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课登高课文解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13708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课登高课文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必修课登高课文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必修课登高课文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必修课登高课文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必修课登高课文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必修课登高课文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必修课登高课文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课登高课文解读.docx

《高中语文必修课登高课文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课登高课文解读.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课登高课文解读.docx

高中语文必修课登高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必修课《登高》课文解读

  讲义《登高》课文解读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风急①天高猿啸哀②,渚③清沙白鸟飞回④。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翱翔低空飛回。

①风急: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②猿啸哀:

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当地民谣云: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③渚:

水中的小洲。

④飞回:

回旋地飞。

  无边落木①萧萧②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萧萧索索纷纷而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滔滔奔腾而来。

①落木:

落叶。

②萧萧:

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常年到处漂泊;年过五旬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万里”两句含意丰厚,概括了杜甫一生的坎坷遭际。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多病,用今天的医学知识分析,杜甫当时患有肺病、风湿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艰难苦恨繁霜鬓①,潦倒②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鬢如霜白;困頓潦倒精神衰頹,无奈戒酒停杯。

①繁霜鬓:

白发日多。

②潦倒:

衰颓、失意。

  这首诗的前两联写登高所见所闻,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勾画出一幅清秋君临天下的动人图景,融会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诗起笔择取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描摹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暗示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描绘出一幅惨烈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

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些细节,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在“天高风急”的秋天,万物惶然无主,仿佛就是国难当头之时,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深深地浸透着诗人长年飘泊,居无定所的悲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二语,使诗的境界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战乱频仍、苦海无边的感怆,显示着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可谓绝唱。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悲秋”两字,“秋”是景,“悲”是情,由写景转入抒情。

“万里”,点明夔州距故园遥远,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

“常作客”,指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诗人半百之年。

“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照应题目,重阳佳节,高处远眺。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是全诗之眼。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已经步入人生的秋天,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一生辗转漂泊,壮志难酬,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到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诗人的羁旅愁、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尾联以对句作结,转入对家国身事的悲叹。

“艰难”既指自身命运,又指国家命运。

“苦恨”,甚恨,愁恨很深。

“繁霜鬓”,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积郁在心,使自己白发日多。

“潦倒”,犹言仕途坎坷,狼狈失意。

“新停浊酒杯”,刚刚放下酒杯。

诗人一生艰难苦恨,穷困潦倒,常常借酒浇愁,今日重阳登高,本可痛饮,一醉方休,不料饮酒只能使“悲秋”之愁更愁,无奈之中,酒到嘴边,又不得不把酒杯放下。

这千钟万斛的愁啊,该怎样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正如前人所说,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读这首诗要正确理解诗的情调。

一般认为“悲”是主调。

写景,从色彩看,画面黯淡;从情调看,不免悲凉。

写身世,万里作客,百年多病,孤身一人,霜染两鬓,更是艰难苦恨,悲从中来。

  这种说法不能说错,但我们更要从“悲”中见出“愤”,从“苦”中见出“劲”。

无边落木萧萧下,固然深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但不尽长江滚滚来,又激起人生命的激情,显示着一种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

正因为如此,这首充满悲凉感的诗篇才使人品味出一种悲壮感,看到一种壮心不已的意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是悲凉的进取;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不幸者对命运的不屈不挠的抗争。

只有这样,我们才更贴近诗人的心灵。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

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

不读出这份情感,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

  

  讲义《登高》课文解读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风急①天高猿啸哀②,渚③清沙白鸟飞回④。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翱翔低空飛回。

①风急: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②猿啸哀:

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当地民谣云: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③渚:

水中的小洲。

④飞回:

回旋地飞。

  无边落木①萧萧②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萧萧索索纷纷而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滔滔奔腾而来。

①落木:

落叶。

②萧萧:

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常年到处漂泊;年过五旬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万里”两句含意丰厚,概括了杜甫一生的坎坷遭际。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多病,用今天的医学知识分析,杜甫当时患有肺病、风湿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艰难苦恨繁霜鬓①,潦倒②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鬢如霜白;困頓潦倒精神衰頹,无奈戒酒停杯。

①繁霜鬓:

白发日多。

②潦倒:

衰颓、失意。

  这首诗的前两联写登高所见所闻,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勾画出一幅清秋君临天下的动人图景,融会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诗起笔择取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描摹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暗示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描绘出一幅惨烈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

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些细节,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在“天高风急”的秋天,万物惶然无主,仿佛就是国难当头之时,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深深地浸透着诗人长年飘泊,居无定所的悲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二语,使诗的境界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战乱频仍、苦海无边的感怆,显示着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可谓绝唱。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悲秋”两字,“秋”是景,“悲”是情,由写景转入抒情。

“万里”,点明夔州距故园遥远,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

“常作客”,指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诗人半百之年。

“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照应题目,重阳佳节,高处远眺。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是全诗之眼。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已经步入人生的秋天,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一生辗转漂泊,壮志难酬,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到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诗人的羁旅愁、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尾联以对句作结,转入对家国身事的悲叹。

“艰难”既指自身命运,又指国家命运。

“苦恨”,甚恨,愁恨很深。

“繁霜鬓”,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积郁在心,使自己白发日多。

“潦倒”,犹言仕途坎坷,狼狈失意。

“新停浊酒杯”,刚刚放下酒杯。

诗人一生艰难苦恨,穷困潦倒,常常借酒浇愁,今日重阳登高,本可痛饮,一醉方休,不料饮酒只能使“悲秋”之愁更愁,无奈之中,酒到嘴边,又不得不把酒杯放下。

这千钟万斛的愁啊,该怎样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正如前人所说,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读这首诗要正确理解诗的情调。

一般认为“悲”是主调。

写景,从色彩看,画面黯淡;从情调看,不免悲凉。

写身世,万里作客,百年多病,孤身一人,霜染两鬓,更是艰难苦恨,悲从中来。

  这种说法不能说错,但我们更要从“悲”中见出“愤”,从“苦”中见出“劲”。

无边落木萧萧下,固然深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但不尽长江滚滚来,又激起人生命的激情,显示着一种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

正因为如此,这首充满悲凉感的诗篇才使人品味出一种悲壮感,看到一种壮心不已的意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是悲凉的进取;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不幸者对命运的不屈不挠的抗争。

只有这样,我们才更贴近诗人的心灵。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

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

不读出这份情感,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

  

  讲义《登高》课文解读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风急①天高猿啸哀②,渚③清沙白鸟飞回④。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翱翔低空飛回。

①风急: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②猿啸哀:

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当地民谣云: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③渚:

水中的小洲。

④飞回:

回旋地飞。

  无边落木①萧萧②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萧萧索索纷纷而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滔滔奔腾而来。

①落木:

落叶。

②萧萧:

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常年到处漂泊;年过五旬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万里”两句含意丰厚,概括了杜甫一生的坎坷遭际。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多病,用今天的医学知识分析,杜甫当时患有肺病、风湿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艰难苦恨繁霜鬓①,潦倒②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鬢如霜白;困頓潦倒精神衰頹,无奈戒酒停杯。

①繁霜鬓:

白发日多。

②潦倒:

衰颓、失意。

  这首诗的前两联写登高所见所闻,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勾画出一幅清秋君临天下的动人图景,融会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诗起笔择取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描摹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暗示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描绘出一幅惨烈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

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些细节,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在“天高风急”的秋天,万物惶然无主,仿佛就是国难当头之时,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深深地浸透着诗人长年飘泊,居无定所的悲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二语,使诗的境界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战乱频仍、苦海无边的感怆,显示着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可谓绝唱。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悲秋”两字,“秋”是景,“悲”是情,由写景转入抒情。

“万里”,点明夔州距故园遥远,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

“常作客”,指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诗人半百之年。

“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照应题目,重阳佳节,高处远眺。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是全诗之眼。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已经步入人生的秋天,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一生辗转漂泊,壮志难酬,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到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诗人的羁旅愁、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尾联以对句作结,转入对家国身事的悲叹。

“艰难”既指自身命运,又指国家命运。

“苦恨”,甚恨,愁恨很深。

“繁霜鬓”,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积郁在心,使自己白发日多。

“潦倒”,犹言仕途坎坷,狼狈失意。

“新停浊酒杯”,刚刚放下酒杯。

诗人一生艰难苦恨,穷困潦倒,常常借酒浇愁,今日重阳登高,本可痛饮,一醉方休,不料饮酒只能使“悲秋”之愁更愁,无奈之中,酒到嘴边,又不得不把酒杯放下。

这千钟万斛的愁啊,该怎样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正如前人所说,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读这首诗要正确理解诗的情调。

一般认为“悲”是主调。

写景,从色彩看,画面黯淡;从情调看,不免悲凉。

写身世,万里作客,百年多病,孤身一人,霜染两鬓,更是艰难苦恨,悲从中来。

  这种说法不能说错,但我们更要从“悲”中见出“愤”,从“苦”中见出“劲”。

无边落木萧萧下,固然深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但不尽长江滚滚来,又激起人生命的激情,显示着一种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

正因为如此,这首充满悲凉感的诗篇才使人品味出一种悲壮感,看到一种壮心不已的意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是悲凉的进取;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不幸者对命运的不屈不挠的抗争。

只有这样,我们才更贴近诗人的心灵。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

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

不读出这份情感,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