吼,只有咆哮。

点评: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这些细枝末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庐山》一文中,在描写庐山瀑布时,用了大量笔墨,详细具体描写了瀑布从顶端直冲下来的各个场面,突出写出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三)对比手法。

如《遥远的绝响》:

“阮籍和嵇康的后代,完全不像他们的父亲。

阮籍的儿子阮浑,是一个极本分的官员,竟然平生没有一次酒醉的记录。

被山涛推荐而做官的嵇绍,成了一个为皇帝忠诚保驾的驯臣,有一次晋惠帝兵败被困,文武百官纷纷逃散,惟有嵇绍衣冠端正地以自己的身躯保护了皇帝,死得忠心耿耿;…………”又如《都江堰》:

“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点评: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其作用主要是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有利于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遥远的绝响》里,阮籍和嵇康是历史上有名的有个性、不畏权贵、特立独行的人,其后代彻底改变了父辈作风。

结合文章的主题,表现出对待阮籍、嵇康等人不畏权贵等品质的崇拜和怀念。

《都江堰》中指令的发出者均为秦始皇,但态度却截然相反,对比突出了在当时修筑都江堰与修筑长城有着不同的意义,突出了都江堰是一项民心民生工程。

这个鲜明的对比,也从侧面反应出秦始皇残暴背后的温柔、慈善的一面。

(四)类比手法。

如《关于友情》:

“想起了我远方的一位朋友写的一则小品:

两只蚂蚁相遇,只是彼此碰了一下触须就向相反方向爬去。

爬了很久之后突然都感到遗憾,在这样广大的时空中,体型如此微小的同类不期而遇,“可是我们竟没有彼此拥抱一下。

点评:

类比手法主要是刻画两种或多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特征,来突出事物特征,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关于友情》中,通过写两只蚂蚁相遇的友情,“碰了一下触须就向相反方向爬去。

爬了很久之后突然都感到遗憾”,借此来写自己和友人之间的友情。

(五)联想和想象的手法。

如《阳关雪》: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

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

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

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三峡》: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

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

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点评:

联想,指的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

是联系眼前的事物与以往曾接触过的相似、相反或相关的事物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的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思维的活动。

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写文章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的头脑,会让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内涵更加深刻,表现手法更加灵活多样。

《阳关雪》一文中,充分运用联想的手法,联想到了“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如此一来,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文章的历史韵味和人文情感。

《三峡》一文,由白帝城联想到李白与刘备,同时充分发挥想象,比如“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