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2239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13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7页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7页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7页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7页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7页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7页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7页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7页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7页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7页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7页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7页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7页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7页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7页
亲,该文档总共9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教学目标】

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蚕。

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

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2.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

蚕卵、放大镜、桑叶、莴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课件展示蚕和蚕丝制品,提问学生:

你们养过蚕吗?

说说你们知道的蚕的情况。

蚕是什么样的?

怎样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呢?

2.学生相互交流,根据经验汇报。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蚕卵。

学生参照课本P22,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方法。

一是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

具观察蚕卵;二是我们如何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1)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

(2)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

(3)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4)教师指导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2.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

(1)教师课件展示建造蚕宝宝“家”的方法。

(2)教师明确养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蚕宝宝的食物以及打理蚕宝宝的“家”。

3.制定观察计划。

(1)教师提问:

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我们应该做什么?

(2)学生交流后汇报。

 

(3)教师课件出示“蚕的一生观察计划”记录表,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的方法。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教师指导:

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要求学生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思考小蚕的孵化和什么条件有关,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蚕

的孵化还需要另一个环境条件,即需要适宜的温度;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养蚕窍门。

2.教师小结:

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更好。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

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

【板书设计】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观察蚕卵颜色、大小、形状

画一个蚕卵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

一、观察蚕卵。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再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地观察。

从学生的汇报看,他们的观察很到位。

例如:

他们能借助直尺测量蚕卵的大小,用放大镜观察到蚕卵中心处略微向下凹,蚕卵有的是黄色,大多是灰紫色。

这些说明学生已经能借助有效的工具进行细致地观察了,我感到十分高兴。

二、了解蚕健康生长需要的条件。

在本环节中,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蚕要从卵里钻出来了,我们怎样迎接小蚕的诞生?

学生谈到了要为小蚕建立一个“家”,并在盒盖上钻些小孔、为它准备食物等。

这里我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要在盒盖上钻孔?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蚕的孵化需

要空气。

再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蚕卵的孵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

2.蚕宝宝诞生了,我们怎样才能让它健康成长?

这里让学生根据以往的饲养经验来交流,同时我给予

正确的指导,学生明确了蚕的健康成长还需要考虑光照、食物、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

三、学习观察记录的要点和方法(这一环节不宜忽视)。

 

提出两个问题:

1.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记录的?

2.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蚕的各

个时期记录下来?

我的目的旨在引导学生科学、细致地观察和记录。

 

3.运动和位置

 

【教学目标】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4.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5.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

2.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准备】

方位图,皮尺,教学课件、校园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人或物运动的场景,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汇报:

图(视频)中的人或物在运动。

(教师站在黑板前,提问学生老师的位置。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

我们应该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呢?

(板书课题)

(学生相互讨论,并根据经验做出回答。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3.观察前,明确观察的要求。

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实验一:

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

4.1)教师继续提供关于运动的图片(仿照课本P2关于运动的插图),并提问:

左侧的图与右侧的图相比哪些物体(或人)运动?

哪些是静止的?

5.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实验二:

用方位和距离描述位置。

(1)教师请两位同学,仿照课本P3探索2、3展开实验:

先让两人静止不动,让其中

一人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然后再让中心的同学静止不动,外围同学多次改

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2)教师在实验中提问学生,台下同学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

2.实验三:

教师出示校园地图,指导学生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

3.1)教师点名学生观察校园地图,找出自己当前的位置并作出描述。

4.2)学生观察地图,作出汇报。

5.3)教师指定校园中某一地点,指名学生对该地点的位置作出描述。

6.4)学生相互讨论并作出汇报。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1)教师提出问题:

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学生进一步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

(3)学生说一说判断的依据。

(4)总结:

教师告诉学生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需要选定一个固定参照物,再

比较前后位置相较于参照物是否变化。

2.描述自己的位置。

(1)教师提出问题:

我们应该怎样描述自己的位置,在描述位置时我们需要借助什么?

(2)学生说一说自己描述位置的方法。

(3)总结:

教师告诉学生在描述自己的位置时需要选定某一位置或事物,然后再运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

阅读课本P3拓展资料,标注汽车的位置。

【板书设计】

运动和位置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遵循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伙伴和激励者以及科学教学的调控者。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现象总结科学知识;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实验活动,并讨论观察到的现象,集思广益得出结论;在课前做好教学准备,根据教学内容提供各种教学用具,较好地发挥好教学课件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还发现自身语言素质与科学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今后的教

 

学中,需要不断磨炼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2.各种各样的运动

 

【教学目标】

2.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3.掌握常见的运动形式以及辨别方法。

4.经历观察各种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

察实验现象。

4.经历实验探究,体会各种运动的复杂性与趣味性。

【教学重难点】

4.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5.掌握常见的运动类型以及辨别方法。

【教学准备】

指尖陀螺、钢尺、悠悠球、木马玩具、汽车玩具、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6.教师提问: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能动的物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

7.学生汇报:

“见过秋千、汽车、鸟、电梯”

8.你们还知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吗?

9.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4.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秋千、摆钟、汽车雨刮、跷跷板等常见物体运动视频。

(2)教师出示指尖陀螺等教学器材,仿照课本P5在物体上贴上圆点,再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动起来。

4.观察中,围绕学习单展开观察。

(1)学生自主实验,并完成学习单。

运动形式

指尖陀螺

钢尺

悠悠球

木马玩具

汽车玩具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

课堂上做的物体运动实验有旋转运动、摇摆运动、直线运动三种。

三、深入研讨,提升认识。

6.学生思考:

如果换个位置贴圆点,观察到的运动形式和之前一样吗?

7.学生自主实验:

将悠悠球上的圆点从外侧移至旋转中心,那么圆点的运动轨迹有变化

吗?

悠悠球的运动形式变化了吗?

(汇报研讨:

圆点的运动轨迹为直线;悠悠球的运动形式为直线运动。

(说一说你知道的其他物体的运动形式。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资料阅读:

你坐过旋转木马吗?

请画出木马上人的运动形式。

【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运动

水的

运动形式

指尖陀螺

转动

钢尺

上下振动

悠悠球

转动、上下运动

木马玩具

前后摇摆

汽车玩具

前后运动、转动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导入新课,较好地抓着了学生的兴趣点;同时准备了一些小道具,并仿照课本中贴圆点的方式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关注点,学生更多地关注了课件的玩具与实验小道具,而疏于观察实验现象与总结实验结论,导致学生在学习知识点时存在一定困难。

对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意对学生的兴趣的把控,有效地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对知识的学习中。

 

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教学目标】

3.观察不同动物的卵,并与蚕卵比较异同点。

4.确定标准,将观察过的卵分类。

5.知道鸡蛋的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鸡蛋的哪一部分将发育成小鸡。

6.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教学重难点】

5.观察不同动物的卵,并与蚕卵比较异同点。

6.确定标准,将观察过的卵分类。

7.知道鸡蛋的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鸡蛋的哪一部分将发育成小鸡。

【教学准备】

一颗生鸡蛋和纵向切开的一颗熟鸡蛋、蚕卵、放大镜、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5.教师导入:

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像蚕一样,许多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课件出示各种动物的卵。

(板书课题)

6.教师提问:

不同动物的卵一样吗?

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6.观察不同动物的卵。

10.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不同动物的卵。

11.2)教师引导:

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蚕卵,现在我们用相似的方法观察其他动物的卵,再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2.3)学生观察课件展示的动物卵,记录观察结果。

学生相互讨论结果后汇报。

13.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

5.给动物的卵分类。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5“动物卵分类(班级记录表)”。

(2)教师提问:

你们能确定其他的分类标准,给这些卵分类吗?

(3)学生相互讨论结果后汇报。

5.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

(1)教师展示纵向切开的一颗熟鸡蛋,引导学生观察其内部结构。

(2)教师打开一颗生鸡蛋,引导学生观察其内部结构。

(3)教师指名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画出生鸡蛋和熟鸡蛋的内部结构。

(4)汇报:

鸡蛋里面有一头是空的,卵壳上有膜。

(指出卵白、卵黄、气室)推测:

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5)学生相互讨论结果后汇报。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

鸡蛋的气室在小鸡孵化的过程中提供氧气;卵白提供养

料和水分;卵黄提供营养;卵壳对卵内的胚胎提供保护作用。

卵黄上还有一个小白点,

这是胚胎,是鸡宝宝生命的开端。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资料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6拓展内容,强调坚持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板书设计】

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对动物卵的研究,引导学生从较大范围的一般观察到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深入观察,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观察了不同动物卵的图片,知道动物的卵大多是圆形的或椭圆形的,但它们的大小、颜色、数量不同,有的卵上还有花纹。

这些卵所产的地方不同,有的在树上,有的在叶子上,有的在水里,还有的在泥土里,从中体会到动物的卵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重点引入了学生对鸡蛋的观察和探究。

学生用眼睛、放大镜看,用手摸、捏,从外部认识了鸡蛋的形状和特点。

我让学生把鸡蛋打在盘中,他们分清了透明的、黏黏

的这部分是蛋清;中间黄色的叫卵黄。

学生仔细观察卵黄后,发现卵黄上有一个小白点,教师告诉他们这个小白点就是胚胎,是鸡胚胎发育的部位,是鸡的小生命所在。

接着学

生观察切开的熟鸡蛋,与生鸡蛋比较,熟鸡蛋的各部分分别是生鸡蛋的哪一部分。

学生观察后议论纷纷,认为卵白就是蛋清,蛋清烧熟以后就是卵白,黄色的部分就是卵黄。

有的学生还发现鸡蛋大的一头有空隙,有的学生从课外书上了解到大的一头是气室,能

 

为胚胎发育提供空气。

那么鸡蛋的各部分对胚胎发育又有什么作用呢?

此时,学生的思

维相当活跃,“卵壳可以保护胚胎”“卵黄可以为胚胎发育提供养料”“胚可以发育成小

鸡”“气室能为胚胎发育提供空气”“卵白大概也是养料吧”“我认为卵白还可以提供水

分”。

通过深入的观察与探究,学生明白了动物和植物相关联的地方,而生命的研究才

刚刚开始,它将会给学生带来研究的乐趣。

 

7.仰望天空

 

【教学目标】

7.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

8.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9.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重难点】

14.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5.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

【教学准备】

观察圆筒、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导入:

我们白天能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亮。

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知道什么?

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

6.分享我们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知识。

(1)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2)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与相关资料。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太阳和月球的感性特征:

①太阳、月球都很大,是球体。

②太阳和月球都离地球很远。

③太阳的温度很高。

④用涂黑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表面有黑

斑。

⑤月球会发“光”。

⑥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

(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6.1)教师提问:

同学归纳了月球和太阳的特征,那么你们再来比较一下月球和太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7.2)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维恩图的形式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比较太阳和月球的大小。

8.1)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44展开模拟实验。

9.2)实验中,教师明确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一样大?

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大小相差很大?

10.3)学生开展模拟实验,记录现象并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在维恩图中添加我们的比较。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总结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3.1)教师指名学生:

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4.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总结。

7.补充分享关于太阳和月球的更多知识。

2.1)教师提问:

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3.2)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补充分享更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教师:

放学回家后查阅图书或上网搜索更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

 

【板书设计】

仰望天空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的内容属于宏观世界内的知识,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他们缺乏一定的相关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在上新课之前,可以通过布置课前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和这部分知识有所接触,教师也可以通过作业结果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知程度,为新课学习做一个好的铺垫。

2.在新课的进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交流作业的结果,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到新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仅作为一个引导者。

3.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

地呈现出与太阳和月球有关的图片、动画和影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印象。

4.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如用天文望远镜或普通的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充分利用

这一点把课上得生动和精彩。

同时由于是非地理专业的教师,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只是停

 

于表面,对于学生在课上和课后提出的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把握和解答,进而影响学生

对知识的理解。

另外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缺乏新的方式方法,它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

和积累。

引导性的问题的设置上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摸索。

 

16.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教学目标】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8.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9.画出一天中影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10.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1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画出一天中影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铅笔、铅笔底座、平板、观察纸、指南针、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8.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影子吗?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

是怎样变化的?

9.学生根据经验汇报,教师板书。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制作简易日晷。

11.1)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45制作简易日晷,明确制作要求:

一是画出几个不同大小的同心圆;二是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线段,并标注方向。

12.2)学生自主画出简易日晷,教师巡视指导。

13.3)学生将简易日晷贴在纸板上。

(观察日影。

5.1)教师课件出示观察日影的方法与过程。

6.2)学生观察并记录,教师明确方法:

根据太阳找方向、对准方向放平纸板(也可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在纸板的中心立上铅笔、在纸板上描绘影子。

 

8.展示观测结果。

4.1)教师课件展示观测纸上的日影描绘图。

5.2)学生进行观察并讨论它们的变化规律。

6.3)教师引导学生使用随堂学部分的柱状图画出影子的变化情况。

7.4)学生展示柱状图,教师巡视指导改进。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

3.1)教师提问:

在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

4.2)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

(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

(1)教师提问:

你们能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说说太阳位置是如何变化的吗?

(2)学生交流讨论,并回答。

3.教师总结: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由长变短再变长。

太阳的位置由东到南再到西。

影子的方向变化与太阳相反,由西到北再到东。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

了解日晷,并与我们制作的简易日晷比较。

课后活动:

在家人的带领下,使用课堂上的方法实地观测日影,总结太阳与日影的变化规律。

【板书设计】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是:

早晨到中午由长变短,中午到傍晚由短变长。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真切感受太阳和影子永无止境的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

认识到太阳的运动和影子之间的关系,感悟到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我们探究的科学道理,意识到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本课的观察实验因为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是以出示教学课件的形式完成的,学生不能亲身体验实验,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因此我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开展实验探究,获得观测体验。

 

10.影子的秘密

 

【教学目标】

17.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

光源、遮挡物和屏,并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18.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19.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0.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12.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

光源、遮挡物和屏,并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1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教学准备】

手电筒、木圆柱、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

同学们有回家观察日影的变化吗?

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阳光下的变化,那么影子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呢?

(学生根据经验汇报。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0.产生影子。

(1)教师将学生分组,下发实验器材,指导学生做模拟实验。

(2)教师明确:

在实验中思考两个问题:

不同材料模拟的是什么?

它们对影子的产生起了什么作用?

(3)学生小组内合作开展模拟实验,记录结果后汇报。

14.让影子发生变化。

(1)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实验,在实验前明确围绕改变光的照射角度和改变木圆柱的摆放两点开展模拟实验。

(2)学生小组内合作开展模拟实验,记录结果后汇报。

7.教师指导学生使用随堂学部分画出实验的做法。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9.影子的产生和影子变化。

8.1)教师:

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影子的模拟实验,根据你们的实验结果,说一说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吧。

影子可以发生哪些变化呢?

9.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

(太阳的位置与影子变化的关系。

(1)教师: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和太阳和日影的变化,结合我们这节课的模拟实验,

想一想,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5.2)学生交流讨论。

6.3)教师总结:

产生影子的条件:

光源、遮挡物和屏,并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

观察云。

(课后回家仿照课本P48做手影游戏。

【板书设计】

影子的秘密

影子产生的条件:

光源、不透明的挡光物体、屏影子的特点:

①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②光源的位置高,影子小;光源的位置低,影子大。

③影子和光源的方向相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模拟实验,再联系前面做过的观测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