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006859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docx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docx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中国历史地理学

英文名称

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

课程类别

必修课

开课单位

适用专业

总学时

72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

导言(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

教学内容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

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转变,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特点。

二、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历史地理学的资料,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与手段

三、现代历史地理研究的现状

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成果,历史政区地理研究的成果,历史经济地理研究的成绩,城镇与古都研究的成果,历史交通地理研究的成果,历史人口和移民地理研究的成绩,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成绩,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的成绩,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成就,历史地理理论研究的建树,历史地理文献与资料整理与检索方面的成绩。

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

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社会发展与防灾减灾中的作用,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现代历史地理学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现代历史地理学对学术思维和观念的影响:

尽全时空观念,人地互动观念。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历史地理学、禹贡学会、尽全时空、人地互动

2.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8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及对社会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历史气候波动的阶段性,分析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社会发展走向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特征

2.气候变化与中华文明演进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气候波动周期

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趋势;4个暖期和四个冷期

二、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

第四纪初期中国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与从猿到人的转变。

三、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

冰后期,气候地理与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繁荣的关系。

四、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

文明的定义,黄河文明产生的地理气候、土壤、地貌条件,长江流域文明的萌芽与气候。

五、汉唐盛世与气候波动

西周寒冷期,春秋战国秦朝西汉温暖期,东汉、魏晋南北朝气候由向冷到相对寒冷的变化,唐代温暖湿润期(8世纪中叶以前),汉唐盛世与温暖湿润气候的关系。

六、宋元气候变化与宋元历史发展趋势

8世纪中叶以后气候由相对寒冷期到相对温暖湿润期再到寒冷干燥期的转变,气候变化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气候变化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七、明清小冰期与社会波动

明清小冰期含义,气候变化与明清社会大灾荒、大动荡、大迁移。

复习思考题

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过程

2.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4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学习历史时期我国森林植被分布变迁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历史时期我国森林分布变迁的基本格局,理解森林植被分布变迁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影响的关系,认识森林植被分布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历史时期我国森林植被变迁的大致过程

2.人类活动对森林植被变迁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一、历史时期我国森林分布布变迁的基本趋势

自北向南,从中原向边区逐步推移

二、黄河流域文明的推移发展与森林分布变迁

隋唐以前和唐宋以来黄河流域的森林植被,黄河流域森林资源丧失的原因。

三、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

明清以前南方的林木资源,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

四、近300年来南方山地垦殖与森林资源的损耗

山地垦殖运动的出现,山地垦殖与森林面积的大量丧失。

五、近现代人口膨胀对森林资源的损耗

人口膨胀,垦殖、燃料用材对森林的摧残。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我国森林植被变迁的大致过程

2.举例说明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森林植被变迁的影响

第三章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过程和成因。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历史时期我国主要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情况有所了解,理解野生动物分布变化与气候、人类行为等的关系,认识保护生态平衡所面临的矛盾和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主要野生动物变迁的过程

2.野生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一、重要珍奇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亚洲象与犀牛的分布变迁,扬子鳄、马来鳄的分布变迁,孔雀、鹦鹉的分布变迁,长臂猿与大熊猫的发布变迁,野马、野驴和野骆驼的分布变迁,麋鹿的分布变迁,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发布变迁。

二、野生动物分布与中国社会发展

生物链的变化与人类经济活动,保护野生动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我国历史时期主要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大致过程

2.举例说明野生动物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6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历史时期中国的江河湖沼演变情况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重要的湖沼的兴衰、盈缩情况,深入认识黄河流域的河湖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总结人类在用水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

2.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

3.历史时期我国水文状况的变化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湖沼演变概况

二、黄河的变迁

黄河下游的改道过程及流路,黄河下游的湖泊沼泽的演化,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洪灾和改道频繁的原因及影响。

三、长江的演变

云梦与云梦泽的变迁,荆江河道的演变过程,鄱阳湖与洞庭湖的兴衰,太湖的形成与演变,长江流域洪水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四、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水文变迁的思考

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水文变迁的总趋势,中国北方湖泊减少与干冷气候的对应关系,长江流域河流支流、湖泊的畏缩,西北干旱地区河流水文的变化与自然大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

2.简述荆江河道的变迁过程

3.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水文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4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学习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化变化趋势与交通和农牧业发展的关系。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历史时期我国主要沙漠的分布变迁情况,了解沙漠移动的方向,正确认识沙漠化的成因,充分认识沙漠化的危害,并总结阻止沙漠化进一步推移的历史经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沙漠化与西北丝绸之路和绿洲国家的兴衰。

2.沙漠的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历史时期中国沙漠的分布与移动

中国西北和北方主要沙漠沙地历史时期的分布与演化:

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河西走廊沙漠区、塔克拉玛干沙漠

二、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与沙漠化

汉唐西北丝绸之路的走向变化,沙漠化与西北丝绸之路及绿洲国家的兴衰。

三、沙漠化与农牧界限的推移

沙漠化与西北干旱地区绿洲农业文明的衰退,北部和东北草原地区的垦殖与沙漠化,农牧业界线的推移与沙漠化,对耕稼文明过度扩张的反思。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我国历史时期沙漠化演变的趋势

2.举例说明沙漠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历史时期的海岸线变迁(4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学习历史时期中国海岸变迁的情况以及近现代城市发展与海岸变化的关系。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认识历史时期海岸变迁的趋势,并探讨海岸变迁对沿海地区社会发展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渤海湾西海岸、长江河口三角洲海岸、珠江三角洲海岸的变迁过程

2.海岸线的变迁与沿海城市的发展

教学内容

一、主要河口、海湾海岸线的变化趋势及成因

辽东湾海岸,长江三角洲海岸,珠江三角洲海岸。

钱塘江口和杭州湾,渤海湾海岸和黄河三角洲,苏北海岸诸海岸的演化过程

二、天津成陆与城市发展

黄河冲积与天津成陆过程,天津的城市发展史

三、上海成陆与城市发展

上海成陆的六个阶段,长江在上海成陆中的作用,近现代上海城市发展

四、珠江三角洲的发育与广州城市的发展

珠江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成陆,广州附近海岸变化,广州城市发展史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我国海岸线的变化趋势。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海岸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七章历史时期疆域与民族分布(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学习中国历史疆域(包括中原王朝和边疆地方政权)的变迁历程。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疆域变化大势,掌握近代中外边界分歧的历史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我国东北、西北、北部、西南、东南疆域的变迁过程

2.近代中外边界分歧的历史原因

教学内容

一、历代王朝疆域变迁概况

秦汉疆域、隋唐疆域、辽金两宋疆域、元明清疆域

二、西北边疆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

古代中原王朝对西北边疆的控制,沙俄侵占、割占中国西北领土。

三、北部边疆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

古代中原王朝和北部地区少数民族政权对边疆的控制,沙俄、苏俄侵占外蒙古部分地区。

四、东北边疆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

古代中原王朝对东北广东地区的管理,近代沙俄侵占东北大片地区。

五、东南沿海境土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

古代中国政府对台湾、琉球群岛、南海诸岛的管理,香港、澳门主权的丧失与回归,钓鱼岛争端的由来,南沙群岛问题。

六、西南边疆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

古代对西南边疆的控制,近代英、法对西南边疆的侵占。

中印边界问题。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我国疆域变迁的历史过程

2.举例分析中国疆域演变与现代我国与周边国家边界分歧的关系。

第八章历史时期政区沿革(8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学习中国历史时期政区沿革的历程,政区演变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以及政区地名的渊源。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政区沿革各阶段的基本情况,认识政区演变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我国历史时期政区演变的历史过程

2.政区变化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3.政区变化与中国的地名演变

教学内容

一、历代基本的行政区划制度

西周分封制时期,战国至南北朝的州郡制时期,隋唐两宋道路制时期,元明清行省制时期。

二、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关系

历代政区划分中对“山川形便”原则的运用

三、政区演变与中国政治制度的关系

一级政区的划分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区划分中“犬牙交错”原则的运用。

四、政区演变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行政区划分与经济区的关系,政区划分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关系、政区的空间分布与经济的关系。

五、政区演变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关系

区域文化对行政区划的影响,行政区划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六、政区演变与中国地名

中国各级政区的地名演变,政区变化与地名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我国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过程

2.分析中国政区变化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

第九章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中国历史时期战争的地理分布和军事活动对自然条件、军事设施的利用。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长城的发展过程,了解历史时期重要的关隘,分析中国古代战争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历史时期我国长城的发展过程

2.历史时期战争分布的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内容

一、长城、关隘、城防等军事防御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长城的兴筑史:

秦长城、汉长城和明长城;城墙的作用

二、长城的兴筑与中国北方放牧民族的南下压力

农业文明与畜牧文明的对立,长城的历史作用。

三、冷兵器时代的重要关隘的发展变化

关隘的功用,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关隘。

四、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

历史时期相对稳定的战争分布区域,战争集中分布区域由北到南的变化。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中国历史时期长城的发展过程

2.简要分析长城的历史作用

3.分析中国古代战争分布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第十章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4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区域的分布演变与东移南迁趋势形成的过程和原因。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就古代中国各大时期基本经济区域的构成,理解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并对掌握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历史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的变化的过程

2.历史时期我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自然和社会原因

教学内容

一、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概况

先秦各地经济开发,秦汉经济区域的出现,南方经济开发的发展,北方经济地位的下降,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格局。

二、原始农业起源与早期农业发达区

原始农业耕作方式的地理差异,黄河流域河谷、平原农业文明产生,南方地区的早期农业,《史记》说载的经济区,永嘉之乱后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唐代主要经济区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及原因

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开始,人口南迁与经济重心南迁,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地位的上升,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必然性。

四、近现代中国经济区的演变

农业区,东南沿海经济区,新中国经济区域的划分。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我国经济区域重心变化的基本趋势

2.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自然和社会原因

第十一章历史时期农作物的分布变迁(4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中国历史时期农作物的分布变迁及其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历史时期重要农作物的分布、变化,了解农作物引进的基本情况,理解农作物分布变化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主要农作物的种植与分布变迁

2.主要农作物分布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历史时期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先秦以粟黍为主的五谷时期;汉唐稻麦发展时期;宋元占城稻的引进和棉花的推广;明清美洲高产作物的引种和种植制度的变革

二、历史时期水稻分布变迁与社会、环境制约

历史时期水稻分布变迁,自然、社会因素对水稻分布的制约。

三、高产旱地农作物的引进对农业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农作物引进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四、历史时期中国蚕桑业的发展与丝织业中心的推移

蚕桑业中心的变迁,丝织业中心的推移,丝织业中心南北大移位的原因。

五、历史时期中国重要农副业作物分布变迁

原生重要经济作物的发布变迁,主要引进经济作物的发布变迁。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我国重要农作物分布变迁的大势

2.分析农作物的嬗变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十二章历史时期都城与工商城市分布变迁(8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学习中国历史时期都城和工商业城市分布变迁的情况。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时期城市建设的几次高潮,了解都城和城市、市镇空间分布变化的基本情况,认识都城与工商业城市发布变迁的政治、经济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我国古代都城的分布演变及其原因

2.我国古代经济都会的分布演变及其原因

3.中国古代城市形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都城与工商业城市发布变迁概况

历史上的三次城市建设高潮—西周、春秋战国和明代,宋以前和宋元以来都城与城市分布,近代工商业城市的分布。

二、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与原因

传说时代的都城,五代以前都城的分布,五代以后都城的分布,都城发布变迁与气候、经济重心推移、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关系。

三、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形制与中国社会

城市选址的影响因素,中国古代筑城的几次高潮,城市形状与规模,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城市形制与传统文化。

三、农村市镇分布变化与中国社会

草市的兴起,市镇的形成,北宋草市,明清小城镇的分布,近代沿海、沿江城市的发展。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我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过程及其原因

2.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形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十三章历史时期交通通道变迁(4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学习历史时期中国水陆交通通道变迁及其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主要朝代交通通道布局情况,理解水陆交通通道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掌握大运河、丝绸之路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历史时期我国大运河的发展过程

2.西北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

教学内容

一、历史时期交通通道变迁概况

秦汉的交通网络,唐宋的交通网络,元明清的交通通道,丝绸之路。

二、中国水陆路交通路线发展与经济区域的演变

东西交通路线,南北交通路线,交通通道地位升降与经济、政治核心区变化的关系,水路与陆路交通地位升降与自然环境变迁和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关系。

三、大运河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隋以前的人工运河,南北大运河的兴衰,大运河与中国政治经济。

四、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与中国传统社会

西北丝绸之路的形成,丝绸之路兴衰与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地位的变化。

五、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南方路上丝绸之路。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我国南北大运河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2.简要分析西北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及其兴衰原因

第十四章历史时期人口与移民(4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学习历史时期中国人口的发展与空间分布。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历史上人口迁移的类型,掌握古代中国人口重心空间分布的趋势,认识人口分布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历史时期我国人口分布演变的大趋势

2.历史时期重要的几次人口大迁移

3.人口空间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人口分布变迁概况

主要朝代人口数量变化与空间分布变化,中国人口的变化特征的趋势,中国历史几次人口大迁移,移民的类型。

二、中国人口空间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

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宋元以来南北人口比重易位,清代人口向边疆地区和海外的迁移,现代人口分布格局。

三、典型移民事件与中国社会

横断山民族大走廊与东南亚文明,北方移民大迁徙与中国南方客家文化,主要移民事件“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闯关东、走西口、跑口外、移台湾的历史背景、移民过程和社会影响。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历史时期我国人口分布变迁的基本趋势及其原因

2.举例说明移民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十五章历史时期文化重心演变与风俗区特色(4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学习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重心演变与风俗区域特色。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历史时期各阶段文化教育发达地区的地理分布概况,掌握中国文化重心东移南迁的过程及原因,以及风俗文化区的分区和形成差异的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历史时期我国文化重心的变化趋势

2.历史时期我国文化区变迁的原因

教学内容

一、历史时期文化区变迁概况

唐以前文化教育中心的分布,宋代文化教育重心的南迁。

二、人才分布与中国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

历代进士,历代文学家,综合人才,学校书院的分布变迁。

三、学术文化的地理特征

战国时代学术文化的地域特色,汉代各地学术文化的特色,宋代学术文化的地域特色,清代学术文化的地域特色。

四、僧人、寺观的分布与宗教文化的发展

南北朝僧人、寺院的分布,隋唐宋元僧人的分布。

五、中国风俗区的历史演变

塞上塞,黄河中下游,淮汉以南风俗区,风俗区的稳定性和传承性,风俗区的形成原因。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我国文化教育重心东移南迁的过程及其原因?

2.简述我国风俗文化分区的差异及其原因?

第十六章历史地理文献与古代地图编绘(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学习中国历史地理文献产生、发展及构成情况。

通过教学,以前学生了解历史地理文献发展的各阶段的主要成就,掌握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历史时期我国地图的发展过程

2.主要历史地理文献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一、传统历史地理学发展各阶段的历史地理文献

二、中国古代地图的编绘与识读

先秦时期地图的绘制与运用,汉代的长沙马王堆地图,西晋裴秀的贡献,唐代贾耽的贡献,宋元地图绘制的成就,明末西洋地图学的传入。

三、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简介

《禹贡》等先秦历史地理文献,《汉书·地理志》等正史地理志,《元和郡县志》等地理总志,《史记·河渠书》、《水经注》等水文、水利、海道历史地理著作,《华阳国志》、《蛮书》等区域和边疆历史地理著作,《史记·货殖列传》等经济地理著作,《大唐西域记》等游记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等军事历史地理著作,明清时期的地方志。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中国历史地理发展史上几个时期的历史地理文献特色

2.列举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说明其主要内容和流行版本。

六、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文献

课程教材

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主要参考资料

[1]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2。

[3]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