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想的论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02787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理想的论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理想的论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理想的论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理想的论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理想的论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关于理想的论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关于理想的论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关于理想的论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关于理想的论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关于理想的论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理想的论语.docx

《关于理想的论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理想的论语.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理想的论语.docx

关于理想的论语

关于理想的论语

篇一:

论语——谈理想论语——理想子曰: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第九》(课本41)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将可杀而不可辱。

这是因为,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

匹夫(领导人)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

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

所以,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是儒家修身的基本内容之一。

孔子同弟子谈论志向问题的记载有两处,一处是《公冶长第五》篇中,另一处是《先进第十一》。

一:

《公冶长第五》——课本30页颜渊季路侍,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篇》所记孔子与弟子们论志则是偏重于伦理的.颜渊和季路陪伴在孔子身边的时候,孔子跟他们聊天,说:

“你们俩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

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让朋友一起乘坐,愿意把我的裘皮大衣拿来让朋友一起穿,就算用坏了,我也没有遗憾。

颜渊说:

我愿意别过分夸大我的优点和长处,不施加给别人劳苦。

从话语中我们看出,子路的气魄,是属于“外王”类型的,有了好日子一起过,大家一起分享。

而颜渊属于“内圣”类型的,严于律己,勤于修行,不愿意别人夸大他的优点,也不愿意给别人增添麻烦。

这就是他们两个人的志向。

子路的性子很急,他紧接着问,愿闻子之志,我想听听老师你的志向是什么呢?

外王,内圣,兼天下。

孔子说了三个层面的人,老者、少者、朋友,老者表示古人,长辈,前辈,年纪大的人;少者表示弟子,晚辈,后人,年纪小的人;朋友表示同龄人。

也就是所有人了,对这些人,孔子的志向是什么呢?

孔子的志向是想要达到一种社会状态,这种状态能使老者安,使朋友信,使少者怀。

人老了,风烛残年的时候,最愿意看到的就是子女安安稳稳的,孩子的日子过的好,老人才能心安,说安心的离去有些悲凉,但老人的心愿莫过于此,一生操劳,为孩子上学、工作、结婚、买房、生儿育女,操心一辈子,晚年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精力再为子女操劳,只有子女们都独立了,他们才能安心。

同样的,孔子希望这种社会状态应该是让朋友之间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下能够彼此取信,这就不是单纯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状态,不是追其利益而忽视道德的社会状态,商人重利轻情谊,这不是孔子理想的状态,朋友之间情谊最重,这才是他崇尚的社会导向。

再次同样的,少者怀之,就是说让年少的人能够心甘情愿为这样的社会而奋斗,始终怀有这样的志向,这样的社会充满积极的正能量,让奋斗一生的老人得以安享晚年,让社会的中坚力量有所信仰,让社会的年轻一代有奋斗目标,这才是孔子胸中的志向!

二.《先进第十一》——课本第4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曰: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的理想多为自身的修为,身体力行,影响他人.子贡问子何谓士?

子分三个层次回答了子贡:

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也(做事知道礼仪廉耻,行事有意奉献社会,忠于自己不辱君命),此其一;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做人要仁爱,放射出光芒,不辱祖先),此其二;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说话诚实守信,行为坚定果断,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啊!

勉强称为三)此其三.人生志向是个总的概念,实际上包含着政治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修养两个方面.《论语·先进》里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理想虽不尽相同,但都侧重于政治方面.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在当时大约是中等偏小的国家,万乘之国如晋、楚、齐、秦等才是大国.子路认为:

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了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他们两人所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本质上和子路所说的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他们认为自己只能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这样一个小诸侯国或大夫封地里做点具体工作;或使百姓富足,或可折衷樽俎.至于礼乐方面的熏陶和教育,那是只能另请贤明了.冉有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说“愿为小相”.显得那样平易、谦和,称得上是孔门弟子中的彬彬君子了.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但却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孔子说:

“吾与点也!

”明确表示了他的思想倾向.于丹论语点评之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

而《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

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今天该如何理解理想的含义呢?

孔老夫子的观念和现代人对理想的追求是不是有矛盾呢?

翻开《论语》,我们看到,朴素的字句后面常常闪耀着一种理想之光。

子路是个急性子,听老师这么一问,不假思索就回答说:

“给我一个拥有一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这个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外有被武装侵略的危险,内有粮食不足的危机。

假如让我来管理它,不出三年,可以使人人振奋精神,并且懂得什么是道义。

”按说子路的理想比较远大,对于那么看重礼乐治国的孔子来讲,假如自己的学生真能有如此业绩,可以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他应该感到很欣慰吧。

没有想到,孔子的反应不仅是淡淡的,而且稍稍有点不屑。

“夫子哂之”,微微冷笑了一下,未置可否,就接着问第二个学生:

“冉求,你的理想是什么?

”冉有名求。

他的态度比起子路显然要谦逊很多,没有敢说那么大的国家,那么多的事。

他说:

“假如有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光景,可以使老百姓们丰衣足食。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要等待贤人君子了。

”他的意思是说,在物质层面能做到使百姓富足,但要万众齐心,对国家有信念,做到礼乐兴邦,那我可做不到,还是等着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吧。

他的话说完了,老师依旧未置可否。

接着问第三个人:

“公西赤!

你的理想是什么?

”公西华名赤。

他就更谦逊了一层,回答说:

“非曰能之,愿学焉。

”先亮出自己的态度,我可不敢说我能干什么事,现在老师问到这儿,我只敢说我愿意学习什么事。

然后他说,在进行祭祀或者同外国会盟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他对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些事都没有说。

大家会看到,孔子这三个弟子的态度一个比一个更谦逊,一个比一个更平和,一个比一个更接近自己人生的起点,而不是终端的愿望。

在今天看来,一个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往往不在于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远,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

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

到此为止还有一个人没有说话,所以老师又问了:

“点!

尔何如?

”曾点,你想做什么呢?

曾皙名点。

他没有立即说话,《论语》对此写得惟妙惟肖,叫做“鼓瑟希”,大家听到的,先是一阵音乐的声音逐渐稀落下来,原来刚才他一直在专心致志地弹着瑟,听到老师问自己,他让瑟声逐渐逐渐缓和下来,缓和到最后一声,“铿尔”,当一声,把整个曲子收住。

像我们熟悉的《琵琶行》所描写的那样,“曲终收拨当心画”,让乐曲有一个完完整整的结束。

曾皙不慌不忙,“舍瑟而作”。

什么是作呢?

那个时候人们是席地而坐,学生听老师讲课或者大家聊天,都是跪坐在自己的脚后跟上。

当要回答老师的提问时,要站起来以表示恭敬,这就叫“作”。

曾皙是把瑟放在一边,然后毕恭毕敬站起身来答对老师的问话从这样几个字的描写能够看出什么来呢?

可以看出曾皙是一个从容不迫的人,他不会像子路那样“率尔”而对,而是娓娓道来,成竹在胸。

他先是征求老师的意见,说,我的理想和这三位同学不一样,能说吗?

老师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就是要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嘛。

这个时候,曾皙才从容地开始阐述他的理想。

他说,我的理想是,到了暮春时节,就是阴历的三月,穿上新做的春装,在这个大地开化,万物复苏的季节,陪同几个成年的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冻的沂水中,把自己洗涤得干干净净,然后到沂水旁边的舞雩台上,沐着春风,把自己融汇进去,与天地在一起共同迎来一个蓬勃的时候,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这个仪式完成后,大家就高高兴兴唱着歌回去了。

我只想做这样一件事。

孔子听了他的话,长长地感叹一声说:

“吾与点也!

”“与”,赞同。

即是说,孔子的理想和曾点是一样的。

这是四个学生畅谈自己理想的过程中,老师发表的唯一一句评价的话。

各人的理想谈完了,子路、冉有和公西华他们三个就下去了。

曾皙没有立即出去,而是问老师,您觉得他们三个说得怎么样呢?

老师也很巧妙,他先挡了一下,没有作正面评价,说,无非是每个人说说自己的想法嘛。

但曾皙还要继续问老师,那为什么子路说完话您冷笑了一下呢?

问到这个问题,老师不能不说话了,他说: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治理一个国家最核心的东西是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一点都不谦虚,所以笑笑他。

意思是说,要以礼制去治理一个国家,首先你的内心要有一种温良恭俭让,这是一个起点。

你看子路说话的时候那么草率,抢在大家之前发言,说明他内心缺乏一种恭敬和辞让啊。

接下来曾皙又问,难道冉有不是想治理一个国家吗?

(您为什么没有哂笑他?

)老师说,难道说方圆六七十里,或者说五六十里,甚至更小一点,那就不叫国吗?

曾皙又问,难道公西华说的不是治理国家吗?

(怎么也没见您哂笑他?

)老师说,有宗庙,又有国际间的盟会,不是治理国家是什么?

像他这样精通礼仪的人说想做一个小司仪者,那么谁又能做大司仪者呢?

孔子的意思是说,他笑子路,不是笑他没有治国理政的才干,而是笑他说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治理对象的大小,不在于它是不是国家,而在于自己的态度。

因为冉有和公西华态度谦逊,而他们又有实际的才干,所以孔子没有哂笑他们。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孔子并没有否定子路、冉有和公西华的理想,为什么唯独对曾皙给予热情鼓励呢?

从孔子对曾皙的支持中,我们能看出什么呢?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此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解读。

他说,曾皙的理想看起来不过是“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四书集注》),好像他做的都是些日常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

但是曾皙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就比另外那三个人想从事一个具体的职业,在那个职业上做出成绩要高出一个层次。

这就是孔夫子说过的“君子不器”。

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

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孔子强调一个人的内心修养,决不是放弃对社会的责任,而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在《论语》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学生子贡去问老师: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怎么样才可以叫做“士”呢?

我们知道,士这个阶层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是那种无恒产有恒心,以天下为己任的阶层,这应该是一个很崇高的名誉。

老师告诉他说: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事的时候要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也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要有所约束,内心有坚定的不妥协的做人标准;同时这个人要对社会有用,就是你要为社会做事。

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内心的良好修养以后,不可以每天只陶醉在自我世界,一定要出去为这个社会做事,你要忠于自己的使命,要做到“不辱君命”。

这可不容易,因为你不知道你所要承担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使命啊。

所以这是孔子说的“士”的最高标准。

子贡觉得这个标准太高了,就又问,“敢问其次”?

还有没有低一些的标准啊?

孔子回答他说: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宗族称赞他孝敬父母,乡里称赞他恭敬尊长。

你能够从身边做起,把你那种人伦的光芒放射出来,用这种爱的力量去得到周边人的认可,不辱祖先,这就是次一等的“士”。

子贡又接着问,“敢问其次”。

还有没有更下一等的呢?

孔子说:

“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说话信用诚实,行为坚定果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啊。

不过,也可以勉强算作再次一等的士了。

大家看到这里以后一定会瞠目结舌说,这么高的标准才是第三等啊?

那种言必信,行必果,答应别人的事情,不管用什么办法,也不管会有什么后果,也一定给你做到,就是能够实践自己诺言的人只能勉强算作第三等的士。

可是,“言必信,行必果”这六个字,今天有几个人能做到啊?

篇二:

论语与理想理想之道相信大家都读过《论语》的侍坐篇,有一天孔子和自己的几个学生在一起谈论人生的理想,他的一个学生子路首先说:

“给我一个大国,这个国家有着内忧外患,但是只要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能把这个国家治理的富强起来,使这个国家的百姓不仅丰衣足食,而且人人有信念懂礼仪。

”孔子听完之后只是冷笑了一下,然后问他的第二个学生冉求,冉求说:

“我的理想没他那么远大,给我一个小国,同样只要三年的时间,我能保证这里的人丰衣足食,但不能保证他们人人有信念懂礼仪。

”孔子听完之后也不做声,问他的另外一个学生公西华,公西华说:

“我只希望自己能在礼仪中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辅助主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这三个学生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理想的态度一个比一个要谦虚,一个比一个要平和,每一个人的理想都要更加接近自己的人生起点。

最后孔子问曾点,你的理想是什么呢。

曾点曰: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听完之后岿然叹曰:

“吾与点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

在今天,我们可以理解为:

无论我们的理想是大还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真正的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更远大的理想,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现在的石油行业就业形势严峻,很多人的理想可能就是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但成功的职业不一定就是心中的理想。

看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人觉得自己有抑郁症的前兆,每天很不开心,然后去看心理医生。

他跟医生说,他说我每天最害怕的就是下班,在工作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可是只要一下班回到家里,我就感到非常的惶恐,我不知道自己心里真正的愿望是什么,我无所事从,不知道该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我怕长此已往我会换上抑郁症,医生说:

“我们城里来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喜剧演员,他每天都有表演,他的表演好极了,看过他的表演的人都会开怀大笑,你先去看一看他的演出,看完我们再聊一聊,看你的情况有没有好转。

”这个人沉默了良久最后泪流满面的说,我就是那个喜剧演员啊。

理想不一定是大多数人认为的权势和金钱,而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在乎的心里的寄托。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还能关注自己的内心呢,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并不在于他给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标,而在他的内心是否能有一种淡定的理念,是否能把握自我。

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起点,给我们储备一点心灵快乐的资源。

从论语里,我们可以体会出这来自千古之前传递出的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

他传递出来的是一种淡定的清明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尊重自己的内心,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篇三:

浅谈论语思想中的理想浅谈论语思想中的理想——让理想之树常青对于《论语》和孔老夫子,我是又爱又恨的。

恨是因为通过这一个月学习《论语》中孔子的言行和追求,可以看出他的思考始终是围绕解决现实问题而进行的,但于其本身却又是不现实的(甚至有一些观点与我的想法是相悖的)。

他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一心想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能中国的圣贤们都有这般不同于西方思想家的另一种理想主义,但也体现了中国知识阶层重视知行一致的特点。

也正是由于这种过于完美的理想主义,纵观古今发现,他们都很难有实际的作为。

但是,他们仍然执着追求着,这也是他们人生一大圆满之处吧,执着的坚持着理想,而使他们的人生也变得更加的充实而有意义。

而这也是我所喜爱的对于理想的态度。

尽管是又爱又恨,但,翻开《论语》,所有朴素的句子里面都闪耀着一种隐约的理想,而那理想的光芒不断地在我的心中闪耀,深深地影响着我(甚至现在我都还在遵循着其中的道理而努力着)。

不知是否还记得进入小学时的第一堂课老师都会问,小朋友你的梦想是什么啊!

而进入了初中的第一堂课老师却会问,同学你的理想是什么?

梦想与理想这一个字的不同,却会以不同的起跑线展开不同的人生,以导致每个人的结果都是不同的。

在思维的谱系上,梦想、理想是不同的开放程度和精神向度。

“靡者谓之梦想,思者谓之理想”。

梦想是空想,他可以是不现实的,但却是是生活的原动力。

一个人不能没有梦想,没有梦想的人生是黑洞,会吞噬人的想象,但梦想与现实有太多的差距,他使我们付出,却得不到回报,大多得到的是失望。

而理想则不同,他是人们对未来事物有根据的美好想象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它虽然遥远,但绚丽却不空洞,真实而不虚妄,是值得我们去追求、去付出的。

子曰: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论语·子罕》从其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理想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和努力。

但我们不能让世俗玷污了纯净的心灵,不要认为理想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心中的那份信仰。

也即是《论语》所告诉我们的,理想无论大小高低,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内心的感悟,去真正看见自己心底的愿望,和那些往往我们被遮蔽的——心里真正隐秘的心灵的声音。

这样才不会在独处审视自己时,因为没有尊重心灵的感受,在逃离社会角色后感受到一种仓白与无力。

人只有在真真正正的关心过内心的感受后,才可以变得无畏,可以变得淡定而不仓惶,不至于让自己像一个人格分裂的演员那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

子曰: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论语·里仁》我想这是在说每个人都应当在心中找到一个符号的寄托,这个寄托不见得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一个宏大理想,也不见得是大家都共同认可的说是一种权势,一种金钱,一种情感,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号码,每一个人的生命链条中一定有他自己最在乎的东西,但凡找到这样一个寄托,会给你这一生找到一个依凭,会找到自己的一个内心根据地。

我想《论语》早从千古之前便传递出来一种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每个人对于自己内心的关照,它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理想之树也是可以抽根发芽的。

有了理想就有了希望,然而,实现理想的力量才是实现理想的关键。

茂盛的理想之树是从现实的泥土中长出的,两者之间的联系,是理想的种子排除一切困难的生长。

所以,理想转化为现实,除了必备的客观条件外,还应该有一种坚韧不拔、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也即是要有“修身”的高尚。

一个人如果不愿付出,却总是想入非非,“揪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面”,那么,他的理想最后只能沦为空想甚至妄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传统中国人的理想的道德境界,其中也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理想的即定道理,不要滑向未来,要一步一步来。

子曰: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论语·泰伯》而理想也是同样的得之不易的。

理想是有翅膀的,所以我们不能有天上掉馅饼的侥幸心理,也不能有一步登天的过分妄想,好高骛远的理想不是一个平凡人所能的达到的境界。

我们能做的并不是痴心妄想的等待,而是找一个可以脚踏实地的起点,踏踏实实的走过荆棘,以求去接近理想的翅膀。

正如于丹教授所说的;“最重要的不在于我们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尚,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

往往我们不缺乏宏图伟志,但我们缺乏到达那个志愿之前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那条切实的道路。

”记得《论语》中较为完整的一篇文章《待坐》(故事内容就不详说了),从文中孔子对他三个学生隐约的否定和对于曾点的支持中可以看出,其实人生的起点就在脚下,就在即刻之间。

也就是说,从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方式中就可以去挖掘出理想的影子,因为理想是融入生活,却又建立于生活之上的,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所搭建起的桥梁也正是需要我们自己去领悟的。

《于丹心得》中曾说道,无论理想有多远,他的一切都建立在一个朴素的点上。

而我们就是这样一个运动的点,只有在找到自己的起脚点后,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系,才能挖掘出自己在社会中到底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一个真真正正得到自己内心的肯定的角色,也即是自己所理想的那样。

所有古圣先贤们首先都是站立在个人的价值坐标系上,了解了自己心灵的愿望,然后再在心灵的呐喊声中去构建自己的理想,最后走到这个世界上有所建树。

对此,就以熟悉的孔老夫子为例。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可以看出孔子对于自己人生的规划是十分明晰的。

而我们都需要用一生去建立一个大的坐标,对于前方的远景,我们也应找到一个明晰的起点,从自知之明中去建立起心灵的智慧,再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当然,现实中有太多的无奈相悖于理想。

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想从一开始就应该屈服于现实。

杨利伟在《问答》中说:

“一个人,是应该有追求的。

”罗曼·罗兰也告诉我们:

“暂时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

”为此我们都应当为理想而努力,让理想之树常青!

就让我们跟随着《论语》里所有朴素的真理来到古代,也去做那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跨越这千古的沧桑,在今天去看一看他那种淡定的容颜,想一想他让我们回归到自然中的这种鼓励,让心灵的沉淀得到洗涤,遵循心灵呐喊的声音,为自己的理想寻找一片乐土,让理想之树生根发芽。

所有人都在期待着——理想之树常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