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003333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3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docx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人教版

【课前复习】

在学习新内容前,需要回顾:

①第三章新陈代谢部分关于生物能量代谢的知识;②回顾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结构的相关知识。

利于加深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知识的理解。

温故——会做了,学习新课才能有保障

1.将鲜奶制成酸奶,所含能量______________(增加、减少)了,其营养价值______________(提高、降低)了。

解析:

鲜奶中的葡萄糖每摩尔含能量2870kJ,在发酵分解成乳酸的过程中,每摩尔葡萄糖释放196.65kJ能量用于乳酸菌的“生命活动和热量的散失”。

因而牛奶制成酸奶过程中能量减少了。

但因为鲜奶中所含的乳糖,对于缺乏乳糖酶的人来说是无法吸收利用的,而乳酸发酵过程中使乳糖分解为葡萄糖,进而转变为乳酸,这样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故而提高了其营养价值。

答案:

减少 提高

2.若鹿的消耗量为100%,其粪尿量为36%,呼吸量为48%,则鹿的同化量为

A.64%B.84%C.16%D.52%

解析:

要真正理解同化的含义,是转变成自己的那一部分,而粪是摄入的食物中并没有被同化的残渣。

同化为自己的才有所谓的呼吸消耗。

答案:

A

知新——先看书,再来做一做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过程。

(一)能量的流动过程

1.能量的来源

除极少特殊空间以外,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______________。

生产者固定的______________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

2.能量流动的渠道

能量流动的渠道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某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

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

①输入:

______________中的能量被摄入到初级消费者体内。

②散失:

初级消费者通过______________作用散失大部分能量;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被______________分解释放。

③传递:

部分初级消费者被______________捕食。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______________。

(三)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______________的部分。

 

【学习目标】

1.理解并能够应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的知识。

2.能理解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并应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基础知识精讲】

课文全解:

本小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三部分。

教材首先概括性地指出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即: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叫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那么,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如何输入、传递和流动的,就成了能量流动这一问题的切入点,也就引出了本小节要解决的三个主题内容。

关于能量流动的过程。

教材以“光合作用”知识为基础,清楚地讲述了生态系统中用于能量流动的“能量”来源,并详细地分析了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获得能量的全过程,定性地阐述了该营养级的能量变化。

接着又以图示的形式分别说明了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中能量的来源和去向,并以类推的方式讲述了能量在第三、第四等营养级中的变化。

最后,教材总结性地概括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和流动的渠道。

关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教材列举了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一个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最流动定量分析图例。

采用提纲式的手法让我们动脑动手、分析计算,导出能量在此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传递的数量关系,并进一步得出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百分比,并一环扣一环地提出了为什么流入某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后一个营养级?

我们在看图时虽一目了然,但表达起来却比较困难。

此时,教材顺水推舟地导入能量流动的特点,教材详细地讲述了能量流动的两大特点:

一是单向流动,二是逐级递减。

为了更好地阐明这两大特点,教材灵活地采用了两种手法:

一方面逻辑推理,归纳出了能量在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另一方面直观形象地以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出了一个能量金字塔。

这样既发展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又有效地说明了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

关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教材先概要说明了能量流动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然后以事实说话,列举了“草原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变化情况。

特别是人类活动在各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教材以假设的手法说明了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渠道的重要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教材的假设确实存在,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生态学规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所以,教材通过两个实例的分析,旨在提示人们在开发利用能源的同时,一定要遵循生态学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综上所述,本节知识结构可概括为:

问题全解:

109.如何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地球上生命的生存与发展,完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的单向流动和物质周而复始的循环推动了一切生命活动的进行。

因此,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核心,也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从能量流动来看:

生物个体的生命活动无时无刻不在消耗着能量,能量是推动生物体各种生命活动的动力。

不论哪种生物,只有不断地获得能量,才能生活下去。

同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其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能量的供应。

也就是说,能量必须不断地从无机环境输入到生物群落中,并沿食物链(网)这个渠道进行传递,才能维持群落中各种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消失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只有深入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才能发现并深刻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并运用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指导生产实践。

110.为什么能量流动只能是单向的?

能量之所以单向流动即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各个营养级,既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是因为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一定的,能量只能由被捕食者流向捕食者而不能逆流。

由于太阳能是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生产者只有通过光合作用,才能将太阳能固定在它所合成的有机物中并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

而当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一部分热能,这部分热能一旦散失,生产者是不能固定的。

因此,能量不能循环流动。

由此可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能量耗散系统,太阳能必须不断地输入生态系统,才能满足各营养级生物对能量的需求。

但是,生态系统从属于“物理系统”,其能量流动照样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111.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为什么会呈现逐级递减的特点?

这需要我们仔细分析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尤其注意追踪各营养级生物能量散失的途径。

能量的输入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只有通过光合作用,才能把太阳能固定在它所合成的有机物中,这样光能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

因此,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并非照射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有植物体上的太阳能。

因为有相当部分的太阳辐射能没有被生产者所“捕捉”和固定。

简洁地说,只有“固定”,才能“输入”。

能量的传递和散失 能量是沿食物链(网)传递的,食物链(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但是,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都不能全部传给下一个营养级。

这是因为各营养级生物都必须消耗一部分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这种能量“自耗”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即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来,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只有一小部分转化为ATP,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最终将储存在生物体内的有机物中。

该部分能量又有两个去向:

一部分随着遗体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摄入体内。

摄入体内的能量,并不是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因为有一小部分能量存在于动物排出的粪便中,最终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

因此,真正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应该是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

即:

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从上面分析可知,能量流动之所以逐级递减,是因为:

①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②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消费者的尸体、粪便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③各营养级生物中都有一部分生物末被下一个营养级生物所利用。

以鼠类危害麦田里小麦为例:

尽管麦田里有鼠类危害,但小麦植株并非一定全都遭到鼠类的咬食;一些小麦植株虽然被鼠类咬断,但鼠类食用的主要是其中的籽粒。

由图8—5—1可知,能量在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可用下式计算。

图8—5—1

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

经过生态学家的定量分析和研究,发现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也就是说,在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大约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动到后一个营养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比例只是大体上的数字,它反映了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能量传递的一般规律。

但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确切的比例数总会由于各种食物链的不同,食物链内营养级数目的不同,以及食物链与食物链之间的交织等因素而有差异。

总之,上述的比例数不是绝对数字,它只是形象地说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大致上降低一个数量级。

112.怎样理解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就在于“设法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图8—5—2表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地上部分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的变化情况。

图中的横坐标表示叶面积指数(也叫叶面指数),纵坐标表示最大总光合量。

所谓叶面指数,是指地表单位面积上植物叶片的面积数量。

叶片平铺在地表上并呈镶嵌排列的植物(如南瓜),其叶面指数只有1左右;叶片交错生长的森林以及稻、麦等农田,其叶面指数可以达到4以上。

图8—5—2

森林生态系统发育过程中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与叶面指数的关系

从图8—5—3可以看出,随着该森林生态系统的发育,森林的叶面指数也在变化。

当叶面指数达到8~10时,森林的总初级生产量达到了最大值,这表明这片森林已经发育到成熟阶段了。

但是,若从净初级生产量方面来看,当叶面指数达到4时,这片森林的净初级生产量达到了最大值(如果这一森林生态系统继续发育,叶面指数超过了4,由于呼吸作用增强所造成的消耗也随着增多,净初级生产量不仅不再增加,反而开始减少)。

因为人们经营管理森林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期望获得森林的最大净初级生产量,显然,在这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叶面指数达到4(而不是8~10)时进行合理开采利用,是最为合算的。

同样,在栽培谷物的过程中,人们首要的目的是获取高产量的籽粒,而不是大量的秸秆。

因此,人们在进行农田管理时,既要使农田的叶面指数保持在适宜的数值上,又要使谷秆比(谷粒重/秸秆重)适当增高。

这样就可以避免由于呼吸作用的增强而造成过多的消耗,也可以避免过多地增加秸秆的重量,从而使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增加谷粒的产量。

 

【学习方法指导】

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做到两点:

①积极的思维及知识的迁移应用。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到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到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只有有机地把这些知识点联系在一起,才能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②结合各种信息积极对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并应用之。

例如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联系实际分析理解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等。

 

【知识拓展】

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既然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那么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因此,一条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

我国有句古话“一山不能容二虎”就是这个道理。

对此可用能量金字塔进行形象地说明。

塔基是第一营养级,其能量最多,生产者的数量也最多;而位于塔顶的生物营养级最高,其能量最少,因此数量也最少。

这说明生物的能量值与个体数量有着密切关系,因为能量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动力。

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用绘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示出来,通常也呈现金字塔形,称为数量金字塔,但也有例外。

例如,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就会发生倒置。

生物量金字塔是按各营养级生物的重量绘制出来的(图8—5—3)

图8—5—3

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金字塔(单位:

kg)

生物量金字塔很少发生倒置,只有在某些水生生态系统中,例如在海洋里浮游动物量往往是超过浮游植物量的。

但是,一年中流过浮游植物的总能量还是比流过浮游动物的要多。

因此,只有能量金字塔能保持金字塔正常形状。

 

【同步达纲训练】

1.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终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2.一片树林中,树、昆虫、食虫鸟的个体数比例关系如图8—5—4所示。

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三者之间能量流动关系的是

图8—5—4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

C.系统内伴随物质循环的能量转移过程

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

4.在“青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的这条食物链中,占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最多和最少的消费者依次是

A.猫头鹰和食虫昆虫

B.青草和猫头鹰

C.食草昆虫和猫头鹰

D.食草昆虫和青草

5.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哪一条食物链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

A.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6.图8—5—5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

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是百万千焦。

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872百万千焦,但其中118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

请回答:

图8—5—5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是______________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_____________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______________%。

(3)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是______________。

(4)由图8—5—5可知,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

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

①______________;②其次是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____________;③还有少数能量被______________利用。

7.图8—5—6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简图。

图中甲~庚代表各种不同的生物。

请据图分析回答:

图8—5—6

(1)此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作为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

(2)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那么在体内积存重金属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

(3)生物甲与己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只表示了部分成分,图中未表示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

(5)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下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l0kg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____________kg。

 

参考答案

1.解析:

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为初级消费者总能量的10%~20%。

答案:

C

2.解析:

题中已给出了树、昆虫、鸟三者间的数量“金字塔”,旨在考查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与能量金字塔的关系。

从题图可知,依照个体数量统计,树的数目最少,而昆虫的数目最多,但是若按能量流动关系分析,二者间能构成的食物链是:

树→昆虫→鸟。

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若用方框的大小表示能量的话,框的大小应沿食物链由大到小排叠,出现了与数字金字塔不同的形状。

答案:

C

3.解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换和输出的过程,其是伴随着物质循环的进行而进行。

二者的关系是: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流动推动物质循环。

选项A、B、D均属能量流动中的一个环节,不能代表整个系统的能量流动,只有C能反应能量流动的全过程。

答案:

C

4.C 5.D

6.

(1)111 生产者A 

(2)13.5 20 (3)60% (4)被呼吸作用所利用 未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 分解者

7.

(1)戊 甲乙丁 

(2)丙 (3)捕食 竞争 (4)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5)3250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生殖的类型教案人教版

【自学导引】

一、无性生殖

1.概念:

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种类

(1)分裂生殖:

由一个生物体直接分裂成为两个新个体。

这两个新个体,大小和形状基本相同。

(2)出芽生殖:

在母体的一定部位上长出芽体。

芽体长大以后从母体上脱落下来,成为与母体一样的新个体。

(3)孢子生殖:

真菌和一些植物,能够产生一种无性的生殖细胞,称孢子。

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够萌发并长成新个体。

(4)营养生殖:

植物体营养器官的一部分,在与母体脱离后,能够发育成为一个新个体。

3.特点:

新个体是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来,新个体所含的遗传物质与母体的相同,因而新个体能够保持母体的一切性状。

4.植物的组织培养

(1)原理:

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3)优点:

植物组织培养不仅从植物体上取材少,培养周期短,繁殖率高,而且便于自动化管理。

(4)应用:

①可用于快速繁殖植物;②可用于培育无病毒植物。

 二、有性生殖

1.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过程

被子植物的花开放→传粉→花粉粒长出花粉管→两个精子进入胚囊

2.有性生殖

(1)概念:

由亲本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意义:

产生的后代具备了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考导学】

1.春季一发芽的马铃薯块茎(如下图所示)

(1)芽X、Y基因型相同吗?

为什么?

(2)如果芽X和芽Y都能发育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是出芽生殖吗?

简述理由。

答案:

(1)芽体X、Y基因型相同。

都是母体细胞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

(2)不是。

芽体X、Y都是植物的营养器官(马铃薯块茎)产生的,这种生殖方式属营养生殖。

2.蜜蜂是一种营社会性群居生活的昆虫,在其家庭内有严格的分工,有蜂王和工蜂、雄蜂,你知道它们各是由什么细胞发育来的吗?

它们属于什么生殖方式呢?

答案:

蜂王和工蜂都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都是有性生殖;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来的,属单性生殖(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学法指导】

1.建立知识结构,理解生殖的概念及种类

生殖是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过程,生殖使不连续的个体生命成为连续的种族生命,生殖是生物体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实现种族的繁衍与更新过程。

生殖分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主要的生殖方式。

2.通过比较,理解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区别

 

 3.无性生殖、有性生殖与生物的关系

(1)绝大多数低等生物都能进行无性生殖,高等生物也有不少可以进行无性生殖。

(2)许多生物并不是只有一种生殖方式,它们往往既能进行无性生殖,也能进行有性生殖。

如水螅、水绵等生物,在条件较好时往往进行无性生殖方式快速繁殖;而在环境条件相对较差时,则往往进行有性生殖方式,更有利于度过不良环境,绝大多数高等植物既能用种子繁殖(有性生殖),也能进行营养繁殖(无性生殖)。

(3)无性生殖的方式也能产生生殖细胞,如孢子生殖中的孢子,但这种生殖细胞与配子相比有本质的区别。

它无性别之分,不需经过两两结合就能直接发育成后代。

4.关于营养生殖方式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营养生殖是指高等植物体,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它有生殖细胞的产生,但无性别之分,不需经过两两结合,直接产生出新个体。

有性生殖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例题解析】

[例1](xx年广东高考题)人们常用扦插、嫁接等方法繁殖果树。

同有性生殖相比,其主要优点是

A.后代具有更强的生活力B.后代每年可提前开花结果

C.后代保持亲本性状D.增强后代变异性

解析:

扦插、嫁接等方法是营养生殖,属于无性生殖。

其特点是新个体是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来的,新个体所含的遗传物质与母体相同,因而新个体基本上能够保持母体的一切性状。

答案:

C

错因:

此题错解的主要原因是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特点掌握不牢。

无性生殖是通过细胞的有丝分裂(前后代遗传物质保持了稳定性和连续性)产生后代,遗传物质不变,亲本的性状不变。

而有性生殖则是通过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完成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性,其特点是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和更强的生活力。

[例2]下列增加个体数的方式中,属于有性生殖范畴的有

A.低等生物的孢子生殖B.蜜蜂的孤雌生殖

C.蟾蜍未受精的卵细胞经人工刺激后发育成新个体D.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解析:

有性生殖是指有性生殖细胞结合为合子,再发育而成新个体的过程,孤雌生殖是一种特殊的有性生殖方式。

孢子不是有性生殖细胞,所以孢子生殖是无性生殖。

答案:

BCD

错因:

此题主要掌握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概念,并能根据具体实例区别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蜜蜂的孤雌生殖和蟾蜍未受精的卵细胞经人工刺激后发育成新个体,虽然没有生殖细胞的两两结合,但在生殖过程中产生了有性生殖细胞,新个体是由有性生殖细胞直接发育成的,这类生殖方式归为特殊方式的有性生殖,对有性生殖的实质不理解,不能具体分析实际例子,导致本题错选或漏选。

[例3]下列哪种生物不经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就能繁殖后代

A.细菌B.家兔C.青蛙D.小麦

解析: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必须进行的过程。

有性生殖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生物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或卵细胞,再经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家兔、青蛙和小麦就属于这种生殖方式,都必须经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才能繁殖后代。

而细菌主要进行分裂生殖,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

答案:

AD

错因:

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有性生殖的必须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否则就容易选错。

[例4]下列有关组织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进行组织培养可选用植物任何组织的一部分细胞进行离体培养

B.组织培养具有取材少,培养周期短,繁殖率高的优点

C.组织培养便于自动化管理

D.组织培养能够培育无病毒植株

解析:

植物组织培养所选用的材料一般是芽、茎尖、根尖或花药的一部分,这部分细胞代谢十分旺盛,细胞分裂速度快,一般不含病毒,因此组织培养具有取材少,培养周期短,能培育无病毒植株的特点,另外,组织培养是利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便于自动化管理。

组织培养所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所利用的细胞至少含有细胞核,能分裂,而植物体有些组织细胞如输导组织的导管、管胞已特化成只含细胞壁的组织,故不能用于组织培养。

答案:

A

错因:

理解组织培养的原理、优点,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