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002271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3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x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表.病毒分类名录

序号

病毒名称

危害程度分类

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

运输包装分类

备注

病毒培养

动物感染实验

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

灭活材料的操作

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

编号

英文名

中文名

分类学地位

1

类天花病毒

痘病毒科

第一类

 

2

()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一类

 

3

东方马脑炎病毒

披膜病毒科

第一类

仅培养物类

4

埃博拉病毒

丝状病毒科

第一类

 

5

病毒

沙粒病毒科

第一类

 

6

瓜纳瑞托病毒

沙粒病毒科

第一类

 

7

病毒

黄病毒科

第一类

 

8

亨德拉病毒

副粘病毒科

第一类

 

9

猿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科

第一类

仅病毒培养物为类

10

病毒

黄病毒科

第一类

 

11

鸠宁病毒

沙粒病毒科

第一类

 

12

病毒

黄病毒科

第一类

 

13

卡萨诺尔森林病病毒

黄病毒科

第一类

 

14

拉沙热病毒

沙粒病毒科

第一类

 

15

跳跃病病毒

黄病毒科

第一类

 

16

马秋波病毒

沙粒病毒科

第一类

 

17

马尔堡病毒

丝状病毒科

第一类

 

18

猴痘病毒

痘病毒科

第一类

 

19

()

病毒(和其他病毒)

沙粒病毒科

第一类

 

20

尼巴病毒

副粘病毒科

第一类

 

21

鄂木斯克出血热病毒

黄病毒科

第一类

 

22

病毒

沙粒病毒科

第一类

 

23

圣路易斯脑炎病毒

黄病毒科

第一类

 

24

病毒

沙粒病毒科

第一类

 

25

天花病毒

痘病毒科

第一类

有疫苗

26

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

披膜病毒科

第一类

 

27

西方马脑炎病毒

披膜病毒科

第一类

28

黄热病毒

黄病毒科

第一类

仅病毒培养物为类,有疫苗

29

蜱传脑炎病毒

黄病毒科

第一类

仅病毒培养物为类,有疫苗

30

布尼亚维拉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二类

 

31

加利福利亚脑炎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二类

 

32

基孔肯尼雅病毒

披膜病毒科

第二类

 

33

多里病毒

正粘病毒科

第二类

 

34

病毒

披膜病毒科

第二类

 

35

口蹄疫病毒

小病毒科

第二类

36

病毒

弹状病毒科

第二类

 

37

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二类

 

38

病毒

披膜病毒科

第二类

 

39

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二类

 

40

其它汉坦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二类

 仅病毒培养物为类

41

引起肺综合征的汉坦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二类

 仅病毒培养物为类

42

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汉坦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二类

有疫苗。

仅病毒培养物为类

43

松鼠猴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科

第二类

 

44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正粘病毒科

第二类

 仅病毒培养物为类

45

()

艾滋病毒(型和型)

逆转录病毒科

第二类

仅病毒培养物为类

46

病毒

弹状病毒科

第二类

47

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二类

48

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二类

49

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二类

50

乙型脑炎病毒

黄病毒科

第二类

有疫苗。

仅病毒培养物为类

51

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二类

52

病毒

披膜病毒科

第二类

53

()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嗜神经性的)病毒

沙粒病毒科

第二类

 

54

病毒

披膜病毒科

第二类

 

55

米德尔堡病毒

披膜病毒科

第二类

 

56

挤奶工结节病毒

痘病毒科

第二类

 

57

病毒

披膜病毒科

第二类

 

58

()

墨累谷脑炎病毒(澳大利亚脑炎病毒)

黄病毒科

第二类

 

59

内罗毕绵羊病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二类

 

60

恩杜姆病毒

披膜病毒科

第二类

 

61

病毒

黄病毒科

第二类

 

62

新城疫病毒

副粘病毒科

第二类

63

口疮病毒

痘病毒科

第二类

 

64

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二类

 

65

不属于危害程度第一或三、四类的其他正痘病毒属病毒

痘病毒科

第二类

 

66

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二类

 

67

脊髓灰质炎病毒

小病毒科

第二类

见注

68

病毒

黄病毒科

第二类

 

69

()

兔痘病毒(痘苗病毒变种)

痘病毒科

第二类

 

70

()

狂犬病毒(街毒)

弹状病毒科

第二类

 

71

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二类

 

72

立夫特谷热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二类

 

73

病毒

弹状病毒科

第二类

 

74

罗西奥病毒

黄病毒科

第二类

 

75

病毒

披膜病毒科

第二类

 

76

()

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科

第二类

 

77

塞皮克病毒,

黄病毒科

第二类

 

78

()

猴免疫缺陷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

第二类

 

79

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二类

 

80

西尼罗病毒

黄病毒科

第二类

仅病毒培养物为类

81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毒

小病毒科

第三类

 

82

腺病毒

腺病毒科

第三类

 

83

腺病毒伴随病毒

细小病毒科

第三类

 

84

其他已知的甲病毒

披膜病毒科

第三类

 

85

星状病毒

星状病毒科

第三类

 

86

森林病毒

披膜病毒科

第三类

 

87

病毒

披膜病毒科

第三类

 

88

:

()

水牛正痘病毒:

种(种是牛痘变种)

痘病毒科

第三类

 

89

布尼亚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三类

 

90

杯状病毒

杯状病毒科

第三类

目前人类病毒不能培养

91

骆驼痘病毒

痘病毒科

第三类

92

病毒

呼肠病毒科

第三类

 

93

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科

第三类

除了以外,如,等

94

牛痘病毒

痘病毒科

第三类

 

95

柯萨奇病毒

小病毒科

第三类

 

96

巨细胞病毒

疱疹病毒科

第三类

 

97

登革病毒

黄病毒科

第三类

仅培养物为类

98

埃可病毒

小病毒科

第三类

 

99

肠道病毒

小病毒科

第三类

系指目前分类未定的肠道病毒

100

肠道病毒型

小病毒科

第三类

 

101

病毒

疱疹病毒科

第三类

 

102

费兰杜病毒

弹状病毒科

第三类

 

103

其他的致病性黄病毒

黄病毒科

第三类

 

104

瓜纳图巴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三类

 

105

病毒

弹状病毒科

第三类

 

106

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三类

 

107

甲型肝炎病毒

小病毒科

第三类

 

108

乙型肝炎病毒

嗜肝病毒科

第三类

目前不能培养,但有产毒细胞系。

仅细胞培养物为类。

109

丙型肝炎病毒

黄病毒科

第三类

目前不能培养

110

丁型肝炎病毒

卫星病毒

第三类

目前不能培养

111

戊型肝炎病毒

嵌杯病毒科

第三类

目前不能培养

112

单纯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科

第三类

 

113

人疱疹病毒型

疱疹病毒科

第三类

 

114

人疱疹病毒型

疱疹病毒科

第三类

 

115

人疱疹病毒型

疱疹病毒科

第三类

 

116

人细胞白血病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

第三类

 

117

 

流行性感冒病毒(非亚型)

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亚型

正粘病毒科

 

正粘病毒科

第三类

 

第三类

 

 

 

 

 

 

 

包括甲、乙和丙型。

可在操作。

根据最新建议,亚型病毒应提高防护等级。

118

病毒

黄病毒科

第三类

 

119

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三类

 

120

病毒

黄病毒科

第三类

 

121

慢病毒,除外

逆转录病毒科

第三类

 

122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沙粒病毒科

第三类:

其他亲内脏性的

 

123

麻疹病毒

副粘病毒科

第三类

 

124

肺炎病毒

副粘病毒科

第三类

 

125

传染性软疣病毒

痘病毒科

第三类

 

126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副粘病毒科

第三类

 

127

阿尼昂尼昂病毒

披膜病毒科

第三类

 

128

致癌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

第三类

 

129

除和外的致癌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

第三类

 

130

其他已知致病的布尼亚病毒科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三类

 

131

()

人乳头瘤病毒

乳多空病毒科

第三类

目前不能培养

132

副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科

第三类

 

133

副牛痘病毒

痘病毒科

第三类

 

134

细小病毒

细小病毒科

第三类

 

135

多瘤病毒、和病毒

乳多空病毒科

第三类

 

136

()

狂犬病毒(固定毒)

弹状病毒科

第三类

 

137

呼吸道合胞病毒

副粘病毒科

第三类

 

138

鼻病毒

小病毒科

第三类

 

139

罗斯河病毒

披膜病毒科

第三类

 

140

轮状病毒

呼肠孤病毒科

第三类

部分(如组)不能培养

141

()

风疹病毒

披膜病毒科

第三类

 

142

病毒

黄病毒科

第三类

 

143

白蛉热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三类

 

144

塞姆利基森林病毒

披膜病毒科

第三类

 

145

()

仙台病毒(鼠副流感病毒型)

副粘病毒科

第三类

 

146

猴病毒

乳多空病毒科

第三类

 

147

辛德毕斯病毒

披膜病毒科

第三类

 

148

塔那痘病毒

痘病毒科

第三类

 

149

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三类

 

150

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第三类

 

151

痘苗病毒

痘病毒科

第三类

 

152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科

第三类

 

153

水泡性口炎病毒

弹状病毒科

第三类

 

154

()

黄热病毒(疫苗株)

黄病毒科

第三类

155

豚鼠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科

第四类

 

 

 

156

金黄地鼠白血病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

第四类

 

 

 

157

松鼠猴疱疹病毒,猴病毒属

疱疹病毒科

第四类

 

 

 

158

小鼠白血病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

第四类

 

 

 

159

小鼠乳腺瘤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

第四类

 

 

 

160

大鼠白血病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

第四类

 

 

 

附录:

序号

疾病英文名

疾病中文名

危害分类

不同实验活动所需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

运输包装分类

备注

组织培养

动物感染

感染性材料的检测

编号

1

()

疯牛病

第二类

需要有℃高压灭菌条件

2

()

人克-雅氏病

第二类

需要有℃高压灭菌条件

3

()

吉斯特曼斯召斯列综合征

第二类

需要有℃高压灭菌条件

4

第二类

需要有℃高压灭菌条件

5

瘙痒病因子

第三类

需要有℃高压灭菌条件

6

()

变异型克-雅氏病

第二类

需要有℃高压灭菌条件

注:

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动物实验室。

a.病毒培养:

指病毒的分离、培养、滴定、中和试验、活病毒及其蛋白纯化、病毒冻干以及产生活病毒的重组试验等操作。

利用活病毒或其感染细胞(或细胞提取物),不经灭活进行的生化分析、血清学检测、免疫学检测等操作视同病毒培养。

使用病毒培养物提取核酸,裂解剂或灭活剂的加入必须在与病毒培养等同级别的实验室和防护条件下进行,裂解剂或灭活剂加入后可比照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的防护等级进行操作。

b.动物感染实验:

指以活病毒感染动物的实验。

c.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的操作:

指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在采用可靠的方法灭活前进行的病毒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生化分析等操作。

未经可靠灭活或固定的人和动物组织标本因含病毒量较高,其操作的防护级别应比照病毒培养。

d.灭活材料的操作:

指感染性材料或活病毒在采用可靠的方法灭活后进行的病毒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生化分析、分子生物学实验等不含致病性活病毒的操作。

e.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

指针对确认无感染性的材料的各种操作,包括但不限于无感染性的病毒或操作。

f.运输包装分类:

按国际民航组织文件《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的分类包装要求,将相关病原和标本分为、两类,对应的联合国编号分别为(动物病毒为)和。

对于类感染性物质,若表中未注明“仅限于病毒培养物”,则包括涉及该病毒的所有材料;对于注明“仅限于病毒培养物”的类感染性物质,则病毒培养物按包装,其它标本按要求进行包装。

凡标明类的病毒和相关样本均按的要求包装和空运。

通过其他交通工具运输的可参照以上标准进行包装。

g.这里特指亚欧地区传播的蜱传脑炎、俄罗斯春夏脑炎和中欧型蜱传脑炎。

h.脊髓灰质炎病毒:

这里只是列出一般指导性原则。

目前对于脊髓灰质炎病毒野毒株的操作应遵从卫生部有关规定。

对于疫苗株按类病原微生物的防护要求进行操作,病毒培养的防护条件为,动物感染为,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在-,灭活和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均为。

疫苗衍生毒株()病毒培养的防护条件为,动物感染为,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在-,灭活和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均为。

上述指导原则会随着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进展状况而有所改变,新的指导原则按新规定执行。

 

说明:

1.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临床和现场的未知样本检测操作可在生物安全二级或以上防护级别的实验室进行,涉及病毒分离培养的操作,应加强个体防护和环境保护。

要密切注意流行病学动态和临床表现,判断是否存在高致病性病原体,若判定为疑似高致病性病原体,应在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开展工作。

2.本表未列出之病毒和实验活动,由各单位的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危害程度评估,确定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

如涉及高致病性病毒及其相关实验的应经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论证。

3.为特殊病原体,其危害程度分类及相应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单独列出。

.关于使用人类病毒的重组体:

在卫生部发布有关的管理规定之前,对于人类病毒的重组体(包括对病毒的基因缺失、插入、突变等修饰以及将病毒作为外源基因的表达载体)暂时遵循以下原则:

()严禁两个不同病原体之间进行完整基因组的重组;()对于对人类致病的病毒,如存在疫苗株,只允许用疫苗株为外源基因表达载体,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等;()对于一般情况下即具有复制能力的重组活病毒(复制型重组病毒),其操作时的防护条件应不低于其母本病毒;对于条件复制型或复制缺陷型病毒可降低防护条件,但不得低于的防护条件,例如来源于的慢病毒载体,为双基因缺失载体,可在实验室操作;()对于病毒作为表达载体,其防护水平总体上应根据其母本病毒的危害等级及防护要求进行操作,但是将高致病性病毒的基因重组入具有复制能力的同科低致病性病毒载体时,原则上应根据高致病性病原体的危害等级和防护条件进行操作,在证明重组体无危害后,可视情降低防护等级;()对于复制型重组病毒的制作事先要进行危险性评估,并得到所在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的批准。

对于高致病性病原体重组体或有可能制造出高致病性病原体的操作应经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论证。

.国家正式批准的生物制品疫苗生产用减毒、弱毒毒种的分类地位另行规定。

 

表.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分类名录

序号

病原菌名称

危害程度分类

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

运输包装分类

备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