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01499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

《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

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

2、重点鉴赏“小李杜”的诗作,初步了解其诗歌风格。

3、就李商隐的“无题”或杜牧的咏史怀古诗作专题探究,写出赏析文章。

 [教学设想]

1、“小李杜”是晚唐诗坛杰出的代表。

本专题以鉴赏此二人诗歌为主,其余篇目可让学生自行学习,教师略作点拨。

2、安排三课时:

《无题》、《九日齐山登高》学与练一课时;《长安晚秋》、《商山早行》学与练一课时;自读《安定城楼》、《寄扬州韩绰判官》,课后综合练习一课时。

3、教学目标3

可单独安排一课时用于学生成果交流、展示。

 [教学过程]

《无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而导入本课。

2、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

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都是唐室宗亲,但因年代久远,家境已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

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

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

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

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3、具体讲解:

学生自由朗读。

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

试用诗歌鉴赏方法。

4、检查初步感知和独立思考效果

准备课堂练习本,思考问题:

(1)“无题”有几种情况,你以为何种在鉴赏中更重要?

(2)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3)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4)解释“晓”的意义,注意“鬓”的音、义。

(5)“蓬山”是目的地,还是出发点?

(注意句式倒装)

(6)“殷勤”意义(古今异义)

5、学生讨论、核对,检查自读习惯,反思学习方法。

6、选生讲,教师补充。

(双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无题:

《诗经》、乐府诗很多;说无题,真正的“题”是什么?

文章写的角度,前四句是……,5、6句是……,用了什么手法?

与杜甫的什么句子最相似?

7、请大家分组讨论:

 

(1)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2)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

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

也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发言。

8、赏析参考资料:

   这首诗,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

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点出分手时的季节,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

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

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

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深,但却又表明相会无期。

可是,虽然相会无期,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

所以,这两句,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

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

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

“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

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

“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

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

《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

   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

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

“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三、四句写的是诗人自己,下两句就转到对方身上,想象着对方别后的可怜生活。

当她早晨起来,照镜子的时候,也许觉得镜中人的秀发已经不同于往常,容颜憔悴了。

分别后她独自一人,夜深难眠的时候,月色之下,吟诗坏人,该会感觉天上洒下的月光是多么的凄清和寒冷。

与杜甫名句“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相似,去替对方设想。

是对写法。

“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

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末两句表明诗人并未放弃。

尽管蓬莱仙山,凡人进不去,但毕竟不遥远,我可以请求青鸟使者替我传递消息。

虽然青鸟使者是幻象,但可以猜想:

她并不遥远,只是强大的政治阻力拦在中间。

不屈的意志,爱情的哀歌!

9、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

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

《九日齐山登高》

一、自读,借助注释和方法理解,然后检查基本效果。

1、通过标题,可以发现哪些信息?

 [时、地、事,另登高这一意象一般可能的“情”,末点特易忽略]

2、“涵、酩酊”的音、义。

3、登高这一意象的情蕴,可以从哪些字眼找到证据?

(携壶、难逢、酩酊、恨、只如此)

4、文章主要的感情是什么?

找些字来印证。

5、“恨落晖”和名句“夕阳无限好,           ”表达的情感很相似;后来朱自清先生反其意义而用之,改为“                               ,           ”。

二、整体赏析

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

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

诗人不是远眺,而是俯瞰,碧波之中,浸润着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和齐山的倒影。

优美的景色尽收眼底。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

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象是劝客,又象是劝自己: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

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

“不用登临恨落晖”,消沉中含有执着。

既是自勉自励,自我解嘲,也是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之词。

   诗人好像更进一步安慰自己: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只如此”三字妙绝:

醉也如此,不醉也如此,怨也只如此,不怨也如此。

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

  “登临恨落晖”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

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作者这次登高,表面上心绪坦荡,对自己怀才不遇似乎有点超然物外。

其实内心并不超然。

此诗八句,一开始面对秋景,兴致勃勃,接着感叹人生愁多乐少,继而惜乎光阴易逝,旷达中寓自勉,最后两句委婉抒发内心不平和感慨。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

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

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

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

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

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

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

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

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

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

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

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长安晚秋》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检查:

《无题》、《九日齐山登高》相关知识。

二、导入新课:

   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今天我们接触晚唐另一位诗人赵嘏。

学习一下他的《长安晚秋》

三、自读,通过翻译全诗解决基础问题

   1、翻译,中心:

秋天拂晓时,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叶尽谢。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这首律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2、重点词语:

拂曙 宫阙(建筑物,而“阕”为词的分段,又叫“片”)横(飞过)塞  

   3、典故:

鲈鱼正美——司马冏执政、张翰辞官回家,表达思乡之情。

            南冠楚囚——晋侯、钟仪(楚国俘虏),南,楚地;“南冠”代囚徒或战俘。

 

   4、内容把握:

学生默读诗歌,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再学生朗诵。

   5、提问几名学生。

四、内容讲析:

   1、首联:

总览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思考:

“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颔联:

写仰观。

晨曦初见西半天上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笛声悠扬、哀婉。

是喟叹人生如晨星的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呢?

吹笛人只管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不曾想到笛声竟这样的使闻者黯然伤神!

思考:

试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明确: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以动衬静,既是环境的宁静,也是人物神情专注,入迷入痴的心情之静。

突然一声长笛穿空而来,多么惊心动魄,揪人柔肠,撕心裂肺。

杜甫很欣赏此句,作者也有“赵倚楼”之称。

见课下注释①)

   3、颈联:

写俯察。

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

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思考:

“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明确: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4、尾联:

抒写胸怀。

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

“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五、思考:

“品读与探讨”1  (层次感//答案见后)

   六、学生朗诵诗歌,争取背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诗经三首》教案人教版第三册

《诗经》三首

教学指要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

《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国风,它们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教读《〈诗经〉三首》,应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写实精神;理解《诗经》的“六义”、重章迭句等特点。

《离骚》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由于时隔久远,会给鉴赏造成一定困难。

理解字词固然重要,但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艺术价值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学习《无衣》《静女》,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要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概括三首诗的内容提要。

教学教程

一、解题

先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然

后教师补充总结。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又可分为卫、郑、秦、陈、桧、齐、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国风,共160篇,是各诸侯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雅”是西周王朝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大雅”用诸侯朝会,31篇,“小雅”用于贵族宴享,74篇。

“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二、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如岂日/无衣?

反问语气,升调。

与子/同袍。

肯定语气,降调。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表现军情紧急,快连)(感叹,降调)

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氓》将(qiang):

愿,请。

咎(jiu):

灾祸。

贿(hui):

财物。

极度:

标准。

德:

心意、情意。

耽:

沉溺。

言:

1言既遂矣助词,无实义

2静言思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于”通“吁”,于嗟,叹息。

“泮”通“畔”,边岸。

“说”通“脱”,解脱。

《无衣》衣:

上衣。

袍:

长袍,相当现在的斗蓬或披风。

裳:

下衣。

《静女》俟:

(si)等待。

娈(luan):

美好。

有:

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怿(yi):

喜爱。

“归”通“馈”,赠送。

荑(ti):

茅草芽。

洵(xun):

诚然,实在。

2、概括三首诗的内容大意。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

《氓》是一首叙事诗,经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

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

表现了士兵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一次令人心跳的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诗经》中的三篇“风”,掌握了四言诗的诵读节

奏,粗通了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的具体内容该怎样理解呢?

我们下节课共同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氓》的情节。

2、《氓》的艺术表达手法。

3、《氓》的女主人公形象。

4、《氓》中运用的对比方法。

教学步骤

一、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二、指名学生概括课文的内容提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

《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

板书:

恋爱(一、二章)

婚变(三、四、五章)

决绝(六章)

2、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

法?

明确:

回忆和对比。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学习“恋爱”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

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

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

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3)提问:

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

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

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

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

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